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1

讀了《教什麼知識》這本書,讓我深深的體會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課堂成爲學生的樂園。以下是我讀書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要了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爲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要提高自身素質 。

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其次,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爲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總之,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地設計,纔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纔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纔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一切爲了學生”,這將是老師心中爲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唯一規範。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老師,任重而道遠!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2

行爲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四種學習理論及其啓示如下:

行爲主義

學習是個體某些條件限制下產生的反應;個體習得的行爲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側重於學習的外部行爲研究,對陳述性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有指導意義。教師要觀察學生行爲變化,及時強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學設計。對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和學習環境的豐富程度都沒有特別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納

認知主義

學習是個體對事物經由認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認知結構將發生改變。比較適合那些需要進行較高認知加工的任務,比如問題解決技術(規則的演繹、推導與簡單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強調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提供適當的問題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學設計。對學習者的認知加工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魯納和奧蘇貝爾

人本主義

主張研究人的整體意識性、人的尊嚴、價值及其本性;強調“以學生爲中心”,着眼於學生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和人格的自我實現。對學生完善的個性和人格的培養;對個性強,性格孤僻的學生的教育。重視合作學習和發揮學生主動性;重視學習動機、情意教育;支持雙主式教學設計。教師要有對自身職業和學生的熱愛,要有責任心。

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

建構主義

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力圖在更接近實際的情境學習中,以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爲基礎建構新知識,賦予新知識個人理解的意義。適合於非良構領域的複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認知加工的任務,如複雜的問題解決,認知策略的選擇與調控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爲學生創設情境,設計合適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支持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者要有很強的認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學習環境能充分展示問題的複雜性,提供足夠的材料、細緻數據分析與操縱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皮亞傑

啓示

顯然,依據幾種學習理論觀培養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能力。這就導致了教學設計人員或教師會提出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否有某一個“最好的”教學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個教學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鑑於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它受到個體原有知識的極大影響,也許對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是具體情況要作具體分析。

第二個問題是設計人員如何做到在學習者、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之間恰當匹配呢?這取決於所要學習任務的要求如何。依據不同的認知加工水平,需要採用不同學習理論所讚賞的教學策略。

所以教學設計人員需要回答的問題不是“哪一種理論最好?”,而是“哪一種理論在促進具體的學習者掌握具體的學習任務時是最有效的?”。在選擇教學策略之前,必須考慮學習者和學習任務兩個方面,考慮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加工要求這兩者同所要採用的教學策略之間的關係。

(1)不同的理論所倡導的教學策略在某些情況下有所重疊交叉(即在適當的原有知識量和相應的認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學習理論);

(2)由於每一種學習理論的獨特聚焦,所適用的教學策略是很不相同的。這就意味着將任何一個教學策略整合到教學設計過程時,爲什麼要做出選這個策略而不選那個策略的抉擇,這是依據學習任務的性質(即所要求的認知加工水平)和學習者的原有知識水平來做出取捨的。

正是鑑於此,我們並不做倡導一種理論而否定另一種理論的事,而是強調每一種理論的不同用處。我們不應該只鍾情於某一種理論,而要依據學習者現有的能力水準、學習任務的類型、在這一情境中達成最優學習結果的各種適當方法,來做出理智的選擇。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3

記得剛開始翻閱《教什麼知識》這本書時,我還真有點厭煩,覺得裏面的知識太過枯燥乏味,甚至是不太好懂,沒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內容。可在我耐着性子一點點讀下去地時候,真是越讀越覺得有收益。在不長的時間我就認真讀完了前兩章內容。這其中的收穫也是豐富的。

首先我認爲作爲一個老師必須要重視“教什麼知識”的研究。儘管我不同意作者“教什麼知識”比“怎麼教知識”更重要的觀點。但是教什麼知識?從我們中小學教學來說,教科書是基本的依據。我們即使他不知道教什麼知識是最應該研究的,但是我們可以研究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研究教材的教法,這至少可以保證他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長期以來,在傳統教材觀下教師的教學大多是這樣的。但如果一個教師不研究怎麼教,大概連最基本的教學任務也就無法完成了。但作者的觀點,可以促使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從“怎麼教知識”向“教什麼知識轉化”,這對於突破教學中制約教學質量的一些瓶頸我想是十分有益的,在當前大多數老師依然不關注“教什麼知識”的背景下顯得尤爲重要。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對‘教什麼知識’缺乏思考和理解的教師是很難成爲優秀教師的”。

長期以來,教什麼似乎一直是課程研究者、教材編者的事,而怎麼教纔是教師要研究的,廣大教師把自己定位在課程與教學中執行者而不是研究者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教材處在一個非常神聖的位置,教材寫什麼教師就教什麼似乎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往往習慣於守護着教材的神聖,我們往往盯着教材的細節批評與質疑,糾結於不同版教材的差異而無所適從,這看似在撼動着教材的神聖之位,實質上依然反映了我們對教材神聖地位的捍衛,在內心深處容不得教材的半點瑕疵。在我們的心底有個聲音:教材怎麼可以是這樣呢?

我一直認爲,學生學不明白,學生學習負擔重,根本的原因不是教學的內容多與深(教材的內容遠沒有到太深太多的地步),而是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導致對教學的不到位所致。本書作者提出了知識的四個層面——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以及價值性知識。教師如果能從這四個層面去把握知識,纔有可能使學生“理解”知識,只有理解的知識才可能形成“結構”,只有形成結構的知識才可能形成“能力”,只有具有能力學生纔可能在新的情境中去應用知識。不“到位”的教學,學生只能在原有情境中去識別再現相關的知識,而不可能達到應用的層次。舉例來說,關於細胞膜的'結構知識,如果只是止於讓學生知道它是由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蛋白質分子以不同的方式與脂雙層結合,那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是停留在事實的層面,學生以後或許可以描述細胞膜的結構,但當改變問題情境學生就會不知所措,如我們問:一個細胞中發現由磷脂分子包裹的油滴,這種油滴的結構會是怎麼樣的?現有水溶性或者是脂溶性的藥物,如何通過磷脂來包被它們?學生顯然難以從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找以分析解答的依據。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從科學史的研究過程入手揭示細胞膜模型的建立過程,從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性質入手分析它們如何構成這種結構,這種結構對於完成功能有什麼意義,上述問題對學生而言或許成不了什麼障礙了。後者的教學我們顯然教給了學生更多的知識。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材以及我們的教學,不是內容多了深了,恰恰相反,我們的教材有些該說理的地方說理不夠,該完善知識結構的地方缺胳膊少腿,能簡潔的地方儘量簡潔,而教師又往往拘泥於教材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停留於事實與符號的層面,缺少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隱含於事實背後的方法及價值知識,當然也形成不了結構。一個教學到位的知識,學生訓練一、二次或許就足以達到應用的層次了,而一個教學不到位的知識,或許即便你讓學生訓練N遍,學生依然只能照葫蘆畫瓢。至於當前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生負擔重那是另外的話題,不在本博文探討的範圍之內。

教什麼知識讀書心得4

知識是午後的陽光,只要你握緊自己的雙手,總有些會留在你的手中;知識是水中的月亮,如果你霧中看花,總會若即若離;知識是最高的山峯,只要你用於攀登,總會有一覽衆山小的風景。

參加工作十餘年的我,總是在教學一線周而復始的傳授着知識,每每我還會爲此而沾沾自喜,感嘆自己正如韓愈所說的那樣,“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我覺得,“授業”,就是傳授給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如果按新課程的理念,“授業”,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即引導學生掌握生存和發展必備的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曾經的我覺得,這種認識應該最爲普遍,最能爲教師所接受。但是在我讀完了《教什麼知識》一書後,我不禁衍生出一個問題:”授“業,什麼是真正的”業“?或者說,什麼是真正的知識?

什麼纔是真正的知識,應該是我們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可是在實踐中,卻沒有幾人認真思考過。或者說,有衆多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其中,這兒的”衆多“教師,就包括我,”教書育人“十幾年,自我認爲一直在教學生”知識“、教學生學習,教學生做人。和專家的說法一對照,才發現自己多年的理解是有失偏頗的。

在我重新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從新定位之後,我不經感慨萬千!

首先,只有當知識成爲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爲知識。我們每天的教學只是高呼着口號: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去設計自己的教學。我們是把興趣和知識分離開來看。實質上知識產生於興趣,興趣來源於知識的本身。他們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識讓學生產生了興趣,學生纔會從”要我學“轉化爲”我要學“,變被動爲主動,這樣的知識才能深深的激活孩子的思維,才能讓孩子樂於學習。所以,能引發學生興趣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

其次, ”只有不斷髮展、深化的知識,纔是活的知識。“學生是在不斷髮展的,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知識,要從學生的發展關注知識;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取捨性的傳授知識;能夠很好的把握知識的外延度,在學生能夠理解的情況,儘可能的把對學生有用的,有益的知識進行擴展和外延。我們不能只單單站在今天的道路上傳授知識,我們要站得高,看得更遠,爲學生的將來做好準備,這樣的知識,纔是真正的知識。

也許,專家對”知識“的闡釋,讓我們汗顏。一直以來,總是以爲,”考試能考到的就是知識“。認真反思,考試能考到的,有的是真知識,有的卻是僞知識。所以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再照搬教材、照搬考綱、照搬資料,讓僞知識充斥學生的視野、禁錮孩子的思想、摧殘孩子的心靈啦。應該去僞存真,教給學生真正的知識。

讓學生學會學習,就應該先解決好這一根本問題,否則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基於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都要轉變觀念、認真思考。

有人說,知識是雲,落下霏霏細雨,也有人說,知識是雨,聚成浩瀚的海;,還有人說,知識是海,托起夢想之船。而作爲教師的我們,”千教萬教教求真知“,別讓”僞知識“矇蔽了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