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的心得體會【薦】

讀書的心得體會【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書的心得體會【薦】

讀書的心得體會1

地心探險,多麼不可思議,又多麼令人嚮往?迄今爲止,人類沒有做過有關遨遊地心的嘗試,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卻用他智慧的筆寫出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帶着滿腦子的好奇和疑問迫不及待的翻開書頁,跟隨儒勒凡爾納的“神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就此展開。

布洛克教授科學知識淵博,是個真正的學者,會熟練使用諸如錘子、鑽子等各種工具,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阿克賽、既是教授的侄子,又是教授科學實驗的助手,血管裏流着礦石學家的血液,發自內心的喜歡地質學;漢恩斯,地心探險之旅的嚮導,性格沉穩謹慎。三個性格迥異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個性之間的'互補,行動中的相互說服、支撐、團結,憑藉一張羊皮紙上的密碼和對地心奧祕的吸引,依據真實的科學知識和數據,用經驗和勇氣展開一次穿越地心的奇妙探險之旅。

布洛克教授、阿克賽、漢恩斯三人做足周密的準備工作——帶着必要的行頭和裝備:儀器、武器、工具、書、藥箱、地圖;食物和水;菸草、火藥;以及金子、銀子和鈔票;向冰島的火山口進發,從火山口下降,向地心挺進。缺水口渴的考驗、迷路的恐懼、暴風雨的洗禮、遭遇可怕的海怪,經歷“九九八十一”艱難險阻,終於完成地心探險,回到地面。經驗和勇氣的完美結合,爲地心探險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三位探險者在這次奇妙的探險之旅中,收穫了各自的成長,成爲患難之交,令讀者讚歎。

讀完《地心遊記》,讓我聯想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譬如學習,要想取得成果,就一定先付出辛勤的汗水,努力耕耘自己的小天地,做好做足方方面面的功課,積累經驗,才能在考試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取得滿意的成績。再譬如生活,許多小技能,你總要動手動腦親自試試做做,有時可能還要經歷挫折和失敗,鼓足勇氣再嘗試,才能掌握。成長來自經歷,成功來自歷練。經驗來自日積月累,勇氣來自經驗的儲備,當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人類上至九天攬月,下至遨遊地心的願望,將會由夢想化爲現實。

讀《地心遊記》不但讓我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地心探險之旅,還讓我得到一個深刻啓示——豐富的經驗和可貴的勇氣讓有志者事竟成!

讀書的心得體會2

靜謐的夜晚,關上門,推開窗,打開音樂,翻開書,心情瞬間平靜下來,只隨着愛玲的思緒流連在一段段悲慼的愛情故事之中。

半生的緣分,一生的思念和遺憾!這是我看過最悲的一部小說,還記得每晚合上書後久久不能入眠,同情曼楨的悽慘命運,埋怨世鈞的懦弱和對曼楨的不信任,更痛恨曼璐的荒唐可笑和祝鴻才的良心泯滅。

顧曼楨,對於她,我既喜歡又敬佩,有同情也有氣憤。一個出生清貧的女子,堅忍、倔強,在姐姐出嫁後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擔,爲了親情犧牲自己的感情。在被姐姐和母親私心合謀下,遭到姐夫的殘忍傷害,囚禁。而堅強的她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的幫助下逃離醫院,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這是一個有氣節有思想的女子,可偏偏還是在命運面前犯了糊塗。關鍵的時候,她的善良懦弱又一次將自己拖進命運的漩渦。她恨祝鴻才,曾咬牙切齒的說不會嫁給他,可最後仍然忍氣吞聲的嫁了。即使她想這一切是爲了孩子,可終歸是不值的、錯誤的決定。可喜的是最後的最後,她再一次走了出來,開始自己新的生活。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了吧。顧曼楨和沈世鈞的愛情錯別隻能怪老天對他們的捉弄和這個時代的遺憾,當然還有我對世鈞的懦弱所不滿。他沒有一點男人的氣魄,不敢像父母坦誠和曼楨的關係,懷疑曼楨對自己的感情,是他的多疑和不信任毀掉了自己和曼楨的幸福。甚至,他一再低頭和翠之結婚,維繫着他們不幸的婚姻。14年後,再次遇到曼楨,那一句再也回不去了讓無數人心痛。兩人默然,讓這深沉的愛情在時間裏沉澱,任由緣滅.....這是一個失敗者,可又能把所有的過錯全推到他身上麼?終究都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

顧曼璐,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女子。從單純少女到妖媚的舞女,再到無恥毒婦,最後可悲的死去。她的一生就是這個時代的寫照。她爲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拋棄和慕瑾的愛情,鑽進燈紅酒綠的舞廳,陷入了渾濁的人生,變的市儈和狠毒。她是可恨的,又是那樣的可悲。一個柔弱單純的女子,要不是生活命運的捉弄又何至於此?當初的有情人又怎能一個墮落、離世,一個選擇離開故土。。。

正如張愛玲說:於千萬人之中,於時間無涯的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惟有這一句:哦是你嗎?而曼楨和世均,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等終究在那個束縛思想的年代是晚了一步或早了一步於千萬人海中錯過。

人生如霧亦如夢,緣生緣滅還自在。浮生若夢,只嘆情深緣淺!

讀書的心得體會3

讀了《青鳥》這本書,它給了我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用心尋找幸福的故事。一戶窮苦人家的孩子蒂蒂和咪蒂受仙女蓓麗呂的委託,幫助她尋找象徵幸福的青鳥,來拯救她女兒的故事。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描寫得非常可愛逼真:有矮矮胖胖的麪包先生、有模樣奇特有滑稽的糖果先生、有忠心耿耿的狗先生、嬌媚無比的貓女士、脾氣暴躁的火先生、溫柔美麗的`水姑娘、還有特別可愛、帶着他們尋找幸福和快樂的光神等等。而每個情節也都描寫得非常生動,在尋找青鳥的旅程中,更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們經過了懷念國、夜宮、享樂宮和未來王國等地方。最終找到了各種各樣的幸福和快樂。其實,學習和尋找幸福一樣,都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並要經過無數次的考驗,在這過程中,只有堅持不懈,迎難而上,才能獲得成功。這本書也讓我知道原來幸福時時刻刻都在我身邊,當我完成老師交給我的一項任務是一種幸福,幫助同學獲得進步是一種幸福,爲爸爸媽媽洗碗拖地是一種幸福,給爺爺奶奶摧背是一種幸福,給老人讓座是一種幸福,把一條魚放回江河是一種幸福。

總之,將愛分給別人就是幸福,我們要珍惜和愛護這種幸福。每個人都想方設法的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併爲此歷盡千辛萬苦。其實,只要我們總是抱有無私美好的心願,幸福就不難獲得,因爲他近在咫尺,就在我們身邊。

讀書的心得體會4

倖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 --餘華

我喜歡看書,但是卻很少能從頭到尾的看完一本書,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在於瞭解書中的含義,從書中收穫屬於自己的東西,只有用心去感悟,深入思考過,才能算真正讀過一本書。很可惜,很多時候不是因爲找不到一個興趣點,就是因爲找不到共鳴點,以至於很多書看到一半我就棄書了。

但是,《活着》這本書卻是能讓我完整看完的爲數不多的書籍中的其中一本。《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本書主要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不對抓去做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不幸女兒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本書運用第一人稱,以主人公福貴的口吻,從講述“一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現原先難以表述的對人及時代的認識。在我看過所有的書籍中,《活着》的視覺是我最歎爲觀止的。在作者餘華看來,倖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活着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因此,才由第一人稱敘述交代老者福貴,再由第三人稱福貴轉而成爲第一視覺講述這個沉重的故事,也只有第一人稱才能更完美地表達活着的沉重。

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餘華筆下的福貴告訴我,人是可以揹負着殘酷的真實,活着。

父親死了,母親死了,有慶(兒子)死了,鳳霞(女兒)死了,家珍(妻子)死了,二喜(女婿)死了,苦根(外孫)死了……這,就是主人公福貴的悲劇的下一幕,接連遭遇了七位親人的離去。難以想象,他是怎樣用自己的雙手捧着一把一把的黃土,將親人掩埋。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人,居然還有勇氣,繼續走人生路,繼續活着。但是,最後一無所有的他卻依舊堅強地活着,坦然面對生活,這就是福貴,這就是活着。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活着,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着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活着,其實真的很好!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或許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爲之努力過。

《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閱讀,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

福貴的一生告誡我:

雖然艱難,那又怎樣;

路途遙遠,別被打倒。

活着,好好活着……

讀書的心得體會5

魯賓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迪福的傑作,迪福的虛構細節 在把人描寫成沉浸式的場景中,它展示了清廷的企業精神和啓蒙意識的資產階段,也反映了羅賓遜的勇敢鬥爭,勇敢的行動,勇氣的挑戰和勇氣追求。羅賓遜的行動表現出一個艱難的性格和英勇的`性格。

從他在島上遇到沒有住所,沒有食物,遇到野蠻,遇到了叛亂等困難,也反映了他是一個樂觀,危險,聰明和有能力的人的位置。

從他的島爲星期五,反映了羅賓遜的善良,無私的。

如果羅賓遜沒有離開家,而是生活一件衣服伸出來,米到嘴生活,他的生活不光明和美麗。但他敢於挑戰世界,他逃離家鄉,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鬥爭;他敢於追求自己的生命,雖然經過自然的挑戰和沉重的痛苦,但終於有了自己的生命

閱讀這本書後,讓我的心被強烈震驚。只要我們想像羅賓遜,在面對好與壞的困境,用他那種無畏的精神和困難的信仰的生存,沒有 什麼是我們不能做的事情。

我們還應該從羅賓遜學習,學會從他的勇氣戰鬥,勇氣行動,勇氣挑戰,勇氣追求,創造強大的自我,自力更生。

讀書的心得體會6

暑假有幸參加了xx省農村小學班主任培訓,在學習的過程中,xx省很多學校的優秀班主任介紹了自己的經驗,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有關班主任工作的知識。其中有老師介紹了《班主任兵法》一書,於是利用假期的時間進行了仔細閱讀。

孫子兵法說:“攻城爲下,攻心爲上”。這是一條至高無上的原則,也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我認爲這也是一切學生工作的核心思想。平常,我們碰到學生做錯了事,可能抓到辦公室就是一頓批評;我們想讓學生好好學習,就是加以強力;我們總是按自身的理解去要求學生,規定學生必須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學生總是很容易反抗,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的是默默的反抗(這在高年級更加明顯),如果我們採取強硬的手段,即使學生最後就範了,心裏也不服氣,由此會造成學生的心靈扭曲,從長遠看,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與健康發展不利,而班主任兵法對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借鑑。

《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計》主要提出了一個概念,即震撼教育。震撼教育作爲一種教育活動,與普通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它突出體現了“震撼”的作用,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它如醍醐灌頂,直指人心。在平常的`教育中,我們總是苦惱與學生的“左耳進,右耳出”,這樣的教育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們作爲教育者,要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言行,通過節奏或是強度的“變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撞擊他們的心靈。

書中針對實施震撼教育提出了四種策略,即極致行爲策略、相反預期策略、自然懲罰策略和高峯體驗策略,並且根據這四種策略提出了兵法36計,通過這些實際案例的學習,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

首先,教育也是一種藝術,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必須用心去研究。因此,作爲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愛學生。對待學生,無論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是個令人頭疼的學生,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教師只有用愛心對待沒一位學生,才能收穫學生的愛。愛就是要寬容,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偶爾的小缺點,得寬容處且寬容。

其次,教師要善於觀察,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點,並且利用機會去激發孩子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往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當然,對於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不能忽視,但是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評,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反思,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最後,作爲班主任,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是班級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把班會課並沒有認真的把它當一堂課去上,只是強調一下學生個方面的紀律要求,但作爲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他們善於抓住機會,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和感悟。

總之,作爲一名小學教師,需要正確處理與學生的關係,蹲下來看學生,不是一味的嚴厲訓斥學生,要懂得關注學生的需求,瞭解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願望與尊嚴。當然,在兵法三十六計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我們平常的教育中,我們無法生搬硬套,而是應該觸類旁通、隨機應變,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三十六計。

讀書的心得體會7

在我們的一生中,童年那段美好的時光是必可少的。因爲那時有歡樂;那時有父母的疼愛;那時沒有煩惱;是我們一生中最純潔的時候。之所以我們都想回到童年的時刻,那是因爲他的童年很快樂、很自由,值得他去回憶、去懷戀。而在這個寒假我看了高爾基的《童年》原本我抱着希望、高興的心情去看,看能不能在他的記事裏找到我童年的影子,但是他訴說的是一段悲慘的遭遇,更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周圍生活十分黑暗。貪婪而又狠毒的外公,有一次阿廖沙因染壞一匹布被他毒打的昏睡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經被他抽的失去知覺。舅舅也是粗獷自私自利的',每天爲了爭奪家產打架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這着殘暴與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的體會到人間的痛苦與醜惡。

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受到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祖母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讓他感受一份力量、一份溫暖。外祖母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去被他的兩個舅舅害死了。

讀後我深深的感到阿廖沙生活的多麼多麼的痛苦,他生活的年代是多麼的醜惡,那些人是多麼的沒有良心,視金錢如生命。他們與我們相比起來那可是天壤之別,我們坐在教室裏,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育;有同學之間的友愛、我們還是不滿足,那是因爲我們太貪婪了,這麼多還想從別人身上索取更多更多。

由於家境貧寒,阿廖沙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爲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門前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挑三揀四。他爲了上學,只能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製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假如運氣不好呢,他上學的事就沒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學習呢?

我從高爾基身上學會了堅持的理由、努力的理由、我都開始努力了、你呢?還沒準備好嗎?

讀書的心得體會8

《史記》讀起來,就好像回到了那一戰爭連連、動盪不安的歷史場面,使我身臨其境。

《史記》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烈丈夫”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的大臣,畢生都對吳王忠心耿耿,常向吳王獻良策,吳王也十分重用他,這就是吳國爲什麼多年來都國泰民安的'原因了。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王居然聽信_臣的讒言,不再重用伍子胥,還賜伍子胥寶劍,命他自殺。伍子胥死前,老淚縱橫,悲憤交加,他說:“我畢生都對吳國忠心耿耿,我獻良策,夫差反而覺得我煩悶,整天就顧着飲酒作樂,國家政事一點兒也不理,再這樣下去,吳國遲早會被鄰國越國吞噬啊!”說完便自刎而死。終於,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過了不久,越王勾踐率領大軍攻打吳國,打敗吳軍,吳國滅亡。從中我體會到夫差沒有慧眼識人,把_臣收入國家,那也算了,還要聽信他,把忠臣全殺光了,以導致吳國滅亡。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史記》裏記錄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大家可以平時讀一下這本書,除了瞭解我國古代的歷史,還可以知道中國的古代文化,一舉兩得!

讀書的心得體會9

本學期我讀了不少的書,現在從以下三方面介紹我讀書的心得體會:

1、教師爲什麼要讀書?

2、教師應該讀哪些方面的書?

3、教師怎樣讀書?

一、教師爲什麼要讀書

先和大家分享四句話:

一個不讀書的社會就是一個牢獄,一個不讀書的人生活在不讀書的社會就如同生活在這種牢獄之中。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由於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

——周國平語

不讀書的教師會淪爲簡單的勞動力,而一個簡單的勞動力想要得到人們的尊重則是很難的。

——高萬祥《教師,爲什麼讀書》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古人云

再給大家看個信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結果: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國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

而中國這麼多人口,扣除教科書,課外閱讀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

還有一項調查報告:

20xx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一項針對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3。5%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個小時。這項調查是在本市不同學科、不同學歷、不同教齡、不同性別的1011名教師中進行的。結果表明:教師平均每人每年閱讀6。69本書。不過,他們讀書量差異很大,有48%的教師每年讀書在4本以下,52%的教師每年讀書量在5本以上,最多的一年可以讀72本。

從以上方面看出,古今中外人們把讀書看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現狀並不樂觀。因此,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讀書,因爲讀書能夠改變教師人生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讀書,能徹底改變教師孤獨、麻木、灰色的人生狀態。消除“職業倦怠”、生命衰微的辦法是讀書。讀書不僅能改變教師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師歷史性地思考人生,從而實現自我人生層次的提升和生命的昇華。

 二、教師應該讀哪些方面的書

首先,教師要讀好課堂文本,包括所帶學科的教材、教參及其一些必要的教輔資料,因爲這是立足教育職業的`根本,一句話,你得拿出讓學校、家長都滿意的教學成績。

其次,作爲教育工作者,視野必須是寬闊的,這就需要閱讀大量的教育書籍,包括正規的教育期刊雜誌和教育專著,例如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把心獻給孩子》《學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藝術》;杜威的《民主與教育》《教育哲學》;陶行知的《中國教育改造》《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心靈寫詩》。

第三,多讀一些翻譯過來的書籍。翻譯過來的書籍或多或少經過了選擇,更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有較爲健全的知識產權的保障制度,簡單的抄襲和剪接不太有市場,這就保證了出版物一定的原創性和水準。

第四,小學教師可以多讀一些滋養心靈、溫暖生命的書。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詩,張曉風、劉庸、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國平的隨筆。

 三、教師怎樣讀書

第一,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讀書的目的是促進自己專業的發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有了這樣的思想,便了有讀書的動力。

第二,要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人文素養是一個人能力結構中的一個“軟件”,人文素養不佳將成爲你的營養不良症。人文素養不僅會決定你的教學水平高低,還會滲透到你的人格與個性中,影響你的教育世界觀與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習慣。

第三,讀書不是追隨,而是要有自己的參與;讀書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創建;讀書不是仰視,而是要有自己的發現;讀書不是揣測,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讀書不是遵從,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不然,就會出現精神、情感、認識等方面即人文素養的僵化、退化、惰化、僞化、通化、同化。

第四,具體做法:

1、自主學習,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教育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專著。記讀書筆記,讓讀書成爲自己的自覺行動,學習成爲自己的一種需要。讀書學習以自學爲主,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教育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專著。如:對新修訂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求是崇實鼎新:崔巒小學語文教育文集》、語文教學的專家論著等進行研究,使自己掌握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

2、讀書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要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緊緊圍繞學生髮展和學生需求這個中心,爲學生的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邊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邊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自我反思。

3、充分發揮網上資源共享的優勢,經常上網學習,在瞭解別人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不斷交流自己的體會,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讀書,不讀書的教師只能當庸師。尤其是我們語文教師,讀書勢在必行,讀書迫在眉睫。讓我們自己打開書本,打開自己的成長之門,走向人生髮展的最高境界吧!最後我引用別人的名言結束我的發言:

博覽羣書,長智長能天地闊;

飽閱衆卷,增才增識視野寬。

讀書的心得體會10

我第一次真正愛上科學類書籍,是在我上三年級時,我訂閱了“小哥白尼”系列雜誌,正是這些書開啓了我對科學知識的瞭解和探索之旅。其中一本名爲《趣味科學》的雜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趣味科學》雜誌上刊登的各種科學方面的奇聞趣事、大膽猜想和神奇實驗都令我既興奮又渴望,自己彷彿置身其中,像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一樣正在如癡如醉地在科學的海洋裏遨遊……

這些書讓我的眼界不斷拓寬,讓我對世界的瞭解不斷深入。從此,我真真正正地愛上了科學,我有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書籍,我書架上的`讀物也更加豐富了。比如,《十萬個爲什麼》、《昆蟲記》等知名的作品都是我十分喜歡閱讀的,它們讓我對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瞭解,讓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更讓我知道了科學的發展纔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我也給自己的人生定下了這樣一個目標,長大了要成爲一名科學研究人員,在科學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書的心得體會11

小說故事情節簡單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並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後,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

《邊城》就是這樣發生在一個邊遠的、邊緣的小鎮上的愛情悲劇。在地理位置偏遠、遠離漢文化中心的小鎮上長大的沈從文來說,他從小的經歷使得他和那些讀着“子曰詩云”的人永遠無法愛憎一致,地理位置上的孤獨、文化上的孤獨,造成了作家的孤獨體驗。在小說中,作家把這種孤獨寫出來,成爲一種心理體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孤獨:我們埋怨爺爺好心辦壞事,做事彎彎曲曲不夠利索,卻忽視了爺爺和中間人交流的困難;我們希望翠翠能主動說出自己的.心聲,卻忘了這個少女,在這樣的年紀,她的矜持和羞澀,自卑和自尊,留戀和不捨,強迫人發聲,我們在強人所難。

這就是我讀這個故事時候的感受。也許當我們選擇以語言爲載體去表情達意的時候,就註定了人和人之間,因爲教育的不同,文化的不同,經歷的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等等種種的不同,決定了人和人之間溝通難免會出現誤會和曲解。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就是:被誤解是所有說話人的宿命。沈從文說,寫這個故事,是源於他對“過去”負責所必然發生的悲劇。沈從文把他記憶中在山水中奔跑的童年時光寫進《邊城》,《邊城》就好像是他童年時光的孤獨迴響。地理位置的孤獨,文化交流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無法言說無法溝通的孤獨,構成了《邊城》構築的湘西世界的百年孤獨。如果我們只看到作家對湘西詩情畫意的凝眸,而忽略悲劇背後的現實指向,顯然辜負了這個偉大的作品。

沈從文用一種詩情畫意的眼光將自己的家鄉呈現人前,《邊城》清新的牧歌風格首先是因爲作家人性皆善的人物塑造,使得人物關係趨於平緩、平和,對立和衝突在小說中不復存在。比如大老和二老得知雙方喜歡的是同一個人時,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這時候應該是小說最緊張、人物關係崩得最緊的時候,但是作家此時並沒有煽風點火,而是保持小說開初就奠定的平和、舒緩的敘事基調,讓人物和平處理。這種平和、舒緩的敘事節奏,一直保持到最後小說結局: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意味深長,讓結局成爲過程。小說的結局有兩種:封閉式結局和開放式結局。封閉式結局指的是所有事情都宣告終結的結局,《邊城》小說的結局中蘊含了千萬種結局。這種未完成時態的結局讓人希望與絕望混雜,讓人悲傷,想哭卻又無從哭起。

和那些緊張激烈、扣人心絃的悲劇不同,《邊城》整體呈現出一種靜穆的氣氛,水樣的春愁,“哀而不傷”是中國文學有意識的追求,早在《詩經》已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通過今昔景緻的對比表達人生的感慨,無盡蒼涼之感盡在其中。中國文學幾千年前就已經意識到的美學風格,在後來的寫作中被一步步強化、形成一種有意識的、成熟的美學追求。用張愛玲的話說,悲壯是一種力量,而蒼涼予人以啓發,意味深長。哀而不傷的美學風格是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貢獻。

讀書的心得體會12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讀,也是第一次讀這種短詩。雖然閱讀過很多詩集,但覺得它也別有一番滋味。

翻開書,導讀的內容就吸引了我,還講到了冰心奶奶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大,也充分體現了她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總的來說包含三個方面:母愛、童真和自然。

冰心奶奶把母愛視爲崇高和最美好的東西,反覆加以歌頌。她認爲,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基本動力。從冰心奶奶的短詩中我就感受到了他對母愛的理解: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懷裏。

童真也是冰心奶奶這兩本書中用得比較多的題材。在她的眼裏,充滿童趣的世界纔是最美麗的世界。在童真中,冰心奶奶的作品有着深沉細膩的`感情基調: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讀完了冰心奶奶的兩部作品,我已經完全走進了書中的內容,彷彿我已經走進了冰心奶奶的內心世界,看到了她內心的想法。在這兩部書中,冰心奶奶用清新典雅、樸素自然的語言,闡述了各種人生哲理,冰心奶奶的詩句優美,如同在茫茫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又如忘河之濱的水,又如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冰心奶奶的筆下,世界是那樣的美麗。而且在字裏行間也獨具匠心,不知爲什麼,看了冰心奶奶的這兩部作品,我的心微微觸動了一下,這也許就是感動吧!

讀書的心得體會13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幾本書,感覺收穫頗豐。在不斷閱讀下,我感覺自己的生活也變得充實了起來。其中《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最深。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傳說中的炎黃聯盟到現在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縱觀這段漫長的歷史,發生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有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氣吞山河的英雄,也有默默無聞平凡的人,他們都存在於中國那悠久而又偉大的'歷史畫卷之中。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英雄事蹟被載入史冊,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如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退縮,而要斬斷自己的後路,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蘇武被匈奴扣押將近20年而不屈服,告訴我們,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文天祥面對元朝統治者的威逼利誘卻始終保持着對南宋的忠心,這告訴我們爲人要有愛國情懷。時間在飛逝,無數的事蹟卻永垂不朽。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磅礴,它就像一幅色彩濃重的畫卷,展現着華夏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它更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去探索、去尋找珍貴的寶藏。

閱讀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讓我的思維能力得以提升,讓我的知識得以豐富,也讓我收穫了做人的道理,只要熱愛閱讀,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讀書的心得體會14

我有許多課外書,其中《史記》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問爲什麼?那是因爲作者給了我心靈的震撼。

《史記》的作者是漢代史官司馬遷。當年,他被打入大牢,義憤填膺想自殺。可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死的話,輕於鴻毛。於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淚鑄就了《史記》這本著作。我讀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非常的優越,吃得好,穿得好,樣樣都能得到滿足。可是卻承受不住任何打擊。報紙上、電視上、廣播裏報道孩子自閉、自殺的消息屢見不鮮。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一點點壓力夜承受不了,那麼將來的重任如何擔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雖然還不能跟司馬遷相提並論,不過我卻在努力鍛鍊自己的意志。我長的比較胖,每次上體育課,我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每次體育測試,我也是勉強過關。爲了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體育成績,我定下了鍛鍊身體的計劃,同時我也下定了鍛鍊自己意志的決心。每天早上,我堅持6點起牀跑步,跑45分鐘。做一件事情也許很容易,但是堅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夏天還好,可是冬天就比較困難了。每當我思想懈怠時,我就用司馬遷來鼓勵自己。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身體結實了,自己覺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鍛鍊自己,才能做一個頑強的人!讓我勇敢面對現實,努力拼搏吧!

讀書的心得體會15

看過一個調查,一項總計15萬人參與的“百本經典閱讀”情況網絡調查公之於衆,結果顯示,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最多,但也只有2.62%,讀過《百年孤獨》的人很少,僅有1%。

相信這少之又少的比例裏面,學者或者專門的研究人員閱讀的佔大多數,那麼,千千萬萬的祖國的棟樑,數以萬計的青年們閱讀的又是什麼,只是現在小說家們淺顯易懂的文字還是根本就不閱讀呢。在此並沒有貶低現代作家們的意思,只是現代社會下的產物永遠都不能與歷史的經典相提並論,怎樣的背景下就會產生怎樣的思想。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那麼多的文字那麼多的書籍那麼多的思想被淘汰、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被留下的是什麼?是經典,是經受了時間考驗的不朽的經典。是值得世世代代的人都好好挖掘的寶藏。

然而事實是,像《大學》、《論語》、《詩經》等等的傳世經典被人類遺忘,甚至可以說是拋棄。多少人除了在學校必修課中學習到的就再沒看過別的呢。又有多少,你只是聽過它的名字,只是簡單的膚淺的“聽說”,卻從來未曾走進書裏,瞭解先人們留下的.種種。大學》,並不像心靈雞湯那樣淺顯易懂,不是一目十行一眼掃過就能瞭解其深刻內涵,確是必須要靜下心來好好體會的;不想現代的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等的生動有趣,你亦或會覺得有些許的乏味,但等到你真正願意靜下心來、願意真心的去閱讀、去了解、去感悟,你得到的不是簡單的一笑而過,而是深入靈魂、深入骨髓的影響,而這些,將引導你走向更遠的未來。大學》,其本身早已不用我在用任何華麗淺薄的語言做任何的修飾,時間早已證明了一切,而我切切實實是從《大學》起步,開始了閱讀經典的旅程,有時候似懂非懂,有時候感慨萬分,更多的時候是從中聯想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讓我懂得一個人的渺小,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遠遠不及事物的十分之一或是更多,卻一直以盲人摸象的姿態高傲的藐視一切。

歷史的經典裏有讓你感悟當下的力量。生活並不需要時時有新的力量,即使是華麗的《霸王別姬》,力量也在於真實的市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