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詩原文及賞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感遇十二首·其七》古詩原文及賞析

【詩句】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紅紅的橘子,本是給貴賓的佳品,無奈何山嶺重疊,江河幽深!唉,人的命運也只好象它順其自然,隨偶而安吧!世上萬物循環的道理恐無法探尋。

  【全詩】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全詩賞析1】

第五六句寫丹橘之遭遇。像這樣經嚴寒而仍綠,所結果實只求奉獻於人的丹橘,理應薦之於嘉賓的。可是爲重山深水重重阻隔,爲之奈何!這裏,“嘉賓”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圍繞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變節、只知奉獻的高貴品質是詩人的自喻。詩意是說:像我這種一心爲國之人,卻被奸人重重阻擋,不能爲世所用。這兩句既寫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達了詩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寫詩人對丹橘命運的思考。丹橘爲何有此遭遇呢?詩人答道:“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命運的好壞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一樣,不可捉摸,不可探究。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複雜。既有無可奈何的自責,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難言之隱,深沉委婉。

  【全詩賞析2】

張九齡是開元后期的著名“賢相”,矜尚直節,敢言朝政得失,注意提拔智能之士;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也早有覺察,建議唐玄宗及早剪除,免貽後患,然而未被採納。終因受到李林甫等權奸的誹謗排擠,於開元二十五年(737)由右丞相貶爲荊州長史。李林甫、牛仙客等專權,正直朝臣遭受打擊,國事日非,所謂“開元盛世”,也就一去不返。

組詩《感遇》十二首,就是作者謫居荊州時所作,含蓄蘊藉,寄託遙深,對扭轉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起過重要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例如高棅《唐詩品彙》(卷一)雲:“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騷》,駸駸乎盛唐矣。”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雲:“《感遇詩》,正字(陳子昂)古奧,曲江(張九齡)蘊藉,本原同出嗣宗(阮籍),而精神面目各別,所以千古。”這些評論都很中肯。

這裏所選的是組詩的第七首,有如屈原的《橘頌》,是“丹橘”的讚歌。

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地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地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由於獨得地利,與本性無關,也就不值得讚頌。詩人抓住這一要害問題,以反詰語氣排除了前者。“豈伊地氣暖”中的“伊”在此處作“那裏”講,指江南。全句意謂難道是由於江南“地氣暖”的緣故嗎?這種反詰語如果要語意的話,只能作否定的語意,然而它照例是無需回答的,比“不是由於氣暖”之類的否定句來得活。以反詰語一縱,用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本來是講松柏的。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那麼,張九齡爲什麼不是通過鬆柏而是通過丹橘來歌頌耐寒的節操呢?這除了他謫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聯想到屈原《橘頌》而外,還由於“丹橘”不僅經冬猶綠,“獨立不遷”,而且碩果累累,有益於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爲的是使你通過想象,在一片“綠林”中看見萬顆丹實,併爲下文“可以薦嘉客”預留伏筆。

漢代《古詩》中有一篇《橘柚垂華實》,全詩是這樣的:“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爲羽翼。”作者以橘柚自喻,表達了不爲世用的憤懣和對終爲世用的渴望。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歷年冀見食”的意思。“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讚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應該“薦”以佳果的,“丹橘”自揣並非劣果因而自認可以“薦嘉客”,然而爲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爲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感嘆之聲。“運命”兩句,不能被看成宣揚“天命觀”。“運命惟所遇”,是說命運的好壞,只是由於遭遇的好壞,就眼前說,不就是由於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薦嘉客”的好運嗎?“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詞,已流露出一尋究竟的心情,想想“運命惟所遇”的嚴酷現實,就更急於探尋原因。然而呢,“循環不可尋”,尋來尋去,卻總是繞着一個圈子轉,仍然弄不清原因、解不開疑團,於是以反詰語氣來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經冬猶綠林”,是肯定它有“陰”,又說“可以薦嘉客”,是肯定它有實。不僅有美蔭,而且有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爲什麼?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裏講了一個寓言故事:“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爲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搜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爲縣令,一人爲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主俯而笑曰:‘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只樹桃李,而偏偏排斥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這首詩句句寫“丹橘”,構成了完整的意象,與“我心如松柏”之類的簡單比喻不同。其意象本身,既體現了“丹橘”的特徵,又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讀這首詩,當我們看到“丹橘”“經冬猶綠”,既有甘實供人食用,又有美蔭供人歇涼的許多優點的時候,難道不會聯想到具有同樣優點的一切“嘉樹”嗎?當我們看到“丹橘”被排除而“桃李”卻受到精心栽培的時候,難道不會聯想到與此相類的社會現象嗎?就作者的創作動機說,顯然是以“丹橘”之不爲世用比自己之遠離朝廷,以“桃李”之得時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寵得志,但由於創造了具有典型性的意象,所以其客觀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簡單譬喻的範圍。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讚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精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留有馳聘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詩人評詩,探驪得珠,是耐人尋味的。

【作者小傳】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登進士第後又登道侔伊呂科第,授左拾遺。歷官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史稱賢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擠罷相,貶荊州長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兩《唐書》有傳。其詩清淡和雅。前人以爲實開王、孟、儲、韋一派。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雲:“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施補華《峴傭說詩》雲:“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