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山寺古詩詞

山寺古詩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山寺古詩詞1

古詩原文

山寺古詩詞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譯文翻譯

荒涼的山寺裏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盤愈高。

麝香在石竹叢裏安睡,鸚鵡悠閒地啄食金桃。

亂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過,懸崖上建構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頂的高閣天色已晚,百里之外還能望見飛鳥的毫毛。

註釋解釋

山寺:即秦州麥積山瑞應寺。

細路:登山小路。

麝(shè)香:鹿屬。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陰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氣極濃,因名香麝。石竹:屬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有節,高一二尺,夏日開花,色有深紅、淺紅、白色等。

金桃:即黃桃。

亂水:山中泉水,縱橫亂流,可涉足而過的叫亂水。水一作“石”。

“懸崖”句:指麥積山上房舍。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頂。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細微之物。秋一作“纖”。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便毅然棄官,攜全家經隴縣、張家川、清水來到秦州西枝村,並打算在這修建幾間草廬,以安度晚年。《山寺》就是詩人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遊覽參觀麥積山後乘興而作。

詩文賞析

首聯先寫眼前近景:麥積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寫野眺遠景:麥積山的形狀和曲折盤旋的小道。由近及遠,天然工巧,十分精絕。

領聯一個“眠”,出了麝香鳥的疲倦;一個“啄”,出了鸚鵡的貪饞。此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色彩明麗。雖值秋季,但字裏行間躍動着春天的旋律,給人心理上一種愉悅的美感。

首聯和領聯描述了戰亂對山寺的影響。僧人或參戰,或逃跑,已所剩無幾。而麝香、鸚鵡卻怡然自得,不知人間變故。

頸聯寫遊人登上麥積山,要通過山峽上縱橫流淌的涓涓溪流。“懸崖”句,仇兆鰲引《玉堂閒話》雲:“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這兩句寫出了麥積山的險峻和詩人的興致。

尾聯接近傍晚,詩人登上了麥積山,看到了山頂上重重疊疊的樓閣臺榭,山寺的長老就住在那裏。憑檻遠眺,那百里遠的景物盡收眼底。

這首五言律詩,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綜覽全詩,不但格調清新,對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遠景相互配合,使全詩的意境明麗悠遠,讀之令人賞心悅目。這首詩的寶貴不只在爲我們展現了極爲優美的如畫山水,更寶貴的是爲後人記錄了當時在秦地數量很多的麝和鸚鵡的事實。麝因有珍貴的麝香,鸚鵡因美麗而能學人言,長期遭致濫捕濫殺,在這一地區相繼滅絕了。高遠得接近仙境的寺廟尚且如此,戰亂對社會的破壞就更難以言表了。

山寺古詩詞2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柳湖鬆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

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

煙波澹盪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

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

譯文及註釋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聽完高僧佛經講解划船回去,因爲盧橘飽含雨水,所以其果實沉重而低垂。棕櫚的葉子隨着清風的吹動相互擊打着,湖上的水氣迷濛,微波動盪,水天一色。 望湖上瓊樓珠殿,參差不去,倒映在夕陽下。回到對岸,請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彷彿像仙山中的蓬萊宮……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山寺古詩詞3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解釋: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邊彷彿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夜宿山寺古詩賞析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危”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兩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瞭。詩人站在樓頂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山寺古詩詞4

隋唐·元稹

裴相未相時。讀書靈山寺,住處接園籬。指言他日貴,晷刻似不移。我聞僧此語,不覺淚歔欷。

陶淵明的飲酒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皆喜好紅塵行樂,愛慕功名利祿,卻又渴求桃園勝境,希望可以洗去一身的塵囂氣,達到心境的安靜祥和。而我國的各類宗教,無論是佛道,往往佔據了高山幽谷,都有使人安寧無爭的本意,各類的宗教名山,也是風光綺麗,數不勝數。

靈山本是神話中佛祖的駐地,想象中是瑞彩千條,吉祥安馨的地方;在凡間也有很多以靈山爲名的風景名勝,如中國寶雞的靈山,古名九頂蓮花山,以秦穆公狩獵於此見靈鷲鳥而始名,簡稱靈山,爲西北第一佛山。附近有靈山淨慧寺。此外北方也有靈山自然風景區。

這裏說的靈山是江南無錫馬山秦履峯南側的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爲唐宋名剎祥符寺之舊址,千年古剎祥福禪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建寺距今已有1370餘年。唐朝高僧玄奘來到小靈山修建了祥符禪寺,並命弟子窺基任方丈,開創漢傳佛教八大門派之一的法相宗,祥符寺遂成爲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現今的祥符寺是1994年在原舊址上重新建造。尤其是景點有名的靈山大佛,更是聲名遠播,佛像開光時由當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現場由萬盆鮮花,千米黃絹妝點。五百米朝聖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級登雲道滿植金菊,千棵喬木黃布裹身,萬羽信鴿繞佛飛翔。

靈山南面太湖,左挽青龍山,右攜白虎山,在青龍,白虎之間填補了一塊祥和之地。

上午十點多我坐88路公交車,來到馬山表哥家裏,由於到下午兩點,景點裏的九龍灌浴,纔會開場,所以在吃過午飯以後很晚,我們纔來到景點門口。

早先佛祖他老人家呢,是以乞化爲生,如今已變成景點,去拜會他也得需要買門票。不過我們也稱不上信佛,只是希望尋一處祥和,盼一處寧靜而已。等到了景點門口,我知道錯了,這裏還是和大多數地方一樣,熙熙攘攘,到處都是人,不是節日,但是大家遊玩的興致很濃,也許在中國的土地上,找一塊寧靜的名勝幽谷已經很難了。也罷,只好享受一下熱鬧與祥和,鍛鍊了體魄,欣賞一下旅友們的笑臉。

景區內外都有很多紅火的香燭店,聽表哥說,在景點裏面更貴,在外面要便宜,還好我們是專門衝着風景來的,用不着這些。一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39。8米靈山大照壁,壁後是仿照天安門金水橋而建的五明橋。不過在當時我也沒注意到這些,我只是覺得有些眼熟似的,很快走過了橋,進入大門,走向寬闊磅礴的菩提大道,首先見面的是阿育王柱。

阿育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一個偉大的君王,他虔誠的信仰佛教,不僅成爲佛教徒,而且是佛教的護法。傳說他原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基本統一了印度,由於對大量殺戮性命的懺悔,加入了佛教,並將佛教經典刻在石柱上,傳遍在全國各地,以後形成了傳統,一般佛教建築也常見阿育王柱了。

接着就來到了不容錯過的,九龍灌浴了。根據佛教典籍《本行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裏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爲其沐浴淨身。這個故事非常神奇,我已是有孩子的人,明白剛出生的小孩子,那是多麼的嬌小,如果他一出生,就做出這種舉動,那會是多麼的,其實做出舉動並沒有什麼,關鍵是以後,九條巨龍噴水,這得多大的肺活量才能承受,佛祖真不是一般人哪。

在九龍灌浴廣場,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着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着巨大的水池。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這時,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爲太子佛像沐浴。頃刻間,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順時針環繞一週,象徵着“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隨着樂聲漸弱,蓮花花瓣包裹着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再往前走就是降魔浮雕,再現佛祖駐世,經過金錢,女色,權利,恐懼,等的脅迫引誘考驗之後,終於修煉成道的故事。整個浮雕用紫銅打造,是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藝品。

然後是百子戲彌勒,彌勒佛又稱笑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也稱爲未來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佛顏長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碩大的笑佛慈顏可掬,斜倚而臥,神情悠然自得,身上塑有一百多個神態各異的小人,有的在拔河,有的在疊羅漢,有的用樹枝撩撥笑佛的肚臍眼。結合整個雕塑證明,心胸開闊,容量寬宏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

過了彌勒像,是”天下第一掌“佛手了,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爲這隻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貌似黃銅佛手被摸得有些泛白。

再往前,終於可以看清釋迦牟尼象的全容了,佛像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佛像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佛祖面貌慈和,雙目溫和平視,嘴角似開非開,欲語未語,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在佛祖的微笑下,越是走近越是感覺祥和安寧。

要真正遊覽大佛象,首先還得經過登雲道,登雲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臺,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寓意“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雲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着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輝煌歷史。佛教中認爲人生共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216級臺階,寓意煩惱盡消、心願圓滿。

爬登雲道也是有講究的,必須一步步走,不許三步並作兩步,幾級一跨,爬得很是腿痠,還好身邊有的是善男信女,大家一邊談笑,一邊慢慢前行,倒也不覺得累,只覺得神情怡然自得,四周圍景象開闊壯觀,高處佛像栩栩如生,慈顏微笑,彷彿人也忘記了疲累。

到了博物館,坐上電梯,經過山路彎道,到了百佛廳,很多石窟,裏面也有賣工藝品的鋪面,有佛像,念珠,手工細巧,玲瓏精緻,而且據說都曾被開了光,價格不菲,不過我還是忍痛買了一個小小的銅佛手,作爲紀念。

轉出石窟,終於來到最上層,佛像的底端。巨大的佛腳就在身邊,腳趾甲也是栩栩如生,指甲面非常寬大,一個人可能還合抱不過來;向上仰望,佛像無限高大,無法照得全貌。佛陀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佈施無怖畏給與衆生。左手指地,稱爲“與願印”,保佑衆生平安快樂。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然世人能離於愛慾者凡幾?既不能離愛慾,人們又爲何渴求極樂呢?也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一切事物都像做夢一樣,是幻影?

眺望了一會,遠處的羣山,別墅,我們戀戀不捨的下了山。

奇怪的是,上山這麼久,居然沒見一位僧侶,也許想象中的夜宿山寺,看高僧講經,那是古裝片裏纔有的罷了。

懷念: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