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1

近期在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對於其中關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感悟頗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爲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2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爲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3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並始終實踐着的人生信條。大概也只有這句話才能夠充分地表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諦。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經擔任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並且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以高瞻遠矚的目光、寬廣如海的胸懷,積極倡導並且向我們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待學校,對待教育,對待學生,對待自己的事業,一直在向我們呈現出他的熱誠和激情,這樣的奉獻精神,實在是讓人驚訝,讓人感動。教師和醫生一樣,本身就是一種良心職業,它的衡量不在別處,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爲一名老師,倘若沒有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不難想象到:他必然也無法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說,愛學生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作爲一名老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愛學生,才能夠用溫存慈祥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纔會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軟和藹的話語與他們溝通。只有這樣,老師與學生的心纔會越來越近,最後,融化爲一。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夠更加地瞭解學生,從而對症下藥,積極幫助學生。同時也要嚴以律己,積極用正面形象來

引導學生。或催化、或促進、或誘導,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懇懇地去幫助學生讀好書、做好人。

只有深入進去細細閱讀《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進陶行知,認識陶行知,進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勵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以科學的態度看學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懷着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着與滿腔的熱愛,陶行知先生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通過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最終形成了一系列生動而實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麼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這個觀點,可以說是陶行知先生最關鍵的教育理念。可以說,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或者說,生活,它在某種形式上說,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爲中心,不給予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可以說,生活教育實際也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就是說,生活教育是單純的知識教育的相對面。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麼偉人還大。”在他的概念裏,作爲老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的性格以及想法。當然,尊重絕非放縱,更不是任憑他自生自滅。在老師對於學生的愛中,應當也是有”嚴“的成分存在。只有學會尊重學生,才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從而用最好的方法來扶持學生。當發現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的時候,老師不應該過分指責他們,應該及時地送上關心與指引,爭取讓學生接受我們的愛,並且順利找到正確前行的路。

事實證明,如果老師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對待這份教學工作也很難打起精神,上課也缺少激情,更別提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同心溝通了。於是乎,學生也不會被課堂的內容所吸引,從而有了厭學情緒。但是,倘若老師只愛一部分學生的話,那麼,也意味着他在對另外一部分學生冷漠。這樣的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絕非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說,老師給予學生的愛,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愛。只有用心給予愛,學生纔會感受到愛,並且積極給予回饋。

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探知能力,深入而實際地生活,勇於積極地發現美、追尋美、並且創造美。同時,老師還肩負着另一個使命:“把美引入課堂,引入學生的心靈。”

可以很坦白地說,一個能夠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只有這樣,纔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愛着那些孩子,並且因爲那樣的愛而心生喜悅。這種愛絕非是規章制度所能帶來的。這種愛是一種由心生出的自覺行爲,強迫不來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帶着尋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的時候,這種樂觀精神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能夠更好地把美與愛傳遞出去。旁觀人的一生,學生時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時光,它是純潔的、乾淨的、夢幻的,而又真實地存在着。

爲此,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做到“愛滿天下”,都理應爲學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記憶,讓他們能夠在學校裏健康快樂地成長。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爲廣東某中學校歌所做的詞,也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教育名言。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在不厭其煩地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動學生的大腦,並且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沒有什麼是不能挑戰的,無論是權威還是老師。在老師與真理之間,首先要尊重的應該是後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師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儘量不讓他們過分依賴老師。時代在進步,學生的思想也變得更成熟,見識更豐富,觀念也更加地前衛。倘若只是用嚴格的管教來對待他們,即便他們一時知錯了,但是沒多久還是會再犯。

所以要努力讓他們心悅誠服,自願放下戒備,並且接受老師給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貓捉老鼠”來形容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很顯然,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了。面對着非常有主見的學生,對於老師來說,亦師亦友纔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對他們的指導。在當今社會,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讓學生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領導,就一定要不斷地提升老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通過贏得學生們的欽佩,才能以引領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踏上正確的方向,並且用人性化的方式來進入學生的內心,從而得知他們的想法,並且積極引導他們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纔是最有效的法寶。好的老師是溫柔的,能夠給人安慰,就像陽光一樣溫暖明媚。這樣的老師,顯然更容易征服學生。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4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特別他的鄉村貧民教育踐行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通過閱讀《陶行知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還有許多誤區,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下面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對素質教育的新啓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爲應試讓學生多花時間讀書、背書,特別關注他們的考試分數,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行知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爲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爲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觀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創新。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正符合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二、要理解教學的真正意義。

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要意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纔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學生聽教師教”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爲“覓食”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