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數學教學心得

數學教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1K 次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教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教學心得

數學教學心得1

四月中旬,我有幸與學校領導及數學老師一起來到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逸夫體育館,參加了 “千課萬人”第二屆全國小學數學學導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本次觀摩活動的主題是“學導課堂”。該主題剛好與數學組剛結束的開放式數學課堂模式研討會的“以導促學”理念相吻合。

“千課萬人”活動邀請到了華應龍、吳正憲、黃愛華、劉德武等大師級教師演繹了精彩的研究示範課,還有鄭毓信、吳正憲等專家做專題報告。“千課萬人”的日程安排可以用“緊、滿”兩個字來概括,上午從8點開始一直到中午12點五節課,下午從1點30分開始到5點30開始也是五節課。真是學習的世界呀!雖然完成一天的學習有些疲憊,但是卻覺得非常充實,收穫也非同一般。走進名師,走進名師課堂。一堂堂別出心裁激情四射的示範課;一個個見解獨特、觀點鮮明的報告,確實讓我這個年輕的教師享受到了一頓豐富的有營養的數學大餐。享受過數學大餐後,給我的感觸頗多,我的總體感受是:受益匪淺!老師們上的這些課,讓人賞心悅目,感覺老師們教得輕鬆,孩子們學得愉快;有的課無論是對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滲透,還是對教材的挖掘,無論是教師素養的提升還是學生的發展,都發揮得相當出色,他們的課堂師生情緒飽滿,氣氛和諧,非常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平等交流,給學生創設了愉悅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確實值得我學習。

選兩課來說一說我的學習體會。

吳正憲老師的《重疊》。

吳老師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童趣盎然,其背後又隱藏了深層的數學本質。開課部分,她組織學生回顧幼兒園的“排隊問題”,以此作爲熱身;展開部分她引導學生傾注大量時間解決“數學組與語文組共有幾人”,從中充分體驗;結束部分,她又啓發學生打開思路,“跳出語文組、數學組,舉些別的例子”進行推廣。整節課吳老師並沒有給出什麼是“重疊問題”的抽象概括,但“重疊問題”的數學內涵已經進入了學生腦海。吳老師的數學語言也很有魅力,有善解童心的評價語。當有同學對(5+9)-2的小括號能不能去掉髮生爭執時,吳老師讓學生充分說出理由,並親切評價:“他想通過小括號使我們明白計算順序,當談他也知道去掉小括號不影響計算”。既有肯定,更有指正,課堂評價散發出促進力。

張莉老師的《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課纔是一節好課?正如張莉老師自己所追求的,做讓學生喜歡的老師,上讓學生喜歡的課。一節課設計得怎麼樣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張老師的課讓學生非常喜歡。

張老師狀態親切、自然、大方。語言清晰、準確,語調抑揚頓挫,每次學生髮言都能給一個適當、忠懇的評價,有效的肢體語言貫穿全課。

張莉老師的課上有多次讓大家記憶深刻的對比溝通,例如對例題和鞏固題兩道題各三種不同的思路,引導學生對比觀察,得到三種方法的相同點是:用連乘解決問題,都是兩步計算,先求一部分再求總數,同一道題思路不同但結果相同等;不同點是:第一步算的不一樣,也就是先解決問題的中間問題不同。在練習中張老師也能充分抓住機會帶領學生對不同解法的內在聯繫進行比較,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比較中強化對數量關係的理解,更得到從多種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發展。

總之,本節課張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更輕鬆,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還有很多老師的精彩課堂我也不一一陳述,聽了這些課,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更感覺到要不斷虛心地向老師們學習,汲取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經驗,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的水平。正如田昌通老師所說:作爲一個教師,多聽一些好課非常必要,對自身的鍛鍊成長也是極其重要的。聽課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人就是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數學教學心得2

幾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對開放式數學教學作了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沒有提高到開放性教學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使得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討如何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我就此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提高認識,充分認清開放式數學教學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開放”,包括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數學活動和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相互作用等幾個方面的開放。結合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爲開放式數學教學的目標應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數學教學,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並得到發展,能力較強者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有進一步的發展機會;能力較低者也能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幾項特殊的任務。

二、強化交流和合作,倡導開放的教學活動方式

相對而言,傳統課堂教學較爲重視師生之間的聯繫、溝通,而忽略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繫,忽視發揮學生羣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論認爲,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過程,爲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開放的活動方式,提供了寬鬆和民主的環境,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力、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展及創造能力的發展,爲此,我們以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爲核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1、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式

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空間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T型、馬蹄型、蜂窩型等。這些形式都以打亂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爲基本模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而構成,小組一般由5人或7人組成,也有4人、6人小組等等。小組的這種排列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有利於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合作學習。

2、小組學習任務的佈置

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爲中介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活動中,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啓發、反覆推敲的問題佈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和合作學習。教師不僅要指導組內交往,而且要引導組際交流,不僅要交流學習結果,更要重視交流學習方法。

3、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學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爲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學會既善於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於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啓迪,並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數學教學心得3

本週,在教務處的精心組織下,我參加了數學生本引路課研討活動,先聽了三節精彩有特色的生本課,接下來,在孔校長的主持下,做課老師介紹了實施生本課堂的經驗,聽課的教師交流了開展生本課堂的感受和困惑。在這次活動中我的收穫不單是學習了生本課的理論和實施辦法,更重要的是堅定了實施生本教學的信心和決心。現將我的學習感受彙報如下:

一、紮根生本思想,堅持生本實踐

在開展生本課堂的一段時間裏,我和我的六一、六二班同學從陌生而新鮮到熟練而有趣逐步走進生本課堂,取得了一些經驗,但也有很多不足。在這個過程中我對生本課堂一度產生過質疑,因爲課堂是熱鬧了,但作業寫錯的同學卻越來越多了,尤其是期中考試兩個班數學成績考的較差,我開始擔心了,懷疑了……。在這關鍵時刻,看到三位老師和同學們的精彩互動,我找到了繼續走生本之路的動力,原來模糊的方向逐漸變得清晰、真實。生本引路課上學生們快樂的舉手,自信的發言,精彩的辯論,熱烈的學習氛圍……。讓我激動,讓我渴望!我多麼想那些可愛的學生是我的學生,那位可親、智慧的老師是我!爲此我要:“熱愛我的成長,熱衷我的執着”,不斷學習並堅持生本教學實踐。

二、反思生本課堂,找到教學差距

概括來說,我的課堂是熱鬧有餘而效率不高,相對於真正的生本課堂,只有形沒有神,老師變成學生只提問題,學生變成演員按流程展示。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1)老師對生本課堂的瞭解、學習不深入,從理論到具體實施做不到心中有數,更談不上結合實際靈活創新。

(2)對學生培訓還是不夠,一方面是老師關於小組交流和展示的培訓方法簡單,模式化,沒有系統性;另一方面是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也需要時間,尤其是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更是。

(3)沒能做到每節課都採用生本,沒有前置作業,就不會有討論、展示。前置作業有時設計的不根本、開放,就不會有精彩的展示以及重難點的突破。這些只是我的主要差距,還有很多的不足有待改善,但是,不管差距和不足有多大,我都會經過努力的學習和細心的思考來提高。

三、不斷摸索前行,尋找解決辦法

回顧我的課堂經常會出現:設計前置作業時每次都會花好多時間,講完課後還會有好幾處不足;討論和展示時老師和同學們提的問題多關注聲音大小和書寫而不注重數學思維訓練,學生只會讀算式不能說出解題思路。在以後的教學裏,我盡力做好以下幾點:

(1)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想辦法突破重難點,多看教材多分析多請教;出題時考慮孩子的興趣點,爲孩子好學服務;

(2)分析學生學習的知識生長點,讓學生們能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發展,題目設計由簡到難,注意答案的靈活、開放。

(3)啓發在臺上交流的孩子時要多說:“我是怎麼想的、我認爲怎麼辦、重點在哪裏、發現什麼規律……”。簡單題簡單說,重點題和難題要多說。鼓勵臺下的孩子既要認真聽又要跟着想及時補充和問不明的地方。

(4)我會不斷提醒自己,檢查前置作業完成情況,重點是差生,課前做到心中有數。交流前置作業要充分,要分配好任務,要組內統一答案,要把不同的說出來。

(5)小組展示時有耐心,儘量讓多個小組展示。不能像以前那樣站在旁邊看,要發揮老師在課上的主導作用,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跟着思考、理解他們的思維,學生說不相關的要及時制止,學生沒說充分的重難點及時追問,儘量啓發,幫助總結提升。

總之,經過這次活動,我在教學思想方面和教學實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這都有賴於學校的精心組織和做課老師的耐心講解,他們不但增強了我對生本教育的信心,而且更增加了我教書育人做一位好老師的決心。

數學教學心得4

摘 要:小學數學低年級的教學是一個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縝密的數學邏輯思維的初級階段。尤其對於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教育更得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因爲該階段是學生對數學定格記憶的階段,教師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順利輕鬆地走入數學這個充滿奧祕的世界。那麼,小學數學教學就必須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進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贏在起跑線上。以下就是多年來的一些教學方面的心得與交流。

關鍵詞:寬鬆;和諧;活動;設置懸念;多媒體

小學低年級年齡階段的兒童,已完成了幼兒期向童年期的過渡,他們的認知過程由形象性向抽象性過渡;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符號性和邏輯特點,缺乏抽象性,思維活動依賴具體的事物和經驗的支持;學習動機主要取決於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程度以及對老師的偏愛;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起點水平較低,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他們喜歡受到表揚,特別是老師的認可。

因此,我認爲教師只有緊緊抓住低年級學生的這些特點,多給予孩子讚揚,給孩子營造輕鬆、和諧的氛圍,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恰當的多媒體教學,纔能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

一、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愛數學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然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較強,導致小學低年級的部分學生往往不大喜歡學數學。因此,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樂於學數學,這就需要老師做到:(1)拋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放下架子,不以權威形象自居,尊重、理解、信任和愛護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的朋友或同行。(2)深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潛能,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無論質量如何,正確與否,都給予肯定,並允許學生辯解,不把自己個人的觀點強加於學生。(3)多提供讓學生髮表意見的空間,多與學生交流,多點表揚,多點讚美,多點微笑。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存在的價值,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輕鬆愉快,從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樂於學習,迸發出學好數學的慾望。例如,我在教學“玩一玩、剪一剪”的活動課上,我對學生所剪出的圖形都給予肯定與讚賞,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紛紛把拼好的圖形送給我,並表示會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圖形送給我。這樣每一位學生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使學生更喜歡學習數學,從而不斷地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

二、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我們,想深入地瞭解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嘗試、體驗。“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認知規律,()儘量多地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設計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採用兒童喜歡的、感興趣的活動方式來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使數學課堂變得鮮活而不枯燥,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感到“數學好玩”。例如,我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做一做、整節課以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坦,更好地在玩中學習,從而掌握數學知識。

另外,我常把數學知識融入猜謎競賽、爭章奪星、打撲克牌、找朋友、開火車等多種活動中,有效地改變了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使學生真正“玩”起來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

三、巧設懸念,讓學生在疑惑中“思”數學

“懸念”作爲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由學生對所解決問題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而教學中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使教學過程成爲一種學生渴望不斷探索追求知識的心理需求。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因此,在教學中我常故意設置一些懸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的思索。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一開始我便提出,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四位小朋友,想認識嗎?然後出示四張不同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並繼續問道:知道它們的名字嗎?它們有什麼不同?想進一步瞭解它們嗎?學生都笑着搖頭但馬上活躍起來議論紛紛。這一系列的提問既讓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又爲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又如,在教學“分一分”中有這樣一道題:將番茄、青菜、櫻桃、蘋果、黃瓜、豆角、辣椒、葡萄、蘿蔔等分分類。等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分好後,我並不急於讓他們彙報,而是我馬上提問:你認爲還有其他的分法嗎?越多越好。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說出了許多不同的分法:有按水果和蔬菜來分的;有按顏色分的;有按形狀分的;還有按大小分的。可見,恰當的問題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而且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四、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欣賞中“悟”數學

人類通過視、聽、嗅、觸、味五種器官中獲取信息,其中視覺和聽覺器官在捕獲信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又正處於以動作、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如果在數學課堂中,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它鮮豔的色彩、活潑的動畫、優美的音樂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有效地向學生傳遞信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3個魚缸,其中兩個魚缸裏有金魚,魚兒正在歡快的游來游去,另外一個是空的,接着兩個魚缸裏的魚同時倒入那個空的魚缸,是學生清楚地看到是把兩部分合並起來,這時在通過屏幕出現加法算式,並且每個加數都逐個由藍色變成紅色,同時還配有悅耳動聽的聲音,做到了數形結合,聲情並茂。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加深了他們對加法意義的理解。

當然,現行教材不是每個內容都適用多媒體教學來完成的。但我們可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數學課堂上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悟”數學,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總之,對於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還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那麼其中最爲重要的心得就是要時刻將現代化的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去,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內容和要求、學生年齡、掌握知識的深淺以及其他具體條件,創造性地、靈活地把各種方法配合起來運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莉。淺談數學與生活的最佳連接點[J]。小學教學研究,20xx(03)。

[2]葉懷潮。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J]。考試周刊,20xx(04)。

數學教學心得5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凝眸反思,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後,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爲,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也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的問題情境

《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爲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於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複雜、牽強附會,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餘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佳。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裏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具體做法是:

1、好的探究情境。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於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儘量爲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複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形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寬容與欣賞學生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並利用評價來有效地組織探究學習。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爲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纔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爲了學生髮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爲小組學習的主人。②、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爲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爲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爲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數學教學心得6

本學期我擔任初三的數學科目的教學,在教學工作和實踐中,我不斷的進行反思,數學備課該如何備學生?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備學生的基礎知識。

就是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架構要進行摸底,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能對哪些知識點存在疑惑。如果對學生的基礎知識一無所知或所知不詳,就難免出現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了。

二、備學生的心理狀況。

備課就是要備學生的心理:包括他們對數學科目的熱愛程度、會不會感到厭煩枯燥、有沒有懼怕心理數學等等。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其在課堂上不會感到厭煩反而能夠積極思考,這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產生一種情緒——強烈的學習願望,有了這種學習的願望,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自覺思考和學習的行爲,那麼這種強烈的學習願望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教師和同學的鼓勵當中來的。就是要善於並經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讓同學們之間互相鼓勵。讓學生在自發的主動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考慮到初三是一個面臨升學考試的一個特殊階段,在各門功課的壓力下,初三的學生內心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哪怕只是做對了一道題目)可以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同和讚許,一旦他們的成功得到認同後,他們掌握一門科目的信心得以不斷的鞏固,進而更有願望去學習,去增長知識,體會成功的快樂。

三、備學生的學習方法。

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把自己設想成學生,想自己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會怎樣考慮解題的方法和思路,又會進入怎樣的思維的死衚衕,原因是什麼?經過這些思考,就基本上可以考慮到學生會犯哪些錯誤,而這些錯誤是如何產生的,應該如何來解決學生的這個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我們總是講很多遍給學生聽,但學生卻不甚明白的情況了。

作爲教師,我們的教育不單單是教給學生一些必須掌握的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良好思維方式的有效形成。其實備學生還應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理解能力、學生整體的學習習慣等等。總之:教師的備課應包括備教材和備學生兩個方面,兩者都不可偏廢,只有兩者都做好了功課,那教學就是一件比較輕鬆而有趣的事情。

祝文華

20xx年6月25日

數學教學心得7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新課標精神必須要以人爲本,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數學學習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齊劃一地發展,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使人在學習上存在個性差異,承認差異才能結合實際,承認差異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發揮他的才能,獲得他應該得到且能夠得到的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層教學,這樣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較快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個人在初中數學教學多年的實踐中體會到,初中數學教學進行分層教學,教學效果比不分層的傳統教學要好,而且各個年級的分層教學並不完全一樣。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幾年在初三的教學體會談談初三的數學分層教學。

首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層。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因爲初三面臨中考,各個學生的目標也不一樣,我通常把學生分成三層。分層主要參考學生成績、學習狀況。首先按學生成績給予所有學生排序,分出理論上的三層。一層:數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二層:數學基礎一般,思維能力一般,三層:數學基礎較差,思維能力一般。

一、目標策略的分層

對學生分層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一層數學基礎要紮實,培養數學創新能力,鼓勵他們提數學問題,讓他們自學和進行一題多解。二層充分調動積極性,使他們掌握好數學基礎知識和逐步培養數學基本技能。三層多耐心輔導教育多鼓勵,儘量多提問,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要求他們完成作業和在測驗中爭取合格以上成績。分層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且與其基礎相適應的教育,獲得相同的發展權利,讓每個同學都有進步。對一層學生突出一個“激”字,激勵他們努力探索和研究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對二層學生突出一個“推”字,推他一把,讓他在數學學習上儘快上路;對三層學生突出了個“扶”字,讓他們學會學數學,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

二、課堂備課的分層

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每節數學課都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各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如何解決;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如何設計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討論;如何把例題分解和組合;哪個地方該精講,哪個地方該讓學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目標可定爲:共同目標: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大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要求:

一層:能將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與不等式、函數的知識結合起來,並能熟練運用它去解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靈活性、綜合性的問題。

二層: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並能用它去解決一些稍爲複雜的問題。

三層:會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作業我們是使用活頁作業紙的形式,目的是使選題符合需要。爲此我們要求a、b、c三層作業都要有,題量一般爲6:3:1,題前標示級別便於選用。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完自己層次內的題和以下層次的題。同時對二三層次的學生提出了基礎題完成時間和質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確率高。作業全批全改。

課外我們主要使用補充習題。補充作業難度教低爲二三層學生作業。同步導學爲二三層學生的主要作業。批改上對三層學生儘可能面批,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集中的問題可集體講評,反覆訓練。

三、表揚與批評的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對三層採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二層的學生採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一層的學生採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已。總之通過對作業評價,課堂學習評價,測試後評價等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囚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正如一位德國教育家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分層教學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一是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從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優生差生一鍋煮、優生差生無法在課堂兼顧”的教學困境,每個層次都可以根據本層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設計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和課堂教學標高。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與其相適應的教育,不同的層次的學生都能聽得懂、吃得飽,爲每個同學都創造了進步的機會;三是優化了教師資源配置,可以把不同類型的老師安排到適應其教學特點的層次,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特長;四是促進了教師在教學中相互間的協調配合,提高了教師的合作交流意識和精神。

數學教學心得8

好習慣可以改變人生。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這說明習慣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當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他所學習的一些具體知識可能忘記了,但他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令他受益終生。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覆教育和訓練所形成的、相對穩定又在逐漸發展變化的行爲方式。習慣一旦形成,就具備了三個特性:一是穩定性,二是養成型,三是長效型。小學生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學會做人的道德習慣,學會學習的學習習慣,學會生活的吃飯、睡覺、衛生、鍛鍊、勞動習慣。人的年齡越小,習慣養成越重要。

1.學會做人

孔子教育弟子,講的最多的是“君子之道”,即怎樣做人,是爲人處事的態度,是善惡是非的觀念,是個人修養的境界。孔子誇獎學生,一定是在道德修養和爲人處事方面有可稱道之處。他稱讚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是具有良好的品行和個人修養,是“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思想境界。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做人習慣的關鍵。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強,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寄宿制小學,學生在一年級開始,從週一到週五,從每天的晨起到晚睡都在老師的監督和指導下度過,他們對老師充滿着信任和尊敬,願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經》中第一句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塗畫,你把他塗黑,他就變黑,你把他塗紅,他就變紅。因此,培養好習慣越早越好,效果越明顯。

2.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的習慣很重要的。在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通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和生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老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卻徒手在黑板上畫直線。要求學生寫規範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要求學生按時認真完成作業,老師卻不能及時認真批改作業。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了良好的教學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需要從細節和一點一滴抓起。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聽課、書寫的習慣,回答問題的聲音、思考問題的方法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習慣。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需要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上加以引導。孔子對於學習的論述,講的最多的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及學習態度。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學而時習之”等等。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需要家校及時聯繫溝通。老師可以經常進行家訪,及時瞭解學生在家裏的學習行爲,對學習行爲做出正確判斷,及時提醒家長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只有老師與家長不斷溝通,相互配合,纔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學會生活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吃飯、睡覺、灑掃、衛生、鍛鍊、活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行爲,我們很有必要教會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民以食爲天”,學會吃飯與節儉的美德有關,與文明禮儀有關,與身體健康有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不僅是我們應該知道的道理,珍惜糧食更應是我們讓學生學會的習慣,餐廳內學生用餐,老師不光是維持正常的就餐秩序,還要糾正學生不良的飲食習慣:挑食偏食、剩飯剩菜;其次,如何吃得更加有涵養,如吃飯不大聲說話,不把飯菜扔到飯桌上,菜湯濺出碗盤外,不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吃完飯桌長監督碗筷是否清洗乾淨,放置是否合理,餐桌及其周圍地面是否清潔等,這些都是應該養成的行爲習慣;再次,現代人的疾病基本上與吃有關,如何瞭解食物的營養,葷素搭配,如何控制飲食的適量,不暴飲暴食,如何注意飲食衛生等,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常識。

總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需要每個老師用愛心、耐心、誠心、恆心,精心呵護,細心培養。通過老師紮實、細緻的教育工作,使每天的每件小事做精彩,每個細節做完美,使他(她)們幼小的心靈每天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數學教學心得9

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力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不願多做思考、提問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得到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幾點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

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複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他們創新的慾望。勇於創新,善於創新。

2、要尊重學生的意願,挖掘學生潛力。

把學生從知識爲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認知結合起來,不妨講講一些課外知識,比如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享,增長學生的知識。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麼?爲什麼學?怎麼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探索規律》這一課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給出規律,然後應用這些規律來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安排了比較充實的實踐、探究和交流的活動。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曆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習動機。

問題提出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曆中的規律,同時體會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了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彙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10

20xx年3月21日,我很榮幸參加了大同縣教育局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聽了縣優秀教師趙君老師的公開課,授課內容是五年級數學《確定位置》一節,真是受益匪淺。從開頭的導入一直到最後別緻的結尾都深深吸引和打動着我。

首先,在這樣一個輕鬆的環境中我體會到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作爲青年教師,我認爲我一定要時刻秉承新課程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作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

一、注重語言藝術,時刻記得德育教育

聽了趙老師的課後,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了,她的語言讓我無比佩服,一句“數學就是爲了尋求一種簡單”就貫穿了一種數學簡單的概念,讓學生輕鬆的學習,在戰略上藐視,而少去了對數學的恐懼,以致更輕鬆的學習。趙老師常說“你們太棒了”,“你們比老師想象的要聰明的多”,“你們跟數學家想在一起了”,對學生的這種鼓勵性的語言特別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趙老師也不是一味的鼓勵學生,有時她也會強調“同學們,回答問題要乾脆、利落”,“腰板都挺直了”,這正是對孩子們的德育教育,她非常注重孩子們上課時的每一個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最後,趙老師通過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她說:“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讓學生明白學有所用,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學得更有勁兒!從這些話語中,我知道了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語言藝術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注重課堂細節,關注每一名學生

在講課過程中,趙老師有一次故意出錯,這一錯好處可真是不少啊,既能引起走思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收回心,重返課堂,跟上老師的思路,還能讓正在聽課的學生記憶更爲深刻,讓所有的學生真正理解“數對”的含義。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會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關注到每一名學生,把每一節課組織好。

三、學會融會貫通

在開始創設情境的時候,趙老師讓學生回憶了二年級“組”與“排”的概念,在後面拓展提升時,又用到了四年級所學的“用字母表示數”,將小學知識柔和起來,融會貫通,這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四、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

今天,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回憶課堂,趙老師講到讓一列學生站起來,突然那個學生似乎不懂了,老師就突發奇想說難道你要組一個長方形嗎?這一問,既緩解了尷尬地氣氛,又使學生不至於感覺自己犯了錯誤而緊張。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刻意去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五、爲課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節課,好的開始固然重要,而精彩的結束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在課程最後,趙老師設計了一個六乘六方格,裏面填滿了字,最後趙老師用座標的形式將“認識你們很高興”一句話表示出來,一方面爲學生複習了本節課的內容,檢測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是跟學生很好的分別語,讓每位學生都有意猶未盡之感,爲整個課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最後,受領導啓發我思考了“小雞”和“小鴨”的不同,我的學生到底應該成爲“小雞”還是“小鴨”呢?我想,還是應該讓學生們自食其力,自己探索,自己去“找米吃”,不要像那木頭一樣的“小鴨”,每天張開嘴讓我去塞,那樣總會有一天塞不進去的,而怎樣能讓我的學生變爲“小雞”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好習慣。

我想,作爲一個支教生,我會在這僅有的一學期的時間中,儘量去讓我的學生變爲“小雞”,我會力求去做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個教書匠!

數學教學心得11

20xx年4月13日,我參加了“蘭山區小學名師課堂教學展示月活動”的聽課。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裏,觀摩了來自四小的田進蘭和二小的孟鑫峯《小數的認識》,四小的盧少華《乘法運算定律練習》,二小康立軍的《小數的加減法》和三小葛榮的《植樹問題》小學名師課堂教學,聽了專家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發表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爲教學服務。例如:二小的孟鑫峯《小數的認識》,孟老師在課件裏呈現新疆的美景,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中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着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孟老師從新疆的基本信息入手引入新課,激發興趣——聯繫自身,探索新知——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啓發性。特別之處,是孟老師在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夠把新疆小姑娘身高1米3分米爲契機,引入長度的小數表示,從而活躍課堂也加深記憶。孟老師還讓學生寫自己身高,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中年級的學生。

創設的情境真正爲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爲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一天的時間裏,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爲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田進蘭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啓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爲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例如,在教《小數加減法》一課的康立軍老師,就是抓住了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的特點,創設“學生自己當老師來出題”的問題情境。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從展示學生的題解中展示出的一連串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複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數學教學心得12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和交流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心得體會,也希望通過交流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與啓發,能對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在從事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 培養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好習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他終身受益。因此,作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特別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生性好動,喜歡亂跑亂叫,,即使在課堂上隨意性也非常大,想說就說,想下座位就下座位,這是兒童本性,教師不要太着急。我們要從課堂常規要求入手,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養成課堂會傾聽的好習慣

課堂上注意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既要認真傾聽老師的引導講解,更要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一般來說,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解時表現還好,但在傾聽同學發言時,很難做到專心專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加強訓練:如比比誰坐得好、聽得認真,比比誰能複述剛纔同學的答案,比比誰還有更好的回答等等。這樣經常堅持訓練,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會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養成會自我檢查,用行動告訴老師的好習慣

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於學生思維能力、書寫能力等存在的差距,大家完成練習的時間就不一致。這時先完成的學生就可能坐不住了,會隨意說話,會以許多方式去影響別的同學,容易造成課堂混亂,影響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引導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如看看自己的習題做完

整沒有、是否全對、再算一算、用坐端正的方式告訴老師已經完成等辦法加強訓練,讓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減少出錯的概率,也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提高學習效率。

3、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會說的習慣,有利於學習信息的反饋,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狹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的缺乏更是難以準確表達,這就需要老師加強數學語言的鍛鍊和引導。一年級的數學信息多以直觀的圖形模式呈現出來,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善於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我在教學看圖列式這類題型時,先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意義,問題是什麼,然後在要求學生完整表述一遍,把直觀形象的圖形信息,用數學語言加以正確表達,循序漸進地把意思表述清楚、說完整。說出圖意,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條件;能說出問題,就說明他就明白了要求什麼。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會到兩個條件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爲以後的解決複雜問題打下基礎。

二、保護兒童童真,對學生多表揚、少直接批評

一年級的小朋友天真可愛,對老師充滿崇拜,老師不經意的誇獎就會讓他興奮許久。這就要求我們摒棄成人對錶揚不在意的思維,站在兒童的視野,在課堂上不吝惜表揚。

1、注重表揚的技巧和時機。

同樣是針對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 ,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的注意和效仿,比直接的批評就管用的多。我以前上課時,發現同桌兩個同學都不認真聽課,點了其中一個同學的名字,但另一個卻依舊無動於衷。後來我嘗試換成另一種方式,發現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集中了,我就會說×××坐得很好,聽課特別認真,話音剛落,發現全班同學一下子都坐得端端正正,精神抖擻

地望着我,被表揚的同學更是特別專心,達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2、注重表揚方式,物質的獎勵比口頭的鼓勵更有魅力。

上課前,我經常會準備一些兒童喜歡的小獎品,如五角星、小紅花,一節課獎勵幾個表現突出或進步明顯的學生,調動大家積極性。課前,我會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學習要求,同時告訴大家表現突出會有獎勵。怎樣,有了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激勵,學生的注意力就會相對集中,課堂紀律的可控性會大大提高,教師會感到稍微輕鬆些,教學效果也會比較讓人滿意。

3、注重對學生作業評價的多元化。

用直觀的分數、等級、小紅旗等圖形、加上表揚和激勵的評語、以及不定時的全班展示,都能帶給學生驚喜,調動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感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數學學科是是抽象的、單調的,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產生興趣,他們纔會喜歡它。

1、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建立起師生間的親密關係。

課間與學生多交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玩幼稚的遊戲,成爲學生的朋友……學生喜歡上你這位老師了,自然就會肯聽你的話,喜歡上你的課了。

2、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在不同的比賽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好勝心強,愛表現,不願掉隊。根據這些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課堂練習環節,多設置一些小組競賽的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潛能,減少學生的疲憊感,讓學生注意力保持相對集中,情緒保持相對飽滿,提高學習效率。

3、利用課堂遊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從教材編排體系看,遊戲活動內容也比較多。所以在課堂活動這一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和發掘

遊戲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我在很多時候,在課堂遊戲環節會挑選表現突出的學生與我一起示範遊戲(這也是對學習認真的同學的一種獎勵,同時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再讓分組合作遊戲,在遊戲中完成數學學習任務。並強調,任務完成得好的同學有機會再和老師一起遊戲(這也利用了孩子喜歡老師,希望得到老師注意的心理)。採取這些辦法,學生會比較願意學習,會較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相對集中,對學習保持較強的興趣,便於教師掌控課堂秩序,提高教學效率。

“教有法而無定法”,上面的表述只是我在從事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點經驗和點滴體會,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對於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我們熱愛這項工作,熱愛天真的孩子,只要用心去努力,大家會感受到教學的快樂,得到應有和的收穫和意外的喜悅的!

數學教學心得13

從教短短几年,我已將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學打了個通關。發現越教到後面越輕鬆,其中有一個好的方法很是值得貫穿於教學始終,那便是"遷移類推"法。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現象普遍存在於人的活動中,凡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十分緊密,並且總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利用學生先前獲得的知識對後繼學習施以積極的影響,可以使新知通過遷移而類化。恰當地運用比較的方法,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一、通過比較,遷移舊知類推新知。

人們常說:有比較纔有鑑別。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幾乎都是在比較中實現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比較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在新知識的比較中思考、分析、理解,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開展的,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可以讓學生觀察發現新舊知識的異同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由舊知遷移推出新知。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四(5)班上課內容爲《億以內數的認識》。我充分利用了遷移推出法。我先從萬以內的數的讀法、寫法、數位及數的組成等舊知入手,讓學生把數量單位都找出來,並一一有序地排列好,……萬、千、百、十、個(一)。接着由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教學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百萬是(一千萬);10個千萬是(一億),並且讓他們一一按各個計數單位數數,認知。說到一億時,孩子們都張大了嘴,那驚訝的神情,真的好搞笑,可見還是對一億這個大數有些許感知,我順勢介紹: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我們每秒鐘在紙上畫一個點,一刻也不停的畫,要畫3年2個月;如果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說得他們一愣一愣的,呵呵。緊接着,排出了更多的計數單位……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百、十、個(一)。"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叫做數位",我把"數位"的概念介紹給了學生,邊講邊在計數單位下面添上了"位"字,並引導他們認識到一個數佔幾個數位,我們就稱它爲幾位數。讓學生區分了"計數單位"和"數位"後,我任意在一個數位上寫上數字,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意義。例如在萬位上寫上"8",學生很快說出表示8個一萬,是八萬;在百萬位上寫上"5",學生很快說出表示5個一百萬,是五百萬。我試着讓他們把一個較大的數的讀法寫出來:48651890。當然自學過的學生很快交了滿意的答卷,但也有不停抓後腦勺的,這都很正常,我鼓勵他們,只是試試,沒寫出來都沒關係。通過數位表的認知,有的學生不由自主地一一對應將數寫在各個數位上,也有提前預習過的學生會按四位分級寫出讀法。順勢我便說:"寫得快的同學還是有小竅門的,他們會將數用小逗號分成幾段。"於是我便介紹:按我國的計數習慣,數位從個位起,按順序把每四個數位分爲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億位在億級。我用紅筆將"數級"劃分好,我試着讓學生領悟學習了這個"小竅門"後,又練習了一個較大的數,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讀萬級的數,通過做得又快又好的學生介紹經驗後,便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按個級的讀法去讀,只是在後面加讀一個"萬"字。我總是想難倒我的學生,於是故意"刁鑽"的出了中間和末尾有0的較大的數,竟然還沒難道這些"小不點"。最後補充小結,每級末尾的0不讀,中間不管有幾個0,只讀一個0。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我上得很舒心,學生也學得輕鬆、愉快而紮實!從後面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我明顯能體會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靈活性。這不正應證了劉潤玉教授所言:"一本書要越教越薄"。與其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授學習的方法與思想。

二、在多例學習比較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數學知識各有其確定的內涵,同時又以各種形式,各種結構聯繫在一起,以尋同爲主,根據對象共有的本質特徵組織比較,在歸納與概括中發現知識的本質屬性,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相遇問題"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題組:

1、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從乙地開往甲地,每小時行40千米,兩車同時開出,幾小時後相遇?

2、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3小時後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3小時後相遇。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上面這組題目都是相遇問題。第1題是相遇求時間;第2題是相遇求路程;第3題是相遇求速度。這3道題目是根據時間、速度、路程的相互關係進行結構變換的。通過多例練習使學生能夠從解答這一組題目過程中掌握知識結構。

三、在辨析、判斷練習比較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對於一些相似、相近和相關的知識,學生容量混淆,如果根據知識間的差異進行以辨析,判斷爲主要形式的比較,可以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其間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上《排隊中的數學問題》時,我編寫了三個題目讓學生加以辨別:

1、小羊們排隊做操,喜洋洋前面有5只羊,後面有7只羊,這一列共有幾隻羊?

2、小羊們排隊做操,從前數,喜洋洋排在第5;從後數,喜洋洋排在第7,這一列共有幾隻羊?

3、小羊們排隊做操,從前數,喜洋洋排在第5,它後面有7只羊,這一列共有幾隻羊?

讓學生們明白排隊數數時,不重複、不遺漏及既不能重複又不要遺漏。

四、在題組練習的比較中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形成階段,以題組形式組織變式練習,幫助學生從事物的各種表現形式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有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一位數除幾位數是除法的基礎,其中商中間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教學的難點,可以設計一組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在比較中理解和鞏固:

400÷4=

448÷4=

428÷4=

因爲在教學中,我經常用設計一些巧妙的教學環節和習題,漸漸地,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今後的教學中,我定將"遷移類推"法進行到底!

數學教學心得14

一年級數學教學心得 通過這段時間的幼兒教學,我對幼兒這份職業有了全面的瞭解和深刻的認識,對長期在這個崗位工作的老師充滿敬佩。數學作爲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在學前班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學前班的數學教學開展的並不盡人意,由於孩子們太小,枯燥的數學課往往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導致孩子們上課的學習習慣不太好,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強,思維能力不夠活躍等都成了影響學生上好數學課的難題,久而久之教師因爲難教而對數學不感興趣,幼兒因爲難學而對數學失去興趣,如何走出這些困境?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主動。

興趣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爲他們創設充滿氣味的學習情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我還利用幼兒好奇、好動、好問的心裏特點,緊密結合數學科學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幼兒感到真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幼兒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爲強烈的求知慾,並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同步發展。

大家都知道幼兒對故事,小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幼兒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多滲透數學教育,讓學生在玩中學。

爲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建構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我在教學活動的過

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可能創設情境,設計許多爲學生喜聞樂見

的數學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到數學知識。 三、在教學中必須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別異。

尊重兒童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幼兒的能力差異是客觀的,是不以老師意志爲轉移的。有的孩子思維敏捷、感悟快、一點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維遲緩、感悟慢、總不開竅。在數學中,讓孩子進行有層次的練習、也可以讓幼兒按不同要求練習。如:在認識1 ----10的排序,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提供6種以上的圖片進行排序,能力差的幼兒可提供3個明顯大小的實物供其擺弄。實踐證明,只有承認幼兒的差異,讓幼兒在進行有層次的操作練習,才能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才能支持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去探索與表達。”俗話說:“千人千面”。說明每個人都是獨

特的個體,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老師只有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們才能自由、大膽地表現自己。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都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對極個別後進生,也能做到耐心輔導,手把手教。當然,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點,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會正視這些缺點,爭取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數學教學心得15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麼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繫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繫,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侷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爲努力是每一個願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爲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髮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賓所言:“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運用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的現狀和進步。

四、師生關係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爲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努力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內容—讓學生講解;新知—讓學生髮現;結論—讓學生歸納;學法—讓學生總結。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