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鄉村四月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大綱

鄉村四月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鄉村四月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四月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鄉村四月說課稿1

  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專題的《古詩詞三首》的一首古詩。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末初夏時節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情,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蠶桑”,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2、藉助微課和註釋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以及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3、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其教學重點、難點爲:

1、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

  說教法學法:

採用微課學習法、誦讀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看微課,做進階練習一,對文本進行深度預習。課堂上分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是情境導入,出示課題。播放走近鄉村微課,師生交流感受,出示課題:古詩詞三首。齊讀課題。

二是初讀古詩,讀出詩韻。先讀前兩首詩,出示兩首詩。指名讀詩題。並說出自己的感覺。接着讓學生把這兩首古詩自由地讀兩到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然後指名讀,生自行評議,正音。並檢查生字“蠶”“桑”,相機糾正。指導書寫漢字。然後指名字正腔圓、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詩讀一讀。交流進階練習一。

三是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首先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第一首詩,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接着彙報點撥一二句寫:景美;三四句寫:人忙。課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麼畫面?有哪些色彩?“綠”會是什麼?“白”是什麼?出示微課體會“綠滿山原白滿川”。指名通過讀來表現出來。課件出示第二句讓學生感受彷彿看到的畫面。出示微課展示“子規聲裏雨如煙”的情景。出示養蠶圖和名言。從詩句和這些養蠶情景,感受養蠶的辛苦以及農民的勤勞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時田園雜興》微課,讓學生體會忙,並交流假設你作爲其中的一員,你會忙什麼?最後體會到忙的快樂。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課後進一步觀看微課,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說板書:

板書以其內容爲結構,一目瞭然,後面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農民的勤勞和快樂。

  教後反思:

作爲運用微課開展經典誦讀課題研究,目的是如何藉助微課提高經典誦讀效率。

1,通過微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前置學習是很好,學生易於接受的策略,不過必須伴隨作進階練習才行。

2、在教學難點處出示微課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學第一首時,帶出第二首詩,有效減輕第二課時的壓力。

4、在交流進階練習環節,有效體現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注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鄉村四月說課稿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四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着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爲: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爲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爲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二、說教法

作爲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切入點。

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回憶以往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告訴同學這節課我們仍舊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爲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着,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

  四、教學流程

激情導入;懂詩題;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知詩情、悟詩意;感悟昇華;拓展閱讀。以上就是本節棵的教學流程,讓同學們在循序漸進中學會這首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學會這首古詩。

  鄉村四月說課稿3

平時的古詩教學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節課就教一首。自從聽了王老師的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能在一節課上把兩首詩這麼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穎且有實效。今天沈老師又一次挑戰自己,嘗試用這樣的方法教學古詩。我很佩服沈老師這種敢於嘗試的精神。

課上,她通過靈活巧妙的教學設計,在一種悠遠的情境中,由淺入深、多維感受、積極品讀,喚起了孩子對中華古詩文語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喚起了學生對中華古典文化的深深喜愛之情。她的課上得流暢、清新。

結合整個教學思路,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整堂課,她分爲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板塊:合。初讀《鄉村四月》、《田園四時雜興》兩首詩後,教師讓學生說說這兩首詩給留給你的共同畫面是什麼,從而提煉出“忙”。這個環節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個孩子讀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樣的。除了“忙”,還有什麼是相同的呢?細讀之後,發現兩位詩人的詩其實洋溢的都是輕鬆愉悅的氛圍。《鄉村四月》畫意盎然,令讀者陶醉不已。前兩句着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勾勒出水鄉初夏特有的景色,有聲有色,有靜有動。後兩句寫人,寫出人們的緊張、忙碌。《田園四時雜興》寫大家忙忙碌碌,但都開開心心,基調昂揚。也就是說兩位詩人都在用詩的眼光發掘了生活中的美,並努力再現了這種美。正因如此,他們的`筆下才寫出了這麼美、這麼有情趣的詩,並讓讀者也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但是這個“同”在初讀課文之後可能又是很少同學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師的思路讓同學們去重點感受“忙”,那麼《鄉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園四時雜興》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這首詩如果在初讀後要提煉相同之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美”字。

第二板塊:分。先感受《鄉村四月》中人們的忙碌、緊張與畫意盎然,再感受《田園四時雜興》中人們的忙忙碌碌與開開心心。在教兩首詩時,教師並不是完全並列處理,而是“瞻前顧後”。她用幾處語言把兩首詩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通過“鄉村四月的人們僅僅是在忙着蠶桑、插田嗎?他們還在忙什麼?”自然過渡到第二首古詩的學習,學生無形中明白兩首詩其實是有內在聯繫的。

在教學中,沈老師熟練運用“舉象”的教學策略:“鄉村四月,人們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規飛到這裏,彷彿在說……子規飛到那裏,彷彿在說……”通過舉象,回到詩中“這正是: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們幹什麼;烈日當空,他們幹什麼;日落黃昏,他們幹什麼”等等,通過舉象,回到詩中“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正如王老師所評:先舉象,再回到詩中,用文字來確證,用文字來表達,由畫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學古詩時常常逐字逐句串講,雖然詩的意思學生明白了,但是詩卻講沒有了,實在慚愧。

第三板塊:合。感受兩首詩的意境之後,教師讓學生找找兩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當學生提到兩者都有寫事時,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同樣是寫事,兩者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問題繼續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最後這個“求異”的環節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後來老師把“異”概括成“白描”與“特寫”,聽課過程中,我覺得這樣的提法很好,感覺很有深度。聽完王老師的評課才明白這樣不準確,解讀上是有問題的。於是聽完課,我找了一些資料,試圖找到這兩首詩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裏,或者說是寫作特色在什麼地方。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郭志明在他的《詩美的永恆——同題古詩佳作比較談》一書中這樣寫到:

范成大的詩寫的是夏日農忙。前兩句從時間寫,突出了“忙”字;從內容寫,也是一個“忙”字;從勞動者寫,也表現出“忙”。這兩句已經多角度地將農忙的氣氛渲染盡了,將農忙的情景表現足了,再往下寫,就很難了。怎麼辦呢?詩人匠心獨運,後兩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話題,撇開了能“耘田”、“績麻”的村莊兒女,別具慧眼地將鏡頭對準不懂事的“童孫”,即那些孩子們。照理,孩子們是不懂什麼的,大人再忙,他們只會自顧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卻又表現得非常懂事,“學種瓜”之舉正因他們對大人的體貼和受農忙熱烈氣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現得更爲充分。詩人正是從這一角度措意,把農忙的氣氛表現得更熱烈,把詩歌的意境表現得更有情趣。而且這樣佈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這首詩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棄疾所寫的《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都是那麼富有情趣!

書中繼續提到:翁卷的詩寫農忙景象,不只侷限於就農忙寫農忙,而是善於勾劃農村優美風光,寫景如畫,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爲一體,創造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詩的前兩句寫景,用“綠遍”來寫“山原”,用“白滿”來寫“川”,給人們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壯闊而又秀美的圖畫,而“子規聲裏雨如煙”一句將夏初富有個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繪了出來,梅雨不停,子規不歇,從側面烘托出農忙季節的到來。這樣的景象非常優美,農民在這樣的環境中勞動,其忙碌也就別有一番興味。

看了以上兩段話後,我想兩者的寫作特色一個就是情景交融,一個就是富有情趣。

從整體上來看,我認爲這節課是成功的。我以後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實現古詩的高效課堂。都說“整體決定成敗,細節決定精彩”,那麼本課有哪些細節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後注意呢?

1.讓學生多讀一會兒。

古詩教學離不開讀。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讀中才能獲得。

讓學生多讀一會兒,就是要關注讀的本身,想方設法讓學生讀好,讀到位。初讀古詩要讓學生讀準、讀通。難讀的地方一定要多讀。比如《鄉村四月》中“才了蠶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蠶桑”都是平舌音,前一個前鼻音,後一個後鼻音,緊接着“插”是翹舌音。這句話比較難讀的。要在2分鐘內讀流利兩首古詩且讀出詩的韻味好像時間少了一點。

2.讓學生多寫一會兒。

課上,我們經常讓學生進行小練筆的訓練。有時候一看到寫的好的同學就讓她站起來念,這無異於讓其他孩子不要寫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們很快地就讓一個站起來說,大多數孩子既沒有聽進去這個孩子的回答,也會因老師的突然打斷影響了思路。

讓學生多寫一會兒,就是給足時間讓每一個學生寫。不光寫還要交流點評,指出優點,提出不足,給出意見,這樣纔有收穫。比如讓孩子們想象寫古代孩童可能會忙些什麼。有的孩子說是一起放風箏、嬉戲等等,那麼這些孩子其實就沒有感受到文中這熱烈的農忙氣氛。要是詩歌中富有情趣的意境也能在他們的筆中流淌出來,那麼這樣的練筆纔是有收穫的。

感謝沈老師帶領我們領略這美麗的田園風光,帶領我們走進這“人充滿勞績,還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的境界

  鄉村四月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組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出了江南鄉村四月的美麗景色及人們忙碌勞作的場景,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選編本文旨在帶領學生走進田園,感悟田園風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結合單元主題,根據文本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詩大意。

3.學習古詩,體會作者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讚美。

教學重難點:

《鄉村四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將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解詩意,入詩境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將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確定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品讀感悟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的學生很少有走進田園,參與勞動的機會,基於這一點,我巧設情境將學生帶入那如詩如畫的鄉村四月,帶入那如火如荼的勞動現場,感受田園的美麗,鄉民的勤勞。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流程是:談話激趣,導入新課;初讀古詩,讀出詩韻;研讀古詩,想象悟情;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爲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韻。

正確流利地朗讀是讀懂古詩的前提,本環節我先請學生自讀,讀正確讀流暢。教師隨機對容易讀錯的“蠶桑”“了”進行指導,爲深入學文掃清障礙,突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再引導學生讀準節奏、讀出詩韻。

(三)研讀古詩,想象悟情。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本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理解詩句,引導學生以核心詞“遍”“滿”等爲抓手體會鄉村四月的勃勃生機,美麗動聽,再深情朗讀,讀出詩情讀出畫意,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力。

學生對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教學中應注意發揮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文本中的價值取向,還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因此學習後兩句時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挖掘學生的生活積澱,體會鄉村四月的的忙碌,村民的勤勞,及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進而引導學生,繼承光榮傳統,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身爲師者古詩教學一定要爲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作業便是背誦並默寫《鄉村四月》。第二個作業是結合對古詩的理解,展開大膽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寫鄉村四月。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板書展示了詩歌的核心內容及詩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瞭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

  鄉村四月說課稿5

非常榮幸能在山原綠遍的四月裏到水繞山環的新洲來學習。雖然剛剛欣賞完來自安場小學的向先麗老師的小學四年級語文古詩詞《鄉村四月》的精彩課堂教學,還來不及整理和消耗,但這耳邊的子規聲聲,遠處鄉親的忙碌身影,對於向老師的課我又有了更多的領悟。 剛纔大家欣賞了,整節課向老師都是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來有效的調控教學過程的。學生就猶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讀,或想象,或表達,無不顯示出勃勃生機。我想如此和藹可親的老師一定深受學生的喜歡和愛戴,“親其師則信其道”。

  首先,向老師的課堂結構簡單而完整,基本符合詩歌教學。

向老師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解題引入——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潛心會文,明詩意——別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驟簡單,突出了向老師簡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

  其次,教學手段多樣化

1、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白滿川”“雨如煙”的情景,學生不由發出“哇”“呀”的感嘆,進而對詩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意思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導。①指導學生讀,比如初讀前問學生讀古詩要讀得怎樣,生答,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帶着感情等。而“了”這類多音字根據意思來讀。②指導學生記:“蠶”出示圖片介紹古人把蠶認爲是天底下最好的蟲,順勢問學生你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記住這個字,在用同樣的方法記住“桑”字。③引導學生學:古詩文的學習,先掃清字詞障礙,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悟詩的意境,走進詩歌品悟,走出詩歌讚美身邊的人們,把詩歌融進生活,這樣學生在以後學習詩歌的時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師的課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我們看到,整堂課老師沒有什麼滔滔不絕,總是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質疑,讀書,想象交流等形式,體會古詩的意思和蘊含的意境。該站在隊伍前頭時,老師“當仁不讓”,該排在隊伍中間時,老師順勢而人,該到隊伍後面時,老師悄然尾隨。在老師的穿針引線下,不難看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沒有老師灌輸式的說教,而是大量採用了讀,由讀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鐘,就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合作讀。分排合作讀等形式,較好地體現了讀中感悟,感知。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尤其令我欣賞的是向老師巧妙地迎合了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聲有色”的特點。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樣的”“如果爲一二句詩作畫你準備用什麼顏色”“從詩的後兩句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傳統語文教學向來強調“厚積而薄發”,而新課標也強調: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應讓學生更多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的實踐性就是要擴大到所有與學生語言與言語有關的活動中去了,擴大到與學生文化生活有關的活動中去。

始終讓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活動成爲他們學習語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爲學生的後續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基於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探討。一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疏通本首古詩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當,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相違背。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習古詩詞要在學生反覆吟誦地基礎上,自我感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採取簡單的文本對譯,學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師的模式化去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更不會激發學生創作詩歌地靈感。二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首古詩的基礎上應開展適當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多去積累、收集類似的古詩。三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理、有利、有節地使用工具書,讓學習輔助資料發揮應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