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錦集九篇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錦集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錦集九篇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錦集九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心得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各類人才,是時代賦予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讓每一節課都能注入自己的智慧火花。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仔細的看了看,本書中講述了教師的多種課前準備及創設積極課堂環境與氛圍的具體應用方法,並以一些名師的真實課例來展示他們精彩課堂教學的有效形式。本書在“教師的儀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靈活有效的課堂組織與管理”、 “讓你的講授語言妙趣橫生”等章節裏,闡述了作爲一名教師,對待活潑可愛和好學求知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呵護他們的靈性,開發他們的潛質,這方面做得好,教育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書還明確指出了把育人變得容易的前提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能力。因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與交流。對此,我們有些教師卻沒有認識,對他們旺盛的精力、活躍的思想和對新事物的種種好奇,常常以“不要搗亂”或“你應該……”等冰冷語言來約束。其實如何上好課的關鍵在於如何使師生間很好地交流與溝通。書中想傳達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快樂輕鬆地成長,並獲得較強的生存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愛心要由耐心、細心來體現,把學生當作朋友,給學生以自信、自尊,爲學生創造和諧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真切地感悟老師的良苦用心,由“要他學”變成“他要學”。這樣,學習效果會提高,成果會不求而得,而身心健康的學生,其主動性和自覺性能得到充分發展,智慧潛能會得到嘗試挖掘,那麼,一個人見人愛且具有較強生存能力的合格的社會公民就會在不久的將來盡顯才能。

作爲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絕不能做“腹中空的竹筍,而要做咬住青山不放鬆的松樹”,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心中的理想課堂,它應該是這樣的:寓學於樂之中,即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樂於學習,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們的印象中,說起上課,沒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上課是有趣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它給我們的啓示是:知識是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上由老師反覆告訴我們和在課外由我們經過不斷的反覆作業練習而得到的。

那麼,怎樣的事是我們都願意主動做、樂意做的呢?那一定是從中可以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的事,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發自內心厭惡的,那就算勉強完成,也不會有多高的質量。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卻是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對學習的害怕。爲什麼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對學習內容的不感興趣,可能是覺得學習任務過重,也可能是對教師教學方式的不適應等等。所以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他們的學習的態度,變害怕學習、厭惡學習、逃避學習爲好學習、樂學習、主動學習。那如何做纔可以讓學生真正從心裏愛上學習、樂於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着手改變。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爲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爲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

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爲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爲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爲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爲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爲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爲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啓,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

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我讀了幼兒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畫出五彩世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學到了許多對好的方法。

首先,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筆者在文中說到,要深入到幼兒生活中去發掘他們關注的熱點,將目標拓展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慾,在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中去尋找美術創作的題材,並將幼兒的創作放在一個不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通過案例,我們也知道了只有當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纔會自發地想去了解並進一步觀察和探究,而這些行爲都是建立在幼兒主動的基礎上的,最終幼兒學到的都將通過一系列手段展現出來。

其次,引導與評價相結合鼓勵幼兒主動學習。在孩子的眼裏,一切似乎都是生命體,而情節的創設,讓我們在引導幼兒學習探究和興趣需要之間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易於讓幼兒產生輕鬆、愉快的遊戲心理,所以儘量運用形象生動地語言將活動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相聯繫,讓孩子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自己也投入到情節中,以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孩子、調動孩子,這樣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參與、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情境中去,和活動融爲一體。無論幼兒的作品是否理想,教師都應以認真、細緻的態度去欣賞,儘量去發現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表揚和指導,使每個幼兒都在活動中體驗到老師的關懷,從而增強繪畫的興趣和信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這學期初,學校給我們每個主科老師發了一本《一線教師》,利用課餘閒暇時間,仔細品讀了一番。

書中的十個“一線”即“一線作業學、一線紀律學、一線協助學、一線情感學、一線育人學、一線自立學、一線個案學、一線激勵學、一線複習學、一線反思學”這不就是我們一線教師工作真實寫照?

書中所記錄的故事,一個個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管大用自己積極的態度告訴我們,其實一線教師可以不用抱怨,其實一線教師可以很幸福。關鍵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認識教師這個工作,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我們不可避免的這些繁瑣事。

回顧自己工作至今也有7個年頭了,但在教育教學中,我仍存在着很多疑惑。特別是課堂常規管理方面,紀律問題是一再惹人煩惱。因此“一線紀律學”變成了我此次學習的重點,書中寫道:一線教師第一要緊的本領,就是管得住班級紀律。好的紀律,要有嚴格的管理······常規管理上,每個老師都得介入,你不介入,你就很難樹立起威信。“信”是靠你的學識與人格,“威”則要靠你的嚴格管理······

書中還講到,表揚和激勵是管理中少不了的潤滑劑······每一位一線教師每天都要和你們多的學生打交道,都需要管理,需要管理藝術。激勵是管理藝術的核心藝術。一線教師應努力成爲一名激勵學生的高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興趣愛好;根據兒童樂於鼓勵、表揚,厭惡批評、職責的特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多方面、多角度激勵學生,換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自覺的根據個人的特點和發展優勢去努力,讓自己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開展分組競賽,通過小組共同的加分減分到最後的評比,促使學生將小組的集體榮譽與紀律掛鉤,更好地做好監督工作······

管老師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一線教師的工作繁瑣,碰到問題也不是靠空講幾句“愛心”“耐心”“細心”的道理就能解決的,更需要用教育智慧去化解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樣是站在一線,同樣是教書育人,管老師卻能做得如此精彩。想想平時的自己,缺少的是對教育的反思,缺少對教育的耐心,缺少對教育的孜孜以求,缺少對教育的熱愛,所以我們平凡。

在今後的教學路上,我也將會學着管老師那樣以一顆平和智慧的心去處理教學當中的種種問題,做一位幸福的老師。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工作以前,以爲教師的職業風吹不着、雨淋不着,假期又多,一定非常幸福。可當過幾年教師後,才真正感覺到當教師的辛苦和勞累。每天備課,學習,輔導,上課,批改作業,這學習,那反思,還要迎接這樣那樣的考試和比賽……日復一日無休無息。回家累了、困了,可還要堅持在孩子睡後查資料,批作業,搞研究。每日的工作何止是8小時啊?

做一個人民教師不容易。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特別是現代教育,教育改革、知識更新、理念轉變等必須要求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手段,在那8小時之外去花費更多時間、精力來洗腦,換腦,訓練自己的業務技能,提高自己業務能力。不說教學,就是這些業務提高也的確不容易。讀了陶老師的教育講演錄之後,深知自己做了十幾年的教師,擁有的只是那麼丁點專業知識,不僅術業無專攻,文化也不曾有啊,自己讀的書太少了。

說實話自己非常清楚讀書的好處,也一度下過決心要讀好書,總是覺得沒有時間,靜不下心來讀書,自從讀了陶老師的書後,被陶老的讀書精神所感染,陶老師能夠在四十六歲時開始背論語,每天早上起牀後都能堅持背古詩,所以我想我也要使讀書成爲我的生活習慣。

記得以前讀到過這樣一段話: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手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當意識到生奮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照亮”自己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呢?現在看來,這段話說的是那麼富有哲理,我們是大海中的一滴,只有懂得正確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價值,我們纔會感到幸福。

老師們越來越忙了,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一種良好的心境來體會。我以爲是每天要有閱讀的時間,要有思考的時間。閱讀,讓我們歸於平靜,與偉人、名人對話;思考,讓我們穿越歲月的迷霧,錘鍊教育的智慧。一位學者這麼說過:“‘我坐在這裏,就是我所看過的東西的總和,如果沒有閱讀,我將一文不值。”作家餘華說:“沒有一位作家的寫作史長過他的閱讀史。就像沒有一種閱歷長過人生一樣。”美國認爲二十一世紀勞動者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會蒐集和處理信息,也就是讀書。閱讀是學習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閱讀應該成爲教師最重要的事情。

做人應該做一個幸福的人,那麼做教師同樣應該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做一個幸福的人需要做一個對生活充滿嚮往的快樂人;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需要做一個充滿目標和志向的教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怎麼樣做一個有目標和志向的教師,讓我們從中學會成爲幸福教師的祕訣。在自己工作的同時享受着工作中的樂趣,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真是一本好書!

老師們,投入書海,打點自己的幸福人生吧!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前段時間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收益匪淺。以前在讀大學的時候都是學了一些教育理論,其中大部分是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不好理解,自從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後就像品了一壺好茶,交了一個好友,讓我收穫很大。他的每一條建議都是這樣實用而中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慢慢品味着作者的精彩理論分析,也細細地聆聽着那些生動事例。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候,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着。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備課,上課,改作業,輔導學生,與學生談心,再加上層出不窮的各類活動,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佈置班級環境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並且教師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好,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又將過去,可收穫卻不大。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但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我不斷的去體會着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它完全取決於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麼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質”、“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

領悟到自己要使勞動和創造的時間這條大河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學作。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平時看到那些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現在我才知道是優秀教師是時的點點積累,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自己必須“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只有堅持讀書,才能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厚積而薄發,工作起來才能輕鬆,時間也就寬鬆的許多。

二、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實效。

我們經常要反思,在付出的大量勞動中,哪些是有效勞動,哪些是無效勞動。我們每天在工作上要辦的事情都很多,但是這些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之分,我們不能也不必成爲事務主義的俘虜,而被林林總總紛至沓來的雜事所左右,要深思熟慮,統一運籌,將頭腦中想到的和上下左右所涉及到的工作都考慮一下後進行分類。這樣可以科學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光陰不可倒轉,時間不可再生,但是,時間的使用價值可以增加,我們只要改進工作與學習的方法,完善工作與學習的程序;掌握工作與學習的藝術;講究時間的使用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幹好幹完更多的工作。這樣就能爲我們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此外,養成勤奮工作、勤奮學習的習慣,也能增加時間,再造時間。成績=能力+勤奮。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成績與能力、勤奮均成正比。假如有兩個能力相當的人,但其中一個勤奮的程度比另一個人大,由公式可知,前者的成績比後者大。這就意味着,勤奮的人與不勤奮的人比,勤奮的人大幅度地增加了時間,再造了時間。

三、思想動機——學習的慾望決定時間的取捨。

我認爲教師業餘讀書與否、學習與否,關鍵還是要有動機。在心理學上,動機是指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原因,是行動的動力,是各種行爲的內驅力。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有某種需要,纔會產生相應的動機,從而纔有相應的行動。教師學習的動機決定了時間的有無。往往,我們結束了學生的學習生涯後,都會漸漸地疏於學習。工作的頭幾年,也許還會雄心勃勃,勤讀書(這裏是指讀專業方面的書),想在事業上早日立足,好好幹一番,做出成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等過了幾年,看看比自己年輕的大有人在,自己在工作崗位上也馬馬虎虎能過得去,又何必這麼辛苦呢?於是,學習自然就慢慢放鬆。再過幾年,家有了,孩子有了,啊!有什麼比家和孩子重要,時間的槓桿很快就傾斜了,學習?哪還有時間呀?學習的動機消失了,需求消失了,哪還會有時間?有時間也都用於享受天倫之樂和朋友聚會了。

因此,我認爲讀書很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樹立學習的動機。如果教師連學習的慾望都沒有,總是滿足於現狀,總是認爲自己的一杯水足以應付小學的教學,不再思取更上一層樓,把現時的工作做得更好的話,又哪裏會有時間去讀書呢?動機決定一切,相信教師只要認識了讀書的重要性,真的想把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自己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真的想上一堂成功的公開只用15分鐘去準備就可以的話,那麼學習的時間就無處不在了。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今天讀于丹《《莊子心得》。

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 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

莊子的成就令我們後世之人萬分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爲。

當今世道能夠保留一顆寧靜之心的人實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態浮躁爲之普遍。

連我自己也不能例外,當週圍的人都紛紛將孩子送到高價名校時,我就不免懷疑起當時的決定,將女兒放在身邊這樣的普通學校會不會讓她將來發展受到影響。讀書已經不在單純是讀書了,已經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當問你孩子在哪讀書,學校的名字足以讓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這是心態的問題,哪個學校不培養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進入了一個怪圈,就如現在不少領導去讀EMBA,並不是爲了學習知識,而是爲了認識有身份的同學,同學就是生產力,就是人脈,有了人脈就不怕沒有發展。孩子讀書也是一樣了。心怎可平靜呢?

現在沒錢沒權就自然低人三分,經濟能力已經無形將人劃分了等級,不信高檔社區和城鄉結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圍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質量天壤之別。社會就是這樣的勢利,保持一個平和的心又是多麼得不易。

我想我們能在浮躁和寧靜中找到一點平衡就是成功了。讀書的過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們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將會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9

雙手無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同樣是有害的。

單調的、令人疲勞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體力勞動,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

因此,從一年級起,就應該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在課外小組裏,孩子們就學習用紙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細的圖畫。誰學會了使用雕刻刀,能寫出漂亮的字,他就會對稍有一點點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馬虎了事的作業。這種敏銳的感覺會遷移到思維上去。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

對於少年的作業,我們要求儘量使用精確的工具,使他們的雙手和手指做複雜的動作。用手工工具精細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軟質金屬,對於培養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