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勵志人物故事15篇

勵志人物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勵志人物故事1

北京市文聯,成立於開國之初。定製長方橫條徽章,鐫刻紫銅紅字,別在胸前。不久,就不作興了。也許有什麼規定,改用了小本頭的工作證。

勵志人物故事15篇

市文聯衆副主席中,有表演大師梅蘭芳。主席、副主席都是榮譽職,梅蘭芳從不到會,到來也無公可辦。

約在1954年,在中山公園開第二次文代會。清早,梅蘭芳穿灰嗶嘰中山裝,挺括齊整,容光照人。不知怎麼想起來,別上橫條徽章。他職銜甚多,社會活動也無暇日,是不是日常更換穿戴,務求體統合適?小小市文聯的這一枚徽章,又早已不用,如何也還保存着?

小車停在公園門口。梅蘭芳雍容地經過長廊,穿草地,走進中山堂會場,坐上主席臺,卻發現徽章失落了,想是換裝時別針沒有別牢。他婉言告訴祕書長王亞平,情詞懇切,王亞平竟不便回答是廢物,回頭吩咐找找看。會務組立刻派人做一番大海撈針。

當時剛開過國人皆以爲新鮮的全國人代會不久。休息時,梅蘭芳細言細語會上選舉盛況,到會代表多少多少人,選票多少多少張,一檢票,少了兩張……

坐在旁邊的曹禺“哦”了一聲,表示驚訝。

還好,細找一找,夾在票箱縫裏了,全票通過。

說着徐徐回頭,顧左右,謙謙頷首,說:“差兩票,倒也不要緊。可就不這麼圓滿了。”

“圓滿。”曹禺輕輕應聲點頭,似放下一片心。

其實這事件,早已作爲會場花絮登過報,曹禺也是人民代表,是在場投票的人。大師們謙和如此。

圓滿。百分之百。全票通過。連棄權也沒有。這是梅蘭芳當時的誠。

勵志人物故事2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沒頭沒腦的孩子,天天都帶着自己可愛的小鵝悠悠走走。王羲之每天耐勞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逝世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示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勵志人物故事3

國學大師黃侃,做學問與他的老師章太炎齊名,人稱“章黃二瘋”。除了學問,黃侃舌尖上的饞嘴名氣,也一樣很大。他每到一地,必下當地最著名的館子,大飽口福,是一個真正的吃家,爲後世留下了很多趣聞逸事。

黃侃對吃樂此不疲。他只要得知有美食品嚐,必千方百計得到,不惜出盡洋相。黃侃是同盟會會員,有一天聽說一些相識的會員在某處聚會,席間有不少好吃的,但沒有請他。他明知自己因爲經常罵人而沒被邀請,但擋不住美食的誘惑,遂不請自來。剛一進門,那些人見來的是他,嚇了一跳,隨後又裝得很熱情,邀他入座。黃心知肚明,二話不說,脫鞋坐下,大快朵頤。吃完之後,他一邊提鞋,一邊回頭罵道:“好你們一羣王八蛋!”說完,拔腿就跑。

另有一回:黃侃聞香識美食,聽到隔壁鍋盆碗底響,狗肉噴香,蛇羹沁脾。黃侃好友劉成禺,說這酒席那個好啊,有山珍,有海味,有熊掌,有燕窩,添油加醋說一通,說得黃侃心裏實在難受,很想前往品嚐。但他曾經痛罵過主人,只好請劉成禺爲其想辦法,求主人給個請柬。主人呵呵一笑,請柬來了,卻附帶“只准他開口吃,不能開口說”的警示。這日席間,黃侃果然只是埋頭大吃,一言不發,衆人都以爲黃侃轉了性子,其實不知他爲了美食才願意“忍氣吞聲”。

即使後來身爲人師,黃侃也沒能改掉這個“饞嘴”的毛病。每次授課,講到緊要精彩處,他會戛然而止,對學生說:“這裏有個祕密,專靠北大這幾百塊錢的薪水,我還不能講,你們要我講,得另外請我吃飯。”那時,黃侃開設《說文解字》課,學生們都覺得此門功課晦澀難懂,怕考試不及格。學生們知道黃侃好吃,投其所好,湊錢宴請黃侃,他欣然前往。這年期末考試時,學生果然都及格了。校長蔡元培知道這件事後,責問黃侃爲何違反校規,接受學生的吃請。不料黃侃卻說:“他們這幫學生還知道尊師重道,所以我不想爲難他們。’

黃侃一生最愛的享受,就是喝酒吃蟹。黃侃的學生卞孝萱回憶老師:“羣賢雅集,聯句作詩,(黃侃)一手持酒,一手持螯,談笑風生。”頗有魏晉風度。可黃侃晚年,對飲食卻更加挑剔,一切吃喝都由妻子親自動手烹調,每餐必須要有魚肉雞鴨山餚之類。如黃侃覺得不合口,便要妻子重做,有時一盤菜餚竟重做三四次;重做合口後,也僅是吃三四口而已。

一個人的胃口,和一個人的性格有關係,例如太固執的人,總是喜歡吃他認準的幾樣;而心胸寬廣的人,相應的食域也更寬廣。黃侃日記“十二卷”,差不多每卷都有“吃喝記”,從日記中對美食的評論看,黃侃不算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常常一生氣,就開始罵人。對此,我們只能一聲嘆息。

勵志人物故事4

陳衡哲給胡適寫信稱先生,胡適回信說:“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不如兩免了,省得多少事。”陳女士回曰:“所謂‘先生’者,‘密斯特’雲也。不稱你‘先生’,又稱你什麼?不過若照了,名從主人理,我亦不應該,勉強‘先生’你。但我亦不該,就呼你大名。還請寄信人,下次寄信時,申明要何稱。”胡適回:“先生好辯才,駁我使我有口不能開。仔細想起來,呼牛呼馬,阿貓阿狗,有何分別哉?我戲言,本不該。下次寫信,請你不用再疑猜,隨你稱什麼,我答應響如雷,決不再駁回。”

胡適曾寫過一首題爲《朋友》的白話小詩:“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爲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五四運動期間,校長蔡元培經常離校,校務就委託胡適管理。校外的社會活動,蔡也多請胡適代表出席。故此,黃侃笑說胡適是“一隻繞着蔡元培上下翻飛的黃蝴蝶”。

勵志人物故事5

某日,我開車拉着葛優去北影,途中遇熟人叫停寒暄。熟人問葛優:“幹嗎去呀,葛爺?”葛優笑答:“拍戲呀。”熟人頓時面露驚愕,繼而豎拇指大讚:“葛爺真是太平易近人了!演戲您還親自去呀?”葛優正背詞默戲無心閒扯,點頭堆笑匆匆道別。車開出很遠葛優才反應過來,對我說:“這是誇我嗎?廁所我都親自上,演戲我還不親自來?”

戲外的葛爺待人友善,懂事,通情達理,沒架子。這些都是值得稱讚之處。但最可愛之處還在於他的“小富即安”,不貪。一切榮譽在他看來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沒敢惦記。舉個例子。《大腕》拍完後,《紐約時報》的人想採訪他,葛爺推說有事一再謝絕。我們問他:“你有什麼事?”他說:“去大鐘寺給父母家的陽臺買塊地板革。”我們說:“這事我們幫你辦了,你還是接受人家的採訪,《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對你在海外的發展非常有利。”葛爺說:“咳,我到海外發展什麼去呀?我連英語都不會說,我把中國的觀衆伺候好了就成了,讓他們省了這份心吧。”葛爺確實不貪,放在別人身上這叫目光短淺,而放到葛爺這兒就叫“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恰恰就是這種不貪的心態,使他非常心平氣和,做起事情來就比較從容。對於葛爺來說,沒有什麼是志在必得的,因此待人接物也顯得自然大方,既不會被利益驅使過分地貼上去獻媚,也不可能因爲失算了,彼此見面連招呼都不打。

《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羣衆見到葛優都親熱地叫他“冬寶”,就像我的女兒永遠管趙薇叫“小燕子”。葛優也因爲在這部戲裏的精彩演出獲得了由觀衆投票產生的“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記得在紐約拍攝《北京人在紐約》時,有一個場景是在艾未未的家裏拍攝,那時紐約的華人里正在流行《編輯部的故事》。未未那裏也有一套,姜文發現後拍戲間隙拿出來觀看,輪到拍他的戲了,仍不肯放手,他說:“你要不讓我看完了,我心裏鬧得慌。”

看完一集,姜文對我說:“李冬寶這個角色的確非葛爺莫屬。我要當評委,評最佳演員這項獎時,條件只有一個,就是看這個演員演出這個角色是不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什麼叫‘最佳’?‘最佳’就是非他莫屬。”

寫《編輯部的故事》之初,飾演李冬寶的人選在我腦子裏就只有一個人——葛優。劇本出來以後,按說作爲編劇我就算交差了,可當時的導演金炎打算從軍藝表演系物色飾演李冬寶的人選,聽到消息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要找英俊小生,起碼也是文縐縐的那種。這和我們筆下的李冬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知道沒有人比葛優更適合這個人物了。我找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主任鄭曉龍,一方面希望正在籌備《皇城根兒》的導演趙寶剛能和金炎聯合執導,因爲寶剛是最瞭解我們創作意圖的人,也知道這齣戲裏的人物都應該是什麼“嘴臉”;另一方面我力主請葛優出演李冬寶。曉龍馬上就說:“必須這麼辦,你去找葛優吧。”

那時我和葛優不熟——不是不熟,是根本就不認識——只是因爲看了他在影片《頑主》裏的演出,頓時覺得耳目一新,神交已久。我叫上王朔一起去找葛優,王朔雖然也和他不熟,但畢竟有過幾面之交。那時王朔也真是好說話,叫他去他擡屁股就去了。撂現在,如果不是他親自導演的戲,讓他去登門請演員是難以想象的事。

那是一個下午,我們按照王朔模糊的記憶摸到葛優住的那幢樓,到那兒才發現原來就在我曾經住過的樓的隔壁。因爲不知道具體門牌號碼,也沒有葛優的電話,在樓裏幾經打聽才找到他住的單元。敲門,沒人應,再敲門,鄰居家走出一位女士,是葛優媳婦的嫂子。問明來意後,嫂子告訴我們,葛優外出,估計快回來了。

我們回到樓下坐在我的摩托車上等,印象中後來還下起了小雨。大約等了一兩個小時,王朔指着遠處走來的一個人影說:“來了。”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葛優本人,他穿一件咖啡色的風衣,戴一頂帽子,看上去很瘦,所以顯得風衣特別肥大,走起路來“踢哩突嚕”。

見到葛優我就想笑,迫不及待地一個箭步迎上去。他認識王朔,王朔把我介紹給他。和在《頑主》裏的神色類似,現實中的葛優也不是不熱情,但顯得很謹慎,你笑他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樣子。王朔不是急赤白臉的人,沒怎麼多說話。我急着要說明來意,他讓我們先等一下,在樓下的小鋪裏買了盒金橋牌香菸。

我們一起上樓,從等電梯到乘電梯到12樓,穿過漫長的走廊,來到葛優家坐定,我已經一口氣把來意說了個大概。之後,葛優表現出了矛盾的心情。

他說:“我已經答應了張曉敏,上她的《大沖撞》,正好和你們的時間衝突了。”我問他:“你在那部片子裏演什麼角色?”

他說:“就演一個賓館的經理,小配角。”

我說:“那我們這齣戲請你演的是主角,一號人物,劇本就是照着你寫的。”

他想了想又說:“能不能兩部戲協調一下,都上。”

我說:“這不大可能,天天都有你的戲,你一走了,全劇組就得趴窩。”

他真的爲難了,說:“要不就算了,我都先答應張曉敏了,不上,就把人家得罪了。我也知道你們的戲有意思,咱倆初次見面不熟悉,王朔我知道,肯定寫得錯不了,可那也不能因爲上一個戲得罪朋友啊。”

我趕緊說:“你對我是不熟,不算朋友,王朔得算你的朋友吧。你上我們的戲得罪張曉敏,那你就不怕上了她的戲得罪這撥朋友嗎?”

他忙說:“我也不願意得罪。”

我說:“那就好辦了,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權衡利弊吧,兩害相權取其輕。上張曉敏的戲,你得罪了我們,卻只演一個配角;上我們的戲,你得罪了張曉敏,演的卻是一個絕對的主角,而且保證戲一出來就‘炸’了。主意你自己拿,我們等你的信兒。”

事後,鄭曉龍開玩笑說:“他要不上咱們的戲,咱就封殺他。”

勵志人物故事6

《諸葛亮餵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假如你看過《三國演義》,確定不會忘卻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始終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曉得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爲了上學,產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勵志人物故事7

20世紀50年代,北京流傳着一位國畫大師的故事。事情極小,不傷大雅。只因是聽來的,還是放下名姓不提。

歐洲兩位畫家來訪,要求會見大師。大師德高望重,兩位不好空手前往。翻譯陪同上街到了花店,好花俯拾皆是,兩位畫家一看價錢,都不出聲。最後買了一盆凍海棠,連盆三兩毛也。海棠品種甚多,這一種瑟縮可憐,經霜不長,因得土名——凍海棠。

翻譯心裏過意不去,婉轉介紹大師不但把蝦畫活了,更常畫花卉,見過名花無數。自家培養,亦多名種。兩位畫家答道:“這海棠是我們民族的珍貴之物,拿這送老人是最高的敬意。”

翻譯自無話好說。

到了大師家裏,兩位畫家奉上盆花,翻譯註意到大師正眼也不看。落座交談,漸漸地歡喜起來。大師從案頭一個竹編笸籮裏,揀出一把鑰匙,起身打開靠牆紅漆大櫥。櫥中又分格子,有小櫃,有抽屜。格子上又有一笸籮,大師又揀出鑰匙,打開一個小櫃。櫃中又有—笸籮,盛着花生二三十枚。大師端出來,一—鎖上;然後招呼兩位畫家食用花生。

翻譯心頭一塊石頭落了地,幫着待客道:“請吃花生,這是我們最高的敬意。”我們最高的敬意。”

勵志人物故事8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識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景貧寒,爲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街坊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舉,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勵志人物故事9

看着這個標題,你們肯定覺得郭敬明和黃永玉這兩個名字二十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吧。

這次是《藝術人生》的十週年特別節目,做的是大師們和我們年輕一代的對話,兩代人彼此分享人生的感悟。而我有幸,和我對話的就是傳說中的黃永玉老先生。

我的不知天高地厚,在走進黃永玉老師家的時候,就被徹底擊垮了。準確地說,這不叫家,這是宮殿,我感覺我就像是在看還珠格格……亭臺樓閣啊,我真的覺得會從某個地方飄出一個宮女來。而且滿院子跑着各種大型犬,起碼十幾條吧,一看血統都很純,我也就只養過兩條金毛……而且各種不起眼的角落裏,隨意地就那麼放着我在雜誌上看過的標價×××萬的雕塑……

當然,這種感覺一直貫穿了整個我參觀黃老師“萬荷塘”的過程。

比如,在參觀黃老書房的時候,我靠着一根木頭休息,耳朵裏不小心鑽進來一句“這根木頭從巴西運過來,運費就30萬”。我像唐宛如一樣撫着胸口問:“那這根木頭本身多少錢?”“大概100萬吧……”我快要昏死前的一秒鐘,耳朵裏又不小心鑽進來一句:“哦對了,這房間裏有5根。”

比如,我看見角落裏有一個落滿灰塵的鳥籠,“這鳥籠是明朝的古董”;比如荷塘上那個露臺,“哦,梅葆玖啊他們都在這裏唱過戲。”……

咳、咳……當然,這裏我要說的,當然不是錢,而是黃老的藝術。我雖然對黃永玉先生談不上那麼瞭解,但是好歹我還看過《比我老的老頭》,好歹我在鳳凰旅遊的時候,還看過關於黃永玉先生的展覽。但是,我從來不知道,他活得這麼瀟灑……我哭了。不過,在黃永玉老師對我說到,怎麼看待別人的非議,怎麼看待負面評論,怎麼看待仇恨的時候,我是真的哭了……(我怎麼自己寫出來都覺得這麼沒說服力呢。)

和黃老師的聊天過程,非常愉快。雖然整個過程裏,我都被他那種大師或者大仙的氣場鎮得不敢說話,只敢點頭,但是偶爾我還是橫着膽子和老前輩分享了一下我的“心路歷程”。黃永玉先生真的是一個睿智的人!具體說了什麼我就不在這裏寫了,看節目應該就能看到。我想說的是八卦……錄製的時候,一直有一隻蒼蠅圍着黃永玉老師飛來飛去,我坐在他的對面,看着那隻蒼蠅優雅而又淡定地起起落落,一會兒停在黃老師的額頭,一會兒停在黃老師的鼻尖,黃老師巋然不動。但我看得難受死了,我大概有十幾分鍾都心神不寧,後來我鼓起了十二萬分的勇氣,抱着“如果黃老生氣,我就自刎在他面前”的想法,擡起手在黃永玉老先生那張飽經滄桑、充滿了人生睿智的臉前面,揮了幾下……黃老師依然巋然不動,在他說完某一句嚴肅的人生感悟之後,他轉過頭來看着我,用一種我無法領悟的表情,對我說:“沒關係,讓它飛。”

話說那天外拍結束,“藝術人生”編導組拿了個小本子,讓黃老師題個字,於是黃老師用簽字筆在那個筆記本上寫了句祝福,《藝術人生》的編導們樂壞了。然後就差不多結束了,這個時候,我仰起我乖巧的小臉,走到黃老師面前,乖巧地說:“黃老師,很高興今天能和您聊天,做採訪,真的太感謝您了。”黃老師點點頭,衝我慈祥地微笑。我轉身準備離開的時候,黃老師拍拍我的肩,輕描淡寫地說:“小夥子,你等等,我寫幅字送給你。”(這一瞬間萬籟俱寂……)

我是多麼專心地站在旁邊大氣都不敢出啊,當時腦子裏就在一直跑字幕:“千萬不要出聲,不要驚醒了黃老……萬一他不送我了怎麼辦啊……”你看旁邊兩位編導的表情和他們的交頭接耳,就知道我沒撒謊。

於是,十幾分鍾之後,我就這麼抱着這幅字走出了大門,我當時覺得我抱了一輛車出來……

黃永玉老師寫給我的是:“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這是個比較生的典故。(當時我就不知道,在黃永玉老師面前,我真覺得自己是文盲,我也羞於說自己也是寫東西的。反正估計黃永玉老師看我噴滿了髮膠的金黃頭髮,也不會認爲我是個寫書的,可能覺得我是一唱歌的吧……)

最讓我感動的,是黃老師寫完了這幅字畫,(他是倒着寫的,特牛!)他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我就是五鹿,你就是朱雲。你以後來北京,沒事就來看我,下次你說故事給我聽。”

節目上我還是很深情的,真的。因爲我覺得我這輩子,能見着黃永玉老師一次,真的是我八輩子修來的福氣。雖然上面都在搞笑,但是我心裏明白,我是多麼幸運啊。回憶起來,面前還是黃永玉老先生那張慈祥的面容,銀白的髮絲,以及他臉上閃耀着的,人生歲月的光。

勵志人物故事10

1942年6月,抗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使得中國政局動盪,經濟也遭受重創。由於物質匱乏,滿目瘡痍的中國物價逐日飛漲。如何賺錢維持生計,成了國人心中的頭等大事。

處於象牙塔中的文人,也感知到了這種“生之艱”。著名作家鄭振鐸的妻子高君箴,有次買菜回家,發現忘了買丈夫最愛吃的蓮藕,待到轉回市場時,價格已經翻了一倍。那晚有朋友造訪,談及當時的形勢,鄭振鐸對朋友說:“太可怕了,今後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

朋友對他說:“我聽說最近股票市場正在興起,有很多人買股票賺了錢。”

鄭振鐸聞言,詳細向朋友打聽了相關事宜,覺得這是一個生財之道。其時,因戰事的影響,好多報社稿費低,且經常因故停刊。依賴稿費過日子的鄭振鐸考慮來考慮去,最終痛下決心試一試投資股票。在徵求家人的意見時,他對妻子說:“我先購買一些股票,試試效果如何。”

初入股市的那幾天,鄭振鐸頻繁奔波於銀行與股市之間,原本就清瘦的他,不幾日,就更顯憔悴。

有一天,鄭振鐸在路上碰到好友老舍,老舍見他這副模樣,關切地問他:“聽說你近來炒股,怎樣了?”

鄭振鐸聽後,幽幽一嘆:“我每天都去股票交易市場,看到股票價格上上下下,心裏的變化如天氣一般忐忑不安。我這一生還從來沒有那麼在意過一件事情,爲此甚至茶飯不思。所以,我決定,到此爲止吧。”

老舍聽後,同情地看着鄭振鐸,說:“每天那麼疲於奔命,這樣的行爲無非是爲了利益,股市浮沉,人心隨之,太可怕了。”

第二天,鄭振鐸來到投票交易市場,股票又大跌。他咬咬牙,賣掉了手中最後一隻名叫“新光”的股票。算下來,單單這隻股票,他就淨虧了16萬餘元。

回到家裏,本來虧得很慘的鄭振鐸卻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坐下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而後,他拿起自己最喜歡的書本,又開始沉浸於文字的世界。“書可盪滌塵心,更有助於修養。”當晚,從殘酷的股市中折戟而歸的一代文學家,在日記裏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也許,這就是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領悟吧。

勵志人物故事11

張岱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際,出身仕宦,衣食無憂,其經歷和文字都值得玩味。40歲以前,他在讀書與享樂之間“搖滾”“擺盪”。王朝更迭,命運逆轉,中年的他立志修史,攜帶着浩繁的明史手稿,輾轉於江南的山林廟宇。在困苦的物質條件下、在痛苦的精神狀態裏,他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歷盡繁華,也閱盡蒼涼。

他太會玩,也太會寫。張岱在《自爲墓誌銘》中稱:“少爲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紈絝子弟的奢靡之舉,有之;晚明名士的狂狷之性,有之。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佩服這個張岱。他經史子集,無不通曉,天文地理,靡不涉獵。他所著除《自爲墓誌銘》中所列之外,還有詩集、文集、雜劇、傳奇等。其中《夜航船》一書,內容有如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共計20大類,4000多條目。他的著述之豐、用力之勤,令我驚歎不已。這也讓我將他與一般紈絝子弟、風流名士徹底區別開來。

事情的結局,常與本人的意願相悖。張岱傾心於史,但並未以史書《石匱書》留名,倒是他那些散文爲其贏得了盛譽。我愛讀他的散文,生動、講究、雅緻、簡約。有人不是說了嘛,別人用一二百字才能說完的事,到了張岱筆下,只需數十字就能輒盡情狀。張岱的文章和他的爲人一樣,有傲世、刺世的鋒芒,又有玩物、玩世的戲謔。

張岱的記性極好。少年時聽來的事情、看到的景緻,皆藏在心中,長大後便一一寫出。他的精妙文章,爲後人保留了許多前朝舊事和當時的生活狀態。記得有一篇文章叫《西湖七月半》,描述的是杭州人逢七月十五遊湖賞月的情景。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在於寫景,而在於說人。由於遊客太多,美景是無法欣賞了,張岱索性就在一旁看起人來。他的主題就是“看人”,文章寫明五類“可看之人”。前四類一類是“峨冠盛筵”的炫富者,一類是左顧右盼的“名娃閨秀”,一類是淺斟低唱的“名妓閒僧”,一類是“不舟不車,不衫不幘”的醉漢。張岱筆下那份超然、輕鬆且帶着戲謔成分的美學趣味,實在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20世紀80年代,我隨張庚先生去湖南祁陽縣看目連戲的內部演出。當空前盛大的排場和無所不包的技藝呈現於舞臺上的時候,我完全被驚呆!單是“海氏懸樑”一折,當自盡後的女子被吊在長竹竿的尾梢,在觀衆頭上急速擺盪旋轉的時候,看客們無不面如鬼色。目連的母親劉青提被打入地獄,受盡苦楚,一步一吟,押解的衆小鬼甩出鐵製飛杈向她的背後猛然刺去,我忙捂上眼睛。越看越怕看,越怕越要看。全本目連戲從前要演七天七夜,整整100齣戲。1984年,由我供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出面,把所有藝人都請出來,連七八十歲的老藝人都請來了,勉強才湊夠四天三夜的演出。每晚散戲,頂着星月返回招待所,我一路感慨,不禁聯想起以精細筆觸描述目連戲演出盛況的張岱。

張岱能躬身自省,覺得自己人生的前後階段充滿矛盾,活在“七個不可解”之中。如“以書生而踐戎馬之場,以將軍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則文武錯矣”,不可解。“弱則唾面而肯自幹,強則單騎而能赴敵,如此則寬猛背矣”,不可解。話雖如此,其實他這輩子在成敗得失之間,從來都是坦然又凜然的`。在要緊處,也從未動搖或矛盾過。張岱還說自己無一事不敗,“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偏偏這個“一事無成”的張宗子,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他以書寫的方式,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終極價值

有人這樣形容:哪裏人聲鼎沸、鑼鼓喧天,哪裏肯定有張岱;曲終人散,風冷月殘,有人吹出一縷悲簫,那聽客中肯定有張岱。

一個多麼豐富、美好的男人。

勵志人物故事12

巴金

巴金喜歡喝茶,卻沒有太多講究,家家戶戶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的方法也簡單,和農夫村婦一樣,抓把茶葉,用開水一衝,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巴金喜歡把茶葉順手丟在書櫃裏,這樣一來,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實在難以下嚥。

好友許四海是制壺大師,對喝茶很是講究,實在看不下去老舍這樣糟蹋茶葉。於是,他送了巴金一隻自制的仿曼生壺,還專程從家裏帶了一套紫砂茶具,爲巴金表演茶藝。還別說,制壺大師確實有一手,用特別的手法沖泡的茶,還未喝,香味已經在房間裏瀰漫,巴金喜不自禁,一邊喝一邊感嘆:“沒想到這茶還真聽許大師的話,說香就香了!”一口氣喝了好幾杯。

老舍

老舍認爲喝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有一次,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爲他準備了一個熱水瓶。老舍頗爲開心,趕緊泡好一杯茶,準備慢慢品茗。沒想到,剛喝了幾口,一個不注意,服務員居然端起杯子給倒掉了,氣得老舍大發雷霆:“難道她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實,這還真不怪那服務員,這是東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爲老舍喝剩了,很體貼地倒掉呢。

後來,愛茶如命的老舍先生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價高漲,“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他真正戒茶。

郭沫若

郭沫若不僅喜歡飲茶,還擅長寫茶詩,題茶字,就連劇本里都少不了泡茶的情節,11歲就曾寫下“閒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可見對茶的喜愛是從小就培養的。

他到全國各地考察工作,都少不了品茶的環節,遇到好茶,他一開心,忍不住就題首詩寫個字什麼的,結果,這詩一寫就不得了,那茶從此就紅遍全國了。所以啊,給他封個“茶大使”一點都不爲過。

爲了傳播茶文化,郭沫若連劇本都不放過,借主人公的口,說出自己的泡茶心得:“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它一遍,然後再把茶葉放進這壺裏面,要放大半壺光景。再用開水沖茶,衝得很滿,用蓋蓋上。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開水從壺蓋上衝下去,把壺裏冒出的白泡沖掉。”真夠細緻的,簡直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書。

林語堂

林語堂喜歡喝茶,而且不是一般的講究,首先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伴,一個人喝太無味,然後還得有個好的環境,不然,再好的茶也大打折扣。同伴還不能多,一兩個足夠,不然太吵,環境也得清靜幽雅才行。“如果此時身邊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是,即十分敗興,也正如在雨天或陰天去採茶一般的糟糕。”

有這般苛刻的要求,自然也會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來。林語堂確實品出了與衆不同的味道,最著名的就是“三泡”說:“茶在第二泡時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爲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如此看來,“紅袖添香夜讀書”中的“紅袖”並不專指美人,也可以代表茶啊。

勵志人物故事13

黃庭堅,字魯直,是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首。他的名字是中過進士的父親給他起的,“庭堅”是上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八愷”之一,有追慕古代大哲之意;以“魯直”爲字,是希望兒子像宋真宗時的直臣魯宗道那樣,剛直忠正。事後證明,黃庭堅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宋哲宗時,在司馬光的推薦下,黃庭堅被召爲校書郎,負責撰修《神宗實錄》。因爲工作出色,被提拔爲起居舍人,三年後出任宣州知州。只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本《神宗實錄》,給他惹上了麻煩。

北宋中期以後,朋黨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後,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帶動下,所謂的“紹述派”開始清算“元祐派”,黃庭堅被誣衊成元祐一黨。負責審查的蔡卞在雞蛋裏挑骨頭,從《神宗實錄》裏蒐羅出了千餘條內容,認爲是對神宗的詆譭。於是皇帝下詔,令他入京,等候受審。

宋史·黃庭堅傳》裏記載了這次“文字獄”的審訊情況。經史官們反覆考查覈實,僅剩下32件瑣碎的表述還有待查清,其中黃庭堅所寫“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成了首要的問題,罪名是“大不敬”。所謂“鐵龍爪”,是熙寧年間太監李公義設計製造的一種疏浚河道的工具,用它在河中挖掘泥沙,效果很差,勞民傷財,所以黃庭堅纔有此記述。面對氣勢洶洶的詰問,黃庭堅淡定地回答說:“那時我正在北都任職,這件事是我親眼所見,確實像兒戲一般。”整個庭審過程,他語氣中沒有絲毫懺悔之意,而且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最後連過堂的人都暗地裏伸起了大拇指,稱讚他膽氣豪壯。

結果事實沒有成爲問題,態度倒成了最大的問題,他因此觸怒了皇帝,被貶涪州別駕,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

貶謫的詔書下達,左右的人都哭泣起來,黃庭堅卻神色自若,倒頭便睡,睡得還格外地香。旁人看他喜形於色,好心地提醒他說:“黔州乃是蠻荒之地,少有人煙,凡遭貶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僅不擔心,還很高興,是什麼原因?”黃庭堅回答說:“四海之內,皆爲兄弟,浮生若夢,來去無跡,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無處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憂?”

即使被流放到了大西南,攻擊他的人還認爲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於是再被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黃庭堅淡然處之,只是一身正氣的他對官場已不再抱有希望,他取別號“山谷道人”,將更多的精力寄託在詩歌、書法、禪學修養等雅好上。從此,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爲民請命的清官,多出一個在藝術領域縱橫捭闔的大家。

黃庭堅在《書繒卷後》一文中,道出了自己爲人處世的準則,他說:“士大夫處世可百爲,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老夫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事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處世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俗,俗了便無藥可醫。什麼是不俗呢?還真不好說,看他平時與普通人無異,然而臨大事的時候,他的氣節卻不可剝奪,這就是不俗之人。

因爲不俗,所以優秀,黃庭堅就是因此而爲人所銘記吧。

勵志人物故事14

《岳飛學藝》

民族好漢岳飛生逢濁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贊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擊江山粉碎,庶民顛沛流離,萌生了學藝報國的抱負,戰勝了自滿驕傲的情感。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領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帶領王貴,湯顯等搭檔,參加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勵志人物故事15

行進在冰原雪域40多年,踏遍祖國60多條冰川,視冰川凍土事業爲生命的“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2月13日在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93個春秋。

視甘肅爲第二故鄉的施雅風先生,因其對甘肅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20xx年獲得“甘肅省科技功臣”獎,成爲甘肅人民心中永遠的“明星”。

施雅風生於江蘇海門,1958年來到甘肅,先後任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務,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58年6月,施雅風主持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當年7月1日,他率隊在祁連山腹地柳條溝地區的托賴山脈,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點。這一天是黨的生日,他們把這條冰川命名爲“七一冰川”。這是中國人自己發現並命名的第一條冰川,是中國冰川科學的奠基石。

初戰告捷,施雅風又指揮考察隊兵分七路,考察了10個冰川分佈區,描繪和計算了冰川的形態和儲水量。在施雅風的主持下撰寫了考察報告。1959年初,《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出版,這部43。6萬字的考察報告,是中國冰川學第一部區域性專著,成爲中國冰川學的一個里程碑。

1974年4月,施雅風帶隊前往巴基斯坦巴托拉冰川進行考察,爲恢復被山洪沖毀的中巴友誼路的通行,提供了科學數據。其創新的計算方法和準確的預報結果,在冰川學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冰川學家邁爾教授爲此中國冰川學者沒有利用計算機等先進設備,能作出如此精確的預報,是非常出色的成就。此次對巴托拉冰川問題的成功解決,成爲冰川學在應用領域中的典範。

1978年,施雅風組織中國冰川學家開始了中國冰川目錄的系統編制工作。經過24年的艱苦工作,完成了12卷23冊的鉅著《中國冰川目錄》,獲得了我國49206條冰川包括名稱、位置、長度、面積、儲量等30多項參數的系統信息,從而使中國成爲世界各冰川大國中惟一全面完成冰川目錄的國家。

施雅風開創的我國寒區旱區科學研究始於甘肅,在惠及西部、產生國際影響的同時,也爲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生前說過:“我的大半生在甘肅度過,這裏養育了我,爲甘肅做點事是我的心願。”雖出生於江南水鄉,但自踏上甘肅土地的那一刻起,施雅風就做好了紮根第二故鄉的準備。

在施雅風的籌備下,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成立。

按照當時省委提出的“河東靠引洮,河西靠冰川”的思路,施雅風先後組織和領導了祁連山冰雪水資源利用、河西水土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甘肅工礦和交通泥石流防治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僅推動了我國寒區水文和乾旱區水資源學科的發展,而且爲甘肅泥石流災害防治和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施雅風在學術上取得重要建樹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他親自選拔和培養的著名科學家有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國棟、秦大河、姚檀棟等。他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在他的身後,羣山般屹立着數以百計的中堅力量,有的已兩鬢染風霜,而更多的年輕人已加入到這支隊伍,繼續傳遞着中國冰川事業的接力棒……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主任王寧練研究員說:“施先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爲人正直的高貴品質,睿智而有遠見的科學目光,慈祥而樸實的人格魅力,是我們的財富,是我輩學習的光輝楷模。他是一位始終將生活高度融入自己熱愛事業的師者,是一位始終執著堅持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是一位傳遞優秀科學家品質的踐行者。”

施雅風先生的學生、中科院寒旱所冰芯室葉柏生研究員含着淚說:“去年夏天我去探望時,他還在家裏寫一個發言稿,說一定要來蘭州參加會議。年前在南京探望時他已經在重症監護室,沒想到這是見老師的最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