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高一的地理課件

高一的地理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係的學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的地理課件,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的地理課件

  高一的地理課件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的特點。

2.掌握簡易天氣圖的閱讀。

【過程與方法】

1.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每天電視臺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

2.掌握各天氣系統活動規律和處在不同天氣系統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氣特點,利用天氣圖進行天氣形勢分析預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天氣系統的影響作用,樹立人地和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常見天氣系統的特點。

2.簡易天氣圖的閱讀。

難點:1.理解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2.低壓系統、高壓系統與天氣的關係。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於地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於地理常識的瞭解很少,所以學習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一些與生活聯繫緊密的地理問題,他們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在學習了宏觀上氣壓帶和風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後,從微觀上了解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就顯得並不是那麼難理解了。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使用】

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新課標要求的原則,將傳統教學法和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法相結合;採用情景教學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啓發學生,並達到知識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選擇】

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形式,用Flash動態演示冷鋒系統、暖鋒系統、低壓(氣旋)系統、高壓(反氣旋)系統,幫助學生理解常見天氣系統的天氣狀況,播放一些關於颱風、寒潮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形成過程和理論基礎,以及給我國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教學設計過程 (1個課時)

天氣是時刻變化的,而天氣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氣預報。在每天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裏,除城市天氣預報外,還有天氣形勢預報。我們常可以聽到主持人說“受冷鋒天氣系統影響,未來兩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降溫、大風等天氣”或“受高壓系統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秋高氣爽’的好天氣”等,像冷鋒、高壓系統、熱帶氣旋等都是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常見的天氣系統。

導入新課(3分鐘)

播放一則天氣預報,思考: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引入新課。

思考、踊躍發言:有冷鋒、暖鋒系統,低壓、高壓系統。

引起學生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

用PPT形式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齊聲朗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

(10分鐘)

通過PPT展示本節課的自主學習題。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的概念和分類。

2、鋒面系統:

(1) 鋒面的概念。

(2) 鋒面的結構。

(3) 鋒面的分類。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系統與天氣

2、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學生積極思考,並結合書本尋找答案,記好筆記。

爲了更加充分的進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鐘)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題。

1、小組內繪製冷鋒和暖鋒的示意圖。

2、分析冷鋒、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特徵。

3、歸納總結冷鋒、暖鋒的區別方法。

4、舉例說明鋒面系統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5、繪製南北半球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水平氣流示意圖。(採用左右手法則判斷氣旋和反氣旋)

6、完成課本P57思考活動第(1)、(2)題。

小組討論,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問題進行分層討論,先一對一,再組內共同討論總結完善。

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精彩展示

大膽質疑

(15分鐘)

及時做補充講解。(PPT)

展示,用簡潔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組的正確答案。大膽質疑,從疑惑中成長 。

精彩展示,鍛鍊學生的書寫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當堂訓練

(5分鐘)

督促學生完成當堂訓練。

快速完成當堂訓練。

達到對知識的鞏固提升。

●板書設計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的概念和分類

2、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結構:一般冷氣團在鋒面之下,暖氣團在鋒面之上。

(3) 分類:冷鋒和暖鋒。

A.冷鋒: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 B.暖鋒: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壓(氣旋)系統與天氣

2、高壓(反氣旋)系統與天氣

  高一的地理課件二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着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着關鍵作用,是承前啓後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爲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覆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複習:讓我們用繪製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麼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爲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爲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爲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爲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爲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爲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佈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佈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複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佈、洋流的成因與分佈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複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製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製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高一的地理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