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描寫父愛的書籍推薦《卡拉馬佐夫兄弟》

描寫父愛的書籍推薦《卡拉馬佐夫兄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卡拉馬佐夫兄弟》本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過一樁真實的弒父案,描寫老卡拉馬佐夫同三個兒子即兩代人之間的尖銳衝突。

描寫父愛的書籍推薦《卡拉馬佐夫兄弟》


【內容簡介】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它是根據一樁真實的弒父案寫成的。書中主要人物爲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伊凡、阿遼沙及私生子斯麥爾加科夫。老卡拉馬佐夫在行將就木之年仍貪婪、好色,不僅霸佔妻子留給兒子們的遺產,而且還與長子德米特里爲一個女人爭風吃醋。德米特里對父親恨之入骨,一再揚言要殺死他,並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闖到父親的窗下,掏出了兇器……是夜老卡拉馬佐夫被殺死了,德米特里因而被拘捕。可實際上,真正的弒父者並不是德米特里,而是斯麥爾加科夫。他是在伊凡“既然沒有上帝,則什麼都可以做”的“理論”鼓動下,爲發泄自己在長期卑屈處境下鬱積起來的怨毒情緒,爲取得金錢,冷酷地謀殺了自己的父親。事情的結局是悲慘的:德米特里無辜被判刑,斯麥爾加科夫畏罪自殺,伊凡因內咎自責而精神錯亂,阿遼沙撇家遠行。這一“偶合家庭”崩潰了,它成爲分崩離析的沙皇專制社會的一個縮影。

整部小說有兩個層次: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樁弒父案,而受害人的幾個兒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串謀之嫌;但深層次上,這是一幕關於人的精神的戲劇,講述了一個信仰、猜忌、理智與自由意志間的道德角鬥。這部小說寫作於俄羅斯的斯塔拉亞羅薩,而整個故事也發生於這座小鎮。

第一卷:一戶人家的歷史

本卷大致介紹了卡拉馬佐夫家族的概況以及與小說情節相關的故事,如老卡拉馬佐夫的兩次婚姻及對三個孩子的毫不盡教養之責。另外,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的各自性格與他們回到老家的前因後果也予以充分交代。本卷的結尾,佐西馬長老神祕地讓阿遼沙還俗。

第二卷:不該舉行的聚會

本卷故事的開始,卡拉馬佐夫一家聚於小鎮的修道院,佐西馬長老決心做中間人,調解德米特里和老卡拉馬佐夫因爲德米特里的財產而發生的糾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伊萬這個無神論者提議了在這個很神聖的地方當着長老的面談論如此的問題。當然,德米特里還是一如既往地晚來,而後的聚會反而讓父子關係更加惡化了。本卷還有一個細節:佐西馬長老安慰了以爲承受着喪子之痛的婦女,這也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個人感情的滲透。

第三卷:酒色之徒

本卷介紹了更多了德米特里、老卡拉馬佐夫與格露莘卡間三角關係的細節,並在刻畫德米特里躲在老卡拉馬佐夫寓所外等待格露莘卡時偶遇阿遼沙的對話中探討了德米特里的人格特點。就在那天夜裏,德米特里鑽入老卡拉馬佐夫寓所並威脅要在近期殺了他。這一卷還介紹了斯麥爾加科夫的身世,包括他的母親“發臭的Lizaveta”的故事。結尾時,格露莘卡吃醋於卡特琳娜被許配給德米特里時被阿遼沙撞見,這讓這個驕傲的女人大驚失色。

第四卷:咄咄怪事

本卷分出了一個後面會詳述的情節:一日,阿遼沙目睹一羣學童打一個病怏怏的名叫伊柳沙的學童並試圖阻止,卻反被伊柳沙咬了一下手指。阿遼沙後來才得知,伊柳沙的父親(原上尉斯涅吉遼夫 )受到了德米特里脫出酒吧的侮辱,更目睹了這個家庭的艱難。而斯涅吉遼夫卻必須把僅有的錢當作賠禮送給德米特里 ,阿遼沙當即提供了幫助。斯涅吉遼夫一開始欣然接受,隨後卻氣憤地把錢扔回阿遼沙 ,故作驕傲地回到了房間。

第五卷:正與反

本卷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爲是小說的高潮。在與阿遼沙在咖啡館的見面中,伊萬充滿激情地讚美滲透於俄羅斯社會中的理性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思潮,併爲之辯護。在《反叛》一章中,伊萬宣稱他不接受神造的世界,因爲那是建立在爲無辜的孩子蒙羞的基礎上的。在小說或許最有名的章節《宗教大法官》中,伊萬通過他臆想的詩歌向阿遼沙講述了一個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中的領袖與他遭遇再次復活的耶穌的故事。在這裏,耶穌被世界的領袖排斥,那個領袖說道:“你爲什麼這時來妨礙我們?……我們和他而不是和你一同活着……從他那裏我們得到了你不屑的東西,那是他給你的最後一份禮物,播撒你的光輝於寰宇之間。我們活在羅馬的光環、凱撒的光環中,我們是世界的至尊……我們應當勝利更應成爲凱撒,人類也該開始籌備這屬於整個世界的幸福”。

第六卷:俄羅斯修士

本卷介紹了臨終的佐西馬長老的身世。佐西馬長老逝世前講述了自己年輕時的叛逆以及後來在一次打鬥中幡然醒悟,決定篤信基督成爲修士的故事。他還宣揚了基督教的思想,認爲人必須承認自己是有罪的,並寬恕一切;他還解釋道,沒有罪是孤立存在的,我們都應爲他人的罪負責。佐西馬長老的哲學觀點與伊萬挑戰基督教權威的觀點完全對立。

第七卷:阿遼沙

本捲開始佐西馬長老就辭世了。人們都期望他的屍體能和所有神聖的人的屍體一般永不腐爛,但是佐西馬長老的屍體不但腐爛了,並且第一天開始就臭味難聞。這讓一些人對自己對佐西馬長老的崇敬產生了懷疑。阿遼沙也因此感到崩潰,他的教友拉基津利用阿遼沙的脆弱安排了他與格露莘卡的見面。本卷的結尾,阿遼沙還俗了,觸摸到世俗那一刻的痙攣地大叫如同是一次新生。

第八卷:米嘉

本卷主要將了德米特里因爲瘋狂拜金而同格露莘卡私奔。此時,德米特里欠了他的未婚妻卡特琳娜的錢,要是在去找格露莘卡前不還的話就會被認爲是小偷。於是這筆錢逼得他假裝去臨鎮做生意,卻吃驚地得知格露莘卡 將要嫁給他有錢的父親老卡拉馬佐夫。當他生意失敗後,他陪着格露莘卡去了她的恩人那裏卻發現她金蟬脫殼,早早脫身了。氣憤中,他隻身拿着黃銅製的杵去了老卡拉馬佐夫,從窗口監視他。從口袋中拿出杵後,他一念之差砸向了僕人格里果利的頭。之後的德米特里渾身是血、神經恍惚地站在大街上,手上拿着幾千盧布。不久,他發現格露莘卡被老情人帶着去了一家不遠的旅店。自此,德米特里裝了一整手推車的食物,拂曉時分,當着格露莘卡的面肆意放縱,好像他將自殺一般。那個所謂名正言順的老情人,不過就是一個粗鄙的波蘭人,聚會上也出老千。行跡敗露後,他匆匆溜走,格露莘卡立刻湊上德米特里說她愛他。聚會繼續進行,德米特里與格露莘卡的調情也漸入佳境,就在此時警方突然進入並且以他涉嫌老卡拉馬佐夫的死將他逮捕。

第九卷:預審

本卷介紹了老卡拉馬佐夫被謀殺的細節,並具體描寫了對於德米特里的審訊(雖然他本人堅決否認)。這起血案被認定是謀財害命。而身無分文的德米特里卻在他的父親遇害不久被人在大街上看見在街上拿着3000盧布,與此同時,老卡拉馬佐夫留給格露莘卡的3000盧布也看見了。德米特里解釋說這筆錢是來自於卡特琳娜,讓他交給她的姊妹。他那天晚上用了一半的錢縱酒亂性後,另一半錢則被他裝在布袋子裏準備出於尊嚴還給卡特琳娜。這番話沒法讓律師相信,因爲所有的證據都對他不利。當時,屋子裏除了他只有斯乜爾加科夫——他前一天剛癲癇發作,不可能殺人。德米特里“理”所應當被控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帶入監獄等待審判。

第十卷:大男孩和小男孩

本卷複述了第四卷中提到的學童和伊柳沙的故事,開端介紹了一個名叫郭立亞·克拉索特金的男孩。郭立亞是一個頗有才氣的男孩子,他宣稱自己“信奉”無神論、社會主義且篤信歐洲的思想。一切似乎都是命中註定,他必須要追隨着伊萬的足跡,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過他的所作所爲,特別是他和阿遼沙的對話,取笑這個本質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什麼的“歐化分子”。郭立亞對生活和他的母親給他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痛苦厭煩透頂了。他惡作劇地在火車通過前臥軌卻活了下來,成爲了一個奇蹟。因此,所有人——特別是伊柳沙——都景仰他。阿遼沙的病情從第四卷之後不斷惡化,已不可能痊癒了,而郭立亞和伊柳沙在“虐狗事件”後鬧翻了,因爲伊柳沙在斯乜爾加科夫的強迫下餵給了狗一塊藏有別針的麪包。幸好阿遼沙出面調解,學童們和伊柳沙和解了;而郭立亞不久後也陪伴在伊柳沙的牀頭。這也是郭立亞第一次見到了阿遼沙,從此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虛無主義信仰。

第十一卷:伊萬

本卷介紹了伊萬對於周圍人的破壞性的影響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陷入瘋狂的。本卷中伊萬與斯乜爾加科夫見了三次面,而最後一次是這一卷中的高潮。斯乜爾加科夫戲劇性地向伊萬 懺悔,聲稱是他在假裝癲癇,然後殺了老卡拉馬佐夫並偷了他的錢。斯乜爾加科夫對伊萬對此表示驚異與無視感到不相信,他聲稱伊萬是他的幫兇:是他告訴自己什麼離開,更重要的是他灌輸給了他世界並非神造、“什麼事都是被允許的”的思想。本卷結束於伊萬關於魔鬼的幻覺,那個魔鬼拜訪了他並嘲笑他的信仰。而阿遼沙發現伊萬咆哮時就告訴他斯乜爾加科夫已經在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後自殺了。

第十二卷:錯案

本卷詳細描述了對於德米特里的審判。法庭被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了諷刺性地描寫,所有人被塑造得躁動而不懷好意,女性則毫無理性可言地被德米特里的三角戀所吸引。伊萬的瘋狂讓法庭以威脅秩序爲由拖了出去,此前他還是將他和斯乜爾加科夫的最後一次見面和斯乜爾加科夫的懺悔向法庭做了陳述。審判的轉折點出現於卡特琳娜詛咒意味的證詞上。她激動於伊萬的瘋狂,認爲這是由於她假裝出的對德米特里的愛,還向法庭展示了一封德米特里醉酒時寫的信,德米特里在裏面聲稱他要殺了老卡拉馬佐夫。本卷結束於檢方與被告律師在如火如荼的祕密辯論決定德米特里有罪。

尾聲

故事開始於德米特里含糊不清的逃跑計劃,因爲要是不逃

他將忍受20年的西伯利亞苦難勞工生涯。卡特琳娜到醫院與德米特里相見,德米特里本該被帶走卻生了場病,如今大病初癒。他們承諾相愛一生,但其實各自都心有所屬了。小說在伊柳沙的葬禮中結束。伊柳沙的學童朋友聽了阿遼沙的“石邊演講”,他保證會永遠記着郭立亞、伊柳沙和所有的學童,即使他們可能會分開永不得相見。阿遼沙懇求孩子們互相敬愛,要將伊柳沙的記憶永遠銘記,更要記得他們此刻石邊的相聚與相敬相愛。學童們在淚水中向阿遼沙保證他們會永遠記着這裏的每個人,拉着手回到斯涅吉遼夫的家中赴宴,高呼道”卡拉馬佐夫萬歲!”

續作

其實現存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在1881年2月9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準備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時,他的筆筒掉到地上,滾到櫃子底下,他在搬櫃子過程中用力過大,結果導致血管破裂,當天去世。根據陀思妥也夫斯基留下的筆記,第二部的內容大要是:阿萊沙在與麗莎婚後,又受到其他女人的引誘,丟下了麗莎,過著荒淫的生活。之後又逃到修道院,在寂寞中度過一生。

 【創作背景】

衆所周知,俄羅斯是個信仰東正教的國家。 自從公元10世紀末俄羅斯公國皈依基督教以來,俄羅斯民族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東正數“成了俄羅斯人精神的基礎”,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俄羅斯人把莫斯科稱爲第三羅馬,認爲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俄國,巨大的使命感和神聖感使信仰與道德在俄羅斯人民的心目中既有終極意義也具有實踐價值。對俄羅斯人來說,基督教信仰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問題,而是承裁了社會、道德、人性等多層面的複雜內涵。但是,l9世紀農奴制改革以後,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引發的物慾橫流、道德淪喪,使整個俄羅斯社會四分五裂,危機四伏。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我們這裏開始了一個普遍‘隔絕’的時代。大家隔絕、孤立,任何人都企圖創造出自己的、新的、前所未聞的東西。任何人都捨棄了原先思想和感情中共同的東西,並從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開始。任何人都想從頭開始。他們毫不惋惜地割斷了原有的關係,每個人都自由行動並僅僅以此感到欣慰,……同時,無論在什麼問題上幾乎不存在道義上的一致;一切都四分五裂,而且甚至不是四分五裂成小團體,而是成了個體了。”“我們的社會沒有基礎,沒有形成行爲難則,因爲根本不存在生活。巨大的震盪,一切都停頓了,一切都在衰敗,似乎一切都被否定和不存在。而且不像西方只限於表面,而是在內部,在道德上。”在這種情形下,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民主革命運動日漸高漲,知識界關於社會主義、革命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西歐主義、斯拉夫主義等各種理論學說的論爭也紛紛揚揚。

各種社會思潮尤其是無神論的強烈衝擊,使俄羅斯傳統的價值體系陷入困境,上帝存在的自明性受到懷疑,從而使“上帝是否存在”的話題成爲當時的時代難題。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78年開始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小說的發端就能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幾處影響的痕跡。例如他此時深受俄國哲學家和思想家Nikolai Fyodorovich Fyodorov的影響。Fyodorov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過向耶穌對先輩的過錯進行彌補達到救贖與重生,從而達到天下大同” 的理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辛辣地將這場弒父案表現爲未被這種意識形態所必然遭致的結果。故事中的兄弟不但不爲舉止荒唐的父親贖罪以求得重生,反而串通一氣對父親的死推波助瀾,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爲這正是人類不統一的體現。

宗教與哲學雖深刻影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筆下人物的命運,然而一個更大的悲劇卻徹底改變了小說的命運。1878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僅3歲的兒子阿遼沙離開了人世,這也打斷了小說的進度。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因爲他兒子正是死於是家族遺傳的癲癇病。他將對於兒子離世的悲傷寫在小說中,將阿遼沙這個與兒子同名的人物設置爲貫穿始末的英雄並賦予它所有爲自己敬仰與尋求的美德。這份心痛也被揉和進了小說中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 與他的兒子伊柳沙 的故事中。

一段個人經歷也影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讓他選擇以一場弒父案作爲小說的主要情節。19世紀5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爲傳播反政府言論而被放逐至西伯利亞,成爲強制勞工。那段時期,他遇到了一個名叫Ilyinsky的年輕人,他被指控謀財弒父而被放逐至此。大約十年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知是Ilyinsky乃是被誤判的,且在真正的殺人犯伏法之後才得以無罪釋放。這個事件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了這部小說中,更成爲了推動情節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僅如此,老卡拉馬佐夫的大兒子德米特里的許多體貌特徵和性格特點也都與Ilyinsky很相似。

  【評價】

“《卡拉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記》、《惡魔》——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部最具有傾向性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顯得最不自由,同時跟反動傾向結合得也最密切。”“《卡拉馬佐夫兄弟》在極大的程度上是按照統治集團的直接命令寫成的。”

以上這些毫不含糊的毀滅性評語,見諸蘇聯文學界一位理論權威1956年出版的專著。

就思想內容和藝術結構而言,《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最複雜的長篇小說。前蘇聯文藝理論家格羅斯給這部作品以很高的評價;“如果站在藝術家本人立場上,按照他自己制定的結構去評價《卡拉馬佐夫兄弟》,那麼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乃是對他藝術道路的真正總結,對他的藝術創作經驗的完整概括,是把長篇敘事小說擴展爲長篇史詩的嘗試。……陀氏在垂暮之年,以其旺盛的精力和意志創作了一部類似悲劇大合唱的紀念碑式的小說,這部小說成了他整個朝氣蓬勃的創作活動集大成的多聲部的尾聲。”

 【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於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從父願進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

1846年發表處女作《窮人》,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裏《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