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數學教學心得(15篇)

數學教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6K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教學心得(15篇)

數學教學心得1

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力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不願多做思考、提問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得到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幾點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

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複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他們創新的慾望。勇於創新,善於創新。

2、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潛力。

把學生從知識爲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認知結合起來,不妨講講一些課外知識,比如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享,增長學生的知識。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麼?爲什麼學?怎麼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探索規律》這一課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給出規律,然後應用這些規律來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安排了比較充實的實踐、探究和交流的活動。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曆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習動機。

問題提出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曆中的規律,同時體會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了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彙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2

這學期開學時,我接手了高二(6)班這個體育班,體育生給人的感覺是四肢發達,還有就是性格豪爽。教書五年來,我帶過美術班、文科班,今年有機會帶體育班和理科班,也算是大滿貫吧。

一轉眼,今周已是第17周了,還有4、5周這學期就結束了,我覺得和6班的同學感情還是一般,或許是不當班主任,平時上完課如果沒有學生問問題就走,和學生交流的機會不多,所以,學生都會親切叫數學老師,但師生間感覺還是隔膜很大。

這段時間天氣轉冷,學生的上課時間調整了,課間時間比以前有所延長。所以,我會提前一點到教室,和學生聊聊天,看看他們做的練習。

早上我是三、四兩節連堂,距第三節上課前20分鐘,我來到教室,一部分學生趴在課桌上休息,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室後面踢毽子,我以前也喜歡踢,儘管技術一般,但每次都踢得很開心,學生見我進了教室,主動叫了我,正中下懷,我也就加入到他們中去,好久沒踢了,踢得不好,學生可是不這樣想,他們見數學老師跟他們一起踢,有些踢得不好的球他們都連聲叫好。呵呵,我們的學生還是很可愛的`。許久沒運動,不一會就累了,只好在邊上找張凳子坐着休息,旁邊有幾位學生在聊天,又是機會可以檢查他們的練習冊《精講精練》,見到幾位學生都沒怎麼做,善意地批評了一下,他們連聲檢討,表態課後一定認真完成。

二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過後,開始上課了,學生的狀態出奇地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積極配合我,有好幾位平時一聲不出的學生都張口了,這節課的效率很高,超額完成我既定的教學任務。

課後,我反思了一下,其實我們的學生要求並不高,只要我們能夠稍爲多一點關注一下他們,他們就會認可我們。所以。親其師,信其道,好其學。

數學教學心得3

(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

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六)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着分、按髮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七)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

學知識是爲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着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八)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

老一輩人常常認爲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爲數學學科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教學《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數學教學心得4

教師的課堂評價對課堂學習氛圍有着很重要的影響,因爲老師的評價是一種導向,有的評價激勵性強,就會燃起學生課堂學習的激情,有的評價刻薄犀利,就會導致學生不敢說話,整個課堂漸變爲死水一潭。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課堂風格的形成,都是基於課堂評價的方式。在反覆的課堂實踐當中,我認爲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當中,應該注重挖掘學生髮言表象下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必在意學生結論的對與錯。

我在數學課堂提問時,通常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生回答問題所反映的思維過程上,而不糾結於學生結論一時的對與錯,比如說,在學習《平方根》一節時,我提問到:-5的平方的平方根是幾?我提問了一位平常膽子比較小、數學成績一般的林曉同學。她經過思考之後回答:是-5。有幾個同學立即小聲說錯了。林小同學頓時紅着臉低下了頭,本身就很內向啊,此時顯得格外的緊張。這時候如果我也立即否定他的結論,無疑會對他造成很大的打擊,我說沒關係,你能給老師說說你是怎麼考慮這個問題的嗎?她停頓了一下說:“-5的平方再開方,等於說這個數沒有變化,因爲平方與開平方是互逆的”。我立即意識到她在數學運算的邏輯關係還不夠深刻,我必須以這個題目爲契機來幫助她克服這一點,我就繼續問:“-5的平方是多少呢?”她回答:25,那麼這個題目其實就是問哪個數的平方根是多少?她說:25,那麼25的平方根是幾?她的眼睛突然有了亮光:老師我知道了,答案是5和-5。那麼通過這個題目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她想了想說:“數學運算必須按照從左至右的順序進行,不能切斷前後聯繫而片面理解”,頓時班上響起來掌聲,我想所有的同學在類似的問題上應該是印象深刻了。

所以說,學生回答問題無論對與錯,對集體學習來說都是有價值的,正因爲有對錯之分,纔會引發同學們的比較和思考,才能推動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升。教師如果一味的嫌“錯”愛“對”,那麼就會錯失很多寶貴的教育契機,同時也會使得課堂漸失活力,最終演變成教師的“一言堂”。

數學教學心得5

通過數學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以往的數學教學是把傳承知識作爲主要目的,這種理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現代社會,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探索的精神、終身學習的願望要比其獲得有限的知識更有價值。爲了適應新世紀的發展,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我們必須讓教學活起來。教法要活,學法更要活。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模式。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爲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的教材中。

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是這樣設置教學情景的,將“有理數的乘方”的“讀一讀”中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安排在新課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爲“國王的國庫裏有這麼多米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裏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還有的睜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師的'答案,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等我們學了這一節的內容後,大家自然就明白“國王的國庫裏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米了”,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爲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

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爲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爲學生提供更爲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爲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

例如對“展開與摺疊”、“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我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以豐富學生感知認識的途徑,促使他們更加樂意接近數學,理解數學,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功。近幾年來在各市中考中突出的體現是:題目新,閱讀量大,給出實際問題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而這類問題又恰恰是學生難於掌握的。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進行大膽的嘗試,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自我,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數學教學心得6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爲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的教材中,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如:“數怎麼不夠用了?”“能追上小明嗎?”“媽媽爲你辦教育儲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是這樣設置教學情景的,將“有理數的乘方”的`“讀一讀”中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安排在新課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爲“國王的國庫裏有這麼多米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裏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還有的睜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師的答案,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等我們學了這一節的內容後,大家自然就明白“國王的國庫裏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米了”,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好一盒火柴,上課時教師用小黑板展示圖,然後學生小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師的圖形進行拼圖,並回答問題:

1 、搭 1個正方形需要 4根火柴棒,搭 2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 3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2 、搭 1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3 、搭 10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4 、搭 x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據你的計算方法,搭 2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這樣,通過學生大膽的嘗試,歸納得出多種不同的方法表示搭 x個正方形的代數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從這一點說明,學生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教師願不願去開發。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爲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數學教學心得7

初二數學教學論文新的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要求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關於初二數學教學論文以供各位老師參考和參考,希望對於大家的數學教學有所幫助和裨益!

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一、教材的變化

經過一年多的新教材的使用,我認爲:新教材與以前教材相比,最大的變化是知識和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而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性。

二、教學的變化

全新的教材要求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問題意識。以前教師頭腦中具有的.教材意識、教參意識,以綱爲綱,以本爲本,眼睛盯着知識點,強調的是標準答案,應對的是統一考試。而如今強調的是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

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有了幾個想法:

⑴大量的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這爲數學題材的生活化及情境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把抽象的數學材料還原爲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原型。在應用型類型課的設計上,要多舉一些和日常生活關係緊密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採用學生動手、小組合作的方法蒐集信息,教師從中儘量給學生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動,動手到什麼程度,到哪一步,教師適當給予指導,就象我們寫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

比如:在初一教材100萬有多大?這節課的設計:第一、本節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大數,培養數感。因此在課前設計一個讓學生收集數學數據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報紙、書籍中收集大數,體驗生生活中隨時隨地離不開大數。從而提高對大數的認識。第二、引入活動的設計,設計讓一名同學扮演中了100萬元大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第三、小組活動,4人一組,一臺天平,綠豆若干,估測100萬粒綠豆的質量。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得出了多種估測方法,各個小組經過討論、嘗試、真正體現了小羣體的優勢,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這節課上,把知識的教學溶於活動之中,真正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了知識和能力。

⑵要拓展教材的時空侷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拓展現行教材的時空侷限,盤活教材,引導學生廣泛地、多方位地獲取信息知識、應用信息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課題研究,如:學完扇形統計圖之後,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生活垃圾,環境污染等、吸菸有害健康等專題,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問、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完成課題的研究,也可以組織學生編制數學報,辦報過程就是學生收集、交流、選擇有價值信息的過程,又是信息加工、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提高,教材的知識得到了運用,個人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⑶我在新教材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教材上學習素材非常有興趣,但經常是心求通未得,幾欲言未能,對書中的例題的解答也是說不清道不明。因此,在教學上,要在如何把有趣的素材轉移到數學知識上去解決這一方面上下功夫。

⑷教學方法的改變帶來了課堂結構和形式的改變,應避免出現下列現象:有的教師認爲啓發式教學就是一問一答,整節課提問,問題的設計缺乏合理性,科學性,提問的時計把握不好;以投影代替板書;課堂上盲目的小組活動,造成上課亂的氣氛,有一部分同學乘機說題外話。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的設計上下功夫,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主動獲取知識;課件的使用要恰當;小組活動分工要清,如4名同學可分別擔任組長、記錄員、發言人、監督,做到人人有活幹,不能開小差。

三、教師的變化

在新課程的環境下,對教師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第一、教師應當知道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是什麼關係。第二、新課程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要求教師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有所瞭解。第三、新課程中的數學強調了數學化和數學情景,要求教師善於創設教學情景,有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化的經驗。

要做到以上幾點,這就要靠學習,靠探索。要讀那些過去從沒有讀過的書,想那些過去沒想過的問題,要不斷的超越自己,爲了給學生一杯的價值的水,自己就要努力有一眼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另外,教師認真準備每一節課,包括課的內容、及其延伸知識以及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此類數學問題,課上如何讓學生動手操作,到何種程度,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學生課下作哪些準備,這些都是在備課過程中應想到的。課後進行反思,寫出課後小記,要寫出通過實踐,自己準備的課是否成功,失敗點,不足及改進方法和學生的高見。比如我在講完打折銷售這一節時,自己感到學生應該掌握了,可通過改作業發現學生對利息稅問題還不是太清楚,要抽時間給學生補上。

面對新教材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提高自己的素質,培養出更高素質的學生。

數學教學心得8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學生在原來對長、正方形粗淺認識基礎上的一個提升,要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並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繫與區別。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於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

成功之處:

一、滲透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

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但這樣的認識是感性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性認識並提出疑問:你看到的一定是這樣嗎?指出觀察到的其實只是自己的猜想,需要驗證。這一環節既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同時也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接着放手讓學生操作驗證,交流得出結論。在整個過程中體現了探索知識一個基本方法:觀察——猜想——驗證——結論,這種方法的滲透有助於學生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是新課標理念的體現。

二、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發現特徵

整節課我創設了大量的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實踐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因此,每項活動的過程,我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爲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這些活動,自主探索驗證了猜想,得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這個過程讓學生不僅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繫,更體現了數學學習以學生爲主體的課程理念。

三、注重培養學生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和發散思維、邏輯思維

在學生交流驗證猜想過程中,我要求學生邊說邊演示自己是怎樣驗證的,猜想對不對,以此來培養學生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如在驗證長方形的四個角是不是直角時,並不止步於比四個角,我提出問題:“能不能減少比的次數?”學生思維一下子開闊了,想到通過對摺只要比兩次。我再追問:“能不能再減少比的次數?”立刻就有學生想到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發散開來,爲正方形邊的特徵的探索奠定思維基礎。通過這樣步步深入的操作引導,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練習重基礎,階梯式提升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練習,能將所獲知識逐步內化,形成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日積月累就能逐步穩定、轉化,形成智能。所以,安排好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本節課我設計了“認一認”、“畫一畫”、“變一變”、“猜一猜”、“比一比”的分層練習,一步步深入,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獲得成功的樂趣。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與生活聯繫還不夠緊密。

數學學習的價值很大程度體現在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上,文林小學的徐老師這方面做得很好,將面紙的規格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聯繫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練習的深度還不夠

練習不是爲了練而練,要最大限度的體現它的價值,追求高效課堂,練習也是重要一部分,設計練習時可以考慮這個知識點的後續教學,將後續教學的難點分散一部分到本節課。

3.溝通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聯繫比較粗糙

在指名學生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相同之處後,應該讓學生一起再說一說。動畫演示將長方形的長越變越短,當和寬一樣長時就變成正方形,將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知識點一帶而過,其實在練習的“變一變”中可以再提一提,強化一下認識。

4.教學智慧有待提升

本節課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多,所以不確定因素也很多,不同的班級操作過程不盡相同,但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不變的,如何有序組織、合理評價學生確實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有隨機應變的本領。通過這次上課活動,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要多向名師學習,注重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提升。

數學教學心得9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適當進行數學開放題教學。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改革正邁着堅實的步伐前進着。新教材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爲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臺;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然而,我們作爲教師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好教材,改變過去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課堂以教師爲主,對學生要求太多,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接受,在學習上依賴性強,厭學情緒明顯,學習效率低下等等。下面談談本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幾點做法。

一、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永不枯竭的動源泉。正是因爲這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兩千多年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自己豐富的教學實際經驗出發,認爲“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赫爾巴特學派甚至將興趣視爲教育過程必須藉助的“保險絲”。他們都認爲“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可見,將興趣作爲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有識之士的共識。

(2).要使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並不只受教於老師,而且自己也獨立學習。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許多教育事實也反映出,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如果我們把每種事情都教給學生或者規定他們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會妨礙他們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現,妨礙他們的發展。比如,《打折銷售》這一節,如果課堂上就單純地出示例題,然後分析題意,給出解答過程,接着再模仿練習。最後幫學生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那麼這類問題雖然與實際生活相關,但學生卻未必有多大興趣。假若我們設計一個課堂活動,讓學生模擬商店的從進貨、定價、促銷到賣出的全過程,學生一定會非常積極踊躍,樂於去對打折銷售的過程進行分析、計算。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自然會聯想到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標價與銷量的關係,進價、標價、售價與打折和利潤之間的關係,這樣需要學生鞏固、提高的知識可能自然就解決了。

(3).要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教師往往只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最容易忽視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實際情況。教師憑想象充分準備一堂課,並依此設計如何去講授,雖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其結果往往也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如果我們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堂上交給學生恰當的主動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線段的比較,我們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線段,然後按教材介紹用圓規怎樣比較,用刻度尺怎樣比較,這時學生也許就會提出:用得着這麼麻煩嗎?不是一看就知道長短了嗎?的確,在生活中,觀察法也許是用的最多的,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切合實際的觀點,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這時學生一定會提出很多不同於教材而又很實用的方法,學生的方法都應該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由於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數學思維活動。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數學活動的開放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爲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巧創激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情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以教師爲主導的前提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着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嚐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纔會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

(3).運用變式教學,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變式教學是對數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式,以暴露問題的本質特徵,揭示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繫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通過變式教學,使一題多用,多題重組,常給人以新鮮感,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其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保持其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和熱情。

三、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爲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繫、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繫,忽視發揮學生羣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爲,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合作的過程,爲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鬆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爲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爲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1).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式。

在教學的進行過程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合作與交流,這種小組的形式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間交往的機會,有利幹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含作。

(2).小組學習任務的佈置。

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爲中介實現的,因此我們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活動中,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啓發、反覆推敲的問題佈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和合作學習。我們不僅要指導組內交流,而且要引導組際交流;不僅要交流學習結果,更要重視交流學習方法。

(3).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助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爲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於說出不問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啓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心得10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具體的記錄,認真寫好電子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備,小學六年級作文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留意力的有趣課件,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二、增強上課技能,進步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楚化,條理化,正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楚,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進淺出。在課堂上特別留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輕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留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進步。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經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經常到各大書店往蒐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題目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留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進步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愛好。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佈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往。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爲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進步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留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愛好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數學教學心得11

4月我有幸參加了“千課萬人”全國小學數學生導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本次活動匯聚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名師、教授學者等。如:吳正憲、華應龍、夏青峯、丁杭纓、黃愛華等名師們各顯功力,相互切磋,通過專題報告、研究示範課,互動點評環節,多元化、多角度地詮釋了“學導課堂”的要義,給予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啓迪。四天的學習讓我近距離感受着大師們獨特的教學魅力,耳聞目睹他們在課堂上的精彩演繹,讓我充分感受到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課堂是學堂,學生是主人,課堂是屬於學生的。做課的特級教師從教材的選擇與再創造、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活動經驗的積累等方面處處體現出關注數學本質、關注學生髮展;處處呈現追求活力與高效的課堂。現將自己的學習收穫總結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導”爲“學”的理念,教師以學定導、學導相融,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唐彩斌老師的《平行與垂直》一課大氣,沒有更多的情景,但很吸引人,他的課簡約而不簡單,課堂教學設計新穎,讓我耳目一新。課從兒時遊戲開始,引入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始終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從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等,到彙報展示,都體現了學生在思考、在動,探究兩條直線的關係,由一條直線到兩條直線,從一般到特殊,層層遞進,深入淺出,由模糊到清晰,到掌握,到運用,到提高,分類,歸納小結,平行、相交,層次清晰,教學內容一環緊扣一環,展現了特級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課件與教學相輔相成,體現了教師的退,讓學生去操作、觀察、探討質疑,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其他能力也得到提高。唐老師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凸顯主體發展,演繹了精彩的學導課堂。

黃愛華老師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他在課前與學生談話時就已經在引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關鍵點了。師生一見面,黃老師就說:請打開本子,先寫老師的名字,再寫上你的名字。接着追問:老師爲什麼要你寫兩個名字呢?引出我和老師互相成爲朋友,也就是我是老師的朋友,老師是我的朋友。不知不覺就引出了“互相”一詞,再用“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說話,最後拋出“互相垂直”,問,這也是說兩個人嗎?引出課題。黃老師的課堂先學再導,層層深入,樸實、自然,使人記憶悠深,當學生回答的比較完善了,教師就會拋出一句:他說的誰聽懂了?聽懂了的同學就舉手,教師會再叫一位或兩位同學重複理由。一堂課,教師說的話句句都入了孩子的內心。學生在自學之後,讓學生做小老師,盡顯着數學思維的火花。

二、凸顯數學本質、內涵

縱觀特級教師的課堂,都改變了傳統只關注“雙基”爲注重“四基”;凸顯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領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褚冬生老師所授《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一課關注學生經歷轉化策略形成的過程,爲引導學生感悟轉化思想提供有力支撐。儲老師所呈現的學習素材包括故事情境、形體問題、計算習題,這些都被老師整合使用,將零散的素材融爲一體,緊湊而有序的展開教學。儲老師本節課深入淺出的詮釋了“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其一,數學活動經驗有別於日常生活經驗。而儲老師通過提問“爲什麼轉化?”讓學生體會轉化的價值是化難爲易;其二,數學活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解題活動。

三、展現思維過程,實施有效引導

以學生爲主體,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參與上。錢金鐸老師執教的《四邊形》一課,以探索發現的意識,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創生和發展的過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趙震老師執教的《分數再認識》突破了傳統教法,他基於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將分數的意義置於度量思想的背景下進行研究。讓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實現了由表示一個物體導表示一個整體的飛躍,學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教師則順勢而導,教學實效強。

四、反思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哪裏?

(一)差在理念(看書)。(二)差在執着(思考)。精彩的課堂,與名師們注重數學教學經驗,反思教學過程是分不開的,與名師嚴謹的教學態度和好學上進,博覽羣書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當然,這更來自名師們的勤奮鑽研和獨特見解。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次學習促使自己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是根本,細心發現並研究課堂問題,提高鑽研教材的能力是關鍵。在大師的帶領下,希望能精心打造自己的“學導課堂”。

數學教學心得12

幾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對開放式數學教學作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沒有提高到開放性教學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使得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討如何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就此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提高認識,充分認清開放式數學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開放”,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數學活動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等幾個方面的開放。結合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爲開放式數學教學的目標應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數學教學,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並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進一步的發展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幾項特殊的任務。

二、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爲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繫、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繫,忽視發揮學生羣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爲,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過程,爲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鬆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爲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爲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1、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式

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空間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T型、馬蹄型、蜂窩型等。這些形式都以打亂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爲基本模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而構成,小組一般由5人或7人組成,也有4人、6人小組等等。小組的這種排列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有利於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合作學習。

2、小組學習任務的'佈置

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爲中介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活動中,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啓發、反覆推敲的問題佈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和合作學習。教師不僅要指導組內交往,而且要引導組際交流,不僅要交流學習結果,更要重視交流學習方法。

3、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學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爲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於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啓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心得13

長期以來,做作業已經成爲學生一個基本的學習任務。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依然存在着題海戰術的落後思想,總是通過大量習題作爲學好數學提升質量的基礎。數學作爲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僅靠題海戰術是根本行不通。如何保證數學家庭作業的有效性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直沒有得有效解決的現實問題。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業已成爲有識之士詬病教育的熱門話題。那麼到底如何提升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呢?

一、當前數學家庭作業設計存在問題分析

(一)作業質量缺乏有效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特別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關鍵。但是各科老師佈置作業沒有經過統籌,家庭作業是量大質劣,收效甚微。學生是窮於應付,很多小學生的課餘時間都花費在完成作業上,從而導致學生聞作業而色變,毫無興趣可言,這樣的作業設計耗時低效。

(二)作業形式缺少多樣性

很多老師在作業設計和佈置方面非常隨意,通常只會在已有練習冊中選取一定量的題目進行訓練,忽略了各種題型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作用,作業的式非常單一。學校、家庭對於學生文化成績的好壞更是極度重視,而利用家庭作業進行課後強化正是教師慣用手段之一,這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很多教師爲了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針對某一類型的題目往往會設計很多的練習題,機械性地重複強化,學生的思維逐漸變得僵化遲鈍。

(三)作業設計缺少層次性

個體的差異是小學階段學生之間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非常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但是目前很多老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忽視學生知識習得的差異性,設計的`作業層次性不高。對於基礎較好學生來說,題目設計的較容易起不到激發興趣的作用,而同樣的題目對於基礎較差學生來說又太難,同樣無頁法起到好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自然會讓所有人都失去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四)作業設計缺乏生活性

生活是問題的來源,只有將數學知識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突出數學學科的有效性。不過在實際作業設計過程中,很多教師佈置的家庭作業都是死板的練習題,而學生很少有時間去生活中發現問題。另外教師佈置的練習題很多都脫離實際,甚至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問題,自然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數學家庭作業有效性建議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趣味化

對於數學學科來說,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首先要避免千遍一律的設計模式,儘可能爲學生設計出多樣化和趣味化的練習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的設計形式包含很多,可以設計出不同的主題,比如說知識典故、數學門診等等。在知識典故中,可以要求學生在做題之前首先就所要了解的知識進行典故閱讀,以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這一數學知識的由來。例如在學習《圓》這一部分知識時,首先可以讓學生了解祖沖之這一個人,然後再瞭解祖沖之發現圓周率的過程,從而對圓這一部分知識有所瞭解。而在數學門診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講數學問題融入到趣味化的情境中,特別是要注意一些常見問題可能存在的陷阱,繼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作業設計注重層次性、可行性

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不僅是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同時也是爲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同樣是也是衡量數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因此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設計的可行性以及層次性。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到問題設置具有一定的遞進關係,在研究較深問題之前必須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設置一些鋪墊性問題,從而對學生思維加以引導點撥。另外一方面還要根據不同學生設計出不一樣的問題,將學生劃分爲幾個不同層次,佈置不同梯度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吃得飽,力求保證所有學生學習興趣都能夠得到有效激發。

(三)作業設計注重開放性

固定模式化的習題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固化,在進行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出現思維定式,因此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應當要設計些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釋疑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基於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所選擇的內容應當具有開放性,同時又要與課本內容相聯繫,並且與生活內容相接軌。其次在進行作業設計過程中還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設計。最後在作業量方面也要合理控制,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段來完成,可以是一兩天,也可以是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

(四)作業設計注重生活性

數學作爲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進行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當選擇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作爲作業設計的基本材料,這樣做不僅激發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保證所設計作業與生活的關聯性,並能夠更好的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他們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對於小學生來說適量的家庭作業是鞏固知識的必然要求,而有效的作家庭作業設計則是最重要的問題。合理有效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從數學中發現生活的趣味,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的魅力,進而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實現校內外、課本與實際之間的聯繫,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14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小學五年級,已經是爲升學做準備的階段,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長期的努力過程中,我有以下心得:

一、因材施教 方法多樣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班上的周杰,他就是非常聰明,很有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做題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最後發現一種對付他最好的方法那就是適當得給他一些打擊,讓他明白自己其實還不是最優秀的,還需虛心學習,對剋制他浮躁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應以課堂教學爲核心。首先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其次,上課要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爲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最後要做到及時複習。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批改作業。時應該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教師面批,指出個性問題,集體討論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教師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己查找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訂正之後,補給優秀,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鼓勵學生獨立作業的習慣,對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二、積極落實素質教育

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知識爲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例如:找規律;動物拼圖;我當收銀員等活動,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了學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創造了讓學生操作、實驗的機會;獨立思考的機會;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終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去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三、參加教育教研活動: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閱讀教育期刊,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2、學習新穎的教學方法,爲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3、課餘時間積極聽課。多學習專業知識,汲取更豐富的營養。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數學教學心得15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可以歸納爲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通過一些學習,我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了思索,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高效課堂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爲“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爲教學、爲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效課堂重視課中教學行爲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爲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爲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爲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爲的有效性呢?我認爲:

(1)教師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係中,纔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爲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爲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於瞭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高效課堂來自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設置。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三、高效課堂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