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採蓮曲》古詩鑑賞

《採蓮曲》古詩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採蓮曲》作品介紹

《採蓮曲》古詩鑑賞

《採蓮曲》的作者是王勃,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5卷第10首。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王福畤,途經江南時寫下這首《採蓮曲》,《採蓮曲》雖樂府曲名,雖是襲用樂府舊題,寫的卻是江南農村的真實生活。

《採蓮曲》原文

採蓮曲(樂府作採蓮歸)

作者:唐·王勃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

今已暮,採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

《採蓮曲》註釋

1、採蓮曲:樂府《清商曲》名。全詩校:“《樂府》作採蓮歸。”

2、芙蓉衣:本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3、鳧:野鴨。

4、桂棹蘭橈: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橈。”棹、橈、枻,均爲船槳。

5、嶼:島。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與佳期兮夕張”。後因以佳期指歡聚的日子。

7、採:全詩校:“樂府詩作摘。”

8、倡家:J女。

9、把:攀,採。

10、稠:全詩校:“一作重。”

11、“花紅”句:蕭統《採蓮曲》:“江花玉面兩相似。”

12、佳人:指徵夫。在茲:全詩校:“一作茲期。”

13、共蒂:並蒂蓮。

14、連絲:憐思之諧音。

15、無:全詩校:“一作何。”

16、從:全詩校:“一作徒。”

17、西:全詩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全詩校:“《樂府詩集》無此二字。”

20、丰茸:風姿美好。

21、江:全詩校:“一作光。”

22、路:全詩校:“一作更。”

《採蓮曲》賞析

蓮即荷花。詩歌通過對採蓮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劃,表現出她們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無限幽怨。詩人熱情讚美和平寧靜的勞動生活,對勞動人民所承受的戰爭苦難深寄同情。這是一首以七言爲主的敘事詩,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爲三個大段落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全詩採取倒敘手法,實是故事的結尾。採蓮歸來水溼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採蓮曲》寫道:“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綠水芙蓉衣”,在讀者眼前所浮現的正是面如蓮花,衣雜荷葉香的動人畫面。這個開頭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從“秋風起浪鳧雁飛”句起,到“還羞北海雁書遲”句止,爲詩的主要敘事部分。這一大段中又可分爲幾個小層次。首先“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櫂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點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在秋風吹起層層浪花的溪流裏,採蓮女子駕着小舟輕盈地向蓮塘駛去,受驚的野鴨、雁兒陣陣飛起。生活的如平靜的水面般美好,其實那“秋風起浪鳧雁飛”,已激起她內心情感的漣漪。“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爲第二個層次,先寫採蓮女子極目遠眺,只見綠葉紅花,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這景緻與從前一樣,物是人非,令人感慨。舟兒漸行漸近,蓮塘裏飄來歌曲聲,越來越清楚,聲聲訴的盡是相思苦情。這目睹耳聞,使採蓮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會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猶未還!”“猶”字頗具分量,表達了離別已久遠思之切,怨之深。“江南採蓮今已暮”,既寫實也兼比興,意爲光陰易逝,就像採蓮,轉瞬就到黃昏;人生短暫,倏忽就到遲暮。這裏通過對採蓮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開和平寧靜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見處於太平盛世的勞動人民的真實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饒美麗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對外戰爭使夫妻分離,她的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今已暮,採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這第三層是寫採蓮女子對征夫表白忠貞的愛情和寬慰征夫的。說她既不會像倡婦對待蕩子那樣對待他,也不會像秦羅敷那樣有碰到使君糾纏的麻煩。她雖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卻很豁達、堅強。“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此爲第四層,是寫採蓮女子在採摘蓮花時,將自己與花相比。荷花開得那麼稠密,並蒂連枝且有綠葉相伴,而自己,卻是形單影隻。荷葉雖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雖紅但賽不過自己的面頰。她對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女爲悅己者容”人雖美卻無人欣賞,於是欣賞與陶醉之中,悲辛、懊喪也與之俱來。“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這最後一層裏是寫採蓮女子嘆息紅顏不能長駐。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憐形單影隻。她的心上人不在身邊,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歸來青春或許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們分別的地方惆悵感傷,回憶起從前“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的情景。那舊時的甜情蜜意的.痕跡已經難覓,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換景移了,而自己的那顆心卻依舊沒變。“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鄭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說明雖然飽受相思,她與征夫的愛情至今也不後悔。而她對丈夫的遲遲不來信,卻感到不滿。她不忍心責備丈夫不給自己寫信,只說“北海雁書遲”,這裏用的是蘇武的典故,意謂路途遙遠,音書不能早日順利到達。但採蓮女似乎絲毫不認爲丈夫不來信,意味着可能負傷或戰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這段詩可以說是採蓮女子的內心獨白。從這獨白裏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純潔與善良。

“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這是詩歌的結尾部分。前四句描寫秋夜江畔蓮塘的景象。明月當空照,清風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銀光。蓮塘裏傳來陣陣歌聲,採蓮女們尚未歇息。最後四句,遊客與衆採蓮女子相遇,目睹她們互相詢問對方征夫的情況。這一羣打扮得漂亮的採蓮女子,正打點舟楫準備回家,儘管今宵良夜等待她們的卻是空幃。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這首《採蓮曲》說:“末敘暮歸曰:‘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不特迷離婉約,態度撩人。結處尤得性情之正。”這首《採蓮曲》它的內容充實生動,言辭優美,是一首富於現實主義精神的優秀詩篇。華美的言辭,瀏亮的音節,復沓的旋律,在這裏不但沒有鋪陳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現了詩歌的內容。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評說:“王子安七言古風,能從樂府脫出,故宜華不傷質,自然高渾矣。”結尾的構思精巧,筆力獨到,詩人既善於描繪典型形象,又巧於進行高度藝術概括,使詩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正如明張遜業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說:“論曰:‘王子安富麗徑捷,稱罕一時,賦與七言古詩,可謂獨步。’”

《採蓮曲》作者介紹

王勃,(650~675)唐代詩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閣序》。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爲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爲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爲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爲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採蓮曲》繁體對照

卷55_10採蓮曲(樂府作採蓮歸)王勃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桌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

今已暮,採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

蓮花複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裏外,徵客關山路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