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誦讀楓橋夜泊

古詩誦讀楓橋夜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5K 次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誦讀楓橋夜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誦讀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1.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2.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棲鳥。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5.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

住此,因而得名。

6.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賞析:

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製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捎帶着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

詩歌前後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爲“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爲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着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裏,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裏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着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爲,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爲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樑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着歷史的回聲,滲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爲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纔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裏,成爲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一 教材內容

《楓橋夜泊》是我們校本教材中的內容,這一課需指導學生對詩句的閱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江南水鄉秋夜優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憂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天快亮了,樹上的棲鳥發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瀰漫着漫天霜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二 學習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確定瞭如下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2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採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澱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藉助多媒體音樂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 教學程序

1 導入新課

在這裏,我從現代詩到清、明、宋各位詩人的詩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鐘聲,並導入張繼的《楓橋夜泊》。

2 學習詩句

首先讓學生在朗讀詩句的基礎上,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全班交流,準確的把握詩意;理解後,感悟詩請,感悟詩中“愁”字的根源。

(1) 因爲愁眠,作者看到了什麼?

(2) 因爲愁眠,詩人又聽到了什麼?

(3) 因爲愁眠,詩人感覺到了什麼?

3 理解“對”在詩中的含義;

4。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楓橋夜泊》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作品,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古詩教學往往是比較枯燥乏味,老師也往往會上成“逐字逐句講析”的理解課,學生顯得比較被動。曹老師選擇上古詩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今天,曹老師打破傳統故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 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課教學環節清晰而又流暢自然。從“談話導入——瞭解作者——初讀古詩——讀懂詩句——體會感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漸漸進入詩中,再現了當時的情境,使學生能像詩人一樣去“看”、去“聽”、去“體會”。在課外延伸時,曹老師在學生入情入境中 把學生從“愁”境中引出來,引導學生面對現實,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 情境創設、合情合理

曹老師在導入時以自己的照片及親身經歷使學生產生共鳴,說自己考試不如意時內心的感受,爲後面做好鋪墊,同時也拉進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有,曹老師在解讀古詩時,教師的範讀,提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讓學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體會詩境。

三、 爲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曹老師不是把學生拘泥於自己的標準答案之中,而是允許學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然後通過引導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張繼爲什麼愁時?學生有各種的想法,曹老師牢牢抓住“愁”字,在學生的讀中說話中領悟,解開張繼心中的愁。

四、 恰當使用多媒體

在曹老師的這堂課中,合理恰當地使用了多媒體,爲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教師範讀時的配樂,感悟“愁”時出示的畫面,課外延伸時歌曲《壯志雄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 巧設背景介紹

“詩人爲什麼而愁”呢,曹老師用巧妙地加以設計,再加上老師深情的敘述,使學生彷彿親眼目睹張繼一路趕考的艱辛,也就更能感受詩人歸途中面對江楓漁火難以入睡的心情。

六、 文道結合,愁出自強不息

語文教學文道結合,我們現代文教學中,做得比較好,但是古詩教學中,我們平常的教學總留在詩意與詩境中。而曹老師充分利用一個“愁”字,“愁”出了自強不息的品格,可見他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的充分鑽研和琢磨,併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教學構思。

兩點建議

教師的言語還可以再簡練些,熟練些。

詩意詩境的理解和感受還可設計更具有層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