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烙餅問題教學的心得

有關烙餅問題教學的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烙餅問題》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教材從現實生活中的烙餅現象入手,提取出一個新的數學問題:烙餅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最節省時間?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初步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烙餅”雖然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但要提升到數學的高度,探索其中蘊涵的優化策略,從整體考慮,合理安排,突破完整烙熟單個餅的生活經驗,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怎樣展開教學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基礎,保證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呢?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和全面瞭解學生,依據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之間的差距,恰當地架設學生探究的“腳手架”,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實實在在地展開。

有關烙餅問題教學的心得

一、精選特例,有效引導

教師直接拋出一個關於“烙餅”的問題:媽媽正在烙餅,每次鍋裏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 3分鐘。如果要烙 4張餅,至少要多長時間?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4張圓片代替餅,在課桌上比劃不同的烙法,很快就發現每次烙兩張是最快的烙法,只需要 12分鐘就能把 4張餅全部烙好。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烙餅方法後,教師又接着請學生想一想:如果烙 3張餅至少需要多長時間呢? 學生一般是先兩張一起烙,再烙剩下的一張,他們在動手“烙餅”的過程中,不免有這樣的疑惑:怎麼烙 3張餅和 4張餅的時間同樣多呢?還有沒有更省時的方法?

探究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烙好 3張餅正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如果讓學生研究3張餅的烙法,學生往往認爲 12分鐘是最短時間,要是沒有老師進一步的追問和提示——“還有更短的時間嗎?”學生的探究很可能就到此爲止;如果循序漸進地按照一張、兩張、三張的順序去烙,學生則會因爲一張餅與兩張餅用時相同,從而理所當然地認爲 3張餅也和 4張餅需要同樣多的時間,探究也難以自覺地深入。

因此在引導學生探究的起始環節,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對課堂學習所取的作用。本課從烙 4張餅引入,正合乎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而言,4張餅的最優烙法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相當多的類似的積累,將 3張餅置於其後研究,學生的疑惑就會油然而生,有了疑惑當然會促使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去嘗試別樣的方案。可以說,以烙 4張餅作爲切入口,是精心選擇的一個特例,在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時起到指明方向的路標作用,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二、突破關鍵,有效合作

充分利用鍋裏的空間,不讓鍋裏位置有空閒是節省時間的關鍵。因此烙 3張餅必須把其中一張餅先烙一個面,拿到一邊去,然後和第三張的最後一個面一起烙。實際上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先烙 2張,再烙 1張,但因爲有了烙 4張餅的經歷,所以就會質疑:3張餅需要的時間爲什麼不少一些呢?

教學實踐表明,通過進一步的嘗試,會有少數學生能發現最優的烙餅方案,但大多數學生仍然難有突破。如果此時教師急於將教學推向下一個彙報、交流的環節,那麼將會有多數學生的探究是流於形式而沒有實質作用的;但如果不提供任何幫助讓這部分學生繼續嘗試,課堂時間又有限,而且部分學生的探究依然會徒勞無功,小組合作的需要因此產生。

衆人智慧勝一人,我們不妨以4人爲一個小組,1人負責記錄時問,另外 3人每人拿“一張餅”在表格中把兩面都烙熟,看哪個小組用時最短

這一表格設計非常直觀,爲探究烙三張餅的最優方案搭好了臺階,而分工合作的方式,則有效分散了難點。由於每人要“烙熟”一張餅,儘管是在進行小組合作,但畢竟是孩子的心理,他們都不想讓自己手上的這張“餅”落後,就會思索怎樣讓“鍋”裏的空問爲我所用,從而尋找見縫插針、見空烙餅的機會,而這正是打破常規思維的關鍵。同時,每人只負責烙一張餅,也避免了所烙的面出現重複或遺漏。

這樣,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終於找到了最優的烙餅方案可見,有效的小組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別是激發了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的潛能,使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三、比較分析,有效概括

發現了烙 3張餅的最優策略,那麼烙 5張、6張、7張……的最優策略,對學生來講就比較容易得出。尤其是 6張餅,既可以2張 2張地烙,也可以3張 3張地烙。當學生出現這些不同的方案,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案更便捷,進一步體會優化的思想。

在學生有了更多的“烙餅經驗”,得出烙餅的最短時間後,教師可以歸納出一個統計表

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你發現烙餅的時間與張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依據表格提供的數據,不難發現除了一張餅需要6分鐘外,其餘的所用時間都是張數的3倍。教師可以進一步要求學生解釋原因,從而明確所需時間與每次烙餅的張數是相關的。這樣,學生就能從具體的3張餅的最優策略推廣到烙更多餅的最優策略,從中瞭解有關的數學思想方法。

各好課是爲了上好課,可以說任何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都不可能找到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把握不當會形成放任自流的局面,課堂的活躍被雜亂代替,容易迷失教學目標;或者與之相反,教師對學生不敢放開,過多地進行暗示和解釋,致使學生用被動的操作替代所謂的“探究”。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教師必須着眼於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恰當的組織形式,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引領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本課教學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中層層遞進:嘗試質疑——小組合作——感知規律——概括規律,使每一步的探究既充滿挑戰性,又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探究具備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