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詩人陶淵明簡介

詩人陶淵明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一、生平簡介

詩人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65—427)

字元亮,名潛,字淵明,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淵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東晉初名將,握強兵鎮守長江中游,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威煊赫一時。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官。陶氏爲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陶淵明這一支,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二、相關事蹟

陶淵明的一生,簡單地說,可以分爲閒居、出仕、隱居三個階段。

初次做官: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與他渴望建功立業的早年抱負有關。現在我們心目中的陶淵明往往是一個淡薄名利的隱士,這大體上不錯,

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最起碼早年的陶淵明曾頗有壯志,他的《雜詩》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而他的《擬古》則雲:“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表現一種任俠的精神。第二,與親老家貧有關。這一點他詩文中並不諱言:“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年立,志意多所恥,??”(《飲酒》)說自己是由於生活困難,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這次出仕時間並不長,不久即以不堪吏職而辭職,後來江州又召他爲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約在三十五歲時,他出仕到江陵,擔任了荊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個有野心的軍閥,他佔據長江中上游,對晉室虎視眈眈,圖謀篡奪。陶淵明至江州後,可能看到桓玄並不能幫助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對於他企圖篡弒的醜劇也很憎惡,於是又產生了歸隱之念,在他任鎮軍參軍時所作的《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中就說道:“目倦川塗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歸班生廬。”任建威參軍時所作的詩又說:“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可見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園田。恰好在他三十七歲這一年,他的母親去逝,按古代丁憂規矩,陶淵明便辭職回家了,守喪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歲時,他出仕先任鎮將軍劉裕的參軍。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與希望,另一方面又疑慮重重。很可能他與劉裕仍然合不來,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給”,求任彭澤令。但到了十一月,不過八十多天,就以“不願折腰向鄉里小兒”而辭官。從此以後,陶淵明再未出仕,從四十一歲起辭官至去逝,他一直過着隱居的生活。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僕,開始一段時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爲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

但他始終不願再爲官求祿。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這就是陶淵明一生的大概情況。

三、主要作品

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作品,這些文章質樸自然,言淺意深,深爲後世推崇。陶淵明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爲“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爲“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詩大約作於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歸園田居》之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陶淵明雖棲身田園,卻仍未忘懷現實,也未消沉頹廢,這種執著於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就形成了陶詩的另一種

風格:豪放曠達的“金剛怒目式”,如《詠荊軻》等詩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憤雄壯的風格。

四、名家評論

樑 鍾嶸:每觀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詩品》)

宋 歐陽修: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引) 宋 元好問: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

近代 梁啓超:“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陶淵明)笑。”“最能領略自然之美,最

能感覺人生的妙味。”

現代 魯迅:陶潛、李白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頭等人物。

現當代 朱光潛: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思其爲藝術。

五、重要名句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2)刑天舞干鏚,猛志故常在。

3)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4)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5)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6)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9)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10)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12)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細流。

這樣我們就較完整地掌握了一個歷史人物的寫作素材,寫作時可以自由地、從容地選擇我們需要的材料。

六、高考作文優秀片段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裏,又有誰能將心澄淨到如此境界,以至於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採菊之外,還做了些什麼?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爲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二)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於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瞭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後,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三)陶潛伴着“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四)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爲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爲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麼寄託?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淨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帽子流傳至今。

(五)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裏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着鋤頭,提着竹籃,向院中走

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爲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閒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着與衆不同清閒與曠達!

(六)揹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於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在和未來,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着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着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嚐着粗茶淡飯,享受着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爲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鬆、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七)小船在水面輕輕搖盪、漂浮着,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着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後的山泉。青山迴響着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臥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裏,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體現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閒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麼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八)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爲知己者應該已經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裏有閒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鬆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幹青雲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爲的態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九)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鬱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着輕爽的河風,立於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是那樣的幸福、輕鬆、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隻“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