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講普通話徵文範文500字(精選5篇)

講普通話徵文範文500字(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徵文了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講普通話徵文範文5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講普通話徵文範文500字(精選5篇)

講普通話徵文1

老師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回家教一個家人學說普通話,回家的路上我就想:教誰呢?媽媽教過語文,會說普通話,不用教;爺爺奶奶會說點普通話,但老是轉音,教他們難度太大;爸爸呢,會說普通話,但平時不大說,讀篇文章讓人聽着不舒服。嗯,還是教爸爸吧,用媽媽經常說我的話就是“可塑性強”。

晚上我拿出一篇我讀過的散文詩《孔子禮讚詩——和風萬里》,先讓爸爸讀一遍,爸爸讀時,我看媽媽老是想笑,我批評媽媽要認真聽,然後我給爸爸指出一些翹舌音,如“史”“志”“師”等都讀成了平舌音,告訴爸爸讀“zhi,chi,shi”這樣的翹舌音時要把小舌頭翹起來,然後我讀,讓爸爸模仿,爸爸還真配合,跟着讀了好幾遍,有點進步,可還是聽着彆扭,特別是爸爸翹舌頭的樣子有點好笑,幾次我都想笑,我都忍住了。

練過了平翹舌音,我又告訴爸爸,讀文章得有感情,不能用一種語氣讀,而且有的地方讀的聲音要大,有的地方讀的聲音要小,有的地方讀慢,有的地方讀快。我一段一段的教爸爸,都是我先讀,然後讓爸爸模仿,練了好幾遍,爸爸都累了,我讓爸爸完整地讀了一遍,我和媽媽給他打了65分。這一次嘗試,雖然有點難,但是爸爸的普通話有了進步,下一步我將帶動爺爺奶奶說較爲標準的普通話。

講普通話徵文2

在校園裏看到推廣大使王小丫的大幅宣傳畫,我想起了不久前在中央電視臺參加她主持的節目時發生的一件有趣的小事。

今年四月,我隨媽媽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節目的錄製。在錄製現場,常常因爲某個選手的緊張或是設備的小故障而停頓下來,我原以爲主持人是不會出錯的,但小丫阿姨在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把琵琶讀作“ppB”,可是導演卻讓她在這裏停了下來,糾正她的發音,應爲“pp”。她一時改不過來,於是導演讓她重複了好幾次,大家也都跟着她讀,直到導演喊“過”的時候,纔算把這一段度過了,開始下一段的錄製。

錄製結束後,我問媽媽,這個“琵琶”二字究竟讀成什麼纔算對呢?媽媽讓我自己找答案。我查閱了《新華字典》,發現“琶”字的確是讀“p”,可它在與“琵”字組成一個詞的時候,卻應該讀“ppB”,也就是說應該是輕聲。究竟是小丫阿姨對,還是導演對呢?我也不知道了,媽媽讓我給小丫阿姨寫封信,請她給一個確切的答案。

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導演和小丫阿姨對一個字的發音都那麼地認真,我們就更應該從小學好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我們還應該敢於質疑身邊的事情,即使我們懷疑的並不準確,卻能從這種懷疑中找到真正的答案,學到正確的知識。

講普通話徵文3

普通話的語音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的,因此,凡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是不規範的。於是,我們也就有了衡量普通話講得是否標準的準則。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蕪雜,要說出個好壞,評判個優劣,都得有個標準才行。它是一把“尺”,一把規範事物的“尺”。

有了質量的標準,我們吃上了放心肉;有了商檢的標準,我們用上了可靠的貨物;有了安檢的標準,我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有了考覈的標準,我們選拔出有用的人才;有了獎懲的標準,我們賞罰分明……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標準框架下的標準社會中,是標準讓我們有了辨別事物真僞優劣的準則,是標準讓我們能較客觀的看清自己或評價他人。沒有標準的社會魚龍混雜,是非難辨,混沌不清,而我們也將因無所適從而寸步難行。然而,有“標”即“準”嗎?如果是這樣,人們也不必當感到自己進步時而反省:這是真進步,還是自己把標準放低了?看來,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

所以,不要把標準看得太“標準”了,標準可能標而不準,標準可以調整,也必須調整。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便準豈能一成不變?如果把“標準”視爲某種不可改變的“正確模式”,已過去的標準看今天的人事,那麼標準不再是標準。

辨別是非,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別讓主觀臆斷蒙上了公正的眼睛;爲人處世,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有所爲有所不爲心中要有數。

講普通話徵文4

因爲中國各地方言太多了,所以國家要統一一種語言,方便人們交流,於是就選定了普通話。普通話,即標準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爲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爲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

普通話爲什麼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呢?因爲普通話有利於促進人際交流、商品交流和建立統一的市場;有利於增進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特別是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鄉下的外公家玩,因爲我還沒有吃早飯,所以決定先去買早飯,媽媽先去外公家。我走到了賣早飯的早餐店,看到一位熱情的大娘,大娘操着一口帶着濃厚鄉音的本地話問:“小朋友,要買嗲?”我半聽半猜才知道她的'意思,用普通話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愣了一下,然後笑眯眯地說:“小朋友,我們否賣報紙。”我聽了她的話,就知道她理解錯了,看到旁邊的包子突然靈光一閃,指着一籠包子還一邊比劃一邊放慢語速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聽了我的話一邊呵呵直笑一邊給我拿了包子,我付了錢便回去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事實也證明普通話是必不可少的語言,所以爲了避免這樣的事發生一定要學好普通話。

講普通話徵文5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普通話就像一個緊緊纏繞的中國結,把五十六個民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大家的溝通沒有障礙。正因爲有了普通話,我們之間的距離更進了一步。人與人想要“知心”,首先需要“知音”,彼此之間瞭解的多了,就有了做朋友的良好基礎。

小學時,我轉學到了成都,身邊的人幾乎都是用四川話交流,不會四川話的我顯得格格不入,和別人溝通起來比較困難。一次週末,我去了媽媽打工的地方——青羊宮,那天天氣很好,我泡了一杯茶坐在椅子上看書。有個略顯沙啞的聲音打破了這個寧靜:“幺妹兒,‘擦所’啷個走嘞?”我定神一看,是一個弓着腰,滿臉褶皺的老奶奶問我路。我以爲她說的是廁所,就給她指了指廁所的方向,老奶奶看看我指的地方,搖了搖頭:“不是拉個‘擦所’,是‘擦所’嘛。”我低下頭思考“擦所”是什麼意思,老奶奶見我是這個表情,搖搖頭走了。後來和同學談起這件事,才知道她當時說的是“茶所”。嗨,真是的。

在成都待了一年多,我也漸漸地學會了四川話,能用四川話與大家交流了。有時我想,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難道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嗎?聽老師說,閩南那裏的方言很澀,別說學,就是聽着都很費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以爲最簡單便捷的辦法只有一個:大家都學普通話,用普通話交流。如果大家都不重視普通話的推廣,到了外地,或許連問路都會成爲一件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