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記者演講稿合集6篇

記者演講稿合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衆。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演講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者演講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記者演講稿合集6篇

記者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和小記者們:

大家好!我是本校六年級一班的小記者xxx。今天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裏,向大家介紹我當小記者的經驗。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的確,一篇成功的文章開頭往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新聞中也有開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導語”,一般是新聞的第一段話,下面由我來爲大家介紹。

 常用的導語有四種:

(1)敘述式 用敘述的方法,開門見山地寫出最重要、最新鮮、最生動的事實作導語。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寫法。

(2)提問式 先提出問題,引人思考,再寫出主要事實。多用於抓問題、談經驗的新聞。

(3)描述式 對新聞事實所處的特徵的空間、時間以及某個細節加以簡要描述,形成一個“活鏡頭”,再引出主要事實。多用於特寫式新聞。

(4)引語式 引用文件、報告或人物談話的部分內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於談話報道或某些公報式新聞。

在四種寫法中,敘述式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

 要想寫好導語,要注意幾個問題:

1、不能把很多的單位名稱、專門術語、人物、頭銜寫進導語;

2、不要把導語寫成全篇事實目錄,導語只寫主要的、又能引出全文的事實。

3、導語要少寫細節,確實需要細節,但只能用一個細節,而且要有典型性。

4、導語不要要求新聞五要素俱全,有時只寫兩三個要素就可以,其他要素可在後文交代。

5、導語裏不要堆滿數字,數字太多,新聞一開頭給人以枯燥感,導語也被拉長了。

其實想寫好導語很簡單,希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能夠了解到寫導語的方法。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新聞界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們迎來了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首先感謝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領導對新聞工作者的厚愛,感謝全市新聞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對我們的評選推舉,感謝廣大讀者和觀衆的關注支持。

市礦新聞工作者濟濟一堂,胸戴紅花感慨萬千。回望1986年以來,在七臺河礦工報社走過的23個春夏秋冬,面對今天的榮譽怎能不心潮澎湃。忘不了,老報人的諄諄教誨;忘不了,報社領導的激勵鞭策;忘不了,業界領導和同仁的支持勉勵。

個人做爲集體的一份子,榮譽屬於全體編採人員,獎章凝聚着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在礦區,井下恰如戰場,礦工報社、礦區電視臺的記者,有的一年下井近200次,在平均採高七八十釐米的工作面,和七煤礦工一樣“跪着採訪,站着做人”。這裏我向大家介紹幾位礦工報社的優秀記者、幾樁鮮爲人知的戰地記者故事:要聞記者王英新,年近五旬,帶病堅持工作,跟隨領導爬場子面任勞任怨;要聞記者王江,一方面肩扛家庭成員的病困,一方面跟隨主要領導下井,一次在井下手被擠傷,滴着血堅持採訪;攝影記者孫國祥有一次在採煤場子抓拍,一棵支柱砸到了礦靴上,腳面皮開肉綻;記者周傳才三次受傷,一次傷在肩上,一次傷在腳踝,還有一次傷在手上,青腫出血他簡單處理、瞞傷不報;記者閻英羣腰間盤突出依然堅持下井,還有我們的六朵金花女記者也和男記者一樣衝鋒在前,百里煤海廠礦井區、車間段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還有我們的編輯,在詩人司品修主任的帶領下,挑燈夜戰編版面,甘爲他人做嫁衣。大家之所以衣帶漸寬終不悔,因爲我們有一個關愛編輯人員的礦工報社領導班子,有一個團結、溫暖、向上的戰鬥集體。就是這樣一個戰鬥集體創出了黑龍江省十佳企業報前三強的佳績。

礦區戰地記者是全市新聞宣傳大家庭的一員。市礦一家親,市報市臺精品迭出、創新發展,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要把鏡頭更多地對準市礦更多的、默默奉獻的編採、製作、技術和印刷發行人員,大家共同分享節日的快樂。

一年一度記者節,今天的榮譽就是明天的開始。讓我們攜手共勉:牢記政治責任與歷史責任,在新興傳媒異軍突起,多元發展,平面、聲屏、網絡互動的時代;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學習不止筆耕不輟,堅持實踐“三貼近”和不斷改進創新;努力提升新聞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導力,爲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引領服務於百姓文化生活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記者演講稿 篇3

長期以來,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羣衆都對**的發展充滿期待,作爲一名媒體新聞工作者,我們更是懷有一份深切的責任,爲了切實充當黨喉舌,爲實現優化服務環境和福民強市總體目標推波助瀾、保駕護航,**日報社內部總動員,將“狠抓落實年”宣傳報道作爲重中之重,在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選調了資深採編團隊,彙集了優秀黨員幹部,推出了一系列以“狠抓落實年”活動爲主題的精彩報道。

《抓落實、看時效、惠民生------狠抓落實年在現場》欄目就是一個離現場最近、最貼近民生、最迅速反應“落實”力度的專題報道,方便社保、治理排污、解決停車難、“雙百”社區項目,一系列與人民羣衆生活息息相關的翔實報道呈現在公衆面前,對“抓落實”進行了多方面的展現和宣傳。

《綜合聚焦》等版面更是多角度、全方位地報道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羣衆的新聞時事,堅持公開陽光原則,切實起到了廣泛徵集百姓意見、認真聽取羣衆舉報、充分採納公衆建議的輿論媒體監督作用。

從今年4月開始,爲了響應市委、市政府開展集中治理“中梗阻”問題百日攻堅行動的號召,《**日報》、《**晚報》、《**網》反應迅速,在重要版面開闢專欄,對查找的“中梗阻”典型問題予以曝光,並對每個典型問題進行後續

報道和發表評論文章,讓問題原形畢露;充分利用手中的媒體平臺,反映羣衆強烈要求的問題,跟蹤羣衆請辦事項的進展情況,向社會公開攻堅行動重要環節,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公衆對落實力度的知情權要求我們近些、再近些;而黨員的先進性和模範帶頭作用則鞭策着我們走得向前些、再向前些。不論是剛加盟的媒體“新兵”,還是孜孜不倦工作了十餘年的“老新聞人”,都爲這次“狠抓落實年”活動宣傳報道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爲了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寫實報道,一位記者在接到了新聞線索電話後,迅速趕到了採訪現場,而此時已是凌晨3點,料峭的春寒中,現場有羣衆問他:“你這麼晚還沒睡麼?來得這樣快?”他笑了笑說:“我已經睡了。但是,接到了你們的電話,我必須來,還必須更快些!”

黨員是什麼?我想,黨員就意味着你要比別人更快些。 爲了方便羣衆反饋意見,一位記者把自己的手機號公佈在了報道中。第二天,本來要陪伴母親的她,卻沒能和母親完整地說上一句話,因爲電話鈴聲總是將母親的話打斷,在一天接了280多個電話之後,電話鈴聲才因爲手機電池耗盡而停歇了下來,然而,對每一個打來電話的羣衆,她都悉心傾聽,細心記錄。

黨員是什麼?我想,黨員就意味着你要比別人更耐心些。

爲了第一時間編輯出精彩的稿件並及時赴印,一位年輕的編輯每天工作到深夜。每當凌晨她回到家時,年幼的女兒早已經進入夢鄉,第二天一早,等她醒來,女兒卻已經在去幼兒園的路上,直到不出報的週日,好久沒有與媽媽見面的女兒才緊緊抱着她的脖子,輕輕地說:“媽媽,好久沒有抱我了。”聽到女兒稚嫩的聲音,她的眼淚已經盈眶...

黨員是什麼?我想,黨員就意味着你要比別人更堅強些。

就是因爲有着這樣一羣更快、更耐心、更堅強的黨員,有這麼一個敬業、齊心的採編團隊,才使我們的報道真正實起來,亮起來,好起來,在大力弘揚和促進“抓落實”的同時,更博得了讀者的認可和喜愛。

治理“中梗阻”,打擊假惡醜,狠抓落實年,弘揚真善美,不光體現了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更體現了每一個新聞人的專業追求!我們也將堅定地通過具體行動滿懷幸福地追逐這個媒體人最高理想!

記者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

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濟相對滯後的地方。貧窮與落後,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爲,我面對的不過是芸芸衆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爲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衆;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採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山裏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麼: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羣山裏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爲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與命運抗爭。

我也曾經採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範”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鬆和純淨。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人已經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溼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

我還曾經採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仍然是聽着廠裏的廣播準時上下班。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着,已經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係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說些什麼呢?是這羣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麼叫愛崗敬業、什麼叫無私奉獻。

在這裏,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後,她一直靠撿垃圾爲生。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了小學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說,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爲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於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

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裏,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爲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着說,我也哭着聽。楊媽媽說,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裏過一遍就拿出來留着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儘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着給我夾菜。那一次的採訪,我的採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溼了。

去年春節,我抑制不住對楊媽媽和五個孩子的思念,提着一大包送給他們的衣物,再一次走訪了楊媽媽。她明顯地老了,可五個孩子卻比以前長得結實和健康了。楊媽媽說,由於記者的報道,他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心和捐助。然而,楊媽媽僅僅留下了少部分的生活必需金,其它的,全部捐給了五個孩子讀書的學校,楊媽媽欣慰地對我說,她如今最高興的事就是政府爲她的做法撐了腰、正了名,她已經別無所求,她唯一擔憂的是,自己的年紀一天天大了,這五個孩子今後該怎麼辦。孩子們聽到這兒,不約而同地跑到楊媽媽身邊,幫她捶背捶腿,並嚷着說:“媽媽不會死的,媽媽會長命百歲。”那一刻我的眼淚再一次忍不住掉下來。告別他們的時候,已是暮靄時分,五個孩子抱着我送他們的衣物歡呼雀躍,楊媽媽卻蹣跚着腳步將我送了一程又一程。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哀憐他們的命運,沒有資格僅僅付出很有限的金錢就承受他們莫大的感激,因爲恰恰是他們,讓我知道了什麼纔是人世間的真善美。

這個世界,唯情是真,唯愛是本。我沒有想到,情和愛,這世間最浪漫的兩個字眼,竟被一位古稀老人演繹得如此深刻和感人。

現在每當走在華燈初上的街上,當一個個素不相識的行人與我擦肩而過時,我總是想,他們或許就是我採訪的衆多可親可敬的人當中的一個。是的,正是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用他們的言行潛移默化地感動着我,教育着我,一直讓“正直”這種清明的心境從來沒有在我心中動搖過。我慶幸的是,在許多人用“物慾橫流”用“人心不古”之類的詞來形容這個社會時,在許多人因爲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變得玩世不恭時,我卻常常能被這些普通人所感動,常常因爲他們的精神和信念而淚流滿面。

一次次的採訪經歷讓我明白,爲什麼新聞工作的先行者鄒韜奮先生會那麼鞠躬盡瘁地去反映“農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學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僕的苦生活”,因爲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爲什麼蕭乾老人在他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總是秉承“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我不可能脫離人民去寫新聞”的信念,因爲同樣是人民的精神激勵着他。人民用他們的正直、善良和勇敢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新聞工作者也正是靠着這份精神源泉來揚善懲惡的。正因爲如此,我深深領會了:“新聞輿論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新聞輿論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我想,人的一生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往事和經歷,不管將來我是否還從事記者職業,不管今後我是否還拿着話筒穿梭於大街小巷,我都將永遠忘不了記者這段生涯。因爲從這裏開始,我學會了人類許多美好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將始終如一地貫穿我的整個生命。

記者演講稿 篇5

一直無法忘卻20xx年7月4日,略有些悶熱的上午,略帶大學生青澀的我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南鄂晚報,從此褪去所有海闊天空的夢想,與南鄂晚報結下了這段緣。

工作以來,慢慢看到許多在大學裏不曾看到、聽到、想到的東西,也對社會逐漸多了一些理解。作爲記者,採訪中不只看到陽光燦爛健康快樂幸福美滿的畫面,有時候也會接觸到疾病纏身、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這時候,我就會想,我能爲他們做點什麼?

我曾在武漢採訪一位換腎多次的咸寧小夥子。爲給兒子治病,已經賣掉房子失去工作債臺高築的父親,執意要到餐館請我吃飯,這飯讓我如何咽得下去。

我記得那天晚上,這位父親說,兒子第四次換腎時,自己爲醫藥費發愁,急得一夜白了頭,但是一滴淚都沒有流過。那天晚餐的簡陋餐桌旁,父親幾度語塞,淚流滿面。他反覆地說:碰到你這樣的記者,我父子倆就值了。我心裏很忐忑,因爲他面對的是鉅額的醫藥費、債務、以及兒子隨時失去生命的危險,我能爲他們做點什麼?回來之後,除了例行的報道之外,我和一些認識的企業家聯繫,爭取了一些募捐,但最終還是無濟於事,兩個月後,小夥子死去。他的父親給我發來一條短信:程記者,謝謝,兒子雖然不在了,但是我還是要好好地過下去。

我記得進報社的時候,屢屢被領導評價說是憤青。我每每以爲,憤怒必須被聽到,必須被理解,然而最後因爲種種因素,憤怒只能無聲無息地熄滅。這些時候,我總會感到自己位卑力薄,不足以去做一些改變,但是我的血還是沸騰的`,它促使着我向着前方大步邁進。

很多次在採訪時,面對那些信任和無助的目光,心裏總是會有些難受,因爲我不知道,我最後是不是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希望,但是每一次,我都會竭盡全力。也許是我的這份認真,我與很多采訪對象都成了很好的朋友。20xx年春節,我收到的短信裏有60多條都是採訪中結識的這類朋友所發,手機每收到一條短信,我的心裏也會更溫暖一些。

我想,有時候,不只是我們能給他們帶來溫暖,他們也同樣用自己的方式來溫暖着我們。一條短信,一個電話,一個笑容,都能讓我們有更大的信心,更大的勇氣,在記者這條註定坎坷的路上無怨無悔的走下去。

記者演講稿 篇6

無論走出多遠,都不要忘記爲什麼出發。

作爲一個懷疑主義者,我對一件事情、一份工作,評判的標準和《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類似,那就是有沒有意義。

十四年的記者生涯裏,我經常問自己,農民種植糧食、工人制造汽車、教師教書育人??這些職業的意義都是顯而易見的、易於理解的,那麼,記者這份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平凡而又瑣屑,看上去自由自在、實際上隨時出發永不停歇的職業到底又有什麼意義呢?

那一年冬天,一對來自湖南的夫婦來到報社,焦急地訴說他們在長春一所大學讀書的女兒小曹已經失蹤多日。我一邊冒雪奔走在學校、公安局、醫院和志願者之間,一邊在報紙上苦苦呼喚女大學生的歸來,同時心懷僥倖地構思見到女孩時要如何嚴厲地批評她的貪玩。可當我聽到女孩跳樓自殺的噩耗,聽她的同學追憶起她對大學生活的失望,聽她一夜白頭的父母回憶女兒在電話裏對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哭訴,我覺得我的工作剛剛開始。我採訪了心理學家、教育專家,寫下關於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思考,並邀請到心理醫生來報社開通熱線,解答形形色色的成長的煩惱。十二年過去了,今天,各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健康之網已經織就,成了陪伴心靈成長的有力“支點”。——關注一個新的社會問題,我覺得我那一天的出發是有意義的。

那一年春天,接到某礦區周邊私挖小煤窯猖獗的熱線後,我和電視臺的同行裝成買煤的客戶,費盡周折來到了被僞裝成民宅的小煤窯外面,卻被兩名彪形大漢攔住。事先商量好的臺詞一下忘光了,幸虧電視臺的大哥夠機智,一把把我推到身後,氣沖沖地指責對方:“你們嚇着我媳婦了。”趁對方愣神之際,我終於影后附體,探出頭來怯怯地說:“買點煤這麼費勁,咱這浴池別開了吧。”於是,我們成功了,兩名男子不僅帶我們實地踏訪了這個小煤窯,還領我們把周邊幾個小煤窯走了個遍,我也完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報道。後來,這一礦區得到綜合治理,私挖濫採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困難羣衆得到幫扶救助。——關注一個區域的平安和諧,我覺得我那一天的出發是有意義的。

那一年深秋,我在一所監獄採訪時結識了當時正在服刑的大劉,民警介紹說他喜歡寫作,屢屢投稿卻總是石沉大海,希望我能指導他寫寫新聞稿。他遞給我一份手寫的關於當天活動的稿件,一直漠然的臉上表現出既緊張又期待的神情。我採用了他寫下的部分內容,對於民警轉寄來的他的作品,無論是新聞還是詩歌、散文,我都認真閱讀,提出修改意見,並且有選擇的發表在報紙上。民警說,這件事激發了他的改造熱情,他在獄中的表現一天比一天好,屢次立功減刑。直到有一天,終於脫下囚服的他扛着一袋大米找到我,他說:“孔記者,雖然你比我小十多歲,但你是我最尊敬的人,你給絕望中的我帶來希望,你放心,就算爲了不辜負你給我改的稿子,今後我也要做正當的生意賺錢。”——關注一個人的命運轉折,我覺得我那一天的出發是有意義的。

時光荏苒,我關注的目光因歲月的洗禮而更加深沉。從一個人的歡笑淚水,到一家企業的盈虧沉浮,再到一座城市的幸福活力,作爲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我走遍了我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親眼目睹了她的揚帆遠航、日行千里。作爲時代的記錄者,我和我的同行們忠實記錄了地震、洪水面前的衆志成城;奧運聖火點燃、神舟翱翔九天時的百年夢圓;全國兩會上吹響的復興號角;聯合國大會上傳遞的中國聲音。作爲航程的瞭望者,我們還將時刻心懷家國夢想,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譜寫壯麗篇章,守望我們深愛的祖國一路平安。——關注我們所處的時代,廣泛而直接的參與社會進程,我覺得我的隨時出發是有意義的。

但僅有意義,並非全部。

今年5月的一個清晨,我從夢中猛然驚醒,時鐘的指針讓我如墜冰窟,“我的採訪遲到了”,這個令人恐怖的念頭劃過腦海的瞬間,我以最快的速度跳下牀,胡亂地套上衣服。被驚醒的愛人趕緊拉住我:

“我記得昨天夜裏臨時通知這個採訪取消了。”我用顫抖的手抓過手機,使勁地翻閱通訊記錄,前一天夜裏十點,我的主任的確給我發來了該採訪取消的通知。我一下子癱倒在牀上,甚至沒有力氣脫下穿了一半的裙子。我把臉埋在被子裏,與後怕相攜而來的是一陣陣懊惱,當記者十多年了,爲什麼面對工作還這麼緊張、這麼不從容?後來我在聆聽一位前輩的演說時終於明白,那說明我依然敬畏着這份職業。正是這樣的對職業的敬畏之心能夠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讓我銘記 “無論技術多麼嫺熟都不能取代內心的真誠”,讓我無論走出多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爲什麼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