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關於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範文(通用10篇)

關於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範文(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徵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徵文一般都具有精彩的開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寫起徵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範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範文(通用10篇)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1

10月11日下午,晴空萬里。在四(2)班教室,同學們認真、積極地開展了“普通話大考查”活動。

首先,主持人利用形象的幻燈片,熱情洋溢地向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普通話的知識,引導大家進入了主題活動。然後,進入了“普通話大比拼”的環節。主持人列舉了許多常見的多音字、詞,同學們踊躍參與,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有些字還真的很難讀準確呢!如:場:①一場大戰cháng,②會場chǎng,就是一個常見的易錯字。接着,開展了“繞口令展示和比賽”。“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青的多,紅的少……這是一段繞口令,一氣兒說完纔算好。”張智偉說得非常好,他流利的繞口令表演,讓大家歎爲觀止,都不敢向他挑戰呢!

最後,大家通過一則則生動的笑話,形象地認識到說不好普通話,容易鬧笑話。在笑聲中,班隊活動達到了高潮。

這次活動,同學們在歡樂中實實在在地瞭解了普通話,真好!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2

因爲中國各地方言太多了,所以國家要統一一種語言,方便人們交流,於是就選定了普通話。普通話,即標準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爲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爲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

普通話爲什麼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呢?因爲普通話有利於促進人際交流、商品交流和建立統一的市場;有利於增進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特別是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鄉下的外公家玩,因爲我還沒有吃早飯,所以決定先去買早飯,媽媽先去外公家。我走到了賣早飯的早餐店,看到一位熱情的大娘,大娘操着一口帶着濃厚鄉音的本地話問:“小朋友,要買嗲?”我半聽半猜才知道她的意思,用普通話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愣了一下,然後笑眯眯地說:“小朋友,我們否賣報紙。”我聽了她的話,就知道她理解錯了,看到旁邊的包子突然靈光一閃,指着一籠包子還一邊比劃一邊放慢語速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聽了我的話一邊呵呵直笑一邊給我拿了包子,我付了錢便回去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事實也證明普通話是必不可少的語言,所以爲了避免這樣的事發生一定要學好普通話。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3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普通話就像一個緊緊纏繞的中國結,把五十六個民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大家的溝通沒有障礙。正因爲有了普通話,我們之間的距離更進了一步。人與人想要“知心”,首先需要“知音”,彼此之間瞭解的多了,就有了做朋友的良好基礎。

小學時,我轉學到了成都,身邊的人幾乎都是用四川話交流,不會四川話的我顯得格格不入,和別人溝通起來比較困難。一次週末,我去了媽媽打工的地方——青羊宮,那天天氣很好,我泡了一杯茶坐在椅子上看書。有個略顯沙啞的聲音打破了這個寧靜:“幺妹兒,‘擦所’啷個走嘞?”我定神一看,是一個弓着腰,滿臉褶皺的老奶奶問我路。我以爲她說的是廁所,就給她指了指廁所的方向,老奶奶看看我指的地方,搖了搖頭:“不是拉個‘擦所’,是‘擦所’嘛。”我低下頭思考“擦所”是什麼意思,老奶奶見我是這個表情,搖搖頭走了。後來和同學談起這件事,才知道她當時說的是“茶所”。嗨,真是的。

在成都待了一年多,我也漸漸地學會了四川話,能用四川話與大家交流了。有時我想,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難道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嗎?聽老師說,閩南那裏的方言很澀,別說學,就是聽着都很費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以爲最簡單便捷的辦法只有一個:大家都學普通話,用普通話交流。如果大家都不重視普通話的推廣,到了外地,或許連問路都會成爲一件困難的事情。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4

衆所周知,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是我國各民族之間交流的工具。我國《憲法》總綱第十九條已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即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作爲語法規範。這些都是每一位中國人所應瞭解的。

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經歷了上下三千年的歷史,漫漫長河,傾注了多少人的努力,纔有了今天這個珍貴的歷史財產,一個個方塊字交織在一起纔有了今天的漢語言,這是何等的令人驕傲啊!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的、有着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因而必須要有一個完整規範的民族語言,普通話作爲多年來實行的民族共同語,已經以它本身的運用性證明了存在的重要性。它必將成爲各民族相互交流的紐帶。

年幼的我們帶着一份對未來的憧憬,對求知的渴望,對生活的追求,進入了校園,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由於方言不通,溝通成了我們最大的障礙,是普通話解除了無法交流的困擾。

沒有普通話,煩惱便不能向同學傾訴,快樂不能分享,孤獨感便會油然而生的佔據整顆心。有了普通話,我們可以敞開心扉,打開心靈之窗的叩門磚;有了普通話便可向各地的同學交流,爲未來鋪下基石……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天不隨人願呀!帶着濃厚家鄉口音的普通話在校園裏頻頻出現,捲舌、翹舌、平舌等不正確的讀法層出不窮,這不僅會鬧笑話,還會令人瞧不起你。想想看,一個國家的子民連最普遍最廣泛流傳的普通話都說不標準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中國人?

不流利、不標準的普通話如何贏得社會的好評,如何在以後的路上一步步踩穩?普通話是你和別人溝通的一把金鑰匙,道德、修養、文化都將在普通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酣暢淋漓。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網絡時代正一步步向我們逼近,而一些打字時爲省事冒出來的同音字、錯別字卻時常迎面撲來。從生活點滴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我們祖國的文字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與普及。

如果你是中國人,那麼就請你行動起來,規範使用屬於祖國的`語言,獨一無二的語言—普通話,使規範的“普通之花”開遍大江南北,開遍全世界有中國人的每一個角落。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5

“宗國”、“寫志”,“宗國”、“寫志”……

“不對,是‘中國’、‘寫字’。爸爸,你仔細看着我的口型,認真地再跟我着我讀一遍。”

爸爸愁眉苦臉地看着我,依然重複着“宗國”、和“寫志”。我也一臉的無奈,心裏嘀咕着:天哪,爸爸怎麼這麼笨啊!

事情是這樣的:爸爸是一名警察,爲了提高服務水平,他最近要參加全市普通話考試了。這可愁壞了他,因爲他的普通話水平實在是太爛了,常常“n”“r”不分,“h”“f”不分,前後鼻音根本沒啥區別,更別說平翹舌音了……爲了幫助爸爸順利過關,我決定爲他來個“突擊訓練”,教爸爸學學標準的普通話,因爲我們學校現在每星期還有一節朗讀課呢!接下來就發生了以上這一幕……

我怎麼也沒想到,年近45歲的爸爸,竟然拿恭恭敬敬地成了我這個13歲的初中生的學生……爸爸還真謙虛,對我這個小老師的話言聽計從。我想:我應該像老師一樣耐心指導,不急不躁。於是,我學着老師的樣子,咳嗽了兩聲,然後挺起胸膛,大聲說:“爸爸,念‘中’時,舌頭要先翹起來,由鼻子發出ong的音,你試試!”我又示範了幾次,爸爸歪着腦,認真地學着。就這樣,一編不行,那就再來一遍,不知反覆了N遍,爸爸終於找到了感覺,學會了這兩個詞。還像個小孩子似的,嘴裏不斷地說着“中國”、“寫字”。接着我又教他了許多容易混淆而且發音容易不準的詞字,他都學會了,他現在還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一篇論文呢!

考試那一天,我在家裏焦急地盼望着,盼望着……爸爸終於回來了,沒話說。PASS咯!

爸爸的努力,加上我這個小老師的耐心指導,沒有什麼過不了關的事!這件事情,讓我記憶深刻,只要有努力,加上指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能完成的!讓我們努力吧!學習進步,勇往直前!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6

普通話,顧名思義,在中國,最普通,普遍的語言。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多,方言也多,但是全國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用普通話來溝通的,說到普通話,我身邊就有兩個小故事呢!

我的小名叫訥訥,聽媽媽說,我剛出生那會兒,爸爸與一位叔叔敘舊時,叔叔問爸爸我的小名叫什麼,爸爸笑着說還沒來得及取呢!隨後,兩人便陷入了沉思,突然,爸爸來了靈感,對叔叔說:“毛澤東主席曾說過‘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那就取名爲‘訥訥’吧!”“好,訥訥,這個名字不錯!”叔叔隨即說道。於是,我的家人,親戚,朋友,都親切地喊我訥訥,我的小名就這樣來了。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無聊,拿起《現代漢語字典》,想查查我的小名中‘訥’字有什麼含義,卻在‘N’字部第一個大寫字母中找不到,我又用部首查字法,沒想到叫了我九年的訥訥竟然不讀這個音,而是讀訥訥,大人們叫習慣了,改不了口,見我還一個勁兒的叫訥訥,我也只好將錯就錯了。

還有一次,也就是今年的暑假,在從昆明回溫州的飛機上,我認識了一位姐姐,當然,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在飛機上,我和姐姐是鄰座,姐姐講閩南方言,我講溫州方言,我們倆兒各講各的,我出於好奇,又喜歡結交朋友,便先開了口,用普通話問:“姐姐,你會講普通話嗎?”姐姐說:“當然會啦!”我表面裝作吃驚,內心卻很高興,這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普通話是中國的一大文化,是普通話讓我們結交了朋友,是普通話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推廣普通話,讓更多的人瞭解普通話,讓更多的人會講普通話!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7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中古的疆域又很遼闊,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那麼,中國地區與地區之間溝通就比較難,民族以民族之間溝通也很不方便,但是,說好普通話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普通話就是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之間交流、溝通的渠道。

普通話成爲聯合國六中正式工作語言之一,當然,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普通話的廣泛應用,例如: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普通話”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6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爲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爲“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由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字”,這些都說明國家重視普通話,我們應到說好普通話。

我認爲學校裏的老師要說好普通話這樣就把說普通話的習慣帶到同學身上去,然後家長也說普通話。,大家都說普通話,這樣,普通話廣泛得到應用,那麼,說普通話就會變成理所應當的事,自然而然的就會變成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種習慣,普通話就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是這樣的:一個賣魚人一個勁的大聲地喊着:"魚啦,魚啦。"旁邊的一個賣棗的人也不甘示弱,緊接着大聲喊:"糟(棗)啦,糟(棗)啦。""魚啦。""糟(棗)啦。""魚啦。""糟(棗)啦。"那個賣魚的人越聽越不對勁,覺得賣棗的好像有意要跟他作對,於是兩人便吵了起來。這是一個關於講不好普通話的笑話,因爲沒講好普通話而吵起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也反映了不講好普通話會導致的後果,想想看,如果現實生活中,兩個人或者是幾個人僅爲講不好普通話的關係而吵起來,破壞了和諧,那就太不值當了,所以,我們應當說好普通話。

說好普通話,不但有利於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還有利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互相發展,互相幫助,有利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團結,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我們要說好普通話,從我做起。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8

當我看到《推廣普通話》這一個作文題目時,有一點納悶,爲什麼要推廣普通話呢?雖然我天天說着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我還不知道它的重要性。

《聖經》中的《建巴別塔》裏面講道:洪水大劫之後,人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原野,決定在這裏建一座城,在城中心搭一座塔,塔頂直通天。這件事驚動了上帝,上帝想:人們的行動那麼協調一致,今後就沒有什麼是能難倒他們了,看來我要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說出的語言彼此不同。就這樣,建築塔的人們說出各種各樣的語言,每個人說話,只有身邊的人懂得,稍微遠一點的人就聽不懂了。塔頂上的人,嘰裏呱啦,向下面喊話,喊破了嗓子,下面的人還是不知道他到底要磚、還是要灰泥?城頭上的人渴的要命,水邊上的人也不給送水來,打手勢也不管用,因爲缺乏統一的規定。由於語言不通,停工待料,人們的心也就諑漸渙散了,塔也就半途而廢了。半途而廢的原因是語言的變亂。“變亂”一詞在希伯來語中讀作“巴別”。因此人們把那做城叫巴別城,把那座塔叫巴別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統一人類的語言是多麼的重要。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每種語言又有着獨特的腔調。如果有一種統一的語言,哪怕走邊大江南北,和別人交流你將不會有任何困難。如果沒有統一的語言,和其他民族就沒有了溝通的橋樑,人們見面之後不能方便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有一天,我游泳回家,一位老奶奶杭州話問我高銀巷在哪裏?結果我一點也聽不懂,就說:“什麼?什麼?你再說一遍。”她又重複了一遍,我才明白她在說杭州話。我讓她用普通話說一遍,聽懂後,我把詳細路線告訴了她。看來這位老奶奶平常不說普通話,在城市裏推廣普通話還是有必要的。

一次,我們到老家去看望爺爺奶奶,回家時決定買一些當地特產。進了商店,媽媽精挑細選,選的每一樣都是物美價廉,付錢時我想:如果他們說的不是普通話,就要大費周折了。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但要有一種統一的語言,而且要在人羣中廣泛的推廣它。不僅自己要會說,而且要讓自己身邊的人也會說。讓我們爲推廣普通話而努力!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9

在校園裏看到推廣大使王小丫的大幅宣傳畫,我想起了不久前在中央電視臺參加她主持的節目時發生的一件有趣的小事。

今年四月,我隨媽媽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節目的錄製。在錄製現場,常常因爲某個選手的緊張或是設備的小故障而停頓下來,我原以爲主持人是不會出錯的,但小丫阿姨在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把琵琶讀作“ppB”,可是導演卻讓她在這裏停了下來,糾正她的發音,應爲“pp”。她一時改不過來,於是導演讓她重複了好幾次,大家也都跟着她讀,直到導演喊“過”的時候,纔算把這一段度過了,開始下一段的錄製。

錄製結束後,我問媽媽,這個“琵琶”二字究竟讀成什麼纔算對呢?媽媽讓我自己找答案。我查閱了《新華字典》,發現“琶”字的確是讀“p”,可它在與“琵”字組成一個詞的時候,卻應該讀“ppB”,也就是說應該是輕聲。究竟是小丫阿姨對,還是導演對呢?我也不知道了,媽媽讓我給小丫阿姨寫封信,請她給一個確切的答案。

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導演和小丫阿姨對一個字的發音都那麼地認真,我們就更應該從小學好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我們還應該敢於質疑身邊的事情,即使我們懷疑的並不準確,卻能從這種懷疑中找到真正的答案,學到正確的知識。

推廣講普通話的徵文10

普通話的語音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的,因此,凡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是不規範的。於是,我們也就有了衡量普通話講得是否標準的準則。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蕪雜,要說出個好壞,評判個優劣,都得有個標準才行。它是一把“尺”,一把規範事物的“尺”。

有了質量的標準,我們吃上了放心肉;有了商檢的標準,我們用上了可靠的貨物;有了安檢的標準,我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有了考覈的標準,我們選拔出有用的人才;有了獎懲的標準,我們賞罰分明……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標準框架下的標準社會中,是標準讓我們有了辨別事物真僞優劣的準則,是標準讓我們能較客觀的看清自己或評價他人。沒有標準的社會魚龍混雜,是非難辨,混沌不清,而我們也將因無所適從而寸步難行。然而,有“標”即“準”嗎?如果是這樣,人們也不必當感到自己進步時而反省:這是真進步,還是自己把標準放低了?看來,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

所以,不要把標準看得太“標準”了,標準可能標而不準,標準可以調整,也必須調整。世界是變化發展的,便準豈能一成不變?如果把“標準”視爲某種不可改變的“正確模式”,已過去的標準看今天的人事,那麼標準不再是標準。

辨別是非,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別讓主觀臆斷蒙上了公正的眼睛;爲人處世,自己心中要有一把“尺”,有所爲有所不爲心中要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