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村居》的說課稿

關於《村居》的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村居》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村居》的說課稿

  《村居》的說課稿1

  【說教材】

《村居》是小學一年級下冊課本中一首普通的古詩。它是清代詩人高鼎寫春天景色的名篇,它的“春之景“和“童之樂”兩幅畫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人景交融的“春之圖”都融合在這一首“春之詩”中。它是寫景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我用了一個課時來完成這首詩歌的學習。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的基本含義和詩歌的人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詩歌。

3、詩歌拓展:以這首詩爲跳板,讓學生在課外去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詩歌,並背誦下來,看誰背的又多又棒。

  【說教法】

1、教授古詩:

因爲這首詩是一首描寫春景的古詩,描繪了春天特有的景物,每句詩彷彿都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所以我讓學生採用畫“簡筆畫”的方法,畫出古詩中的各種景物,這樣用來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2、古詩拓展:

這是這一節課的重點,讓學生把課外收集的古詩詞進行背誦和默寫,這樣讓學生既能把以前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復習,又能把沒有學過的古詩詞先一睹爲快,這樣的效果也比專門爲了背誦而背誦要好很多啊。

  【教學過程】

1、初步學文:

先指導學生去初步瞭解每句詩的大概內容,看看寫了那些景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2、畫圖學文:

在讓學生把這些景物結合詩句用簡筆畫畫下來,再把詩句寫在畫的旁邊,做到畫中有詩,詩旁有畫。

3、拓展學文:

利用學生的古詩積累來說說有那些寫春景的詩,寫景的詩……

  【教學理論】

《村居》是一首寫景的古詩,再好的文字不如直觀的畫面,又是學生親手畫的,能畫出來的學生相信對古詩應該有了相當深刻的理解。在新課改的春風下用一種寫生的方法來學習寫春景的古詩,相信這本身就比較有趣味吧!

讓每一首古詩變成一幅幅美麗,充滿色彩的畫卷,讓可愛的學生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玩耍,讓學習成爲一件快樂的事!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20xx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並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

  四、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此類文章的基本學法。

  《村居》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村居》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組的最後一篇課文。這是一組以“美麗的春天”爲主題的單元。《村居》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濃濃,令人神往的農村春景圖,草長鶯飛,楊柳拂堤,擡眼望去,滿眼翠綠,空氣中瀰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們急不可待地迎着東風放起了風箏,孩子們也把歡樂,把希望放飛在了春天裏,學生們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對春天已經有了較豐富的體驗,教師應通過這首古詩讓學生感受到春天如詩般的意境及春天帶給人的快樂。詩歌的語言生動形象,內容短小精練,讀起來琅琅上口,教師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興趣。

本課的目標設爲

1、學會“村、居、醉、煙、童、散、忙”7個生字,會寫“忙”字。

2、能通過圖文結合、樂文結合、動靜結合,感受春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4、通過朗讀、想象,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目標1、3、4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提出的,目標2是依據單元的主題和學生喜歡用多種方式來學習的特點而提的。

四項目標中,我把目標1、2、3作爲學習重點,因爲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始終是識字、寫字、朗讀。難點爲目標4,這是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漢字不久,就讓他們感悟語言之美,會有一定難度。

  二、說教法和學法

1、創設情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遊戲激趣,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讀是最行之有效的閱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通過反覆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3、自主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課堂上讓學生對詞句質疑並藉助圖畫去解疑,還有讓學生自主選擇朗讀方式,通過自讀自悟獲取知識、情感的體驗等環節都真正的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而學生回報你的將是驚喜。

以上的教學方法都將滲透在各教學環節中。

  三、說教學過程

㈠“摘蘋果”遊戲導入,激發學詩興趣。

小朋友,你們瞧!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讓我們一起去摘下它們吧!但要摘下它們可不容易,得會背蘋果背後藏着的一首詩。

遊戲後小結:看來大家這次不僅是蘋果豐收了,而且還是詩歌的大豐收。

導入:你們還想在自己的詩歌寶庫裏再添一首詩嗎?那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清代詩人高鼎的詩歌《村居》吧!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充滿童趣。課前通過遊戲情境設置既複習了以往背過的詩歌,又激起了他們對學詩的願望,真可謂“課伊始趣已生”。)

㈡、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質疑問難。

1、出示詩歌,自由輕聲讀,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讀好了做個成功的手勢。

2、出示7個生字:

①練讀;

②指名讀;

③猜讀(請一生上臺不讓看到生字,師指定一個生字,他再轉過看指着黑板上全部生字中的一個問:“是不是×字”猜對了大家就說:“是×”,他就回去,猜錯了大家說“不是×”,這位同學繼續猜下去,猜中爲止);

④齊讀;

⑤說說記住了哪個字,怎麼記住的?

3、指導書寫“忙”字。

①學生觀察“忙”田字格中的位置,並試寫;

②師範寫,強調“忄”的寫法;

③生再練寫;

④同桌互評,把認爲寫的好的字打上圈。

4、再讀古詩在不理解的詞句旁註上“?”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識字教學我堅持的'是“多次復現”原則,主要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後讓學生自主選擇去識記字形,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寫字環節我將教師的示範指導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後,實現了教師由“主宰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使教師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後一步把閱讀和質疑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疑,在疑中加強讀。)

㈢詩之境,畫中悟。

剛纔有的小朋友對有的詞句不理解,現在請看看這幅圖就會懂了,我把與古詩內容相應的一幅畫出示後,學生便進入了自主探究之中。(“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當學生有了疑問後,能使大腦抑制轉爲興奮,使他們把知識的學習作爲一種“自我需要”,教師則要爲他們營造恰當的氛圍,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接着讓學生說一說每一行古詩對應的畫面,學生就會指着草地和黃鶯念“草長鶯飛二月天”,指着楊樹、柳樹念:“拂堤楊柳醉春煙”;指着放風箏的兒童念“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句話很好地闡述了詩與畫之間的關係。直觀的圖畫能讓學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並且彌補學生思維不成熟的缺陷,填補了想像與聯想的空白。)

㈣詩之韻,讀中品

通過前一環節,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情境,此時是學生朗讀的最好時機。我設計了讀的三部曲:第一步多種形式合作讀,如表演讀、分行讀、比賽讀、齊讀、評讀(有的讀,有的評價),讀的方式小組可以自主選擇;第二步展示讀,教師要及時點評,並要穿插自己的示範讀);第三步閉眼想像讀。(如果說一堂課是一部由師生共同演奏的樂曲,那麼其主旋律應該是讀。尤其是詩歌教學,一定要將讀進行到底,韓愈在《講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於六藝之中”。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時還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㈤詩之趣,樂中吟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氣氛中得到感情的薰陶。在學生充分地讀詩後,如果出現一點音樂,可以增加氣氛,加深記性,更重要的是能撥動人的心絃,我選用了一個悠揚的曲子《湖岸黛柳》,此曲的意境、情趣與這首詩相符。我相信當樂聲響起後學生的身心一定都會沉浸其中,他們的讀書聲將與樂曲聲融合在一起,我要把它錄下來,讓他們有成就感。

㈥詩之情,玩中感

我想這時學生的心裏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們也多麼想出去感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啊!這一環節剛好滿足了他們的願望,我要帶他們去附近一個景緻相似的地方放風箏。(要感受到放風箏的情趣,必須讓孩子去親自放放風箏,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情境就是讓學生置身於真實的生活之中。將課堂與生活“鏈接”起來,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一個更爲開闊的天地,讓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獲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識,更真的情感。)

最後佈置作業:回家蒐集有關春天的古詩,下節課舉辦詩歌朗誦會。(新課標前言裏講到要求學生具備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這一能力一定要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