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我給啾啾買了一套西方童話名著,共十六冊,她高興極了,拿起這本,拿起那本,一再放聲笑。當天晚上,她就讓媽媽給她念書上的故事。此後,每天臨睡前,媽媽都給她念。一天晚上,媽媽唸了兩個故事,困了,不肯唸了,她批評:“多看一點書,要學習。”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可是,有一回,媽媽正在給她講書上的故事,她的小腦瓜裏產生了一個疑問,指着書問道:“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裏?”

還有一回,我在南極,紅給我發傳真,她看見了,問這是做什麼。紅告訴她:“媽媽把一封信傳給爸爸,信上寫了好多寶貝好玩的事。”她也是詫異地問:“在哪兒,在哪兒?哪兒好玩呀?這都是字。”

這是二歲的事。三歲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媽媽前一晚給她念故事,她第二天起牀後,就把書翻到昨晚媽媽唸的那幾頁,給自己念上面的故事,雖然不認識大部分字,卻念得頭頭是道。當然,因爲她記得媽媽念過的內容。

終於有一天,那是她五歲的時候,媽媽拿着一本書正要念,她不讓,說:“你念了,我自己再看就沒有意思了。”這本書是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她極喜歡這本書,前幾天,媽媽每晚給她念一段,她擔心地問:“媽媽,唸完了怎麼辦呀?”她還宣佈:“我也要寫自己的事。”因爲這本書有後記,她加上一句:“也要寫後記嘍。”事實上,在媽媽給她念的時候,她自己已經能讀懂了,而她很快發現了這一點。這幾天裏,我曾看見她獨自在燈下讀這本書,很專心的樣子,便對她說:“有不認識的字,你用筆劃出來,待會兒爸爸教你。”她回答說:“不用,我都認識了。”

我們沒有特意教啾啾認字,她是怎麼認識這麼多字的呢?回想起來,大約有幾個途徑。其一,平時開車外出,她坐在車裏,喜歡讀路旁商店的招牌,有不認識的字就問我們。其二,她看着歌譜彈鋼琴,開始時大部分字不認得,慢慢就對上了。其三,看有字幕的動畫片,由聽臺詞而認識了字。其四,就是看媽媽給她念過的書,連猜帶蒙,熟字越來越多,終於把生字都收編了。

由此我看到,在幼兒的心智中,作爲理性能力的一個表現,認字能力同樣已是一種潛能,只要給予合適的環境,便會自然地展現和生長。也就是說,認字應該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根本不需要強行灌輸。

無可否認,在啾啾身上,家庭環境也發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正是我所說的“合適的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她的爸爸媽媽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中,她很容易對文字產生興趣。

三歲時,她就經常給我和紅寫“信”,用圓珠筆在稿紙的每個方格里認真地塗寫,寫滿一張紙,便放進信封,用膠水封口,然後一臉嚴肅地交給我們。當然,信上的“字”,除了少數幾個,我們都不認識。

她給媽媽寫了一封信,讓媽媽拆開來看。我湊上去讀:“媽媽,你好,太陽已經老高了,你才起牀,你是一個大懶蟲……”她着急地制止,說:“不是,這信是以前寫的,媽媽還沒睡覺。”我說:“那你給我們念。”她挑出“大”、“小”兩個字念給我們聽了,指着其餘她塗的字告訴我們:“這些都不是字,是我胡說八道的字。”我說:“這些字是你想出來的,才棒呢,‘大’、‘小’人人會寫,這些字爸爸媽媽會寫嗎?”她搖搖頭,然後謙虛地說:“美美也會寫。”

她四歲時,我們之間有一次有趣的談話。她翻到一本書,是關於尼采的,上面有尼采的像,評論道:“尼采很兇。”問我尼采是怎麼回事,我對她做了解釋。她說,聽媽媽說,尼采後來得精神病了。我說是,就精神病問題和她討論了一會兒。然後我說:“爸爸以後不研究尼采了,研究尼采沒意思,爸爸就研究你。”她說:“研究我也沒意思,是我覺得沒意思。”我笑了,連連稱是,說:“讓人研究真是沒意思。”她一頁一頁翻這本書,看見有鉛筆記號,問是不是我劃的,爲什麼要劃,不同的記號是什麼意思。我解釋說,我看書時,覺得重要的就畫一個小圈,覺得不對的就畫一個小三角。於是,她非常耐心地查看所有的記號,在每一處都指點着報告:“這裏是重要的。”“這裏是不對的。”最後,她有些遺憾地說:“好些字我都不認識。”我趕緊安慰她說:“你認識的字已經很多了。”不久後,在她的一本童書上,我看到了用鉛筆做的類似的記號,有小圈,也有小三角。

還有一回,她坐在雙層牀的上鋪,埋頭做着什麼。紅攀上去看,發現她拿一支紅筆,正在一本書上劃,已經圈起一個字,用一條紅線把它拉出去,再在書頁的邊沿上劃了一個小圈。紅是編輯,這是改稿上錯字時用的符號,居然被她學去了。她告訴紅:“我學媽媽。”

我和紅深深感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大。

從四歲起,啾啾就迷上了閱讀。從幼兒園回來,她一進門,總是鞋子都來不及脫,就挑了一本書,坐在地毯上讀了起來。她告訴媽媽:“我看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好像在裏面似的。”她和紅各人捧着一本書在讀,小燕催她們吃飯,兩人都充耳不聞。我問她:“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媽媽手裏的書沒收?”她擡頭看我一眼,說:“不,我快要跟媽媽一樣了。”

會閱讀後,家裏的藏書對於她有了全新的魅力,她經常會抽出一本來翻翻。一天晚飯後,她抽出一本卡夫卡的短篇集《變形記》,看見封面上有葉廷芳的名字,感到奇怪,問:“是葉爺爺寫的?”葉廷芳是我們的好友,她叫他葉爺爺。我解釋,是葉爺爺翻譯的。她又問:“整本書都是《變形記》?”我告訴她,《變形記》是其中的一篇。她表示想看一看,根據目錄翻到了那一頁,看了開頭,立刻笑着說:“一開頭就變成甲蟲了。”接着抽出一本《三劍客》,是名著名譯叢書中的一種,書中有書籤,印着這套叢書的書目。她仔細辨認如豆小字,對照櫃裏的書,很快告訴我,櫃裏缺了《前夜•父與子》。我一查,果然。

另一天,紅說沒有看過《戰爭與和平》,這邊家裏沒有,我說有,啾啾也立即說有,立刻替媽媽找了出來,可見對家裏的藏書已經相當熟悉。過了幾天,她看見紅在看別的書,就問:“你爲什麼不看《戰爭與和平》了?”紅說:“我翻了一下,覺得別的書更好看,就看別的書了。”她說:“你沒有進去。”真是一針見血。

剛滿五歲,她已具備很好的閱讀能力了。我發現這一點,是緣於她當時喜歡讓我們猜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她手中有一本小書,這些題目用極小的字印在每頁的邊緣上,她低頭辨認並一條條讀出來讓我們猜。我看她喜歡,立刻給她買了一本書名就是《腦筋急轉彎》的書,她捧在手裏,興致勃勃地給大家猜,從第一頁讀到了最後一頁,基本上沒有生字。

也在這同時期,她隨手翻開《騎鵝旅行記》的一頁,念出上面的一條標題:“斯莫蘭的傳說”。紅驚歎:“你真行啊。”她感到奇怪,說:“這裏不是寫着嗎?”

在幼兒園裏,老師發給每個孩子一份談兒童營養問題的材料,讓拿回家給家長看。發下來後,她當即就看了起來。老師驚訝地問:“這些字你都認識?”她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老師稱讚她是才女。

她二歲時給她買的那套西方童話名著,包括安徒生、格林、《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木偶奇遇記》等,以前是媽媽給她念,現在她找出來自己一本本讀了。經常的情形是,我和紅都在忙,我突然想起她,很長時間沒聽到她的聲音了,在臥室裏找到她,只見她坐在窗邊,捧着一本書,在專心地讀。我問她一句什麼話,她一臉茫然,可見讀得很投入。這情景真令人感動。

我知道我的女兒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了,應該給她準備更合適的讀物,就選購了一套世界文學名著的縮寫本,有二十多冊,我翻看了一下,縮寫得頗具水平。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她基本上讀完了。最早讀的是《魯賓孫漂流記》,她說她害怕,改讀《苦兒流浪記》和《八十天環遊地球》,然後再回頭來讀完《魯賓孫》,在書後寫了一句讀後感:“讀完後覺得是很動人心的故事,尤其在無人島上的時候。”她最喜歡的是《唐吉訶德》,經常笑談其中的情節。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她在書櫃裏發現了《卡爾維諾文集》,迷上了其中卡爾維諾編的《意大利童話》,上下兩集,一千多頁,讀了好多遍。她真是喜歡書中那些充滿民間智慧和幽默的故事,常常向我們繪聲繪色地複述。

啾啾看書是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的。比如說,讀《聊齋志異》連環畫,她發表議論:“都是寫愛情的,寫一個書生愛上一個有點兒神祕的女孩。”很準確。一次聚餐時,一個朋友拿一本蘭波的詩集讓她和另一個女孩朗讀,朋友告訴紅,她朗讀得好,還評論這首是兒歌,那首是童話,都不是詩。問她什麼是詩,她的回答是:“一個句子放在事物之中。”朋友覺得另一個女孩朗讀得不好,要教那個女孩,她制止,說:“每個人有自己的感受。”

在我們家裏,最多的東西是書,滿壁都是書櫃,總有好幾萬冊吧。我和紅的日常生活就是看書。我幾乎不看電視,紅也就看看球賽,偶爾看一兩部電影。除了收發郵件,我們都基本不上網。在這樣的氛圍中,啾啾喜歡看書和學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她看電視也很少,小時候看動畫片,上學後連動畫片也不怎麼看了,因爲課餘的時間太有限,她要省着用,看她喜歡的書。至於網癮之類,對於她就是一個遙遠的傳說了。

在學習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們操心的,她樂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每天放學回來,她就坐在她房間裏的桌前,自己在那裏忙乎。做作業是絲毫不需要督促的,做完了作業,就自己想出一點事兒來做。一年級時,有一天,做完作業後,她把學了的全部生字描在一張紙上,她說是字帖。第二天,又把學過的全部英文單詞、漢字、數字整齊在寫在紙上,她告訴我,這是三門主課學的全部內容。老師讓每週寫一篇週記,她另備一個本子,增寫不交給老師的個人週記。她的學習成績很好,但並不費力,她的班主任多次問我:“你們是怎麼教的?”我心想,我們沒有怎麼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約是得益於薰陶吧。

我深信,薰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當然,所謂薰陶是廣義的,並不限於家庭的影響。事實上,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就開闢了薰陶的新來源,能夠從好書中受到薰陶,這是良性循環,就像那些音樂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薰陶之後,又從音樂中受到了進一步的薰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