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杜甫的詩詞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杜甫的詩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此詩當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杜甫56歲時,當時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杜甫的詩詞,歡迎閱讀。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杜甫的詩詞

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唐]杜甫

其一

汝迎妻子達荊州,消息真傳解我憂。

鴻雁影來連峽內,鶺鴒飛急到沙頭。

嶢關險路今虛遠,禹鑿寒江正穩流。

朱紱即當隨彩鷁,青春不假報黃牛。

其二

馬度秦關雪正深,北來肌骨苦寒侵。

他鄉就我生春色,故國移居見客心。

剩欲提攜如意舞,喜多行坐白頭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其三

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

短牆若在從殘草,喬木如存可假花。

卜築應同蔣詡徑,爲園須似邵平瓜。

比年病酒開涓滴,弟勸兄酬何怨嗟。

註釋

⑴此詩當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杜甫56歲時,當時在夔州(今重慶奉節)。舍弟,對自己弟弟的謙稱。觀,杜觀。藍田,今在陝西藍田縣。江陵,今湖北荊州,杜甫當時正考慮想攜全家赴江陵。

⑵汝,指杜觀。荊州,即江陵。

⑶鴻雁,從句二的“消息”而來,古時有鴻雁傳書的典故。同時,《禮記》中也用鴻雁飛行來比喻兄弟出行有序。杜甫以前懷念弟弟時,就曾寫過“我今日夜憂,諸弟各異方。仰看雲中雁,禽鳥亦有行”(遣興)。所以這裏也有暗指杜觀赴江陵之意。

⑷鶺鴒,也稱脊令(音脊凌)。頭黑額白,背黑腹白,尾長,體長約18cm,長在水邊覓食昆蟲。《詩經·小雅》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意思是,本爲水鳥的脊令被困在陸地,兄弟趕來救難。所以,古時用脊令來比喻兄弟。沙頭,今湖北沙市,距江陵約8公里,這裏用來指代江陵。

⑸嶢,高的樣子。嶢關,秦朝時地名。據考證,秦時嶢關,即後來的藍田關,又稱藍關。據漢書、水經注等權威史學、地理文獻記載及以後的歷史演變,嶢關在今藍田縣東南,嶢山東部至藍橋鎮一帶的崇山峻嶺中,而藍關即是今藍田縣縣城。仇兆鰲注:嶢關,即藍田關,從藍田迎妻子,必經嶢關之險。嶢,音堯,故與禹作借對。杜甫一直很希望與弟弟團聚,而不再“海內風塵諸弟隔”。弟弟如今已經到達江陵,嶢關路險遠,對杜甫兄弟團聚已經沒有影響了,所以說“今虛遠”。

⑹禹鑿,傳說中大禹鑿穿三峽。《水經注》卷33: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關於禹鑿三峽,亦見杜詩“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禹廟)。江正穩流,意指杜甫可以出峽赴江陵。

⑺朱紱(音服),即緋衣,唐朝五品以上官員的官服。公元764年(廣德二年)六月,嚴武上表薦舉杜甫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賜緋魚袋,包括加緋衣和佩銀魚紋章。所以杜甫雖然不是五品官,也有資格穿着朱紱。杜甫對這一待遇還是很看重的。杜詩中詠及“朱紱”七次,除一次指高適,其餘均爲自指,例如“滄溟服衰謝,朱紱負平生”(獨坐)等。彩鷁指船。鷁(音益),古籍中指一種像鷺鶿的水鳥,能高飛。後多用來指頭上畫有鷁鳥的船。如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文鷁,揚旌栧”。趙曰:船首畫鷁,以驚水怪。

⑻青春:在本句中指第二年的春天,青在此指春之青綠色。黃牛,即黃牛峽,在湖北宜昌縣西。亦見“黃牛峽靜灘聲轉”(送韓十四江東覲省)。這裏也是用來指代江陵。在尾聯中,共用了四個描寫顏色的詞。在各句中,朱紱和彩鷁相對;青春和黃牛相對,但顯得不是很自然,雕琢的棲息過濃。這兩句是說,我也要攜家坐船去江陵,而不是等待着你明年春天從江陵給我來信。

⑼秦山,秦嶺。首二句都是描寫杜觀遠行之苦的。

⑽他鄉,指江陵。故國,指藍田,杜甫曾在那裏呆過。仇注:弟在客途,故云客心。這兩句是說杜觀爲了我專門從藍田搬到江陵,是我感到有一種春天來到了喜悅,也深深地爲弟弟的一片真心所感動。

⑾歡劇,猶下句的“喜多”。提攜,猶舞弄,謝靈運有詩句“提攜弄齊瑟”(徐幹),這裏的“提攜”二字也是同一個意思。如意舞,指晉朝王戎喜持如意而起舞,語出庾信《樂府·對酒歌》:“王戎如意舞”。

⑿白頭吟,在杜詩中有兩種含義,一指古曲名,傳爲卓文君所作,例如“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更多的時候即泛指歌吟,白頭爲杜甫自指。這裏是後一種用法,指歌吟。行坐白頭吟,是指行也歌吟,坐也歌吟,亦見於“團圓思弟妹,行坐白頭吟”(又示兩兒)。

⒀巡檐,繞着屋檐。《杜詩胥抄》:歡劇喜多,尚與弟相距許程,於是步繞檐楹,索梅花共笑。此時梅花半開,即冷蕊疏枝,亦若笑不能禁也。說得無情有情,極迂極切。

⒁庾信,南北朝時著名詩人。唐代餘知古《渚宮故事》:庾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裏。羅含,東晉人,時任恆溫別駕,曾在江陵築茅廬而居。

⒂春來秋去,形容時光流逝。作誰家,不知現在成爲誰的住宅了。

⒃從,任從。用法同於“五株桃樹亦從遮”(《題桃樹》)的“從”字。假,借。假花,借喬木之花以娛人。這兩句都是想象之景。首四句中皆自對。

⒄卜築:擇地建築住宅,即定居之意。蔣詡:漢代名士,門前開三條小路(即“三徑”),只通向其他高士,而不與其他俗人交遊,見《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漢代兗州剌史蔣詡,字元卿,杜陵人。衰帝時,以謙直負盛名。嘗於舍前竹下開三徑,惟故人救濟金仲、羊仲從遊之。

⒅邵平瓜的典故見《三輔黃圖·都城十二門》:長安城東出南頭一門曰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廣陵人邵平種瓜青門外。杜甫在這裏提到蔣詡、邵平,是因爲他們都是以前的隱士,並不能拘泥地認爲杜甫一定門前只開“三徑”,或肯定要去種瓜。這兩句是說,等我們到了江陵,我們在那裏蓋房子、在那裏的生活也要學從前隱士高人的.樣子。黃生:觀約公同居江陵,此詩囑其預卜所止,特借先賢舊宅以寓意,乃見詩腸之曲,詩趣之靈。若直言卜居,則無味矣。

⒆比年,近來。這句是說,最近幾年因爲生病,酒只能喝一點點。

⒇弟勸兄酬,指杜甫、杜觀兄弟相見後相互勸酒,一同暢飲。“何怨嗟”是說,別人有什麼好埋怨的?估計杜甫的家人可能爲他病中喝酒的事嘮叨過。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