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爲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我愛家鄉”。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她美麗而寬廣;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她勤勞而堅強;在世界的東方,有一片廣闊的沃土,她神奇而遼闊。奔騰不息的黃河是她的血脈;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樑,她就是我的祖國—中國。

記得小時候,媽媽指着幾面國旗問我:你最愛哪一面?我自豪的回答:當然是中國的五星紅旗了!媽媽又問爲什麼呢?我說:“因爲中國的紅旗最鮮豔,因爲我是中國人,因爲我身上流淌着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因爲我是炎黃的子孫。”

千百年來我的祖國飽經風霜,歷盡風雨。今天,在世界的地平線上終於邁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就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鄉哈爾濱。

說起我的家鄉——哈爾濱,不少人的腦海裏或許還殘留着當年的印象:低矮而混亂的民房,擁擠而骯髒的'街道,雜亂無章沿街擺放的小攤小販,還有垃圾遍地、蠅蟲亂飛的菜市場??是的,如果時光倒流十幾年,哈爾濱確實破舊不堪,可現在大家有目共睹的一個事實卻是:如今的哈爾濱正在經歷着日新月異的變化。整齊有序的高層建築、多層建築,寬闊潔淨的中央大街,美麗幽雅的太陽島公園,鱗次櫛比的超級市場,還有一處處市民鍛鍊、休閒的社區廣場??每當夜幕降臨,花燈初上的哈爾濱更是流光溢彩,滿目輝煌。一盞盞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一座座歐式建築,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圖畫。人們生活在這樣環境中,自然心曠神怡,其樂融融,讓家鄉人們自豪的是爲了加快城市的建設步伐,哈爾濱正在修建地鐵。

面對眼前美麗的家鄉,我的內心情不自禁在呼喊:我可愛的家鄉,我願意爲你快快成長,即使成不了你支撐你的棟樑,我也要作一株美麗的'花草,爲你增色添光。

爲了家鄉更美好,作爲一名小學生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我們要從現在起自覺培養勤勞的品質。古代思想家韓愈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業就是事業。如果我們一味貪圖享受丟棄了勤勞的精神,家鄉的建設事業,還能繼續發展嗎?”同學們,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並不容易,只有踏踏實實地依靠勤勞纔有希望。

同學們,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應該成爲我們新一代少年兒童共同的奮鬥目標和光榮責任。讓我們在社會實踐中鍛鍊體魄,增長才幹,磨鍊意志。時時刻刻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質,爭做文明、守紀、奮發、向上的“四好”少年,用實際行動,投入家鄉的建設中去。

啊,哈爾濱,我可愛的家鄉,你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哺育着我們生生不息!你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滋養着我們代代魂靈!讓我們爲你梳妝,爲你歌唱。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鞠躬)今天我爲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我愛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德陽,是一個美麗的城。

這裏有世界文化遺產三星堆;這裏有全國聞名的石刻藝術牆;這裏有倡導德漳天下的孔子廟宇;這裏有白馬關;龐統祠;這裏是英雄黃繼光的故鄉。

三星堆文化燦爛而神祕,無數神奇的未知讓世人驚歎,讓世人思索;石刻藝術牆的獨具匠心讓人流連,讓人稱讚;歷史悠久的孔子廟宇,向世人傳遞着儒家文化的精髓;白馬關、龐統祠給我們留下了一代古人的傲人風采;特級英雄黃繼光更爲我們展現了當代兒女勇往直前、無畏犧牲的崇高品格。

三星堆,這個燦爛的世界文化遺產,展示給世人的是古蜀文化和文明的精粹。那“人首鳥身”的青銅立雕,那“通天神樹”,那縱目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那“黃金權杖”,那通透的“玉璋”,那象徵着圖騰的一幅幅精美雕飾……這個神祕的王國,留給我們無數美麗神奇的謎:謎一樣的時代,謎一樣的國度,謎一樣的文字,謎一樣的人羣,處處閃耀着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我們在驚歎祖先的勤勞聰慧的同時,更爲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源遠流長而驕傲着。

羅江白馬關上的森森古柏是古蜀道上一大景觀——白馬關古驛道,以前叫“金牛古道”,是成都直通長安的古國道。三國鳳雛先生龐統在關前中箭而亡,從此落鳳坡名聞遐邇。唐以後從劍門關到成都平原,沿古驛道廣植柏樹,“鳳落龍飛,森森古柏山光舊”,形象地描繪了白馬關古柏風光。

龐統祠是爲紀念三國蜀漢軍師龐統而建。祠廟四周古柏森森,自成方陣;點將臺南俯成都平原,北眺劍門雄關;4。7公里的三國古驛道保存完好,古驛道旁尚存着龐統血墳。

水龍洞常年淙淙溪水不斷,倒灣林木森森,怪石林立,植被保存完好。

反映封神文化的諸天廟香火不斷,被稱爲飛來古佛的萬佛寺,氣勢宏偉,終年香火繚繞,是川西佛教的聖地。

德陽孔廟,是我國最大的紀念孔子的廟宇之一。孔子,春秋末期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爲,從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國,將得到人民的擁護。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孔子開創的儒家文化一直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影響深遠。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導師和代表,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幹,對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形成及發展有着極其重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響。千百年來,孔子的以德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影響着我們,讓我們始終保持着以人爲善、熱情好客的優良品質。我們紀念着孔子,弘揚着孔子思想精華,自覺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象徵和具體實踐,展現着我們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包容能力。

聞名全國的石刻藝術牆,建在城的中央。在這裏,每天都迎接一隊隊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又送走着一撥撥意猶未盡的參觀者。那石頭雕刻的“中華魂”,“生命之光”,“中華寶鼎”,“十二生肖柱”……那一幅畫一段壯美的歷史,一幅畫一個神奇的傳說,一幅畫一個動人的故事,給我們講述着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我們祖先的勤勞勇敢,激勵着我們不斷向前。

可愛的家鄉山清水秀,鴨子河的流水從城中潺潺穿過。小河兩岸綠樹成蔭,風景宜人。清晨,人們在這裏鍛鍊、歌詠、舞蹈、交友;晚上,人們在這裏散步、觀賞如畫美景,釋放着一天的疲憊。憑河眺望,遠處的青山蒼翠清幽。當微風清拂的時候,隱隱約約,你似乎能夠聞到那山中樹木和青草的味道。還有那攔河而建的旌湖,是家鄉的又一到美麗風景線——碧綠的湖水波平如鏡,清澈明淨,與蔚藍的天空交相輝映。更有那彩虹橋、珠江橋、岷江橋、凱江橋、黃河大橋橋橋凌空飛架,將城的東西兩岸緊緊相,給這個擁有全國重裝基地的城平添了一份活力。清晨,你可見那白鶴們結踵而至,在湖上翩翩起舞;晚上你可看那野鴨子相約而行,流連忘返。傍晚或假日,遊人們或徜徉在湖畔,或盪舟在湖中,那份閒適和愜意無以言表。

美麗的家鄉,美麗的家鄉水,養育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從這裏,走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們是德陽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美麗的家鄉,美麗的家鄉水,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描繪着最新最美的圖畫,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在這裏實現着自己的夢想。

我愛德陽,愛自己的家鄉。無論走到哪裏,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動着我,讓我不能忘懷。

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們,今天,我們以美麗的家鄉爲榮,明天我們將讓家鄉以我們爲傲。

與故鄉有關的優秀演講稿3篇3

親愛的觀衆朋友們,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對家鄉人民的讚美》。

我來自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鄉--秭歸。秭歸與子規諧音,有兒子歸來的含義。據史書記載,屈原投降以後,父老鄉親爲了自己兒子的靈魂早日歸來,日夜在江邊守望,哭泣,口呼子規。朋友們,當我們今天聽完這個帶有強烈悲劇性故事的時候,你的思緒是否可以超越時間的迢迢距離,行走於三千年之上呢?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枯瘦老人,腰佩利劍,踏着黃色的泥土舉步爲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愛國精神強有力地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屈鄉兒女,站在一個世紀與另一個世紀交接處的至高點上,20__年的新年,本是一個世界人民爲之共同興奮的日子,可屈鄉人民卻晝夜的難眠,他們將要離開曾養育過自己一輩子的柑橘園,他們將要離開世代人生活過的那方沃土,他們將要離開親近了一輩子光陰的江水,他們要離開,離開的太多,轟的一聲,一排排房屋瞬間地倒塌,塵土飛揚,瀰漫着人民最後的凝視和他們臉上被風霜刻畫的褶皺。他們混濁的眼睛裏閃現着淚光,老人們哭了,七尺的男兒也蹲下了身子,望着浩浩東去不復返的長江水,淚珠圓圓地滴下。

但他們爲了祖國的建設,爲了跨世紀工程的順利完工,他們沉默了,走吧,還留戀什麼了,又有什麼好留戀的呢?

秭歸人民開始艱辛地重建自己的家園,在發展好第一第二產業的同時,秭歸縣委充分地認識到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帶領全縣人民搶抓旅遊發展的大好時機,形成以屈原祠、九畹溪、歸州古城牆、秭歸新縣城等衆多景點結合一體的旅遊發展局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年的艱苦奮鬥,屈鄉兒女用自己的智慧和龜裂的雙手再一次創造豐饒物產的同時,也順利地繼承了屈原文化,成爲華夏文明史上最燦爛的篇章!

坐落於鳳凰山的屈原祠,距三峽大壩不過兩公里路,你可以沿着長江邊信步走來,感受着高峽出平湖的壯麗,然後登上鳳凰山頂,回味楚國文化的深邃,那些黃頁紙上安靜的字符,記載的不是風雨飄搖的歷史,而是一種由遠古繼承至今的信仰,屈原的愛國情懷,與風雨同俱,這一龐大的精神崇拜增加了華夏民族文學上的厚重,這一最真切的安慰,形成龍的傳人精神上的永久不朽的靈魂!

一代又一代的屈鄉兒女受着屈原的感召,完美的繼承了先人的品質,從大搬遷到重建緊緊只用了五年的時間,而那一幕幕生離與死別,勞苦與疲倦的景象早已在美好家園的氛圍中被遺忘,秭歸人民有的只是幸福,有的只是成就感。因爲我們心裏有國家,我們靈魂裏浸透着愛國的思想,我也爲自己的祖國曾無怨無悔的付出過。

愛國思想的血脈,浸透到一代又一代屈鄉兒女的靈魂。這就是我對家鄉人民最崇高的讚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