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李清照詩詞賞析

李清照詩詞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其主要內容爲: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一起來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吧!

李清照詩詞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2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爲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着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爲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着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爲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纔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爲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爲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着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爲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譯文

昨天夜裏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3

 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賞析】:

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淒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句,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直情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闢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4

1、《一翦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蝶戀花》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3、《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4、《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5、《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6、《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7、《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客遠安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8、《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9、《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長記海棠開後,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

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10、《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

酒醒薰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

更挼殘蕊,更捻餘香,更得些時。

11、《行香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12、《添字醜奴兒》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13、《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14、《念奴嬌》(春情)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15、《永遇樂》

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16、《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詩詞賞析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易安詞在羣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

李清照的歷史評價

明代·楊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爲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爲新,以俗爲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代·陳霆:聞之前輩,朱淑真才色冠一時,然所適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題其稿曰《斷腸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斷腸獨斯人哉!古婦人之能詞章者,如李易安、孫夫人輩,皆有集行世。淑真繼其後,所謂代不乏賢。

明代·王世貞:《花間》以小語致巧,《世說》靡也;《草堂》以麗字則妍,六朝婾也。即詞號稱詩餘,然而詩人不爲也。何者?其婉孌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奪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詩嘽緩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詩而詞,非詞也;之詞而詩,非詩也。言其業,李氏、晏氏父子、耆卿、於野、美成、少遊、易安至也,詞之正宗也。溫、韋豔而促,黃九精而險,長公麗而壯,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詞之變體也。詞興而樂府亡矣,曲興而詞亡矣。非樂府與詞之亡,其調亡也。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5

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觀點,她在創作上也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其詞以南渡爲界分爲兩個時期,前期多描寫閨情相思,明快妍麗,如《一剪梅》表達對愛情的追求;《醉花陰》表現了她對閉鎖的閨門生活的不滿,顯示了她的知識分子情懷。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脣》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優裕寧靜,這樣的環境把年輕時期的她培養成一個才華煥發、充滿理想和抱負、性格純真而豪爽的人。作品中這個天真、爽朗的年輕女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寫照。

可是,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會裏,政治、經濟等方面都處於無權的地位,被剝奪了參預廣闊社會生活的機會;而且她所處的年代恰是理論學家們變本加厲地提倡封建禮教以控制女性的時代。因此,李清照不安於“寂寞深閨”的狹小樊籠,要求有更廣闊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動世界的願望不可能得到實現,也就迫使她把自己侷限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喜愛上。所以,她前期創作的主要內容只有這兩個方面,且總帶有一些抑鬱、傷感的成分。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

這首詞通過浪漫的幻想,表現了她豪邁的抱負和對於自由、美好的理想的追尋。雖然她的抱負只是企求藝術上的成就;她所追尋的也不過是縹緲的神仙境界;但她那要求擺脫狹小、寂寞的生活樊籠而渴求着更壯麗更廣闊的精神世界的願望是強烈的。

李清照前期所作的描寫自然景物的詞,以女性獨有的敏銳感觸,描寫春花秋月等對人的影響,如《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宲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了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漸逝的煩悶與苦惱。詞的主題是“愁”,她通過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情感含蓄地吐露出來。“昨夜”兩句,借酒消愁,但這裏的“不消”並不僅僅指酒意未消,而是指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可以想見,詞人此時的心境是頗爲抑鬱的。“試問”兩句,寫惜春憐花的心情,包含了她無盡的纏綿。“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用的極好,它把卷簾人的冷淡和詞人感到回答出乎意料的神態一下子描繪出來了。“知否”兩句是對侍女說的,是反問,也是作者的自我感嘆。

從她的詞的形象中表現出的李清照,不僅是天真、活潑、豪爽可愛的,而且也是一個深於情,專於情,而又勇於表露愛情、強烈地要求愛情的女子。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這首詞是李清照爲懷念初婚不久離家遠行的丈夫趙明誠而作的,它集中抒發了夫婦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詞中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來描寫離別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內心,這就把詞人那種濃厚的情感作了進一步渲染。

《一剪梅》是明顯地表現着愛情的作品,她還有更曲折更含蓄的表現手法,如《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以黃花來比人的瘦,用瘦來說明長時的痛苦的相思,不說破情而情更深。這首詞之所以被廣泛傳誦,是由於它的創造性和深刻性。

李清照這樣熱烈地表露和歌唱愛情,她主觀上當然不會意識到這就是對封建禮教的衝擊,但在客觀上卻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意義。和她同時代的王灼,就已經在他所著的《碧雞漫志》中,詆譭她的作品說:“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這正是她的愛情詞具有積極意義的最好的反證。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作,表現了國破家亡所造成的種種人生苦難,將早年的閒情淺怨轉變爲重愁深哀,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和相當大的普遍性,如《武陵春》,描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苦境地,反映了她一連串的不幸遭遇;《永遇樂》通過中州盛日與苟安現實的對比,表達深沉的哀輓之情。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

李清照寫這首詞時,金國佔領了北宋都城汴梁與南宋對峙,詞人遠離家鄉獨自在金華避難,正逢元宵節,朋友們找她遊玩,這引起了她國破家亡的愁思。她說:“如今憔悴………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別人的歡樂正襯托出她自己的愁緒。在朝廷苟安一隅仍醉生夢死的年代,她這種由個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也就蘊含着國家興衰的沉痛。這是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人所應有的沉痛,難怪宋末愛國詞人劉辰翁讀到此詞時要“爲之涕下”。我們對李清照後期的大部分詞,都應該作這樣的看法。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這首詞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抒發了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從而塑造了處於“流蕩無依、孤苦淒涼”環境中的自我形象。先說風住,再說塵香,而花已盡,這樣的一句三折,可見細膩蘊藉。下闋則用“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爲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使雙溪尋春仍回到“愁”字上。

尋尋覓覓,泠泠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與早期作品的傷春悲愁,怨離恨別不同,它不是短暫的生離,而是已成永訣,並且喪夫之痛與國家殘破,故土難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織,文淺情深沉痛無比。

南宋最高統治集團爲了它本身的狹隘利益,對敵人採取了妥協的賣國政策,使大多數人民遭受了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大災難,李清照就是這千千萬萬受難者中的一個。她在南渡後所作的詞,由於被詞的流派風格所束縛,很少像她在詩歌作品裏那樣表現出強烈而顯著的愛國思想,而更多的是表現她個人的深愁慘痛;但她個人的深愁慘痛正是統治集團賣國政策的產物,因而帶有時代和社會的因素,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有深刻性。

李清照詞的藝術特點

從前面的闡述可以看出,生活的變遷是影響李清照詞創作的主要因素,她的詞作由靖康年爲界線分成的兩個階段。她前期詞作是在無憂無慮的童少年時期及美滿和諧的婚姻生活所影響下創作的,內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嚮往。詞人用明快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將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相思的刻骨銘心寫得樸素深刻。作品風格多爲“綽約輕倩,自然嫵媚,清新俊秀”《中國古代文學史(二)》。南渡後,李清照嚐盡了國破家亡與顛沛流離的痛苦,其詞作多爲訴說迭遭喪亂的悽慘心境,內容多爲傷時念舊和對國破離亂的慨嘆。詞人用一個個充滿悽苦的意境,將故國之思、家亡之恨融入個人的愁思愁緒之中,形成了“易安體”的特殊格調。

觀其一生的創作,李清照詞的藝術特點,在於她能夠在書寫語言和口語的基礎上鍛煉出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富有創造性地塑造鮮明、完美的藝術形象,集中地表現了作者的強烈感情。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聲調明白流暢。

李清照的描寫本領,是能夠把那些用慣了的和用舊了的淺而俗的文字,綴成極清新鮮麗的詞句,以尋常語創造了不尋常的意境。這是李清照詞主要特色,用淺近易懂的“尋常語”來表達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鳳凰臺上憶吹蕭》中“起來慵自梳頭”,“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幾乎都是口語,不用譯讀,人人都可以讀得懂。在《一剪梅》中,“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沒有華麗的語言,但作者卻將相思之情演繹得如此耐人尋味。李清照詞善用“尋常語”,但這尋常語卻又不是柳永、黃庭堅詞中的俚語、俗語,而是從口語中提煉而來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正是由於這些“淺俗”之語所包涵的無窮韻味與情思,使她的詞簡單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贏得了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的青睞。

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詞無一字不協律,而且能“化俗爲雅”,以尋常語度入音律是“易安體”最突出的特點。如《永遇樂》中的詞句,語言也不是盡力織繡,開關對句可見工緻,“染柳”二句,甚有氣象,而“次第”、“三五”、“濟楚”、“怕見”等語,“如今憔悴”直至結尾數句,不避方言俗語,如敘家常,平淡卻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詞中確是別具一格,“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清沈謙《填詞雜說》)不失爲確評。

(二)抒情曲折含蓄,於身世之感融入家國之痛,格調悽婉悲愴。

李清照的大多數詞作,雖然我們都可以很容易讀懂,但是要真正透徹地理解其中所蘊藏的感情,不借助註釋,不借助於對詞人作詞時的處境、心境的瞭解,是很難做到的,這也就是李清照詞的又一特點:抒情曲折,講究委婉含蓄,蘊籍深遠。如《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從字面來看,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無端的愁緒,無法排解的憂傷,“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但那“愁”字的具體內容時什麼,只有聯繫作者當時的處境,才能知道此中的“愁”不僅含着對知己已逝的悼亡之悲,還有對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

再如《醉花陰》,寫盡日閒愁,“人比黃花瘦”,而終不點破“愁”從何而來,表面上是寫詞人深秋時節的孤獨寂寞之感,實際上表現的是重陽節思念丈夫的心情,而成爲傳世名篇。

李清照有許多詞都很含蓄,用可感的景物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卻將其中的具體內容放在一個大的空間中,讓讀者去揣摩,在細細品味中去體會。尤其是後期的作品,多將身世飄零的感慨與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融爲一體,寫出了婉約詞的憂傷絕唱。這種憂傷是如此真切、深沉而又幽遠,因此這些並未點破的“愁”是如此地打動人們的心,讓人們自身的愁緒在詞的意境中得到釋放,找到落腳點,同時也在那“綿綿無絕期”的憂傷中尋求共鳴,在詞人永遠無法排解的愁思中撫平自己的傷痛。

如《聲聲慢》,李清照爲了強烈地渲染清悽悲涼的景況,一起頭就創造性的使用了三句十四字疊字,在音韻上加強了悽清情調的表現。在尋覓感情寄託而只能覓得“冷冷清清”之後,又特別點出秋涼季節,以淡酒驅寒,但“三杯兩盞”怎能抵得住寒風對多愁的閨中人的侵襲呢?大雁飛過,依稀是往年見過的,但丈夫已逝,自己的信又帶給誰呢?真是愁苦上更加重愁苦。下片更是深入地傾訴了心中的彷徨苦痛,並把自身遭遇與廣大人民的苦情結合起來,自然界的秋雨不過是打在梧桐樹上,還有一種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無影無情的風雨吹打在人的心頭,這“點點滴滴”蘊含着沉痛的國仇家恨,遠不是一個“愁”字就能訴說盡的。層層寫愁,層層迭加,一個孤苦伶仃而又垂垂老矣的女詞人,將如何承受得了呢?這是李清照的苦情,也是當時千千萬萬戰亂流離中人民的共同苦情。李清照以獨到的功力,把個人的愁思情緒與傷時傷亂的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融爲一體,形成“易安體”的特殊格調,讀之令人悽愴欲絕,因而成爲千古名篇 。

(三)於平淡中見濃烈,於細微處見精神,倜儻有丈夫氣。

許多詞人的作品中都會有若干點睛之筆,但相比之下,唯有李清照最適合這樣的評價:於平淡中見濃烈,於細微處見精神。李清照詞的這一獨特風格尤體現在《永遇樂.元宵》中。這首詞,寫的全是實景實事,唯其真實,才使人越發能體會到詞人那滿腹的心酸,深沉的悲哀。

寫在早期的《點絳脣》中,用平平常常的動作將一個活潑中略帶矜持的少女的性格,複雜而微妙的內心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卻道海棠依舊”,一個“卻”字將作者憐花惜春的感情,捲簾人的漫不經心,詞人的出乎意料表現得活靈活現,清晰可見。詞中所敘述的事情不難理解,都在情理中,因爲這的確是常見的事,但一個很普通的轉折詞卻能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來,也的確是“非易安不能爲此”。

李清照作詞,既有女性的溫柔明慧和細膩柔麗,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開朗和貞剛氣質,她能把委婉的情思與超脫的襟懷融合在一起,婉約而不綺靡,柔中有剛,蘊含着激昂豪邁之氣,如《漁家傲》。所以“易安體”不同於一般婉約詞的地方,是溫婉中有俊逸之氣,追念往事的悽苦之詞,其中也流動着一種爽逸之氣,與一般流行的香軟詞風異趣而別樹一幟。無脂粉氣,無閨閣氣,就是有丈夫氣,就這一點而言,易安體的風格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婉約”所能概括的,她以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情體驗,將婉約詞提高到新的境界。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6

浣溪沙·小院閒窗春色深

李清照

小院閒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小、閒、深,正是空閨寫照。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只可託之瑤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蘊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

下片宕天,由室內而室外。“遠岫出雲”見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雲出雲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歷代詩評家評此詞“雅練”,“淡語中致語”(沈際飛本《草堂詩餘》)。寫閨中春怨,以不語語之,又借無心之雲,細風、疏雨、微陰淡化,雅化,微微逗露。這種婉曲、蘊藉的傳情方式,是符合傳統詩歌的審美情趣的。(侯孝瓊)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7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牀。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羣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8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這首詞在黃N《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伊世珍《琅旨恰匪擔骸耙裝步嵫(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爲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詞的上闋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荷花凋謝、竹蓆浸涼的秋天,空靈蘊藉。“紅藕”,即粉紅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蓆。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瞭蕭疏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表面上寫出荷花殘,竹蓆涼這些尋常事情,實質上暗含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讚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間煙火氣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寫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詞人解開綾羅裙,換着便裝,獨自划着小船去遊玩。“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正因爲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迴應上句的“輕”字,點明瞭下闋“愁”字的癥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致的遊玩。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雲中誰寄錦書來?”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着相思的淚水。“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盼望音訊的她仰頭嘆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難怪她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

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飄零東流。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爲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爲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當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諸如離別,均給人以無可奈何之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這是有情人的心靈感應,相互愛慕,溫存備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着。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纔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疾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裏行間,感人至深。這和李煜《烏夜啼》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境,成爲千古絕唱。

總之,《一剪梅》筆調清新,風格細膩,給景物以情感,景語即情語,景物體現了她的心情,顯示着她的形象特徵。詞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9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爲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爲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爲“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爲世人所稱道。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作於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言,像埃及金字塔裏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不得好死”那樣,其應驗之靈之準,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後的第三年。花樣年華,新婚燕爾,應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不濟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0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牀。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羣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註釋

(1)紅藕:紅色的荷花。

(2)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蓆。

(3)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4)蘭舟:此處爲船的雅稱。

(5)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可誦讀,文詞悽婉。後人因稱妻寄夫爲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爲書信的美稱。

(6)雁字:羣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羣飛的大雁。

(7)月滿西樓:意思是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月光。

(8)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着。

(9)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思是,眉上愁雲剛消,心裏又愁了起來。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題名爲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有的詞選認爲,此說“和作品內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別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迴應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別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想別後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有的選本則認爲,“就詞的內容考察,是寫別後的思念,並非送別”;開頭三句也是寫“別離後”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詩詞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後一說爲勝。首先,《琅嬛記》的記述本不可靠,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爲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何況《琅嬛記》本是僞書,所引《外傳》更不知爲何書,是不足爲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應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內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闋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別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只能是詞人自述。至於以下各句,更非“設想別後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別後的眼前景、心中事。

賞析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 ”,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 ,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 ,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爲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 ,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 ,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爲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 ,錦書未來 ,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爲“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三句最爲世人所稱道。這裏 ,“眉頭”與“心頭”相對應 ,“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1

蝶戀花·淚溼羅衣脂粉滿

李清照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詞作當寫於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爲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繫的`深厚感情。

“淚溼羅衣脂粉滿”,詞作開首詞人即直陳送別的難分難捨場面。詞人抓住姊妹送別的兩個典型細節來作文章:“淚”和“脂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無限的傷感。次寫“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熱淚縱橫,猶無法表達姊妹離別時的千般別恨,萬種離情,似唯有發之於聲,方能道盡惜別之痛,難分難捨之情。“四疊陽關”,蘇軾《論三疊歌法》中的說法可參爲註解:“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餘在密州,文勳長官以事至密,自雲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得樂天《對酒》雲:‘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爲第五聲;今爲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由此觀之,“四疊陽關”的說法無誤。“千千遍”則以誇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值得注意的是,詞人寫姊妹的別離場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筆觸,一來表現了詞人的筆力縱橫,頗具恣放特色,在其《鳳凰臺上憶吹簫》一詞中有“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似同出一機杼;二亦展現了詞人感情的深摯。“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詞人的筆觸在結拍處一折,紛亂的思緒又轉回現實。臨別之際,姊妹們說此行路途遙遙,山長水遠,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斷”之處,不僅離姊妹們更加遙遠了,而且又逢上了蕭蕭夜雨,淅淅瀝瀝煩人心境,自己又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詞作上片從先回想,後抒寫現實,從遠及近,詞脈清晰。

下片,詞人的思緒又回到離別時的場景,但筆觸則集中抒寫自己當時的心境。“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直陳自己在臨別之際,由於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典型細節,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同時也是“方寸亂”的最佳註釋。歇拍二句:“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的思緒依然飄蕩在那令人難忘的別離場合,但詞作的筆力卻陡地一振,奏出與前面決然不同的充滿亮色的音符。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並不象蓬萊那麼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廝守在一起。詞作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萊”,傳說中的仙山。李商隱《無題》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本詞不僅有李清照詞作特有的抒寫心理細膩、敏感的特點,更有筆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來寫離別之情,對一個女詞人來說,尤顯難能可貴。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2

李清照經典詩詞及賞析:《聲聲慢》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着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悽慘悲慼。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爲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註釋

⑴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⑵悽悽慘慘慼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⑶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⑷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⑸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⑹損:表示程度極高。

⑺堪:可。

⑻著:亦寫作“着”。

⑼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⑽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意。

⑾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⑿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麼能概括得盡呢?

賞析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爲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衆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牀,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爲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着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賦比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爲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牀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着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爲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爲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爲在古漢語中應解爲“節候”;但柳永《永遇樂》雲:“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裏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着,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纔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如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着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爲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爲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闢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裏卻化多爲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彷彿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悽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此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待考。有人認爲作於南渡以後,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有人則認爲是中年時期所作。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3

浣溪沙是李清照的詞,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李清照詩詞浣溪沙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浣溪沙·小院閒窗春色深原文【1】

小院閒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

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譯文及註釋【2】

譯文

透過窗子看見小院內的春天的景色將流逝。層層厚重的門簾沒有捲起,幽暗的閨房中顯得暗影沉沉。倚在繡樓闌干上寂寞無語地輕輕撥弄着瑤琴。

遠處山峯上雲霧繚繞看起來黃昏即將來臨,暮色中的輕風吹動着細雨,撥弄着暗淡的輕雲。院子裏的梨花即將凋謝恐怕連這斜風細雨都難以承受,真讓人傷景。

註釋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詩餘》(楊金本無題)等題作“春景”。

[2]閒窗:雕花和護欄的窗子。閒,闌也。閒窗,一般用作幽閒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簾:層層簾幕。沉沉:指閨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孫光憲《河瀆神》:“小殿沉沉清夜,銀燈飄落香池。”

[4]理:撥弄。瑤琴:飾玉的琴,即玉琴。也作爲琴的美稱,泛指古琴。

[5]遠岫:遠山。岫:山峯。薄暮:日將落日薄暮,意指黃昏。范仲淹《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宋代韓淲《蝶戀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橋東,林竹疑無路”

[6]輕陰:暗淡的輕雲。唐·張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爲輕陰晚自開,青春白日映樓臺”。

[7]“梨花”句:意謂梨花盛開之日正春色濃郁之時,而它的凋落使人爲之格外傷感,甚至難以禁受。難禁:難以阻止。

賞析【3】

小、閒、深,正是空閨寫照。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只可託之瑤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蘊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

下片宕天,由室內而室外。“遠岫出雲”見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雲出雲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歷代詩評家評此詞“雅練”,“淡語中致語”(沈際飛本《草堂詩餘》)。寫閨中春怨,以不語語之,又借無心之雲,細風、疏雨、微陰淡化,雅化,微微逗露。這種婉曲、蘊藉的傳情方式,是符合傳統詩歌的審美情趣的。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4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泠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賞析

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裏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裏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詞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詞人好象有所尋求,但又不知道要尋求什麼,這時她已經歷了國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可尋覓,也沒有什麼需要尋覓的了,但詞人還是希望找點什麼寄託自己空虛寂寞的情懷,支撐自己孤苦無助的人生,但尋覓的結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圍的環境是一片悽清冷落,更讓人感到現實的孤苦無援。“悽悽慘慘慼戚”,寫詞人內心的淒涼、悲苦、慘慼的情緒。這三句都在表現女主人的愁苦無聊,寂寞哀傷,但各有側重,第一句寫神態,第二句寫環境,第三句寫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尋尋覓覓”的結果,“冷冷清清,先感於外;悽悽慘慘慼戚,後感於心,進入愁境”(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剛覺得有點兒暖和卻又變冷了,這是秋天的時令特徵。“將息”,調養。人在天氣多變化時,是很難適應的,更何況是年歲已大,身體衰弱,又遭遇瞭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更覺得難以將養適應了。

爲了適應這多變的秋天時節,詞人企圖以酒禦寒,但“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酒是“三杯兩盞”,量少,又是“淡酒”,怎麼能抵擋黃昏時的陣陣秋風呢?淡酒不敵風寒,飲酒也不能排遣憂愁。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飛過去,正令人傷心,原來雁是我過去見過的。這裏我們可看到三層意思:(一)雁飛過去了,雁叫聲聲,淒厲難聞,正令人傷心,原來大雁是老相識了,觸動我內心的創傷已不止一次,現在又來觸動我,使我傷心難過。(二)古代有雁足傳書的傳說。雁以往是給我帶過信的,給我安慰,現在丈夫已逝,親戚離散,雁飛過去無信可帶,不能再給我安慰了,使我傷心。(三)作者的故鄉在北方,而此時作者淪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飛,引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使她傷心。雁在北方就相識,現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異鄉,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託懷鄉之意。

詞的下片承接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指菊花,品種是黃色的。“堆積”,指花開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開放,不是言落英滿地。“憔悴損”指人因傷心而消瘦。損,煞,是說憔悴得很。有人認爲是黃花“憔悴損”,不妥,因爲前面的“堆積”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頭的。“誰”,指自己。“堪”,能夠,經得起。菊花盛開,本要摘花插在瓶子裏,可人已憔悴,如今還有什麼心思和興趣去摘花呢?已經沒有賞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坐在窗邊,象守着什麼東西一樣,百無聊賴,希望天早一點黑下來,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傷心的東西,但天偏偏與人作對,越等越覺得時間漫長,度日如年。

寂寞難耐,好不容易等到黃昏,等來的卻是更令人傷心的東西:“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吹梧桐葉,蕭蕭瑟瑟,本已悲涼,又加細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涼。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銳善感的詞人,雨打梧桐點點滴滴,好象敲擊着她破碎的心靈,使她悲傷至極。

這種種情形不斷地折磨詞人,情何以堪?所以詞人最後衝口而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是說這種種情形或這種種光景。這種種情況加在一起,怎麼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說不清楚,用人間文字和語言概括不了,寫出了無盡的愁緒,傳達出種種難以言傳的哀痛。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詞的描寫純用賦體,寫了環境,寫了身世,寫了心情,並將這三者融爲一體。詞中寫客觀環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情色彩,滲透着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悽清、寂寞的意境。淒涼的景物一路寫下來越積越多,傷感越來越濃重,最後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詞中用了九對疊字,疊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前人稱讚她筆力很健。這些疊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經過作者錘鍊而得的,使寂寞、悵惘、痛苦的感情通過這些疊字的渲染得以盡情的表現。

詞的語言通俗平易,雖是尋常語,但富有表現力,表現了深刻的內容。《聲聲慢》詞調可押平聲韻,也可押入聲韻,詞人選用了入聲韻,能夠很好地表達憂鬱的情懷,並多次運用雙聲字、舌音和齒音字,更加重了悽切悲苦的情調。

譯文

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

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細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

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5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賞析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她的顏色並不豔麗,“暗淡輕黃”,與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遜色得多。她的社會聲望也很一般,“情疏跡遠”,並沒有得到什麼榮耀和寵幸,更不會有人給她熱捧恭維。但是她的體性溫柔,香留天地之間。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從這兩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議論的方式行文。這兩句是議論的第一層。花當然是以紅爲美的。至於碧牡丹、綠萼梅之類,那就更爲名貴了。這些都是桂花沒有具備的。但是作者認爲,內在美,比外在美更爲重要。“何須”二字,把各種名花一筆盪開,突出了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斷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這是議論的第二層。梅花既有妍麗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開的高潔的內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認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內外之美。但是這兩種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嘆不如,都產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經過這樣的比較抑揚,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論定:桂花是衆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這是議論的第三層。“騷人”,指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用褒揚之筆,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香草名花,以比況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沒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無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內。對這位先賢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對桂花的珍重。

這首詞以羣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讚美。桂花貌不出衆,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而不羣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鷓鴣天字詞解釋:

蕭蕭:悽清冷落的樣子。

酒闌:酒盡,酒酣。闌:殘,盡,晚。

瑞腦:即龍涎香,一名龍腦香。

仲宣:王粲,字仲宣,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抒寫去國懷鄉之思,馳名文壇。

隨分:隨便,隨意。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

東籬菊蕊黃:化用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採菊東籬下”句。

鷓鴣天李清照翻譯:

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着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登樓賦》所抒發的懷鄉情,我覺得更加淒涼。不如學學陶淵明,沉醉酒中以擺脫憂愁,不要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

鷓鴣天作品背景:

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應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詞中“仲宣懷遠”和“莫負東籬”兩句,這首詞大概作於李清照南渡後不久,時間大約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時趙明誠正在江寧任知府。此詞寫作時間尚有爭議,有人認爲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當時趙明誠已去世,“茶苦”和“夢斷”二語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鷓鴣天中心思想:

全詞塑造了一個由多重性格所組成的抒情形象,抒發了作者故國淪喪、流離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6

宋朝詞人李清照的詩詞賞析

中國的詞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餘(由詩歌發展而來)。前面幾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了詩人以及古詩。本文就簡單的介紹宋朝的詞人及他們的詞。

李清照:宋朝傑出女詞人,婉約派代表,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表明時間、地點)

沉醉不知歸路。(表明興致之高)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人聲鳥聲交響,意境優美)

(中心:追敘一次夏日郊遊的歡樂情景的尾聲,亭臺、小溪、流水、夕陽、池中藕花、詩情畫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作在何時?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重陽節。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丈夫)的心情。

人比黃花瘦中瘦字呼應了該詞中哪個字?試分析這兩個字的表達效果。

愁字。大膽誇張,比較的方式,生動地刻畫出作者因離愁而形容憔悴腰肢瘦損的形象,傳神地表達出作者思念親人的悽苦之情。

描繪詩句意境: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薄霧濃雲籠罩着淡淡的哀愁,瑞腦香菸繚繞在金獸爐口,哀愁中又度過了一個漫長的白晝!

本詞是懷念親人的名篇,說說詞中景物和時令描寫對抒發感情的作用。

襯托了詞人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心情.

本詞最後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爲公衆稱讚,你能說點理由嗎?

用比較的方法寫出自己內心的情感,襯托出自己思念丈夫的感情。

武陵春

風住沉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中如何表現愁苦之情的?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作者用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兩個外在的行爲具體的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怒重哀愁,無心打扮,不能提起,足見深重。

聽說雙溪春色尚好,詞人想去,藉以消愁,轉而又否定自己的計劃,擔心小船載不動自己內心沉重的哀愁。

描繪詩句意境: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只擔心雙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呀,它載不動我那無限的憂愁。

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藝術手法。

大膽想象,奇特的誇張。愁原本是抽象的情感,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採用誇張手法,給愁賦予了重量,變爲實體。而且愁之重輕舟難載,形象生動的表達出作者國破家毀的淒涼感情。

李清照詩詞賞析 篇17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姻美滿,情深意篤。心愛的丈夫即將出遊,作爲妻子,情知無法挽留,離恨別苦自然難以盡述。此詞寫與丈夫分別時的痛苦心情,曲折婉轉,滿篇情至之語,一片肺腑之言。

上片俱寫離別前情景。

起首五句,是對由夜及晨情事的交代:由於一夜沒有續填香料,銅製的獅形薰爐中早已香消燼冷,紅色的錦被胡亂地堆在牀上,早晨起來後情緒不佳,諸事無心,連頭也懶得去梳,任憑那鏡奩之上蓋滿灰塵,漸升的曉日高過簾鉤。這五句詞,十分形象、具體地展現了詞人與丈夫臨別時悵然悽然、百無聊賴的心情。“香冷金猊”,首先創造出一種悽清幽寂的環境氣氛。“被翻紅浪”,化用柳永《鳳棲梧》詞“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句意,暗示夫妻間一夜雨密雲稠,兩情繾綣。歐陽修《蝶戀花·詠枕兒》詞:“昨夜佳人初命偶,論情旋旋移相就。幾疊鴛衾紅浪皺,暗覺金釵,磔磔聲相扣。”亦借“鴛衾紅浪皺”暗寫男女情事。解說此詞者一向止於字面,不願揭出本句的隱義,大約是認爲如此近於流俗的意思與易安的身份和詞風未符。其實,它與《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等詞一樣,都表現了易安詞在抒情上大膽率真的一面。“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反反覆覆地寫無心梳妝一件事,雖未語涉離別,卻足見離愁別恨充溢心間。丈夫今朝即將離家遠行,閨中人從此更有何心情梳洗打扮!溫庭筠《菩薩蠻》詞:“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不過是寫閨中閒情,而易安於此卻是述閨中濃愁了。

接下去“生怕離懷別苦”數句,說出愁的原因,點明題旨。丈夫臨走前,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心事待向他訴說,可是一想到說出來會增添他的煩惱,會影響他的行程,所以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多少事、欲說還休”一句,與孫夫人《風中柳》詞“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欲說又不忍說,甘願把痛苦埋藏在心底,由自己默默忍受,其對丈夫的摯愛深情,於此隱然可見。“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三句,寫近來自己因即將到來的離別而日形消瘦,但卻不直接說出,而是用“排他法”否定可能導致瘦的其他原因。這就避免了正面用筆的直露,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既不是因爲“日日花前常病酒”(馮延巳《鵲踏枝》)而瘦,也不是因爲“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而瘦,那麼究竟因何而瘦,也就足可引人深思了。《草堂詩餘》正集卷三謂:“瘦爲甚的,尤妙。”恐怕也就妙在以反說正、以不答而答上。

下片先是接寫去者難離之苦,然後用一“念”字領起,設想別後情形。

換頭一句採用疊字以加重語氣,極寫詞人留人不住的失望之情。“休”,猶罷了、算了的意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表明今朝去意已決,再難挽留。“陽關”,即《陽關三疊》,送別時所唱之曲。儘管傷離之曲唱了千遍萬遍,但是去的終究要去,苦苦挽留也徒勞無益。於是很自然地由眼前的離別推想到別後的情形。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兩句,運用了兩個典故,傳達出豐富的感情信息。就“武陵人”的辭面來說,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以“捕魚爲業”的武陵人;二是劉義慶《幽明錄》中的劉晨、阮肇。唐吾渙《惆悵》詩:“晨肇重來路已迷,碧桃花謝武陵溪。”和凝《天仙子》詞:“桃花洞,瑤臺夢,一片春愁誰與共。”韓琦《點絳脣》詞:“武陵凝睇,人遠波空翠。”都是借劉晨、阮肇天台遇仙故事寫男女相戀之情。易安此詞以“武陵人”擬明誠,其實也就是用阮肇或劉晨來擬明誠,言外有“桃溪不作從容住”(周邦彥《玉樓春》)之怨意,正所謂“辭之中又有辭焉”。“秦樓”,即鳳台,是秦穆公女兒弄玉與仙人蕭史飛昇前所住的地方。這裏借指詞人自己的居處,並與《鳳凰臺上憶吹簫》這一詞調相扣合。《孤雁兒》中有“吹簫人去玉樓空”句,與“武陵人遠”兩句意思相近。不過《孤》詞是說丈夫已經亡故,而此詞是說丈夫離家遠行。

“惟有樓前流水”以下數句,設想離別後悵望樓前流水思念遠人。“樓前流水”有多重含義。李賀《江樓曲》詩:“樓前流水江陵道。”王琦注云:“樓前流水,道通江陵。”因詩題作《江樓曲》,樓在江畔,人又是從江上而去,日望江水豈堪爲懷。王琦的解釋是對的。馮延巳《三臺令》:“當日攜手高樓,依舊樓前流水。流水,流水,中有相思雙淚。”當時兩情相親,攜手憑欄,同觀樓前流水。如今攜手人遠,樓前流水依舊;對水相思,雙淚籟籟。意思也是明確的。賀鑄《東吳樂》詞:“枉將鏡裏年華,付與樓前流水。”雖然也是寄離情於樓前流水,但感嘆的卻是年華虛度,不能與情人團聚。似乎也沒有歧義。張耒《風流子》詞:“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遙想玉容音信不通,隱衷難以盡訴,故分付東逝的流水。也比較容易理解。如此看來,“樓前流水”可以表達多重含義。不過他人着眼於語言的明確性,易安卻偏偏着眼於語言的模糊性;他人惟恐言而不盡,易安卻惟恐言而有盡。對比之下,軒輊立見。“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似乎只有樓前流水能知道她在想什麼,別人卻無從得知。“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新愁”的含義也是模糊的。惟其模糊,所以讀者可以作出各種設想,卻又覺得不能盡如人意,這大概就是語言的多義性與模糊性的妙處之所在吧。“新愁”的“新”與上片中“新來瘦”的“新”意同,俱爲近意。“新愁”指愁在近前,無法迴避。孟浩然《宿建德江》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新”當訓爲近,指愁在眼前,舉目可見,可爲一證。(李漢超劉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