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古詩鑑賞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古詩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古詩《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古詩鑑賞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作品賞析

【註釋】:

桐廬山:即桐江,流經浙江省桐廬縣。建德:今浙江省建德縣。海西頭:指揚州。

【簡析】:

寫宿桐廬江的夜間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懷,將憶舊與鄉思寄給朋友。

這首詩在意境上顯得清寂或清峭,情緒上則帶着比較重的孤獨感。

詩題點明是乘舟停宿桐廬江的時候,懷念揚州(即廣陵)友人之作。桐廬江爲錢塘江流經桐廬縣一帶的別稱。“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首句寫日暮、山深、猿啼。詩人佇立而聽,感覺猿啼似乎聲聲都帶着愁情。環境的清寥,情緒的黯淡,於一開始就顯露了出來。次句滄江夜流,本來已給舟宿之人一種不平靜的感受,再加上一個“急”字,這種不平靜的感情,便簡直要激盪起來了,它似乎無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樣急於尋找它的歸宿。接下去“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語勢趨向自然平緩了。但風不是徐吹輕拂,而是吹得木葉發出鳴聲,其急也應該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說也還是一種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詩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觸動得厲害了。如果將後兩句和前兩句聯繫起來,則可以進一步想象風聲伴着猿聲是作用於聽覺的,月涌江流不僅作用於視覺,同時還必然有置身於舟上的動盪不定之感。這就構成了一個深遠清峭的意境,而一種孤獨感和情緒的動盪不寧,都蘊含其中了。

詩人何以在宿桐廬江時有這樣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建德當時爲桐廬鄰縣,這裏即指桐廬江流境。維揚,揚州的古稱。按照詩人的訴說,一方面是因爲此地不是自己的故鄉,“雖信美而非吾士”,有獨客異鄉的惆悵;另一方面,是懷念揚州的老朋友。這種思鄉懷友的情緒,在眼前這特定的環境下,相當強烈,不由得潸然淚下。他幻想憑着滄江夜流,把自己的兩行熱淚帶向大海,帶給在大海西頭的揚州舊友。

這種悽惻的感情,如果說只是爲了思鄉和懷友,恐怕是不夠的。孟浩然出遊吳越,是他四十歲去長安應試失敗後,爲了排遣苦悶而作長途跋涉的。“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這種漫遊,就不免被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然而在詩中,詩人只淡淡地把“愁”說成是懷友之愁,而沒有往更深處去揭示。這可以看作孟浩然寫詩“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詩,原是“遇思入詠”,不習慣於攻苦着力的。然而,這樣淡一點着筆,對於這首詩卻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對於他的老朋友,只要點到這個地步,朋友自會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種求仕失敗的心情,說得過於刻露,反而會帶來塵俗乃至寒傖的氣息,破壞詩所給人的清遠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達值得我們注意以外,詩人在用筆上也有輕而淡的一面。全詩讀起來只有開頭兩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給人以經營錘鍊的感覺,其餘即不見有這樣的痕跡。特別是後半抒情,更象是脫口而出,跟朋友談心。但即使是開頭的經營,看來也不是追求強刺激,而是爲了讓後面發展得更自然一些,減少文字上的用力。因爲這首詩,根據詩題“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寫不好可能使上下分離,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後容易失去自然的過渡和聯繫。而如果在開頭不顧及後面,單靠後面來彌補這種聯繫,肯定會分外顯得吃力。現在頭一句着一個“愁”字,便爲下面作了張本。第二句寫滄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並給傳淚到揚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據。同時,從環境寫起,寫到第四句,出現了“月照一孤舟”,這舟上作客的詩人所面臨的環境既然是那樣孤寂和清峭,從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後面用筆的輕和淡,跟開頭稍稍用了一點力氣,是有關係的。沒有開頭這點代價,後面說不定就要失去渾成和自然。

孟浩然寫詩,“遇思入詠”,是在真正有所感時才下筆的。詩興到時,他也不屑於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筆調把它表現出來。那種不過分衝動的感情,和渾然而就的淡淡詩筆,正好吻合,韻味彌長。這首詩也表現了這一特色。

古詩《舟中曉望》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去,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作品賞析

一作"舟中晚望"

孟浩然詩多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皮日休),故詩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首《舟中曉望》,就記靈着他約在開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遊天台山的旅況。實地登覽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樂於表現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時的旅途況味。

船在拂曉時揚帆出發,一天的旅途生活又開始了。“掛席東南望”,開篇就揭出“望”字,是何等情切。詩人大約又一次領略了“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詩人似乎望見了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望見,因爲水程尚遠,況且天剛破曉。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國──遙”這五個平常的字構成的詩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暫時忍耐些,抓緊趕路吧。第二聯寫水程,承前聯“水國遙”來。“利涉”一詞出《易·需卦》“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顯吉,宜於遠航。那就高興地趁好日子兼程前進吧。舳艫,一種方長船。“爭利涉”以一個“爭”字表現出心情迫切、興致勃勃,而“來往接風潮”則以一個“接”字表現出一個常與波濤爲伍的旅人的安定與愉悅感,跟上句相連,便有乘風破浪之勢。

讀者到此自然而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聯於是轉出一問一答來。這其實是詩人自問自答:“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這裏遙應篇首“東南望”,點出天台山,於是首聯何所望,次聯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東南名山,石橋尤爲勝蹟。據《太平寰宇記》引《啓蒙注》:“天台山去天不遠,路經油溪水,深險清冷。前有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澗,惟忘身然後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葛蘿之莖,度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綺秀,列雙嶺於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這一聯初讀似口頭常語,無多少詩味。然而只要聯想到這些關於名山勝蹟的奇妙傳說,你就會體味到“天台訪石橋”一句話中微帶興奮與誇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詩的意味就在那無字處,在詩人出語時那神情風采之中。

正因爲詩人是這樣陶然神往,眼前出現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個動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朝霞映紅的天際,是那樣璀燦美麗,那大約就是赤城山的尖頂所在吧!“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屬於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狀如雲霞。因此在詩人的想象中,映紅天際的不是朝霞,而當是山石發出的異彩。這想象雖絢麗,然而語言省淨,表現樸質,沒有用一個精美的字面,體現了孟詩“當巧不巧”的特點。尾聯雖承“天台”而來,卻又緊緊關合篇首。“坐看”照應“望”字,但表情有細微的差異。一般說,“望”比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見”,有張望尋求的意味。而“看”則比較隨意,與“見”字常常相聯,“坐看霞色曉”,是一種怡然欣賞的態度。可這裏看的並不是“赤城”,只是詩人那麼猜想罷了。如果說首句由“望”引起的懸念到此已了結,那麼“疑”字顯然又引起新的懸念,使篇中無餘字而篇外有餘韻,寫出了旅途中對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傳神。

此詩似乎信筆寫來,卻首尾銜接,承轉分明,篇法圓緊;它形象質樸,卻又真彩內映;它沒有警句煉字,卻有興味貫串全篇。從聲律角度看,此詩是五言律詩(平仄全合),然而通體散行,中兩聯不作駢偶。這當然與近體詩剛剛完成,去古未遠,聲律尚寬有關;同時未嘗不出於內容的要求。這樣,它既有音樂美,又灑脫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

熱點閱讀

  • 1《陝州逢竇鞏同宿,寄江陵韋協律》古詩 作者陸暢 古詩陝州逢竇鞏同宿,寄江陵韋協律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2《懷廬嶽舊遊寄劉鈞因感鑑上人》古詩 作者李中 古詩懷廬嶽舊遊寄劉鈞因感鑑上人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3《歸桐廬舊居寄嚴長史(一作章八元詩)》古詩 作者朱放 古詩歸桐廬舊居寄嚴長史(一作章八元詩)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4《寄桐江隱者》古詩 作者許渾 古詩寄桐江隱者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5《秋夜寄江南舊遊》古詩 作者武元衡 古詩秋夜寄江南舊遊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6《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唐詩鑑賞
  • 7《憶舊遊(寓毗陵有懷澄江舊友)》古詩 作者張炎 古詩憶舊遊(寓毗陵有懷澄江舊友)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8《宿江口》古詩 作者於武陵 古詩宿江口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9《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古詩 作者白居易 古詩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0《題桐廬謝逸人江居》古詩 作者方幹 古詩題桐廬謝逸人江居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1《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古詩 作者李郢 古詩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2《宿荊州江陵驛》古詩 作者羅隱 古詩宿荊州江陵驛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3《江陵愁望寄子安》詩詞鑑賞
  • 14浙江桐廬遊記
  • 15《寄懷鐘陵舊遊因寄知己》古詩 作者齊己 古詩寄懷鐘陵舊遊因寄知己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