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

心得之一:要轉變觀念。

文言文教學基本上是文學教學。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與朱元思書》是所謂‘應用文’的一種書信,然而選入語文教材並不是用它教給學生怎樣寫信……只是由於吳均的信寫得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躍然紙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側重於朗讀、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進行審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誤區。

誤區一:文言文教學目標單一,即着眼於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爲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爲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薰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此外,還要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聯繫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愛蓮說》,教育學生學做“君子”,學習潔身自好、端莊正直、不攀富貴的君子品格。教《岳陽樓記》,啓發學生效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熱愛祖國,報效人民。

誤區二:文言文教學方法單一。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能力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從零開始,因爲“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彙、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係……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註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麼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爲了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知識類化。文言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誦讀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要加強誦讀法。

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願意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所以誦讀法是教讀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誦讀中解決文字障礙,在誦讀中激發閱讀興趣,在誦讀中對話文本內容,在誦讀中領略文章韻味,在誦讀中感悟作者情懷……

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的部分,這個特殊就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勇於改革,從而教好學生吸收文言文的精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2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一個重難點,每冊書都有一個單元的文言文課文,語文教師每學期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上文言文。教師教一篇課文很容易,但對學生而言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害怕的心理,因爲要考又不得不學,那麼怎麼樣教才能讓學生愛學文言文呢?從事了多年初一語文課教學,在這裏我談一談對學生初學文言文的一點教學心得。

教師要想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須先讓學生明白爲什麼要學習它?我想學生嘴上沒問,心裏肯定會想這麼生澀難懂的文章,現實生活中又不寫這樣的文章,我們學它做什麼?那麼上課之前就應先對學生講一講文言文是怎麼回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語言的運用是有差別的,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裏古人用這些我們今人難懂的文字記錄了歷史,我們要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從中瞭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須懂得他們留下的文字。我們學習的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們的智慧,我們要把這些不朽的篇章傳承下去,就要弄懂它們的意思,學好文言文。

怎樣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爲應從讀、誦、理、練四個字入手。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讓學生多次地朗讀,要指導學生正確斷句,在朗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讀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爲在讀的過程中文言文這位陌生人已變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課文,我都會先讓學生預習,弄清生字讀音,再讓學生試讀,及時糾正斷句錯誤的地方,最後讓學生按正確的朗讀方法讀熟。

在七年級開始學生就必須積累常見文言文詞的意義和用法。在開始幾節課以老師串講爲主,有了一定積累後就採用先疑後講的教學方法。要積累文言文詞義和用法“誦”是關鍵。每篇文言文學生弄懂意思之後都應要求學生背誦,背誦課文及句子翻譯。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早自習時間督促學生背誦記憶。可採用小組比賽,男女生PK等手段促進學生的背誦熱情。雖說文言文課文並沒有全部要求背誦,但我每每讓學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長篇分段背,背完課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課文那樣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檢查學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詞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須對上號,往往整段背誦譯文的學生在翻譯句子時經常出現亂入座的情況,所以在背誦積累時一定要讓學生逐句逐句背。當然並不是所以學生都能完成背誦任務,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數基礎不好的可少背或緩背。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義之後一定要幫學生理一理。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就會出現許多一詞多義的情況,如:“爲”字,

(1)《兩小兒辯日》中“孰爲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謂”,以爲,認爲。

(2)《晏子使楚》中“縛者何爲者也”是“幹、做”的意思。

(3)《河中石獸》中“豈能爲暴漲攜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黃生借書說》中“爲一說”是“寫作”。一冊書中出現這樣一詞多義的詞有很多,教師及時地幫學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現學了這個意思忘了那個的現象,讓學生明白一個詞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在平時應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選擇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詞多義還應注意古今異義,如:《黃生借書說》中“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祖父”和“子孫”是“祖父和父親”,“兒子和孫子”的意思,其他像詞類活用等現象也應注意。

教師除上好課本中文言文外,還應在課外讓學生練一練。練習應有所選擇,對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強,課外練習難度不宜過大。在練習時應選擇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強的文章,在習題設計時應有課文中熟悉的學習過的知識考查,這樣能讓學生做起來有信心,以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逐漸加大練習難度。

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時練習中多指導他們學文言文的方法。

(1)藉助工具書,在翻譯句子時學生常常不是整個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兩個字難住了,可以藉助《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查出這個字的意思選項,再聯繫句子選擇合適的義項。

(2)調整語序法,文言文裏有些句子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與現代語法不合的現象,我們需要去調整語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於井中”,“於井中”狀語後置,在翻譯時應調整爲“非於井中得一人”,還有“時不我待”應爲“時不待我”等賓語前置。

(3)變單音節詞爲雙音節詞,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學”是“學習”,“時”是“按時”,“習”是“複習”,“學”的內容是知識,所以譯爲“學習了知識然後按時去複習它”。

(4)還可以利用形聲字的表意特點,再結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師應多教會學生幾種方法讓他們靈活運用,學生會做了自然會提高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學好文言文,讓古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綻放光彩,讓文言文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參與學校古文教學活動讓我收穫頗多,給予我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許多啓發。各位教師的講解風格不同,課堂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新穎,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 主動性,同時也讓我從中總結出文言文教學的幾點要領。

1、文言文教學應該注重基礎

針對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學生自身的素質,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始終把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積累上,如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多音多義詞、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將會對以後的高中教學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是中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必備條件。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溫故知新,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聯想和總結,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他們即使遇到陌生的課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夠去從容應對。

2、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尤其是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賞析等。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發來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在此次活動過程中,老師們都通過課堂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覺地就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讓我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應該有所創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填鴨式”教學形式,多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讓學生將重點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文言文學習的規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總結、通假字的總結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別,多傳授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不能只一味地讓學生背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漁”我們教師應該把捕漁的具體方法告訴學生,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我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讓文言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學課堂上大放異彩!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4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新教材還是新讀本,文言文都佔有較大的比重。近幾年來,全國高考語文部分的考試題型、難度、比例也幾乎形成模式。瞭解這些,對於我們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將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新課改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1、熟讀,背誦

從任何角度講,語文能力都是一種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通常人們將語文能力概括爲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居核心地位的,應該是“讀”的能力。教授文言文,就應該在“讀”上下功夫。

古人就非常重視文言文的朗讀教學。雖然他們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方法比較呆板,但重視朗讀教學無疑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如果只注重講授很少留時間讓學生去讀。結果在課堂上教師講到什麼地方學生們還不知道,教師的講解、分析、簡直就是對牛彈琴。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典文學的傳統方法即背誦和熟讀。背誦古典文學,不但能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印象,有助於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對於開拓思路,豐富詞彙,熟悉文言文語法,掌握篇章結構,學習古人的寫作技巧,都有積極的作用。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有效的。它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

熟讀、記憶的目的是爲了幫助理解,而理解有助於記憶。若能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和背誦若干首詩和文言佳作,真正從中吸取養料。那麼,在讀文言文時,就會觸類旁通,得心應手。正如古代詩人杜甫所說:“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閱讀中考的正是這種知識遷移的能力。

2、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文言文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串講法、翻譯法。教師往往佔據主體,一講到底;學生則只需一支筆、一雙眼睛、兩隻耳朵;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教師洋洋灑灑,辛辛苦苦,學生則或忙於做筆記,或夢遊周公,或霧裏看花;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視了,學生成爲了被動的接受者。因此,我認爲,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轉換教師角色。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具體來說:(1)“抄”。“抄”是要求學生在課前動手將課文的註釋摘要抄錄到原文中相應的字、詞句頭上去。這樣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於以後複習。

(2)查。要求學生對註釋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查閱相關工具書,記錄在冊;對相關的文化常識,文言常識等,查相關的資料,進行疏理。這樣的做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能力,又有利於知識的積累。

(3)引導分析。如《孔雀東南飛》,教師可先分析蘭芝的形象以示範,其他幾個人物形象則讓學生自主分析。總之,在課文教學中,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可選取關鍵句段進行講解,授學生以漁,重視生生互動,導之即可。

3.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

聯繫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爲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於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繫,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繫,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瞭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繫,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慾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我認爲,語文教師應該多讀史書,瞭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緻、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

教無定法,依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面對不同的教學對應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上是我的在教學中的一點感悟。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5

日前,有幸參加學校管理中心初中語文教研組在江南中學舉行的“20xx學校管理中心校古文課堂教學研討課”活動,收穫很大,感慨很多。

這次活動,由江南中學語文學科主任朱老師主持。

先聽了兩節課。一節是陳妍茵老師的《口技》,另一節是陳佳潔老師的《黔之驢》。兩節課的基本程序是:檢查預習(正難讀字音、釋重點詞意),學生質疑(以字詞句理解爲主),師生互動(將課文分析詞句理解巧妙結合,即將文與言結合;穿插朗讀和朗讀指導)。兩節課可謂別開生面,最突出的特點和亮點就是摒棄了串講。很好的貫徹了文言文“文與言結合”的原則,讓一直在應試陰影下徘徊不前、固步自封的文言文教學有了可喜的生機。正如朱武英老師所說,我們嘗試文言文教學的突破,大膽選用兩位新教師(據說這兩位陳老師剛上崗一年),意在闖一條新路,引起同仁最大限度的關注,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是的,應試教育下的文言文功利教學——注重或只教字詞句,輕視或不講內容思想,亟待改革、創新。但改革走向的另一個極端——輕視或忽略字詞句教學,重視或只進行藝術手法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同樣令人擔憂。正如鄧彤老師(上海市特級教師,這次活動的指導老師)所言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大死穴——死於章句,廢於輕議,長期且普遍存在。而江南中學這兩位陳老師文言文教學邁出了堅定的腳步,審慎的走了中間道路,成功的將“言”與“文”巧妙結合,將應試能力的培養與素質教育融爲一體。可謂穩妥可行。

其實,這條文言文中間道路完全可以走得更大膽一些,即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自學,讀背成誦,然後再教再研。據鄧彤老師介紹,他原來所在的浙江某所中學就很有魄力:他們學校,期中考試前是不教文言文的,但他們每個早讀都在安排學生朗讀背誦文言文,等學生讀好背好了,下學期才簡單的教一教學生已經背好的文言文課文。其實,這纔是真正的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我們不妨看看過去私塾老先生教授古文的情景:先生端坐在臺前,學生一片聲的讀揹着,有背好了的便到先生前“過關”,倒背如流後,先生才問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有,先生便有針對性的講解答疑;沒有,先生便問學生一兩個問題,或者立馬讓學生回去,從不囉嗦,更不會逐字逐句串講。這裏,我們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偉大:“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即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無疑,這纔是真正的啓發式,這纔是真正的教育經典!

然而,可悲的是重講解(甚至是逐字逐句的串講)輕自學甚至沒自學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一直以來,依然被相當多的語文老師奉爲“傳統”,當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寶。其實,這種灌輸似的文言教學法,早就被老一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呂叔湘等大師唾棄和批判。這種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傳統”,因爲“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古法古訓,人人耳熟能詳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證。

一句話,兩千多年前,老祖宗就運用並總結了最有效最科學的文言文教學法,即自學在先,憤而啓發。我們何樂而不用之呢?同行們,不要再做那勞而無功的事了,更不能再做爲了應試要求學生將整篇文言文翻譯都背下來的害人的事了。同志們,讓我們勇敢的返璞歸真,用自己的頭腦和良知,傳道授業解惑,讓國學經典華夏文明傳揚世界,澤福萬代。

到這裏,再次感謝江南中學,感謝朱武英老師和她團隊的辛勤付出,感謝這次活動給我們提供的學習交流機會!期待着錫無文言文教學由這次江南中學新的曙光帶來的更耀眼的靈光。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6

文言文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所蘊含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文言文卻成了他們心中的痛。本人曾經做過調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頭皮學,只是爲了應付考試而已,這實在是文言文教學的悲哀。分析學生厭學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很多文章太難,內容較枯燥,特別是讀不懂時的焦慮使他們對文言文產生了恐懼感;二是老師整天強調“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內容和思想藝術方面的東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興趣的東西不重視,不太感興趣的東西卻整天強調,天長日久,厭學情緒日益嚴重。我聽了學生的闡述,內心深有感觸。確實我們不能光埋怨學生,仔細思考一下,我們的教材和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些選文確實不太合適,就拿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二冊(必修)選文《離騷》來說吧,說句實在話,即使是一位大學教授讀起來並不一定很輕鬆,更何況是剛從初中升上來的高一學生呢?他們的年齡階段還是愛玩的階段,應該說他們還達不到那種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難理解,生僻字極多,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如果沒有工具書也很難完全讀懂,更何況學生?另外我們現在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這樣的:老師給學生範讀課文,老師給學生講解文學常識,老師給學生強調重點字詞,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去理解課文,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被動的,這樣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怎麼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改進,針對這些問題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學首先要從教材選編做起

作爲教材的編者在選例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喜好,看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篇文章,是否能喜歡。無論這篇文章多有價值,如果學生不喜歡,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其實學生並不是天生就討厭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較強,文本不是非常晦澀的文章,學生還是非常喜歡的。畢竟他們現在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還是比較感性的,自然對感性的東西感興趣。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這樣由淺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的。就如一棵剛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風暴雨冰雹地震,它不僅不能正常生長,於其反而是一種摧殘。所以教材的選編者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畢竟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進

現在語文教師只要講文言文肯定會講"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沒有這一環節似乎就不是學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講了千遍百遍,學生聽得耳朵都起繭了,可老師還是得強調,爲什麼?因爲這是考試考查的重點內容,能不強調嗎?所以學生無奈,老師也很無奈。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探究詞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麼樣的詞,就像“而”“也”之類的,完全沒必要考查的這麼細。即使我們把這類的詞全部從文中刪除,我們理解文章內容不會受任何影響。那我們幹嗎非要在這些“無用”的東西上大做文章呢?我們豈不是作無用功?所以我覺得文言文的考查還是應放在文章的內容和思想上,看學生從文章中獲得精神食糧是什麼,這樣纔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三、改變教學模式,化被動爲主動

被動接受和主動探索兩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學生掌握主動探究所獲得的知識肯定要比老師死板灌輸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過主動探究,學生還可以從中總結規律,學會融會貫通,既學到了知識,還鍛鍊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那麼,如何化被動爲主動呢?在這以我講《鴻門宴》的方式爲例,願能給大家一點有益的啓示。在講《鴻門宴》的時候,我並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先給學生講文學常識,再講重點字詞句,而是在講之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文內容,若有閱讀障礙,藉助工具書自己解決,瞭解整個故事情節,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將讓學生以說評書的形式把《鴻門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要求講的生動有趣。在佈置完任務之後,我發現有的同學已經有點躍躍欲試了,畢竟作爲高一的孩子他們還是有較強的表現欲的。第二天一上課,我想檢驗一下學生做得怎麼樣,採取自願原則,一位學生主動走上講臺,黑板擦一拍,便開始演說《鴻門宴》,一開場感覺很像模像樣,說得也很生動,有點單田芳的架勢。可這位同學畢竟是初次表演說評書,有點緊張,說到某個地方,下面的情節突然遺忘了,這時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學齊聲給他提示,評書繼續,濤聲依舊。當時看到這個場面,我的內心非常激動,因爲學生通過自己勞動獲得了果實,這樣的果實是最甜的。同樣,之後的文學常識也是讓學生自己來講,有遺漏的地方我再作補充,而且在梳理重點字詞句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過,因爲學生在準備評書的時候大部分都已解決了。

隨後在講解文章內容時,感覺非常輕鬆,因爲學生對內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內容後,我又採取了另外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它改編成一個舞臺情景劇。結果學生也是熱情高漲,表演得非常出彩,於是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瞭解和印象,從而也就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當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點,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傳授方法,還需要我們去探索。但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我覺得有一條宗旨:那就是讓學生成爲主體,成爲主動者,主動去汲取知識和營養,這樣學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們才能長成真正的參天大樹。

以上是我談的關於文言文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也是有感而發,特別是面對學生的抱怨,面對學生的那種痛苦的表情時,感覺心情非常沉重。當某種東西的存在對於一個人是一種痛苦而不是享受時,那我想這種東西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文言文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去繼承、發揚,而不是負擔、痛苦,不是爲了應付考試,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去思考的問題。同時,作爲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7

以前文言文的教學比較困難,重點不突出,現在通過國培計劃的學習終於明白了:在七年級應打好文言基礎,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文言文興趣;在八年級,則需強化學生文言文思維能力,在夯實雙基的前提下,開始鑑賞;到了九年級就需要學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後面所蘊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務,如果沒有教師這種教學的連續性,則學生的文言文認知水平始終會在原地打轉轉。

文言文的教學應避免從有“言”無“文”的極端進入到了有“文”無“言”的另一個極端的弊病。

文言斷句可以培養學生文言語感和細緻理解的能力。這種教法使學生對一些文言規律會自主找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由於教學中不是死摳詞句,嚼得過細,這就留下了較多的“空白”, 便於學生自己去感知和領悟。恰當的使用白文斷句,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文言字、詞、語、句以及文學、文化方面的知識。

文言文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8

隨着語文中考的改革、文言文閱讀由課內閱讀轉向課內外相結合到課外閱讀。更加引起我們對文言文教學的思考。新《課標》對中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重點在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然而文言文教學,如今多數情況下,還是以教師串講爲主要形式,教師只向學生講解翻譯,沒有互動,沒有激情,優美的古文欣賞,變成枯燥的說教。串講過多,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沒有積極地動腦、動手;不一定都聽懂,就算聽“懂”了,印象也不深。文言文串講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注入式”的典型,是一個最保守、封閉的領域。這首先是由於教師有一個文言文非教師主講不可的觀念,其次是認爲串講的方法仍然是文言文教學必用的方法。而教師一講到底的文言文教學既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於教師及時地瞭解學生對課文的領會和掌握的程度,容易造成教學上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並且大多數的中學生都對文言文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很不理想。特別是當代的中學生如何適應中考文言文的改革。教師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任何構建有效課堂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新課標“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結合前人的教學經驗加上自己的教學摸索,我認爲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主講”的.觀念應該改變,“串講”的方法應爲其他方法代替。下面我就中學文言文教學法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和大家共勉。

1、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只有人們自願做的事才做得好。”激發興趣的要義,全在於激發出學生“自願做”的熱情。激發興趣應注意時機的選擇,或在課初,或在課末,或在課中。因爲大多學生都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基於這一點,我在上語文課介紹作品的背景資料及作者的生平時不會機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儘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蹟,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在聽這些小故事中記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我認爲最好是在上課的初始時刻。如教學《桃花園記》一文的時候,不妨先講講《五柳先生傳》讓學生對陶淵明有比較時刻的瞭解。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由於文言文語法概念距離現代太遠,理解難度較大。若不充分預習,其難度不亞於學習一門外語。因此,文言文的預習比其他任何一類文章的預習都更爲重要。文言文預習的基本要求是依靠註釋,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預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只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在預習中圈圈點點,邊讀書,邊評點,熟讀與精思結合,疑難之處把它標出來。通過查工具書,看參考資料,請教同學,加以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作好整理,可在課堂向老師質疑,然後大範圍的同學間討論解決。這樣就避免了雞毛蒜皮、無效的問題出現在課堂,既節省了課堂上的時間,也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聽課有了針對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了聽課效率。同時在課外讓學生閱讀難度適中、篇幅短小的有註釋的文言文,培養他們依靠註釋、藉助工具書的習慣和能力。

3、要改變認識用全新教學模式夠建有效課堂。

目前我校正在進行“夠建有效課堂”的教研教改。所以“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的關鍵。因此、指導學生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1)指導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教學文言文應和教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雖說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即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爲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在既有課文註解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翻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翻譯中有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翻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翻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利於真正掌握閱讀文言的能力。從而讓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2)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朗讀及相互點評中培養他們自學領悟,合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尋疑探究,疏通文意的能力,逐步形成整體感知課文的技能技巧。這裏重點在學生的自學領悟、合作,教師僅予以點撥,要求學生心裏有所得即可。比如在《陋室銘》一文中,引導學生在朗讀點評中合作理解好自己不懂不會的難點、疑點,抓住文章體現“惟吾德馨”的方式方法,誦讀與會意結合,誦讀與點撥互動,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文意,讀出語氣感情,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又如真正實現課堂中老師爲指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4、要把握“誦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

朱熹曾說過:“學者觀書,無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文言文教學應把主要力量放在誦讀上。

(1)讀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鑑賞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學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一文,該文表達的是作者致力於隱、淡泊名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書生形象,讀時不妨讓學生扮個超脫先生狀,玩味地讀,亦可如三味書屋是老先生的讀法,搖頭晃腦,如癡如醉,用悠長的語調再現當時的氛圍,體味五柳先生的人格魅力。吟詠誦讀文言文,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暢遊於文言文之中。

(2)讀能讓人感悟其語言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接觸到一篇文言文,應先讓他們讀,並且要認認真真的、有感情的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確如此。如學《岳陽樓記》一文,首先我讓學生誦讀,並允許他們仿古人讀書之音韻抑揚頓挫,古人讀書之姿態搖頭晃腦,然後全班齊讀(注意讀出作者的情感,語句的氣勢)。反覆誦讀之後請生談談讀過後感受最深的是什麼?絕大部分同學談到語言的精美,並且都能舉例說明。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楫摧。”簡單的幾句就概述了洞庭湖在霪雨霏霏之時的景色,渲染了感激而悲者之情……文章語言精練,表意強烈,朗讀舒爽,使生由試讀到想讀,由想讀到背誦,由背誦到日後的合理應用,真正達到“使其言皆出於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的境界。

(3)讀能讓學生理解感知課文內容。如學習《岳陽樓記》時,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很容易熟知文章的內容,領悟到人的心境與自身的涵養的密切關係,知曉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他們或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也或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喜洋洋。同時也瞭解了另一類人:一種讓世人敬慕,名垂千秋的古仁人。這類人異二者之爲:即不以無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章語句脫俗超凡,堪稱一絕,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感知課文的中心內容。又如學習《魚我所欲也》讓學生了解到做人應捨生取義;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中領悟治國平天下的深刻道理,這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作者和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對課文內容掌握就比較牢固。

5、要把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作爲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其包含以下2個方面:

(1)課內實戰演練:如《愚公移山》《大道之行也》等篇幅不長文字也不算難的自讀課文,我就大膽讓學生試教。具體做法如下:

①指定基礎較好的同學通過查閱工具書和文獻資料,弄懂弄通字詞句,並將書面翻譯交老師審閱。

②指導試教學生逐題解答文後的思考和練習題,也要求形成書面稿,以便備用。

③要求試教者盡能力作好其他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的發言準備,主要從自己的學習體會入手。

④鼓勵試教學生上講臺“演戲”,老師在臺下“導演”,偶爾也解答一些問題。讓學生“兵教兵”,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又受到了“實戰”鍛鍊,還融洽了師生情感,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爲?

(2)課外知識模擬:爲了讓學生適應中考的文言文課外語段閱讀、平時在進行課內課文教學的時候、同時選擇一些與課內教學內容相近的文段進行訓練。如學習《觀潮》時、我選了明代張岱的《白洋潮》一文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又如學習《核舟記》時我又選了宋代何蓮的《東坡畫扇》一文進行比較學習。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把課內的知識遷移到課外的語段閱讀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每個老師的教學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我認爲只要能夠鍛鍊提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學方法。每個老師都可以去探究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關鍵的是如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