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9篇

關於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總9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它主要寫了一隻琥珀被發現以及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過程。全文語言易懂,描寫生動,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想象出琥珀的形成過程,理解科學家推測的過程是合理嚴謹的。

二、說理念:

1.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主體驗、感悟,注重體驗過程。

2. 課外延伸,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使課內學習與課外發展相得益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根據琥珀的樣子推想它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2. 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據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學習有依據地、合理地進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樹立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說教與學活動步驟:

(一)整體把握課文,進入語文實踐

教師出示文中“琥珀”的圖片,學生圍繞這塊琥珀,說一說課文都寫了哪些內容。

隨着學生的彙報,抓住琥珀的樣子與它的價值這一段落,學生進行朗讀,發現“想象”和“推測”兩個詞語,並理解意思。隨之和科學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

(二)探究學習,在語文實踐中想象

這一環節是本文教學的重點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探究想象能力的體現。

1. 教師請學生看着這塊琥珀,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科學家,推測琥珀的形成會想到什麼?

2. 學生會想到要有松脂包裹兩個小東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須是在炎熱的夏天從松樹上滲出。這樣學生再來讀課文可以找到許多琥珀形成過程的語句。

3. 學生讀一讀這些句子,說一說它們與琥珀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4.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髮現:這塊琥珀的價值還在於同時有兩個小東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們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就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教師演示:用一大滴松脂來包裹一隻蒼蠅和蜘蛛,學生髮現這並不能做到。因爲蒼蠅和蜘蛛都會在松脂落下來的一瞬間逃離。此時學生的興趣會很高漲,教師借勢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學生髮現科學家推測蒼蠅輕鬆得意,所以喪失了警惕,沒有注意身邊的危險。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蒼蠅當美餐,就忘記了所處的環境。這爲下文松脂把它們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這樣學生感受到科學家推測過程的合理,那一瞬間是在絕對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的。

5.這時,學生對科學家的合理想象,嚴謹思考產生佩服之情,教師播放鬆脂球形成的動畫,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再來朗讀這個被推測出來的小故事,情感會自然流露。

6.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松脂球變爲化石的必備條件要經歷滄海桑田的鉅變。

(三)課外延伸,進行綜合性學習

1.學生結合科學家的想象與查找的課外資料,再來想想這塊琥珀還有可能形成的過程。學生通過討論、比較,會感覺很難想象出新的過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學家想象的合理。

2.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教師出示“柏抱槐”圖,學生小組討論它的形成過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課後練習寫出一篇像課文一樣的科學小品文。

語文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學科,朗讀、想象、創造的完成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高潮,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這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很榮幸能站在這裏與大家共同探討與交流,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讀者、學生和教師的立場反覆研讀了課文。感受到第六單元這組課文以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示着人們對生命的熱愛。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美國的琳達·裏弗斯,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題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從更深的意義上理解,“永生的眼睛”體現的就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情懷。

  二、說學生

六年級學生讀了本篇課文後,應該能夠感受到這其中體現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夠涌起很多的感動。但是我想,他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麼使自己產生了感動,這正是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提升的地方。

  三、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成功的基礎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學地制定出教學目標,才能駕於全局。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所說:“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制定本課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爲:

1.圍繞對話核心主題——“因爲誰、爲什麼而感動”、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感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在對話中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珍惜和熱愛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瞭解角膜捐獻,對捐獻角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其中教學目標1、2是本課教學重點,目標3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得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踐行新課程理念,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的本質,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效的對話課堂是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本節課設計中,我採用 “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形成了以 “對話核心主題”爲中心點,以“對話分主題”爲線索,以“對話依託點”爲具體內容,“由點拉線、由線畫面、由面及點”的主題鮮明、各環相融、對話引證式的課堂結構,並具體設計了“預習與交流→確定對話核心主題→引出分主題→藉助對話依託點闡述分主題→整合分主題迴歸核心主題”的教學流程。

  五、說教學流程

上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是確定“對話核心主題”的重要素材。

(一)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感情與哲理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接近了。這篇課文學習中,教師首先配樂朗誦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而重見光明的人寫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遠方淡藍的大海,

那永恆的痛苦,

像塵土隱沒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過流水的閃爍,

宛如水底的珍珠。

讀完後教師說:“這位重見光明的人在呼喚、在尋找給他帶來光明的使者,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國的琳達·裏弗斯寫的作品《永生的眼睛》”。這樣的導入,爲後面的對話創設了很好的情境,爲後面參與你“因爲什麼而感動”這一主題的對話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這不是一首普通的詩,這是一首獲得溫迪捐贈的眼角膜的人書寫的情詩,表達了他重見光明後的內心感受。以此詩作導入,配之教師深情朗誦,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文興趣,還能爲課文的深入學習墊定了一個情感基調。

(二)出示對話核心主題“你因爲什麼而感動”

教師說:“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有了一種感動。當我讀了很多遍的時候,我的心中涌動着許多的感動。在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動。文章爲什麼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感動的究竟是什麼?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交流這些感動,共享這些感動。”這一“對話核心主題”的確定,充分考慮了作品的內涵、創作的意圖、學生和教師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閱讀心理和規律,能夠使對話有效展開。

(三)引出分主題,運用對話依託點展開對話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心靈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接着,學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動,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引導。我預設學生會提出因爲文章中人物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而感動,這些就是分論點。教師追問:你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動,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其他資料讀一讀、說一說。這些語句和資料就是“對話依託點”。此中,我預設重點把握兩個語段,這兩個語段是文章表達思想的重點段。

第一個語段:“琳達,”父親平靜地摟着我,“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媽媽就想過,如果我們死後的軀體能幫助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有了一些意義。”父親這番話給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這一段,我通過創設一種衝突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對話。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和琳達的態度是不相同的,並找到相關的段落朗讀;其次,教師以“能給予別人的東西有很多種,身體是最珍貴的。中國的傳統說法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損傷。面對着捐贈器官這件事,琳達是痛苦難忍,可父親卻如此平靜,難道父親不愛妻子,不尊重給予自己身體的父母嗎?”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得出:父親愛妻子、愛自己、尊重父母,但也愛別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這時,教師適時補充呈現關於眼角膜的資料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說明對於盲人而言是多麼渴望得到角膜重見光明,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真正地爲琳達父親感動。然後在感動中全班齊讀該段,並以“這時,你想對琳達的父親說些什麼”的方式表達感動。

第二個語段:“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是輝映在我女兒眼睛裏的一片驕傲”。

教師通過“作者說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那麼,父親留下的更是什麼?”來幫助學生體會“熱愛生命的精神”;用“‘輝映在我女兒眼睛裏的一片驕傲!’”來啓發學生與作者自己14歲的時候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溫迪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和熱愛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後面三個自然段,並再一次配樂朗讀,激發出學生對溫迪更深的敬意和對“永生的眼睛”的內涵的更深的理解。

沒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爲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畫家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縈繞在我耳際:“一個人什麼也看不見該有多痛苦!”

失去溫迪三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奧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爲您女兒——一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兒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髮的溫迪,她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耀着驕傲的光芒。

當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師用“看了這樣的結尾,你的心靈是否有了一種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動,把你的這份感動,用你的筆寫出來吧。”寫好後,請部分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要求讀出自己心靈深處那份最深刻的感動。

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在呈現“對話核心主題”後,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對話依託點“闡述“對話分主題”,積極地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過“說課文內容”、“品關鍵詞句”、“讀相應語段”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養語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題迴歸對話核心主題,昇華“感動”,延伸課外。

首先,教師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人類美好的情感是沒有國界的,這來自異國的文章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我們爲他們的富有愛心而感動,爲他們的——勇於奉獻——而感動,爲他們的熱愛生命——而感動……當我們擁有了這些感動之後,讓我們再來看看課題,《永生的眼睛》永生的僅僅是眼睛嗎?僅僅是將要消失的眼睛在別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嗎?還有

什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還指他們一家三代人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的那種偉大的行動和美好的情懷將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染着我們,將永遠流傳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們這一家三代人也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也是永生的。”

然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課題。並給予簡短的時間討論:“我們身體所能給予他人的不僅僅是角膜,還可以是什麼?”並呈現資料加以說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做的。接着,教師說:“如果你善於感動生活中的真、善、美,善於爲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動,那麼,你將會是一個幸福而快樂的人。”課外延伸作業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用你的這份感動感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吧。”

在對分主題進行對話之後,教師通過總結,完成對“對話核心主題”的集體構建。使學生在明白爲什麼而感動的基礎上,拓展感動的外延,將“感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時,這一課堂結束形式,與開頭形成很好的照應,體現課堂結構的圓合之美。

結尾: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帶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煥發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滿樂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八冊《21、鄉下人家》

教材分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讀文感悟,學習寫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因爲我們的孩子住在農村,文中描繪的景與物大多是學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那如何從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從平淡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是本課的難點。爲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通過 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思維而取代學生思維,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強調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自讀自悟,說一說感興趣的景色,抄一抄優美的句子。關注他們情感的生成、個性的體驗和生活的聯繫。

閱讀不僅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視的是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課標提出這一學段的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語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詞語的運用,朗讀的訓練,寫法的提煉,使人文性與工具性融爲一體。

三、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意圖。

根據課文任務量,我將用兩節課完成教學。第一節課的任務是通讀課文及精讀課文第1~4自然段。第二節課的任務是品讀5~7自然段及識字。下面我說說第一節課的安排與意圖。

1、激趣導題。通過教師語言描繪,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讓學生對鄉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課題,這樣過渡比較自然,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2、中心引領,品讀佳句。抓住“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學習。首先(品讀第一自然段)直奔“構成了一幅別有風趣的裝飾”這一要點,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美景,在比較中享受鄉村生活。接着(品讀第二自然段)通過讀一讀句子,圖文結合,拓寬學生想象花的顏色、香味及“雨後春筍”的畫面,引領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其次(品讀第三自然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邊讀邊演,並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說話,享受鄉下人家的生活樂趣。最後(品讀第四自然段)通過小練筆,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3、渲染詩意,總結全文。根據板書設計總結課文,再出示詩歌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激發學生對鄉下生活的熱愛。

板書設計:

屋前搭瓜架

鄉下人家 門前種鮮花

(迷人、獨特) 屋後春筍冒

院裏雞覓食

河中鴨嬉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4

今天我執教的《蓮葉青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祖母十分喜愛蓮葉,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着一缸荷葉,荷葉長大了,卻把荷葉剪下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瘡的事。課文語言生動,簡練,作者由景到人,觸景生情,運用了睹物思人的寫作方法。

結合我們的研究專題,這節課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抓住課文重點詞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睹物思人”的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我設計了以下流程:

  一、情境導入,出示課題。

  二、研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找出祖母精心種養荷花的詞句子

2、學生交流體會。指導朗讀

3、默讀課文,找出祖母剪荷葉送人治病的詞句子

4、學生交流體會。指導朗讀

  三、簡介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

根據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採用圍繞中心問題,揣摩關鍵詞句、有感情地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解決。在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實際來談體會,尊重學生有個性的見解,不強求統一。

在課堂中,我力圖通過以下方法來體現我們小專題的研究成果

  一、情境引入,滲透寫法

開課伊始,出示荷葉的課件,生談感受,師設計懸念,由物到人,滲透寫法。這篇課文,看似寫景,其實寫人,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學生不容易突破接受。在開課時做這樣的鋪墊,爲結尾講解寫法時奠定基礎,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概括詞組,加強技能訓練

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聽寫詞組的辦法,再次回顧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們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而本課的主要內容並不好概括,所以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目的是語文的工具性能得到紮實有效的訓練。

  三、抓重點詞句,體會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在教學祖母精心種養和送人治病這兩個環節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採用了“生自讀——談體會——師提升——生再感悟——感情朗讀”這樣的方法使學生一步步對課文進行理解。課堂中我採用自讀、默讀、師生對接讀、男女生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我雖然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問題,但我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在讀中實現文道統一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氣氛和諧,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愉快學習。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5

【教材解讀】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先以“綠”“白”二字描繪出景物色彩之鮮明,再着“遍”“滿”二字讓人感受到景物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後以煙雨之中傳來的子規聲聲寫出如音樂般美妙的鄉村聲響,渲染出如餘音繞樑般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色有聲,有實有虛,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才 又”二字,化繁爲簡,勾畫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只是舒緩、委婉地道出“閒人少”,在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與前兩句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保持和諧統一。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又如一首曲調清新明快的鄉村歌謠,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其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

本設計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了誦讀、想象、描繪、吟詠等方式,同時從學情出發,將整堂課分爲意象鋪展,走近鄉村(即挖掘學生心中原有的鄉村印象)、感悟賞析,走進鄉村(即感受詩人作品裏的鄉村印象)、表達情感,勾畫鄉村(孩子描繪心中理想的鄉村印象)三部分,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等,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教學特色】

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個字。

整節課的設計分爲意象鋪展,走近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表達情感,勾畫鄉村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教學分爲三個步驟,先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進入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用詞語描述心中的鄉村印象;然後教師補充與鄉村、田園有關的一組詞語,通過聽、想、讀,既豐富積累,又能將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第三步則因勢利導,導出詩人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

第二板塊三個步驟是讀通詩句,勾勒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深情誦讀,吟誦鄉村。

第一步驟在解決好讀通、讀準的基礎上,重點抓住“蠶”字,以對對聯的形式記住字形,通過習字視頻來指導書寫。

第二步驟走進鄉村從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三個方面進行品析。先透過一個“遍”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和描述來感受鄉村的“綠”無處不在,廣角鏡頭之後,再選其中一個鏡頭進行特寫,讓孩子盡情描述他看到的“綠”,感受景美如畫,整個過程先從“遍”字放開去,後由“綠”字收回來,而整幅畫面的賞析則先收於“綠遍”二字,再於“白滿川”、“雨如煙”處放開,收放有節,疏密有度。

聲音如歌則是讓學生閉眼聆聽,教師通過語言和音樂將孩子們帶進鄉村世界,讓孩子們想象並描述自己在鄉村聽到的各種聲音,然後引入一組描述鄉村聲音的古詩,讓孩子們在吟詠之中感受鄉村的特有音樂。

第三步,體會鄉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閒適恬靜,體會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熱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處理上我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誦,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農民生活的忙碌;再將三四句與一二句聯繫起來,將農民的生活與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聯繫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鄉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樂的、是富有詩意的;最後再引入詩人翁卷的資料,讓孩子們知道詩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寫詩爲樂,加之詩人的家鄉永嘉正是地處江南,這讓詩人對江南鄉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們瞭解了這些之後,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師則相機引導孩子們包含深情,背誦全詩。

第三板塊先引入描述古代鄉村兒童生活的古詩一組,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寫作的靈感,在一番誦讀之後,讓孩子們將自己腦中的畫面、心中的情感訴諸筆端。

縱觀全課,三三制的教學步驟簡潔流暢,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詳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後出畫面,出音樂,出情感,整個設計抓住了文字,依託了文本,關注了文化,較好的把握了單元目標與文本細讀的關係,基本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能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歷史故事我們一貫沿襲着“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細膩入微的講解,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心。這樣的學習過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探究的意識、創新精神等等,關注甚少。爲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爲此,爲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1)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啓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爲什麼?結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教材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2)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式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教師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綜合訓練,注重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四、設計思路

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爲:

(1)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劇本,重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爲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爲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爲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躍的探究平臺。問題的解決,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斷鑽研,在良性循環中最終形成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爲今後的編寫、表演服務。

(二)編寫劇本,重組信息。

(1)出示範文,瞭解寫法。

教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單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教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

以課文爲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想象,編寫劇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涵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表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爲形象的表情姿態。它可以啓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XXX中心小學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7

一、緊扣特點,感悟教材。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講的是扁鵲要給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幾次三番都說自己沒有生病,最後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本單元的專題是“故事長廊”。選編本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有關詞句,體會扁鵲的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懂得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鑑於它的體裁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所以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難點是結合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心理,認識人物形象,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依據課標,凸現理念

1.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凸顯了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本節課我採用了“鋪墊”與“延伸”這兩種方式,構建了課內外銜接的教學機構。開課時利用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圖猜故事的環節,引出“寓言”這種文學體裁,進而讓學生回憶寓言的特徵,從而引出《扁鵲治病》,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又檢測了學情,並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由課內知識的積澱走進文本。在結課佈置作業時,我設計的第二道作業是推薦閱讀四則寓言故事並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課做到了課前複習寓言,課中學習寓言,課後積累寓言。

2.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相得益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着永久的活力與生機。鑑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教師與學生共同運用教材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上,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的初讀正音、整體感知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醫”意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語言表達能力;明白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意在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到最後的按照順序複述故事是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寫作特點的同時告訴學生說話寫作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每個環節有的突顯了工具性,有的突顯了人文性。實現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生成。

3.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任何一個問題和環節的處理,都是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先讓學生解決,在學生解決不了的情況下給他們做一點拔和指導。如:在找扁鵲醫術高明的環節,通過同桌合作來完成,然後彙報,並且讓學生說出找這句話的理由;還有體會扁鵲醫德高尚環節,同樣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談自已的體會,進而帶着體會讀句子,從而加深理解。還有在評價方面,也突顯學生地位,努力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這樣既教給了他們該如何學,又讓他們客觀正確去評價,同時還培養了他們有自主、合作的意識,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依據理念,設計思路

1.把握兩條主線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人物內心活動爲主線。在這條主線裏,分爲了兩個板塊進行,分別是感悟“名醫”和恆公之死。在感悟“名醫”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同桌合作交匯報來感受扁鵲的醫術高明,通過朗讀來感悟醫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塊主要是通過想象補白來感受蔡桓公的諱疾忌醫和固執已見,進而突顯人物的特徵。二是以時間爲順序的寫作順序。通過找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讓學生利用這些詞語進行故事內容的複述,從而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說話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這樣纔會條理清楚,簡潔明瞭。

2.落實三個訓練點

本節課我重點落實三個訓練點:讀、想和說。第一個訓練點:讀。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重視讀的訓練。每個環節的讀學生所帶得任務不同,要求不同,所獲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時的讀,要求讀出心情,讀出情感再到後來的男女分角色讀,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精神。

第二個訓練點:想。課標指出,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所以在本節課中走進蔡桓公內心時四次讓學生進行了想象,這種想象,使誦讀者完成了對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個訓練點:說。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何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至關重要。在本節課中,多次給學生提供了說的機會,在醫術高明環節讓他們說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塊讓他們走進桓公內心,說出自己所想,在最後,能根據順序講述故事,都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主副兩塊板術。在主板術裏,我設計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課中的兩個主人公扁鵲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點詞語的呈現,(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固執已見);二是本則寓言的寓意(聽取意見、防微杜漸)。在副板書裏,我主要呈現了對本節課的易寫錯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批評與指導。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8

【教材簡析】

語文園地二圍繞“觀察與發現”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成語故事等五塊內容。口語交際趣味性較強,通過比眼力,交流觀察感受,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

本組習作的內容和要求與剛剛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要求學生寫下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有兩種習作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一是自己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二是用《觀察日記×則》爲題,把自己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的情況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出來。

【教學目標】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2、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自己發現和運用識字方法,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4、能發現細心、長期觀察的樂趣所在。

5、能背誦“日積月累”部分。

【教學建議】

1、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教學時,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驟安排交際活動,重點放在交流“想到的內容”和“觀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圖,可以從樹上找到隱藏着的10個頭像。右上圖,從黑白兩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間白色的部分是一個杯子,兩邊黑色的部分是兩個側面頭像。右下圖,通過對畫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看出兩個頭像:一個是小女孩,另一個是老婦人。

可以採取在小組內開展競賽的方法進行教學,看誰發現得快,發現得多,然後在班上交流各自的發現。在交流時,要引導學生說一說:一開始看到的是什麼?後來又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並由此說出觀察的感受。最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觀察的方法和習慣:觀察要仔細,要反覆地看,多個角度看。

2、習作對學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對本次習作的指導,可以按以下的步驟進行。

(1)圍繞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最近你觀察過什麼事物?是在哪裏觀察,怎麼觀察的?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讓你感到有興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捕捉習作的內容,激起習作的慾望。

(2)教師交代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學生交流各自打算寫的內容,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引導全班學生相互啓發。

(3)教師對觀察日記的寫法和格式稍作指點。

(4)學生試寫。

(5)?選典型的習作進行作中講解。

(6)繼續修改完稿。

教師對習作進行批改後,要認真進行講評,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還可讓學生談談這次習作的體會。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各方面。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並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採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認知目標:學習作者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情感,發揮想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

二、說教法:

朱熹《孟子集註》中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因此我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鄉下人家自然、質樸的美,從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三、說學法

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非要求教育爲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真正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學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讀說結合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語文教育界前輩劉國正老師提出語文訓練要講求“實”與“活”。所謂“實”指教學體現務實態度,紮實教風,學生在不同階段學有所得,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所爲“活”,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學。

學習寫景的文章,直觀的視覺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感受。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鄉下游的情境,用多媒體展示鄉村生活畫面,使學生再次感受到鄉下美景,爲後面想象畫面做好了鋪墊。

(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課分爲兩課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我圍繞“課文向我們描繪了哪些鄉村美景?”這一問題提出閱讀期待,引導學生潛入文本,默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

1、讀文想像畫面

“讀一讀,說一說”,感受文中的畫面美。

(1)採取多形式朗讀,如學生自由讀、教師示範讀、個別展示讀、小組比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從讀中感悟。

(2)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做到讀說結合。

2、凝練概括畫面

(1)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示範爲畫面取名。

(2)生生互動,合作取畫名。

3、動情欣賞畫面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欣賞畫面。

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句中哪個字用的好,爲什麼?學生通過讀,可以體會到“探”字用的好,因爲“探”字讓人感到嫩筍的長勢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機。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體會。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引導學生將鄉下人家房前屋後的瓜藤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作對比,通過具體事物的想象,一動一靜,鄉下人家瓜藤的可愛與獨特便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裏。

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情境體驗法”進行體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他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