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端午節演講稿(12篇)

端午節演講稿(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衆,演講人圍繞着主題講話的文稿。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演講稿(12篇)

端午節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的時候,有些人家吃糉子,有些人家吃包子。

媽媽去上班的'時候,對哥哥說:“吃完早飯,帶着彤彤去窯上。”我和哥哥,還有奶奶吃過早飯。哥哥就開始收拾他的作業,我在一旁看電視。哥哥收拾好後,我幫哥哥揹着書包,他騎着電動車,我們就出發了。

到了窯上,我把書包放到牀上,就去樓上了。到廚房一看,他們都開始抱起來了。我看見桌子上有好多包好的糉子,再看看盆兒裏,還有剩了點兒糉子餡。

昨天,媽媽從家裏帶了一袋江米,爸爸又去城裏買了蜜棗和糉子葉。阿姨把江米和糉子葉泡了一晚上。

爸爸買的糉子葉太窄了,媽媽就拿了兩片糉子葉。我也想學,就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我吧。”媽媽一邊給我做示範,一邊講包糉子的要領。

可是我總是學不會,這兩片糉子葉包不是合在一起,就是拿不住,都快被我弄壞了。

後來,媽媽讓我拿一片糉子葉學。右手拿葉子的根部,左手拿住離右手很近的位置,然後右手往裏一折。葉子的底部是尖尖,這樣裝東西就不容易漏了。

糉子餡裝滿後,把剩下的葉子往下一折。折過來後,往每個邊上折,這的時候不能有空隙。

糉子包好後,鍋里正在住着,看着鍋裏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真是難忘的一天。

端午節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給你讀首兒歌。聽完之後,我問你一個小問題。“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庭薰香。吃糉子,撒糖,賽龍舟,其樂融融。”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裏提到了哪些節日嗎?是的,這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在這一天,吃糉子,品嚐鹹蛋,划龍舟,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習俗。今年的端午節是本週四,5月28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屈原,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20xx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能,在楚國擔任重要的職位。他因主張堅決對抗秦國的入侵而遭到攻擊和拒絕,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非常憤怒,他在流放期間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的軍隊佔領了楚國的首都。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不願看到國破家亡的慘狀。農曆五月初五,他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他62歲了。

人們熱愛屈原,當他們聽到他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划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但他們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包成竹筒扔進水裏,希望通過餵食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來到江邊悼念屈原,他們划進洶涌的波濤中,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着糙米,看着龍舟賽的時候,別忘了20xx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來自二年級的某某,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故事。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剛剛過去。說到端午節,大家可別光顧着吃糉子。我聽外婆說端午節還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呢!我來跟你們簡單地講一下吧!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中。當地百姓聽到消息後去划船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也沒有撈到。百姓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往汨羅江裏投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了今天。每逢端午,各地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祭拜屈原和弘揚屈原精神。

此致

敬禮!

xxx

20xx年xx月xx日

端午節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節、夏節。

每年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的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佩香囊,賽龍舟。今年6月12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將迎來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吊屈原。漁夫們划船,在江上撈屍體,有後來賽龍舟的風俗。人們用楠樹葉包起來,纏着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成爲我們現在吃的糉子的習慣。因此,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將被定爲端午節。端午節,千家糉子,萬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賽龍舟,召開詩會,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是曾經最熱鬧的活動,逐漸被人們遺忘,我們似乎不再關心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是把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當我們仍然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xx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作爲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清單。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着成爲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着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支柱,中華文明需要大家一起繼承,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中國。

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謝謝大家。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也許有人說他們會吃糉子,有人說他們會划龍舟,也許最重要的是放假吧。

其實,傳統節日對我們意味着什麼呢?

這裏有兩個故事:

一個是發生在我班上的故事。今年4月初的一個星期,我問班上的學生們:"這個星期有什麼節日?"他們一致回答,"愚人節!"而我想要的答案是"清明節",原本想給學生們一些關於清明節的文學作品的我,一時不知道說什麼。

我在想:這些傳統節日對我們來說僅僅意味着節假日和吃喝玩樂嗎?

還有一個故事: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美國人跟着我學中文。當時我請她吃糉子,順便告訴她有關糉子的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因楚王不聽勸告而投江自盡,我國人民把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和屈原聯繫在一起。

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民衆非常傷心,於是他們駕駛船,努力搶救,所以有了賽龍舟的風俗。還有人說,人們把食物放在水裏祭祀屈原,但大多數都是被蛟龍吃掉,後來經過屈原的提示,他們用楝樹葉包飯,再包上彩絲,做成了糉子。

她很困惑,大喊:"屈原爲什麼這麼笨?就因爲別人不聽他的話,他投江自己?”。我努力地告訴她中國傳統儒學中的忠孝思想,她似乎不是很明白。我想沒有中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差異。

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形式保護着民族文化的內涵,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我們作爲中國人的特色,更有利於我們在世界人民面前挺起脊樑—我們是具有歷史、文化和內涵的中國人!我認爲國家傳統假日計劃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因此,當韓國申請所謂的"端午祭"作爲世界文化遺產時,請不要盲目地大聲疾呼,問問自己,我們自己是怎樣對待節日的?

我建議大家面對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不妨回顧一下端午節的傳說,包一包糉子,看看龍舟,回味民族文化,從中尋找樂趣,再多思考一下。

端午節演講稿 篇6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是來自高x班的xx。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後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糉以及掛艾葉菖蒲。

糉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糉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爲其準備“筆糉”,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於端午時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希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的'崇敬。糉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着地域的不同而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於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爲家中淨化空氣,吸菸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着人們對家裏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爲了驅散魚羣,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吸收端午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最好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於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流行。在歷史的這一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和包餃子來紀念一個不朽的靈魂——屈原。

你是一個活潑的,有個性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勇敢堅強,像個男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快速接受和學習,喜歡幫助同齡人。上課可以認真聽講,遵守紀律。你總能按時、認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希望你在一年級的時候再接再厲,成爲一個全面的三好學生。

人們喜愛屈原。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後,他們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但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到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賽龍舟的習俗就形成了。

屈原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崇尚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間如何變遷,他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者的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豐富的文化,保存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你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你。第一天上課,有幸聽了國內學前教育專家教授的講座,開闊了眼界,加深了理解。

這學期的重點是環境創造和區域活動。借鑑上學期的經驗,利用當地資源,收集並擺放各種廢舊材料,使主題牆活起來,真正體現新的環境創造和具有地方文化氣息的區域活動,更加有效

們體驗在玩中樂,樂中學的新型模式。

端午節演講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居民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日子。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在全區有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居民的熱情參與下,x區端午節日俗文化大展示活動於今天正式啓動。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x社區黨委、居委會及社區各羣衆組織,對各位領導、各新聞媒體、各位來賓以及居民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駐區各單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全體居民致以節日的祝賀!

區委、區政府把x區端午節民俗文化大展示活動的現場,安排在我們x社區,是對我們的信任和鼓舞,也是對我們南山社區民俗文化的促進和支持。

近年來,我們社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我們的好鄰居同樂會已經發展了18個分會,我們的包糉子比賽也已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我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積極融合了民俗傳統的內容,挖掘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友愛好鄰居,建設好家園”已經成爲全社區居民的共識。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舉行包糉子、書畫、手抄報、國際象棋、祈福荷包、五色祈福線等項目的比賽和展示,同時我們還舉辦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展示民俗文化》的專題宣傳欄。希望參賽選手積極努力、沉着細心、賽出水平、賽出風格,預祝大家取得優異成績。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爲契機,積極唱響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健康向上、愛國愛區的美德之歌,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讓文明之花開遍南山社區,開遍整個四方大地!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9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糉子的種類特別多呢,假如根據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另外,就是包糉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糉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愛採納簇新竹葉,因爲幹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芳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葉片瘦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運用。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

因爲是週日,所以媽媽在家也忙着包糉子。打算了許多材料,最主要的是糉葉、糯米,還有不同種類的“餡”,有蜜棗、豆沙、紅豆、鮮肉、花生米,最終就是扎糉葉的線。

感謝!

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各位社區居民:

大家好!

馬上就端午節了,借這個傳統團圓佳節,首先我代表所有社區工作人員向所有居民,表示端午節節日的問候。

爲了更好地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我們xx社區,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讓社區居民以貼近現實和現代的方式來過好端午節,近而引導社區居民進一步瞭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我社區特組織如下活動。

一、立夏居干與新開養老院老人一起包餃子;

二、骨健康知識講座;

三、包糉子比賽。

我們也是希望通過比賽這樣的活動,既讓大家繼承傳統習俗,瞭解端午節的知識,又增進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感情。把糉子送給社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把傳統節日的意義又進行了深化,以此來增加社區的凝聚力。

希望大家踊躍參加,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 篇11

敬愛的園長媽媽、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小朋友們:

早上好!

我是大三班的小朋友,今天由我在國旗下演講,我演講的主題是歡度端午。

在剛剛過去的傳統佳節端午節裏,小朋友們一定都吃了糉子,看了划龍舟,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假期,但是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來告訴大家吧!

在我國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字叫屈原,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被敵人侵略,就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江裏,用自己的生命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老百姓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咬屈原的身體,就划船到江上,有的敲鼓嚇走魚蝦,有把飯糰丟進江裏餵飽魚蝦。在那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有了划龍舟和吃糉子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 篇12

敬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行少的活動漸漸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愛國詩人,他的代表作是《離騷》。屈緣由爲愛國的宏大報負得不到實現,鬱悶中跳汨羅江xx了。人們怕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了,就包糉子扔到江裏給魚蝦吃。於是有了現在吃糉子的習俗。

今年的端午節,爲了紀念屈原,我也學會了包糉子,包糉子的過程可真夠困難呀!先把糉葉子煮一下,再把糉葉放在清水裏泡,然後淘米,把餡拌進去,就起先包了。把糉葉放在手心裏,折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候用米把三角形填滿,把多餘的地方一折,然後用草紮緊,這個糉子就包完了。現在放進鍋裏,放滿水,煮xx小時就可以吃了,包糉子的過程終於好了。

我們的糉子終於能給江底的魚蝦吃了,它們再也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

爲了恆久記住屈原的宏大,我們會把這一習俗沿襲下去。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