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2022放下手機演講稿(通用5篇)

2022放下手機演講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當下社會,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22放下手機演講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放下手機演講稿(通用5篇)

放下手機演講稿1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在同學面前介紹我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呢,同學們就會發現我的兩個缺點,一個是字醜,字如其人麼,還有一個呢,就是口齒不清,但是即使這樣我也完全不擔心,我擔心的是他們不知道真事的我,那麼你們呢,多久沒看見真實的自己了。

小時候很害羞,走路的時候都是低着頭,同學會嘲笑我是不是地上有錢啊,那麼現在呢,即使地上真的有錢,我相信很多低頭黨都不會去撿,反而是羣裏發紅包,他們一定會去搶,一不小心就是運氣王了,你們說是這樣嗎?

智能手機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了,來到教室,NBA現場直播比老師講課精彩,出去吃飯錢包沒帶,支付寶刷一下還有隨機減,回到寢室,無論是遠隔千里的父母還是近在咫尺的室友都和他們在手機屏幕前聊得不亦熱乎,最後睡覺了還要把耳機放進耳朵,手機彷彿已經成爲了我們的器官,然而呢?手機越快捷越方便,我們反而越忙,這個忙不只是忙碌的忙,還是迷茫的茫,不只是迷茫的茫還是盲目的盲。談事情不用面對面,傳文件不用考U盤,看新聞手機點點就好了。但是實際呢?網上聊得熱火朝天,見面或許只會點頭寒暄,文件隨時隨地都可以傳,所以你不知道何時何地會有工作,有那麼多的新聞讓你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忙碌,迷茫然後盲目。

有一次早上我不小心把手機落在寢室了,那個上午我就感覺特別輕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我真的有更多時間去看看這個世界。我在安徽的一個同學和我說,他在雙十一之前卸載了淘寶,後來卸載了QQ他說他不想讓手機佔據他太多時間,我很佩服他,我相信他離他的世界更近一步了。

生活的節奏和社會的要求讓我們不得不用手機做很多事,但請記住是我們在用手機,是我們在用手機,是我們在用手機!我從來不相信是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的是,用手機的我們自己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你知道有人玩手機,手指彎了,你知道有人玩手機,走着走着掉坑裏,你還知道有人玩手機錯過眼前的風景,浪費美好的時光,你都知道,我還想讓你知道的是今天你走出這個教室,外面的天空一定比你手機的高清壁紙要美,要舒服,要自然。

有時候,你想把一個道理講給一萬個人聽最後只有一個人聽懂了,那也夠了,我相信我們和我們的世界隔着一個手機,如果我們把這個手機挪開,我們就能離我們的世界更近一步,然後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世界陽光正好,微風不躁。

放下手機演講稿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人對"手機低頭族"的無奈。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把視線集中在手中發亮的屏幕上,在公交車上、在電梯裏、在餐桌上、在工作會議中,就連走路都低着頭。手指在觸屏上來回滑動,兩耳不聞周邊事,一心埋首顧手機。沉浸在掌中世界的你可知,錯過了身邊多少風景,冷落了多少愛你、關心你的人?更遑論,失去了讓大腦獨立思考的機會,錯過了其他更美好的生活。

是時候,讓手機歇歇了。

放下手機,擡起頭來,用眼睛去欣賞屏幕外的風景。每天醒來,眼睛還未睜開,"低頭族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摸索手機,關切朋友圈新動態,"依依不捨"直至上班。一天之計在於晨,這美好的早晨,其實你可以這樣做:清晨醒來,推開窗戶,傾聽窗外鳥兒清脆的叫聲;到歸讀公園,去欣賞晨霧繚繞,旭日東昇的美景;感受清潔工人在馬路上揮灑汗水,嚴格執勤,鶴髮老爺爺牽着老奶奶的手小心翼翼過馬路……這些都不是冰冷的虛擬世界,而是實實在在,你能用眼看到,用耳朵聽到,用心感受到的身邊的美好點滴。

關掉屏幕,擡起頭來,用行動去珍惜眼前的人。一個團圓的節日,分散在各地的兒女都回來了,勤勞的父母做了一大桌的好菜,兒女們不是先好好品嚐父母的手藝,而是紛紛拿起手機狂拍,上傳到朋友圈寫着:爸爸媽媽辛苦了,好多好吃的呀,好幸福啊!然後邊吃邊玩手機;一對小夫妻帶着蹣跚學步的孩子在公園玩,拿着手機對着孩子連拍,生怕鏡頭漏下孩子成長的瞬間;多年不見的朋友,聚在一起,抱着手機,交換了手機號、微信號,然後就各顧各忙低頭,對手機那邊的陌生人牽掛遠遠多於對眼前人的牽掛。兒女們,看到了父母額頭的汗珠嗎?你們覺得他們辛苦,有沒有親口對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年輕的小夫妻,你們用鏡頭記錄了孩子的成長,但有沒有參與到他的成長過程中去,有沒有教他認識花草樹木,去感受大自然的蟲鳴鳥叫,去鼓勵摔倒的孩子勇敢地爬起來呢?朋友聚會,手機裏的喧譁和現實世界的沉默,反差太大。我們將親人、朋友,晾在了一邊,孰不知,有緣才能相聚,消逝的時光永遠不會再回來,父母漸漸老去,孩子一天天長大,朋友總要別離,而手機永遠在那裏,孰輕孰重,已有答案。

停止刷屏,放棄依賴,讓大腦有獨立的思考空間。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依賴百度,寫文章、寫論文先打開電腦,直接複製粘貼就搞定了一篇文章,很少有獨自思考創作的痕跡。以前沒有手機、電腦,但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靠自己的觀察、傾聽和思考,寫出了多少流芳千古的文章。讓我們嘗試放下手機,動動腦子,用自己的觀察,去傾聽,去記錄下思考的成果,那樣的我們或許會寫出更加充實,更加有底氣有思想的文章。

人與人的溝通,靠的不是工具,而是心靈。和諧真誠的友誼和愛需要放下手機,走出屏幕,在現實社會中去構建。放下手機,擁抱生活,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再也不會因爲手機的存在而隔着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放下手機演講稿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網上盛傳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身邊,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我記得好萊塢動畫大片《機器人總動員》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時人們的生活:那時的人類文明高度發達,但由於過度依賴智能設備,人們都變成四體不勤的大胖子,每時每刻面對的只有一個支在他們眼前的電腦屏幕。除了和屏幕對話,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其他人交流,甚至離開屏幕就幾乎無法生存……他們就是傳說中的“低頭族”。

“低頭族”形成於智能手機普及之時。智能手機的多功能性導致更多的人把視線集中在手中發亮的方寸屏幕上,低着頭,手指在觸摸屏上來回滑動,對身邊的一切漠不關心。於是,我們在地鐵裏、在公交車上、在課堂上、在餐桌上、在排隊時,都可以看到一些人低着頭玩手機,甚至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司機右手駕車、左手玩手機的驚險動作。但就在“低頭族”低頭的那一剎那,很多的錯過如影隨形。因爲你並非本意的冷落,對愛你關心你的人畫地爲牢,因此錯過了親情、錯過了友情。因爲你的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使得你對身邊的世界無動於衷。

顧城有一首詩《遠和近》,我記得很是清楚: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我時很近。詩歌很短,但表達出了人和人之間以鄰爲壑的現實狀況。只是現在,看得不是雲,而是虛擬的世界。兩者相比,現在的“低頭玩”比詩裏的“擡頭看”更令人難以接受。前者給人的距離遠遠超過了後者,而且前者所導致的後果也遠甚於後者。 “低頭族”將親人、朋友、同學等晾在了一邊,錯過了親情、錯過了友情。同時,他們也錯過了屏幕外的風景。屏幕外的風景再美,他們也難得去看,難得去聽。網上有一首詩:”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百度品佳文;兩眼不看眼前景,一心搜狗賞美圖”。古語有云:“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就是要我們多觀察、多傾聽。如果一味地藉助搜索引擎,那麼我們就會與更多的風景擦身而過。

面對“低頭”的種種錯過,我們應該減少使用手機的頻率,多參加積極有意義的`課外實踐活動,多觀察身邊的人和物,多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多與親人、朋友、同學交流,戒掉手機癮。要知道虛擬世界再怎麼精彩,也無法代替現實社會的真正美好。人與人之間的心的距離,還得靠我們走下屏幕。被窩很舒服起牀困難,那就放下手機早點睡。書堆得多不知看哪本,那就拿起最經典的。說走就走的旅行下不了決心,那就先學會欣賞身邊美景。如果不曾開始,永遠不會抵達。別忘了答應自己的事,別忘記想去的地方。

放下手機演講稿4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隨着科技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着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已逐漸侵佔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分不清到底是人控制手機,還是手機控制人了。人與手機的親密度有甚於人與人的親密度。前段時間都流行問“時間都去哪了”,其實,我們的時間大多都花在手機上了。因此必要的時候,少玩手機少上網,做個真實的自己很重要。

就拿我身邊來說吧,每天吃了晚飯,大家都習慣聚集到樓下乘涼。十幾號人聚在一起,以前都是圍繞日常裏的瑣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可最近每次都會有幾個人在低頭默默地玩手機,沒有任何交流,即便交流也是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付着,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大家交談的話題也都改成圍繞着網絡上的事情展開,“某某官員又跳樓了”“哪個書記又被抓了”……討論越來越表面沒有質感了,冷冷清清的,很難再出現爲討論一個話題進入白熱化的狀態。

其實不僅僅是我身邊的人,大街上,公交車上,公園裏,辦公室內,電梯中,飯桌上……在我們身邊,總會看到一些低頭族。前幾年老人們還會埋怨年輕人老是玩手機,可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老人也帶着一份強烈的求知慾當起了低頭族,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迷戀,比起年輕人來,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統計,截止2014年底,中國有網民6.5億人,其中手機移動網民5.6億,佔在網民數量的0.86個百分比。人們熱衷於用移動終端上網已遠遠超過pc終端。對手機的瘋狂依賴程度達到空前的狀態。不見手機就就急躁不安;信息沒被回覆就頓生挫敗感;有事沒事就愛刷新網友動態;睡覺前後不看手機就覺得像缺了什麼;網絡一不通就渾身不自在……手機已像毒品似的控制着我們的情緒,侵佔着我們原本用來工作,學習,休息的時間。

爲什麼這麼多人沉迷手機,記得手機開發最初的功能只是打電話,發短息。那時人們並沒有像現在這麼依賴手機,畢竟電話打多了,暴漲的話費還是讓人頭痛。可隨着手機功能的不斷擴展,qq,微信,微博,影視,遊戲,商城等一系列軟件和網站的嵌入,手機不僅用來打電話,發短信,還可以社交,網購,看新聞,追劇,玩遊戲等,承擔着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個角色。不但給我們信息和情感交流帶來便利,也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對手機的依賴也就越來越嚴重了。甚至有的人由於種種壓力和不順心,而把手機當做唯一的“生活伴侶”,把自己鎖在虛擬網絡中以求藉慰。

其實,心情不佳,躲到手機裏,只會適得其反。網絡上的感情再好,終究也是千里之外,你始終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你。網絡上的東西很多都是經過美化的,大多數人都會隱藏自己不好的一面,只呈現自己最美好最幸福的一面,你如果觀看別人的幸福越多,你就越會覺得自慚形穢,沉鬱壓抑。你在手機上消磨的時間越多,耽擱了本該要處理的事情,你就會更加焦躁不安。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放下手機,多看些正能量的書籍,給自己充點能量;多放點心思,處理好自己棘手的事情;多關心自己身邊的人,把人際關係搞好。這樣,你就快樂起來了。畢竟我們是社會中人,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員。此外,也不必妄自菲薄,一味羨慕。幸福要自己經營和感悟,只要學會懷着感恩的心,用心甘情願的態度,過好隨遇而安的生活,日子也就過得踏實了。

我們玩手機應該有個尺度,太過於沉迷手機確實不好,對眼睛,頸椎,心理,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有很大影響,這方面新聞多有報道,比如某某人通宵玩手機以致眼角膜脫落;某某人邊充電邊玩手機以致手機爆炸;某某羣體見面扭捏不語,或寥寥數語,可在網絡上卻滔滔不絕;某某父母熱衷於手機,冷落了小孩,小孩稍有不安分,就暴跳如雷痛打小孩……這類例子多之又多。對手機的瘋狂依賴其實已是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心理疾病,已嚴重地危害到我們甚至他人的身心健康,成爲人與人面對面相處交流的一道鴻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放下指尖世界,重拾真實關懷。做真實的自己,努力發現世界的美好,人畢竟不是被機器掌控的,而是我們要掌控機器,大家一起加油吧!

放下手機演講稿5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經常主持升國旗,但是在國旗下以講話的形式出現,其實這是第一次。之前有一次國旗下發言是佈置共青團的工作。今天我就以給大家兩句話爲題,和大家交流兩點。

第一點就是怎麼合理的規劃週末,充實的過好週末?

首先,我認爲週末就是用來玩的,但是玩也是有前提的。會玩的人總是提前規劃好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學習、玩耍兩不誤。我校前年畢業的一名學生叫衛星,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時,每到週五放學時,總是能聽到校園傳來悠揚的鋼琴聲,過了一段才知道原來是衛星在彈琴。據她說,“週末的任務我總是在週五就完成了。週六的時間我要練習鋼琴,週末我還要去學習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作爲學霸的她知道在學習和娛樂當中合理分配、互相兼顧。前年的中考她以全校第1名,全縣前100名進入了一高的志願班。其實,在我們當中也有很多像衛星一樣的同學。學習的有鋼琴、舞蹈、繪畫等特長班。衛星尚且如此,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合理的規劃好自己的週末時間,讓自己的週末過的有趣、充實。

對於我們學生而言,辛苦了一個星期,過週末犒勞犒勞自己是人之常情。有句話叫做“一週的正經事是過週末,週末的正經事是賴被窩”。可前提是你對於自己大放鬆之後,明天應該做什麼?心中應該有數。有些同學在當天放鬆了之後,第2天早上起了個大早,規劃了自己當天的時間,有張有弛的過完了兩天的週末。什麼時間寫作業?什麼時間洗澡?什麼時間玩耍?等等都規劃得非常完整。甚至有一些同學家長利用週末的時候會帶着她外出遊玩,那麼在玩耍的時候耽誤了多長時間,在第2天的時候就應該過得更加的緊密,更高效的完成自己的任務。

然而,有一些同學在放鬆之後更加的放縱自己。首先的表現是早上不起牀,中午不吃飯,念念不忘的一直想玩手機、玩電腦,家長一會沒看牢,就不知道跑去哪裏去了?總是找各種理由拖拉,離開學習的書桌。結果一上午過去了,學習沒有任何的效率。作業也沒有完成,每科寫了個開頭,字寫得又極差。終於家裏人說今天有事外出,需要全家出動。這時,終於找到了一個不寫作業的理由。實際上都是自己沒有合理的時間規劃,一直在自欺欺人。那些在週末玩得昏天黑地的同學,老師檢查作業任務也沒有完成,時間也耽誤了,把自己也玩丟了。玩的沒有成就感,玩的空虛,玩兒得萎靡不振。

第二個我要談的是學習需要積累。現在有很多同學作文水平不高。之前我對於這樣的一種情況,我非常的同情,因爲我自己也不善於寫作。但是最近我好像有了那麼一點點眉目,在這裏和大家分享。特別是九年級同學,最近老師一定在教大家積累道理論據。我們接受了很多,但是有一部分同學在心理上是排斥的。這個時候就會很被動也很吃力。什麼事情在自己主動吸收的時候是很舒服的一種狀態。我呢,在進入教導處工作之後發現經常要跟文字打交道。一旦學校舉行什麼活動,對我而言最害怕的就是寫稿子。每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是一臉煩躁、冥思苦想,才意識到自己的詞彙量的貧乏,才嚐到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滋味。那個時候陳主任就對我說,“你現在的能力鍛鍊的差不多了,要想寫好文章,就得要多讀書”。

於是給我推薦了一個聽書頻道“365讀書”。讓我利用洗臉、刷牙、整理屋子、洗衣服的時候打開手機,聽名人名家他們的故事、言語。我就一沒事就打開聽,甚至晚上臨睡前再定時30分鐘伴隨我進入夢鄉,通過聆聽我走進了梁實秋,豐子愷,馮驥才、林徽因、李安,張愛玲、王小波,走進他們的生活年代。同時,也讓我愛上了讀書,後來我還自己買書來看,用點點滴滴滴的時間來豐富自己。有一次在和陳主任聊天的時候,聊到了張曉風,我說最近看了她寫的一篇《我丟失了一張身份證》並對裏面的細節進行描繪。她很驚歎的對我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最近你看了不少東西啊。其實,我所差的還很遠。

在這裏,也想對所有的同學說,週末在家放下手機,利用閒暇時間多看高雅、有用的的書籍,希望同學們都可以合理分配好時間,過好週末,積累在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