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有關給孩子貼標籤的教育問題分析

有關給孩子貼標籤的教育問題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所謂“貼標籤效應”就是給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結論,從而導致此人與結論相一致的行爲現象。孩子像一張白紙,父母和老師與孩子接觸時間較長,時時處處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給孩子在某個方面下結論(貼標籤);好標籤即好的結論能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而負標籤即不好的結論容易引導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爲習慣方面更難改變。

有關給孩子貼標籤的教育問題分析

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我清晰地記得兒子大衛出生的那一刻。五秒鐘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呼吸,我嚇壞了。護士拍打他的後背,也沒有反應。當時每個人都很緊張。護士說:“這孩子是個倔脾氣。”他仍然沒反應。過了一會兒,他終於發出新生兒的那種很尖的哭聲。

我當時的心情難以用語言描述。但是,從那天以後,我發現自己常常疑惑:“他是不是真的很倔?”從醫院回到家裏,我就想,怎麼能把護士說的話當真呢?不過是一個愚蠢的女人說的愚蠢的話。想象一下,我們怎麼可以給一個出生不到半分鐘的嬰兒隨意貼標籤呢?

在隨後的幾年中,每當我怎麼哄他,他都一直哭的時候,每次他不願嘗試一種新食物的時候,每次拒絕睡午覺的時候,每次不肯坐上去幼兒園班車的時候,每次不肯在冷天穿毛衣的時候,一個念頭就會在我大腦裏閃過:“她說得對,他就是倔。”

我實在不應該這麼想。我上過的所有心理學課程都提到“自我實現預言”的危害。如果你給一個孩子貼上反應慢的標籤,他便開始認爲自己就是反應慢。如果你覺得一個孩子淘氣,他總會有機會向你顯示出他有多淘氣。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避免給孩子貼標籤。我完全同意這個理論,但我還是不能不把大衛想成一個倔強的孩子。

我常聽到家長們這麼說:

“鮑勃天生愛欺負人。”

“比利是個受氣包,每個人都想從他身上得到好處。”

“麥克在家裏就是個律師,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有獨到看法。”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喂朱麗葉,她那麼愛挑食。”

“給瑞奇買什麼玩具都是浪費錢。他玩什麼玩具都要弄壞。這孩子簡直就是破壞狂。”

孩子是如何被貼上標籤的

我常想,這些孩子究竟是怎麼被貼上標籤的呢?幾年來,從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中,我意識到,孩子原本是清白的,在不知不覺當中被安排扮演某種角色。例如,一天早上,瑪麗對哥哥說:“把眼鏡遞給我。”

哥哥說:“自己去拿,不要總想指揮人。”

接着,她找媽媽:“幫我梳頭,別讓頭髮打結。”媽媽說:“瑪麗,你又指揮人。”

再接下來,她對爸爸說:“別說話了,我正看節目呢。”爸爸說:“聽,又在發號施令。”

漸漸地,孩子被分配到“愛發號施令”的角色後,就開始認可這個角色,並且進入角色當中去。如果每個人都說瑪麗是個“愛發號施令”的人,她就不得不這樣去做了。

當你被看做一個“討厭的人”,你會不會感覺爲避免被排斥,必須堅持自己。你有沒有覺得被拒絕和冷落?你會不會生氣,會不會想法報復?

如果你被認爲是受歡迎和有能力的人,你會覺得自己就會用受歡迎和有能力的方式去做事情?如果你犯了點小錯,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告訴自己再試一次?

不管你的反應是什麼樣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爲。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如何引導孩子,幾乎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只是有些家長喜歡用貶低、否定孩子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自尊和奮鬥。明明對孩子寄予了厚望,卻又以“沒出息”、“笨死了”這類言語來打擊他。以這種方式激發出來的只會是假的自尊,是爲了掩飾自卑的自尊,是做給父母看的。權威人物的言語上的貶低,勢必把孩子推向弱勢人羣。

※ 在與他人交談時,父母要把身邊的小不點兒當成大人看待,以親切、充滿愛意的口氣談論孩子,表揚、稱讚孩子

當你與他人交談提到自己的孩子時,不妨多提提他好的表現,還有你對他的期望和讚美。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儲存在記憶中。在孩子的生長過程和成年生活中,這種潛意思會不斷地支配他們的行爲。當然,積極的表揚,絕不僅僅是簡單地誇獎孩子:“你真聰明!”、“你真能幹!”它應該是真實可信的,沒有明顯的功利目的,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地被孩子吸收,成爲孩子成長的營養。

※ 大人談話裏的負面暗示對孩子影響很大

在我們的言行能夠影響孩子的時候,也正是培養他們的好時機。記住嘴下留情,不要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笨死了,這麼點兒事都做不好!”、“你聾了?聽見沒有?”、“哎,你怎麼這麼懶呀!”、“跟你爸一個德性!” 孩子也許會把這個標籤貼到自己的品質內容裏,到將來真正理解它的涵義時,他的性格可能已經深得這種暗示的“薰陶”。因此,生活中,千萬不要罵孩子笨,不要在他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不要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孩子取悅大人,不要對孩子說“不愛他”“不要他”等拒絕性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