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詩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

【出處】唐·王維《三中送別》。

【譯註】送別友人,回到山中。天剛剛黑,便關 上了柴門。“罷”字作結,凝練地概括了詩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爲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詩人的孤寂和對友人的無限 深情。繼日暮而來的漫漫長夜,詩人將如何排遣那深重的離愁?這令人 神傷的場面也都飽溢在詩句中,可謂力透紙背。

注: 山中,王維隱居輞川別墅所在地藍田。

  【全詩】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

①柴扉:柴門。

②年年:一作“明年”。王孫:貴族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

  【全詩賞讀】

這首《山中送別》乍讀會讓人感到特別: 題爲《送別》,卻不寫送別, 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罷”,說今天曾有過“送別”那麼一回事,已經過 去了。至於行者爲誰,前往何處,離別情景,一概略去,僅以一個並無感情 色彩的“罷”字一帶而過,大有漫不經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 扉”,柴扉,指山居常見的白板門。山中生活簡靜,既昏便息,“掩柴扉” 是每天到日暮時分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這似乎也與白晝送別沒有多少 關聯; 而詩人卻把這本不相關的兩件事連在一起,真讓人疑心這是不是在寫 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三、四句從《楚辭·招隱士》 “王孫 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化來。《招隱士》兩句原意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 不歸; 王維這兩句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是詩人“掩 柴扉”以後的心理活動,正面抒惜別之情。經過後面這麼一問,通首詩豁然 開朗,變得神采飛動。“歸不歸”作爲一句問話,按常情應在相別之際向行 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這說明 它是詩人“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還爲離思所籠罩,雖 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 又擔心其久不歸了。正是“扉掩於暮,居人 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唐詩解》)。正因爲日 暮是離愁別緒最難排解的時刻,所以“掩柴扉”這一看似平常的舉動就顯示 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被塗上濃重的感情色彩。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詩中 人寂寞低迴的神態,推想其悵然若失之情,進而還能設身處地地想象詩人在柴 扉關閉後何以打發那漫漫長夜。至於到“春草明年綠”時,那又要費幾多時 日,何況“王孫歸不歸”還在未卜之中。

繞開相送直寫送罷,由“相送罷”直接“日暮掩柴扉”,又從當天的 “日暮”遙接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時間上連續跳躍, 而離愁別緒也在這跳躍中被逐步加強。“以送罷始,以盼歸終,抒別後相思 之意,彌見當前惜別之情。”(劉拜山評語)語言樸素、自然,而感情深厚、 真摯,可謂寄至味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