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精選30篇)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精選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精選30篇)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

《愛樂之城》是本次奧斯卡熱門片之一,基本上也被觀衆和評論家們欽定的一部得獎片,雖然是久違的歌舞片,但關鍵情節並不完全由歌舞推動。雖然篇幅顯冗長,歌曲也並不如《悲慘世界》或者《冰雪奇緣》來的讓人眼前一亮,有過譽之嫌,但瑕不掩瑜,通過兩個小時載歌載舞撒狗糧,到最後光陰荏苒物是人非的假想穿越,呈現在眼前的是復古的風格,飽暖的色彩,悠揚的旋律掩映下的一鍋老火慢燉的毒雞湯——陪你走向成功走到最後的往往不是最愛的那一個。

也許人們早已厭倦了關於骨感現實和俗套愛情的故事,但令人欣慰的是,當你真正在看這部影片時,愛情故事早已融化在了視覺和聽覺的兩重享受中。影片在開頭公路的熱舞中,導演利用長鏡頭營造出舞臺劇般的浩大延伸感,拉近觀衆與電影音樂表演的距離。同時,長鏡頭的沿用寫實了神似《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年代的奢靡晚會。影片最後,在一幀幀極具印象派輕油畫感的蒙太奇剪輯中將敘事推向了高潮。鋼琴聲落之時,衝突已化解,結局是喜是悲,一目瞭然。

與《泰坦尼克號》裏的愛情傷情的最大的不同,《愛樂之城》中的愛情,沒有遭遇到外力的巨大脅迫,所以,這裏面的愛情沒有生離死別之慟,但《愛樂之城》卻更逼近普通人的愛情存在:曾有過偶然的相逢,曾有過轟轟烈烈的投入,曾有過信誓旦旦的海誓山盟,然而,一切都會棄之於腦後,昔日袒露出自己所有的祕密,讓對方快樂又享受着對方給予的快樂的一切,日後都會成爲傷害對方的一種利器。

感謝這部影片予我們的靈魂得以休憩之地。現在是速食時代,新的東西永遠被迅速置於衆目之下沸騰,在不到三五分鐘漫不經心的消遣之後化爲焦炭。現實如飢不擇食的巨人,吞噬着這些速生速朽的事物而成長,它們是否真的蘊含着心意,是否真的令人着迷,誰又會關心呢?而這部影片,讓夢想真的變得熠熠生輝,爲了追求感動,絕不向現實的荒謬妥協。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

國內電影市場每年都會有一批“火了”的電影,但像《愛樂之城》這樣的,並不多。

《愛樂之城》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火”。國內上映一週有餘,票房近兩億,在剛剛結束的洶涌春節檔面前,這樣的成績未免有些嬌羞。而其自帶的“歌舞片”“文藝片”冷門屬性,以及觀衆對歌舞片“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成見,也使它極易被貼上“小衆”的標籤。

然而,這部電影在互聯網上的聲量與票房並不成正比。

它在海外獲獎無數,金球獎以七項大獎慷慨相賜,女主角艾瑪斯通的演技令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折服,在奧斯卡獎狂攬14項提名,時隔近20年追平《泰坦尼克號》的“提名神話”。《愛樂之城》也征服了中國最苛刻的影評人,多家知名影評自媒體給予《愛樂之城》極高評價,豆瓣評分達到8.5分,超過95%的愛情片和94%的歌舞片;貓眼觀衆評分8.6分,好於82%的愛情片和72%的歌舞片;至於刷新了歌舞片大陸票房紀錄,簡直就像是順手爲之。

儘管目前累計票房未能突破2億,被檔期相近的《極限特工·終極迴歸》以10億票房的成績遙遙領先,但票房體量落後的《愛樂之城》卻更有“話題之作”的氣象。

另外,《愛樂之城》票房雖然在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裏不算高,但其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分賬引進大片”,而是在國內每年引進片名額之外的、發行方一次性買斷的“批片”,而此類片的買斷價格往往不高。去年在國內狂收近6億票房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即是此類,業內傳聞引進方的成本爲不足2000萬人民幣,雖然數字未必準確,但也能說明“批片”的基本業態。

以此估計,《愛樂之城》引進方經由此片所得的收益,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而《愛樂之城》如何在國內市場以小投入博得大收益、以小衆片收穫大口碑,也成了電影本身之外,最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爲此,九局特別約請了《愛樂之城》引進的“當事人”——引進方卓然影業的 CEO 張進,和我們聊了聊《愛樂之城》在中國背後的故事。

·未看成片先有情

談到引進《愛樂之城》的決策過程,張進顯得非常輕鬆。他說,早在去年10月《愛樂之城》亮相威尼斯電影節的時候,卓然影業就已經“看上了它”。在查閱了各方媒體的觀影心得和口碑之後,引進《愛樂之城》的事兒在張進這裏就基本定了下來——其時他甚至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成片。在許多大公司還在思考的時候,張進已經快速做出了決策。

其他影視公司的“深思熟慮”並非沒有根據。歌舞片這一類型,在中國電影市場幾乎是一個被遺忘的門類,上一次歌舞片在國內電影市場中有聲音,還是十餘年前陳可辛的《如果·愛》,而2013年攜奧斯卡獎聲勢登陸中國、匯聚休·傑克曼、安妮·海瑟薇等中國影迷熟知的名角大咖的歌劇電影《悲慘世界》,最終也在中國市場以6000萬的票房鎩羽而歸。斯片已去,但今日的《愛樂之城》,又何嘗不是滿滿當年的影子。種種思量,有情可原。

但張進有他自己的邏輯。在他看來,中國電影市場大發展只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電影市場爆發的週期太短,市場沉澱不夠,成熟度也不夠,故而所謂“過往數據”“歷史經驗”,並非絕對。而國內觀衆閱片量有待提升,許多細分市場尚未“覺醒”,此時就談市場的“大衆”“小衆”,爲時還略早,優秀的作品依舊有嘗試的價值。另外張進也坦陳,長於電影宣發的卓然影業,在電影引進方面還屬“初涉”,選擇一些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更加特質化的、有“藍海”潛質的類型片下手,也是必要的策略。

張進沒有透露《愛樂之城》引進成本的具體數字,但談到目前的票房勢頭,已經“令人滿意”。

·定位“愛情”有“套路”

事實上,張進在決定拿下《愛樂之城》的時候,心裏已經有了在國內推廣的策略——主打“愛情片”。

張進對於國內愛情片市場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爲,國內電影市場目前非常稀缺優質的愛情片,特別是近兩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愛情電影屈指可數,市場反響平平,大多數愛情電影只能通過“愛情+青春”或者“愛情+喜劇”的打包方式“曲線救國”。

“愛情電影被做傷了,產業和觀衆都傷了。”張進如是說。

確然,以九局的觀察,近年來在電影的消費端,觀衆對愛情電影越來越不感冒,關於“故事老套”“情節硬傷”“年輕演員演技不佳”的吐槽,在愛情電影的網絡評論中隨處可見,甚至不少觀衆喊出了“不看愛情片”的口號。反觀電影生產端,具有誠意的愛情電影也確實越來越少,大多數主打明星“小花”“鮮肉”,卻少有名導名編劇參與。

是否是國內觀衆對愛情片本身不感冒呢?張進認爲並非如此,“愛情”是文藝永恆的主題,國內市場也概莫能外。“做傷了”源於產業超速發展下的一種惡性循環,但這也正爲優秀的愛情電影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市場對好作品如飢似渴。相對而言,“愛情”是在電影衆多題材中普適度較高的一個,西方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接受度也不會太低,這是《愛樂之城》能夠解中國電影市場“愛情之渴”的原因之一。

《愛樂之城》最終在情人節當天上映,張進透露,這是他一開始就定下的方向,“就是衝着情人節檔期拿的”。他選擇將《愛樂之城》的愛情元素放大作爲主要賣點,先把市場鋪開,等到觀衆走進影院,再把歌舞、懷舊、理想等等元素一一展示出來。他已經預料到,會有奔着愛情片大團圓結局的觀衆對《愛樂之城》的缺憾結局高呼上當,但他相信影片本身的質量足以留住觀衆、掙得口碑。事實上,《愛樂之城》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歌舞片並非“有毒”

在“愛情片”之外,“歌舞片”是《愛樂之城》最重要的標籤之一。但是在電影前期的宣發上,這個元素並不明顯。

關於這個問題,張進笑言,上映前最不想回答媒體這個問題,但現在可以提了。不想提的原因,是在影片引進之初,其歌舞片屬性已經在媒體、行業、院線之間飽受爭議。畢竟前車之鑑,許多業者都認爲雖然《愛樂之城》片子不錯,但市場未必好,也未必會有好的排片。

張進認爲,是歌舞片類型的侷限和大家的既有認知導致的這種問題。他再次強調了自己前面說過的看法:目前的行業認知源自最近幾年的市場,但是這個時間太短,本身還不成熟,想要爭取“破局”一定要敢於“蹚水”。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3

毫無疑問,《愛樂之城》是這次情人節檔的最大贏家。早在上映之前,就橫掃各大頒獎禮,金球獎7項提名全部命中成大贏家,奧斯卡獎又再獲14項提名領跑。這使得本片在2月14日內地上映前已吸引許多期待,成爲“未映先熱”的作品。但自上映後,《愛樂之城》卻在國內引發爭議,口碑兩極分化。一派認爲觀衆不要輕易將其捧爲“神作”,過分擡高該作的影響;一派則指出《愛樂之城》情節與畫面皆屬上佳水準,有可能成爲影史經典。

不少看過電影的觀衆卻調侃,千萬不要和現任一起去看《愛樂之城》,因爲這是一部寫給深愛的前任的電影,在一些觀衆看來,女主Mia的“人品”堪憂,她在主動拋棄男友Greg後,當天晚上就和男主Seb在一起的情節被認爲是電影主角塑造上的敗筆,故事也因此被觀衆諷刺爲“一個癡情男和一個渣女的故事”。

也有不少自媒體卻認爲這正是《愛樂之城》的魅力所在,“虹膜”翻譯著名影評人大衛·波德維爾的觀點認爲“向經典歌舞片和其他經典電影致敬,是這部電影古典的一面。”雖針對作品故事性來看來看,幾幕場景略顯單薄,“但如此集中於一對情侶的音樂劇也許值得試驗”。

但是不少網友表示電影內容令人大失所望,豆瓣網友Prufrock如是描述電影:“平庸冗長,臺詞糟糕到可怕的電影。”也有網友表示電影立意深遠,值得一看,網友楓小莫這樣描述她的感受:“十年前一部戀戀筆記本,十年後一部愛樂之城。說的都是錯失的夢想和愛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調男文青和性格張揚又復古風格的美國小妞。”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4

看這部電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帶上紙巾,免得哭鼻子時沒紙。結果,這包紙巾根本就沒開封。我期待這部高分電影帶來一個驚喜,結果拆開音樂劇的包裝,只看到一出徹頭徹尾的陳詞濫調。

我能理解爲什麼朋友喜歡這部電影。電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洛杉磯贏得世界的關注。相似的心境讓兩人墜入愛河。當事業開始起飛時,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東西。中國觀衆早已熟悉類似的主題,比如“北漂”。不少觀衆可能正經歷類似的遭遇:胸懷夢想而生活拮据,充滿熱情卻不被人理解。看到男主角被親人質疑時,我們都想衝着屏幕喊:

“走開,別管我們年輕人的事!”

生活出現巨大的裂縫,這本是吹起激昂號角的時候,男女主角的應對卻一點也不主動。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個成功的樂隊,放棄自己對爵士樂的堅持,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最終靠着樂隊的收入開了自己夢想的爵士樂吧,但在我眼中,這一成功充滿了諷刺的味道。如果說男主角的成功還能起到點反省作用的話,女主角的奮鬥簡直瑪麗蘇到家。她之前的面試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創作的話劇惡評如潮。當然,劇本不敢隨意槍斃女主角,所以還是生硬地安排一個星探“發現”女主角的才能,給了女主角一個面試的機會。面試的題目是講一個故事。女主角思忖良久,開始講:

“我的阿姨跳進了塞納河……”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女主角接下來絮叨了一堆關於夢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謂的夢想就是做跳入塞納河這樣常人不做的事情。但沒關係,電影裏的女主角還是因此獲得機會,併成爲大明星。

整個電影就像女主角講的故事一樣,看起來飽含深情,細想起來卻沒什麼道理。男女主角的愛情也是如此。兩個“北漂”的愛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題材。電影中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最初愛上我,或許是因爲我那時的落魄,能讓你對自己的感受好一些”。我當時以爲電影會以此爲契機,探索更深刻的麪包與愛情的道理,沒想到電影接着在世俗故事裏無法自拔,再不願深入討論。電影的最後,女主角成爲大明星,和丈夫一起來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種生活的可能。這原本是昇華電影主題的一個好機會。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兩人的愛情繼續依然要建立在物質成功之上。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沒有其他可能。如果我是劇作家,我大概會把幻想的橋段換做兩人在貧賤生活中相濡以沫。畢竟,那才能襯托出所謂成功的本質。

但導演一定不想這樣。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載歌載舞的勵志MV。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5

“人生沒有一樁幸福不要付代價的。東邊佔了便宜,西邊就得吃虧些。”

這電影給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觸動”,它所描寫的只不過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艱難的選擇,和長久的無奈。

生活迫使我們做出選擇,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選擇會指向何種結果,而我們貪婪的天性又註定讓我們在日後對當初作爲代價犧牲了的,長久的懷念。

就這樣某些人和事便成爲了人生中的執念,whatif這個問題會在數個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複提出。如果當時是另一種選擇,如果對的人沒有出現在錯的時間,如果當時衝動一些,如果當時不顧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沒有遺憾,那這樣的午夜是不是就不會傷感。

把這樣的選擇和執念抽象成一個二選一的簡單選擇題,就是電影裏表達的生活。兩個選項是理想和愛情,二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理想,於是未盡的愛情便成爲了執念,這執念在多年後尚可令兩人在一首曲子的時間裏傷感而流淚。

如果他沒有成名那麼早,如果她的舞臺劇大獲成功,如果他追隨她去巴黎,如果她爲他留下,是不是就會獲得想象的錄影帶裏播出的大團圓而沒有遺憾的生活?我對這答案並不樂觀-這彷彿在問當年選擇的紅玫瑰是否會變成胸口的硃砂痣,亦或是選擇的白玫瑰是否會變成牀前明月光。

我挺喜歡電影的結尾,在短暫的傷感過後,兩人平靜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堅決而頭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對的現實,沒有拉扯,沒有猶豫-這是成年人面對生活的正確態度。多年前在理想與愛情間選擇了前者,最後的結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經對其善意相待。最終的結局雖然感人流淚,但這並不是一個傷感的結局-甚至連無奈的結局都算不上-至多是個稍有遺憾的結局。而這種不能兩全其美的遺憾,不過是生活本身罷了。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6

《愛樂之城》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很通俗,男人和女人相愛,產生矛盾而後分開,多年之後相遇,給觀衆留下無限感慨;這也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爲夢想拼搏打拼,受盡挫折,從一無所有到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他們漸漸地從失敗一路向成功走去。這樣一部片子,一經上映,便令無數在影院的觀衆黯然落淚,它的魅力在於用動人的音樂敘述愛情,用真誠的夢想打動觀衆內心,導演將愛情、夢想、音樂、舞蹈等浪漫元素交織打造成一個色彩斑斕、虛實結合的夢境,觀衆在這個夢中窺得別人的愛情,也容易看見過去的自己。

關於愛情的吸引。藝術的相同性讓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相互吸引,他們能相愛,夢想是不可否認的重要原因,人們常說,兩個人相愛最好是soulmate,生活中的那些細碎的柴米油鹽固然重要,點亮生活的夢想卻更爲可貴。他們都是愛做夢的人,懷揣着夢想在光影重重的大城市裏橫衝直撞,能碰撞出的可能性太多了,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的愛情恰巧是其中的一種,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像那晚的月光,擁抱着藍色的海洋,昏黃的路燈,擁抱着以後他們在夢中或許會突然想起的歲月。愛情是不是自私的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男女主角的愛情之路並不順暢,塞巴斯蒂安是不是因爲女主角正好一無所有、誰都不是而喜歡她呢?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晚餐爭吵事件裏,米婭的反問正好擊中了塞巴斯蒂安的內心,擊中了一個男主角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反過來說,如果女主角沒有同他相同的失敗經歷,也許他們相愛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了。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到底愛他的什麼?對於米婭而言,她喜歡賽巴斯蒂安的自信和執着,她的愛情是建立在夢想的基石上的,當她發現眼前的人不再是她愛上的那個爲了夢想堅定向前的男人時,失望和痛苦便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

關於夢想的爭吵。米婭心中有一個演員夢,她想成爲好萊塢的著名演員,像走進她打工的咖啡店的那個女明星一樣,光芒萬丈;塞巴斯蒂安的夢想是音樂,開一間有他自己音樂風格的爵士音樂酒吧,重現他心中的復古爵士之夢。他們兩個的共性在於心中對藝術夢想的執着和堅定,在夢想的道路上他們是能夠成爲鼓勵對方走下去的動力的,米婭在遇見他的時候內心充滿了不自信。

她被家境、出身一系列外在條件束縛着,甚至懷疑自己的天賦,而塞巴斯蒂安一直在她耳邊告訴她,她是個天才,必將取得成功,不得不說,米婭非常幸運,找到了這個愛人,同時也找回了對夢想的信心。這個時候,塞巴斯蒂安卻意識到自己無法給愛人更好的生活,爲了得到更好的物質基礎,他選擇背離夢想向金錢扎去,這是他選擇爲了愛情做出的犧牲,關鍵時候,米婭和他的爭吵喚醒了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在離夢想之路越來越遠的時候,米婭拉了塞巴斯蒂安一把。

這個故事的悲傷在於,他們共同度過了那段最最艱難的歲月,往後夢想開始真正發光的時刻彼此卻不能相伴身邊。愛情是在對方身上找到希望和寄託嗎?男女主角在彼此最失意的時候遇到對方,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當他們完成彼此的夢想,成爲了自己想要成爲的人都那個時刻,和他們分享這一時刻的卻已經是另外一個人了,愛情不是完全被現實打敗的,它曾經存在過,當現實越來越清晰的時候,有時候浪漫便悄然退場了,沒有浪漫渲染的愛情,就算不以成敗而論,也無法支撐他們再往下走,只有觀衆在最後那段夢中深陷,無法自拔,他們或多或少想起自己已成爲過去的愛情,這似乎是一個迷夢幻境,那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幻夢蒙太奇已用盡全力讓現實顯得不過於悲痛。

《la la land》的浪漫,一部分是用聽覺、色彩編織而成的,無論是音樂還是色彩來看,都足夠給觀衆帶來美好的體驗。影片致敬了許多觀衆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作品,比如《雨中曲》,讓人回憶起一些經典的音樂愛情劇。從音樂方面來看,或褒或貶的聲音不絕於耳,雙方各執其詞,也許會有人說,這部影片跟從前一些比較經典的音樂劇集相比起來,失去了一點時間打磨的質感,像一個快銷產品爲觀衆帶來了荷爾蒙的強烈衝擊。

但是這部愛情電影依舊擁有自己的魅力,在大批的現代電影裏給我們帶來一種少女的浪漫,讓觀衆不自覺地會去把自己代入主角的身份當中,沉浸在夢幻和現實的交替中,隨着音樂和畫面展開想象,對浪漫的渴望是很多人在這樣的時代裏遺忘的能力,電影多少以它自己的方式填補了這種缺失。一段動人心扉的感情,伴隨着愛戀、音樂,有溫暖的相互依靠,有爲了夢想產生分歧而爭吵時的痛苦掙扎,這部片子的精彩在於它展現了愛情的過程,大家都說愛情的過程是最浪漫美好的,雖然結局並不是十分滿意,男女主角沒有所謂的happy ending,但是這種結局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現實主義的浪漫,最後電影的那段蒙太奇賺足了一大票觀衆的淚水,將大家的情緒留在電影中久久地無法自拔。

以前看到過一段話,大意是人生就像不斷向前的列車,在這趟旅程中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沒有人能夠陪你到終點,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個遇到的人,在一起時盡情擁抱歡笑,離別時也好好地揮手告別,然後繼續自己的這一趟旅行。就像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相遇相愛,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遇見愛情,沒有家人阻攔,沒有第三者插足,他們擁有相愛的條件,前途也正在向他們招手,但一切都阻止不了這是段註定要結束的緣分,相愛這一件這樣艱難的事情,我們在愛情裏重新認識自我,也許會重新建立自我,愛讓人有時候迷惘有時候清醒,愛情的複雜性卻不能阻止人們對它的期待與嚮往,所以,在能愛的時候,就盡情愛吧,趁着年紀尚好,熱血也還未涼。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7

昨天看完這部電影,吃飯,上網,甚至在夢裏,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兩首歌就在腦中無間斷交替播放,可謂魔性。在電影裏第一次聽時,並沒覺得無比驚豔,像《海洋奇緣》裏We Know the Way那樣熱淚盈眶,恨不得立即衝回家去下載。但當電影散場,靜靜走在回家路上時,這些旋律卻逐漸浮上心頭,繞樑三日。因爲這兩首歌和這部電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而這份情感不是氣血衝頭,而是帶着後勁,回味無窮的那種。

影片開頭就來了個超現實的高速公路上的載歌載舞,直接就告訴觀衆,這不是近年常見的好萊塢大片,而更像是幾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愛樂之城》的確處處有致敬老好萊塢的細節,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體和畫面質感,比如兩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鬥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着路燈旋轉,那不就是《雨中曲》麼?

不僅是歌舞,兩人夜闖格里菲斯天文臺那一段,從用影子來表現兩人鬼鬼祟祟地開門,到這一段的背景音樂的復古調性,再到用逐漸縮小的圓形遮擋鏡頭結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專門去找來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看,卻未必能如此投入。因爲《愛樂之城》只是用了老電影的特徵作爲點綴,它的真正情感內核無疑是非常現代的,或者是經久不衰的。堅持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並且把重點放在了夢想尚未實現時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後一次面試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夢想的傻子們”心中的痛,闖下的禍,遭受的打擊,Smiling through it,she sad,she do it。

同時,這部電影也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愛。白天的燦爛陽光,傍晚的深紅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碼頭,格里菲斯天文臺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櫚樹,年久失修的龜裂的馬路,路邊陳舊簡陋卻有些腔調的房子,隨處可偶遇的明星,無休無止的Party……

《愛樂之城》結尾部分的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喚醒了我記憶深處,電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飛想象,來完全自由地編織影像,讓夢境在熒幕上綻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磯(Los Angeles)外,整個詞也意爲想象中的、脫離現實的世界。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8

看完愛樂之城的首映,時隔一天後,頭腦裏不斷回味,還是很享受那在影院中的愉悅感,不僅有感官上的刺激,也有由衷的讚歎,同時也想借着片子,談談一些關於電影的個人理解。

在影迷這個圈子,很多電影都被戲稱爲“豆瓣神片”,打上文青最愛之類的標籤,言外之意,這些片子只是受到了某個固定羣體的認可,“豆瓣神片”簡單來說,一般都是偏重情節的作品,它們或者劇情有神走向,結局出人意料,或者所謂有極深刻內涵,再或者就是情感,臺詞等元素有些極強的共鳴。這些,似乎都是通過影片的一個結果,來評判的。我想說的是,其實享受電影,更應該的是享受過程,而愛樂之城,就是這個過程最完美的體驗。

這麼說並非貶低愛樂的劇本,但假設把導演換成另外之人,很可能影片就僅僅成爲了所謂的“豆瓣神片”,享受電影的樂趣。不僅僅體現在劇情帶來的情緒中,演員的一個微妙動作,一幀巧妙的構圖,一次有趣的運鏡,都會帶來驚喜,當影片中處處都有這種驚喜時,佳作就誕生了。

而且是在一部歌舞電影中,電影同音樂劇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豐富的電影語言,這也成了很多音樂劇,話劇改編成電影最尷尬的地方,鏡頭怎麼參與,怎麼更立體的佈景,剪輯的取捨等等都是蠻有難度的工程,如最近一版的悲慘世界,就顯得有些模棱兩可,lalaland好在作爲原創,可以自由的設計這些,同時考驗了導演的想象力和場面調度能力,而達米安做到的近乎完美

雖然沒有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來拍一段完整的歌舞,但是攝影機的運動幾乎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音樂響起的時候,攝影機毫不吝嗇的推進,拉回,搖動,可能在一次運動後,背景已經變得天馬行空,配合着演員們曼妙的舞姿,你可以感受到音樂中感情的充沛,替他們由衷的快樂與傷心。歌舞,舞蹈,都是情緒,心情的宣泄,本片對這一點把握的恰到好處,把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同時作爲電影,沒有氾濫到無聊的曲目數量,適可而止,歌曲旋律也很耐聽。

達米安真的是太會拍高潮了,同時也不得不讚嘆他的場面調度能力,幾場歌舞戲,無論是男女主單獨還是羣戲,都把音樂節奏和攝影機運動,人的運動軌跡,剪輯的節奏。心裏活動和背景結合的滿分!完全就是一種享受,視聽效果非常出色,再加上本片從頭到尾的復古感,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和那些經典的作品,自然又多了幾分情懷加持。

所以說,過程完美大抵如此,當有人做到了,再拋去一切只說劇情顯然是不公平的。

其實還是要說下劇情,其實這個劇情也很用心,有幾處前後呼應很贊,但就像開頭說的,很可能換個導演拍就俗套的很了,但話雖如此,個人還是非常喜歡那個結尾的,可以說,這是最壞的結尾,也是最聰明的結尾,作爲好看到爆的本片,也是最完美的結局。

如果電影是場夢,我願夢到愛樂之城。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9

伴隨着車輛鳴笛,熟悉的節奏緩緩響起,加州的陽光正好,在堵車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載歌載舞。就是在這裏,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第一次相遇。巧合的相見,小演員與爵士鋼琴家的愛情,彷彿雨天落下的第一粒水珠,滴在了我的心頭,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他們在天文館約會,在空中跳舞,彷彿在夢裏;在山頂休息時,米婭脫下高跟鞋,以加州傍晚的天空爲背景,與塞巴斯蒂安共舞,一鏡到底,浪漫不可控制地溢出,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慢慢升溫……它的題材也許有些陳舊俗套,但是它就如童話故事那般浪漫、美好。逐漸升溫的情愫在紫色的天空下緩緩蔓延開來,我感受到了唱歌、跳舞、追逐夢想的力量,它們讓我置身在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上少了現實的不安與苦惱,有的是能夠治癒我的愛。

音樂能夠深入人心。塞巴斯蒂安的音樂將電影串了起來,他在聖誕餐廳的獨奏,在家中爲米婭伴奏,以及最後在他的酒吧演奏,樂聲從未改變,人物卻早已不同,我感受到了一絲“物是人非”的傷感。也正是因爲有了音樂,米婭才和塞巴斯蒂安相遇。我不禁問自己:音樂真能有如此魔力?我想是的。音樂用一種無法言狀的方式將人和人連接起來,在這個時候,自我保護的壁壘被音樂打破,心和心就這樣貼在了一起。

夢想也將他們串聯。米婭想要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地,希望自己也能和那些明星一樣,能夠實現自己的演藝夢想;塞巴斯蒂安喜歡爵士,他想要拯救爵士,想要讓看似過時的爵士再一次被大衆認可,他想開一間酒吧,酒吧裏只有他喜歡的爵士。相似的境遇與追求讓他們彼此吸引,卻又因爲各自的追求,他們漸行漸遠,最後給我留下的只有五年後米婭的那回頭一望。

《愛樂之城》作爲歌舞片來說並不算驚豔,但是它的表達方式卻讓我爲之着迷。低吟淺唱,喃喃而語,情真意切,舞蹈腳步輕快隨性,音樂總是在情感恰到好處的瞬間順勢涌出。這些歌舞彷彿不是爲了取悅觀衆,而更像是兩人的私密情話。更何況它還致敬了多部風靡世界的好萊塢影片。米婭工作的咖啡館對面,就是《卡薩布蘭卡》的取景地;塞巴斯蒂安在山頂跳舞致敬了《雨中曲》的經典動作;兩人約會時看的電影是《無因的反抗》;巴黎的場景緻敬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這些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金色碎片都被導演小心收攏起來,爲影片帶來更多光芒。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米婭的試演。它讓回想起我第一次聽到這段樂曲的場景,我正坐在桌前,窗外是風沙飛揚的景象,但我的心中卻流淌着塞納河,年輕的姑媽來到巴黎,縱身躍入塞納河,歌詞裏唱到:“儘管河水冰冷刺骨,但我定會再做一次。我用這來獻給那些心碎的和那些心中有夢的人們。”歌聲迴盪在我腦中久久無法散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浪漫。艾瑪斯通就站在那裏,光束打在她身上,我被她帶到了巴黎……這是全篇精心編織的浪漫光影夢中,唯一不費吹灰之力就騰空出竅美妙到所有鏡頭都不可比擬的部分。

如果五年後米婭走進爵士酒吧跟塞巴斯蒂安重歸於好,那它可能只是一部還不錯的愛情片。但是這並沒有發生,一曲終了,回到現實,誰也沒有奮不顧身,誰也沒有離不開誰,兩人回到各自的生活,一切不過幻想。這是最讓大家唏噓流淚的一段,不過在我看來,這也是結束愛情以及結束影片的最好方式——即使幻想裏很美好,即使我依然愛你,但我和你卻再無以後,不過我依然接受這不完美的結局,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每個現在都是最美好的。電影裏的春夏秋冬又一冬,愛情來來去去,從沒有減少過。

情人節的浪漫也是如此吧,我們見證了一段沒有天長地久的愛情,卻開始學會珍惜所有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都不知道這段感情的終點在哪裏,但請你記住,我的夢想裏有你,此刻的你,永遠的你。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0

很開心這部電影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看的,也很開心這是部真正的電影,也是一部藝術品,看完後久久不能平息。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他滿足了我對愛情電影最好的嚮往,一起堅持夢想奮鬥,一起詩詞歌賦,一起談一場也許不轟轟烈烈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愛。

女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她的願望是當一名演員,於是她紮根在此,參加各種試鏡,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他的願望是開一間爵士俱樂部,用鋼琴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但現實是殘酷的,女主角總是試鏡失敗,只能偶爾在咖啡店打工養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歡的音樂受衆太小,只能違心加入樂隊,做着自己不喜歡的音樂。

兩個追夢人在此相遇,彼此相愛,互相鼓勵。

導演對長鏡頭和燈光的運用堪稱完美,人美畫美,我甚至捨不得眨眼。像好萊塢老電影致敬的情懷配上爵士音樂,讓這部唯美的現代電影多了一絲復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兩人翩翩起舞,困難中的互相扶持,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我當然知道現實中的愛情絕不能像電影中這麼美好,但這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讓所有人都相信這份愛。

看完後回味無窮想起自己的過去,最愛的人現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愛了但也不恨了,相愛最深的兩個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後的,可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我還想在音樂的旋律裏再吻你一次,因爲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談,一個眼神足矣。而眼神裏的不再是愛,是釋懷。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1

下午到最近的電影院看了《愛樂之城》,不說裏面的配樂和絢麗的服裝了,劇情也是很打動人。

繁華的洛杉磯,男孩塞巴斯蒂安以在酒吧彈鋼琴爲生,夢想是開一間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女孩米婭是咖啡店收銀員,夢想是成爲一名演員。當然在夢想到達之前,兩個人都經歷過很多次失敗,塞巴斯蒂安放棄自己的向着傳統爵士樂探究的道路,米婭乾脆回到老家,打算放棄做演員。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米婭得到了一個面試的機會,並在塞巴斯蒂安得鼓勵下全力以赴,塞巴斯蒂安則繼續自己的爵士樂道路。五年以後,米婭已經成了一名大演員,塞巴斯蒂安也開了屬於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兩個人都實現了自己得夢想,唯一遺憾的是最後兩人並未再一起。可不過這就是生活,不是嗎?

跟老媽彙報自己的觀後感,老媽說有時候事業成功了,感情卻不成功。令我感興趣的是,成功的背後,是經歷過的多少次失敗。想到自己還在未知中,於是淚目了。旁邊坐着的一個老外,也直抹眼淚。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2

最近上映的好萊塢新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使情節再老套,換一種方式表達,抓住細節,依然可以成爲經典,《歡樂好聲音》如此,《愛樂之城》更是如此。

劇情很簡單,兩個生活在洛杉磯的文藝青年,相遇了,相戀了,最後卻因爲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分手了。五年後偶遇,他們都變成當初想要成爲的樣子,最終以相視一笑泯恩仇結束了這段意外邂逅。

電影的最後一幕,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內心的渴望,讓多少人達到了情緒高潮,他們想起了那個曾經放棄的人,那段曾經錯過的感情,拍着大腿恍然大悟:我得到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也有人認爲電影的結局兩人的相遇太刻意,我卻認爲導演處理得很完美。兩人在分手時並沒有半點爲了現實放棄愛情的感覺,相反,當時兩人的感情是溫柔且剋制的,互相都對對方充滿了美好的祝福,就是兩人堅定信念,爲了理想各自前行,簡直積極向上。最後兩人都完成各自理想,在自己的世界裏活得自我又體面,這就是Happy Ending不能更圓滿了。

導演其實已經非常溫柔了,如果結局是女主功成名就,男主窮困潦倒,再見物是人非,那纔是真的狗血加虐心了。所以大家就別糾結前任不前任、愛不愛、放棄不放棄了,兩人的夢想都已實現,已經很完美了。

看電影是一件個性的事,這一點在《愛樂之城》上表露無遺。朋友圈裏的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觀後感”,不少人還是抓住了電影中除了愛情之外的重點“追夢”,陳思誠看完在發朋友圈說“忘記多久沒在電影院看得泣不成聲了”。他因兩位主角追求夢想的劇情而感同身受。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3

《愛樂之城》,最近依然大火,從美國一直火到中國。甚至在未映的情況下,評分早已被刷至九點幾的高分。按理說,針對這樣一部作品,應該是去電影準備欣賞,甚至膜拜的。但結果下來,儘管不否認其實優秀佳作,總感覺差了一口氣。那麼,差的一口氣你在哪裏呢?

縱觀整部電影,影片的畫面、配樂都算得上是一流,即便是些許老掉牙的故事,依然完成度較高,至於男女主角的表演也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作爲一部音樂片,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本該成爲佳作乃至經典的作品,卻始終給人感覺差了一口氣。細細想來,細節,便是其欠缺的這樣一口氣。欠缺的細節,表現有二:其一是畫面;其二是故事。

毫不誇張的說,影片畫面可以用精美絕倫來形容。這一方面得益於技術,一方面攝影師水平,鏡頭調度和諧。美輪美奐的畫面感覺給人不切實際感覺,畫面的精美加劇了影片的夢幻氣質。凌晨日出時分的雙人舞蹈,夢幻星空舞蹈……這些無不展現其夢幻氣質。延續至生活中,小到物品擺動,大到房屋顏色風格。這樣做,可以使影片整體一致,但也完全割裂生活,將生活摒除,最終更加像是一個童話故事。

故事,音樂片故事,一般而言都是理想和愛情結合的產物。理想能夠激發矛盾衝突;愛情則詮釋美好希望。爵士樂愛好者和女演員,理想失意,窮困潦倒以致走到一起,惺惺相惜;各自對理想的執着和堅持,又使得雙方勞燕分飛。老掉牙的故事,《愛樂之城》卻未能帶來新意。不論是講述主角的失意,還是雙方淺嘗輒止的激勵,都如同太過輕描淡寫,以致最後的大結局稍顯牽強附會,雖然我喜歡最後一段“人生匆匆”。

《愛樂之城》,華麗的電影,華麗的有些不切實際。因爲在細節上,差了那麼一口氣。《愛樂之城》挺好,但沒傳說中的那麼好。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4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發展史上,歲月無邊遐想的空谷裏,那裏埋藏着數如家珍的文化、故事、制度……還有無數人的青春。從間隙傳出的吶喊,無奈聲聲,些許是散藏深埋的愛情,在不爲人知的時刻,表現出驚人的生機。我們總在伺機尋找、創造一些永恆的現實,來供我們揣摩,孰知仍舊常常失落。那種永恆,在瓜熟蒂落的一天,我坐在銀河的夢裏冥思苦想,或許是愛情,因爲唯有愛情,在無邊落葉的深秋,也能散發格外的深沉,蹦出攝人心魄的音符。

在這部電影裏,查澤雷導演一直遊離在真與假、夢想與現實之間,這不僅體現在歌舞片本身固有的特徵,更在於導演對主題的拮取和意象的選擇,以及對現代科技超然的運用和對過去時代執着的追悼。使電影在音樂和鏡頭雙重作用下,完成了一場甚至好萊塢的新時代的蛻變,男女主角的戀變,也彷彿象徵歌舞片在如今社會的生存狀態。影片更深層次討論愛情與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在理想與現實得到實現時,那麼愛情將何去何從。

影片的開始,兩個人都在爲爲夢想努力,斯通飾演的米婭、高斯林的塞巴斯汀都把角色的苦鈍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是在不懈的追逐爵士樂的道路上,一個是在奔赴演員的途中,就這樣,兩個人在一家咖啡館相遇,徐志摩曾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現實總不是常常讓人滿意,兩個人擦肩而過。此處通過下文我們知道,亦是導演有意爲之,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既借用了好萊塢經典故事開頭,又不落於俗套,與整部影片的結構相得益彰,實爲大家手筆。

在接下來的影片發展中,仍舊遵循一貫的好萊塢敘事風格,兩人的愛情得到昇華,導演刻意凸顯兩人原生愛情的狹隙,在衝破舊愛情的基礎上引起觀衆對劇情的認可和趨同。這讓人很自然的想起來此前高斯林飾演的《戀戀筆記本》以及電影史上許許多多的經典愛情片,這當然也是致敬的法則一種。有一句話是“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影片在此處將主題止住,是在爲下文編織一個更大的局。

音樂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海景,是跌宕起伏的浪濤,是無限的詩意,電影中,音樂是一條透明的線,串聯整個影片的發展,它又像一塊無形的幕,覆蓋在影片的情節之上。在暗處引導着影片的發展,也同樣引導着觀衆對電影的理解和對情節的把握。

歌舞片當中音樂是電影的中心。因此,音樂的好壞決定着電影的勝敗。毋庸置疑,在這部電影當中,音樂的的確確是成功了。他要人物在其中得到了飽滿的形象,也讓故事更加生動而立體,哥,更讓觀衆隨着人物的變化而擁有了喜怒哀樂。

舉影片當中的一例,當高斯林演奏完爵士樂時,背景音樂緩緩響起,那種音樂是落寞的、是淒涼的!是寂寞的、是孤獨的…恰恰表明了人物內心不可言喻的活動。這種表現是無聲無息、是一種淺淺淡淡的轉身式的自然。他不像鏡頭一樣刻意而爲之,也不像蒙太奇的組接一樣,稍有用力就顯得格格不入。當斯通聽完他的爵士樂時,這時候的音樂顯得歡快而明亮,這種節奏又恰恰是斯通內心的感受,是準確無誤的表達。

電影因爲音樂而增色增彩。它像中國的戲曲一般,誠實地將一切都呈現在舞臺上,表現在熒屏上,不加造作、毫不誇張,不加掩飾、更加美麗。

除音樂之外,電影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一個時代的追憶。歌舞片在漫長的時代發展當中。已經與現在的觀衆產生莫大的距離。也可以說,是欣賞歌舞片的觀衆越來越少。因爲現實帶給大家的更多是劇情生動的劇情片、甜蜜擊人的偶像片、生殺掠奪的槍戰片、俠腸義膽的武俠片…在這種現象當中,推出一部歌舞片而成功機率是相當渺小的,導演反時代潮流而行,其勇氣可嘉。

但脫開勇氣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影片對新技術的運用。還有就是影片對情懷的把握。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大量的運用過往歌舞片當中經典的情節,比如影片的最後,舞臺的實景打造,實際上就是《雨中曲》當中經典的一處鏡頭運用,再比如從電影當中出現的雨傘,更是導演對《瑟堡的雨傘》的致敬……因爲這一系列的致敬,讓觀衆在欣賞影片的過程當中,不僅僅侷限於當下的鏡頭和畫面,更是產生了多種的聯想,浮現了往昔一個輝煌的電影時代。

好萊塢的電影發展是需要突破的,從上個世紀的獨立製片人到現在,無一不是都在實踐創新和改革。《愛樂之城》可以說是重新鞏固了好萊塢在影壇上的地位,爲好萊塢的發展和導演送上了一顆定心丸。僅僅對往昔的追憶也是不夠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另一個重大的方面就是對新技術的運用,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也是唯有在現代才能完成的,電影當中有許多唯美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可以在電影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比如石頭姐從餐廳跑出來與高斯林見面一段,一直到兩個人執手相舞,在深藍色的背景構圖之下,演繹了一出如夢如幻的鏡像,這在以前的人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年輕人的心。也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新技術。導演並不拘泥於講故事。他在講故事的同時在對過去進行追憶,又在追憶的同時,加入了現代大量的科技。正是如此種。種的結合。促成了《愛樂之城》影片驚人的成功。相信歌舞片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時代在發展,觀衆的欣賞水平不斷提升,歌舞片會迎來新的輝煌。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5

首先,這是我看過的電影中最好看,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不管從總體的結構設計,熒屏效果,音樂配樂,還是人物細微表情,情感的展現,都讓我深深的折服。其中,最的就是裏面的音樂設計,很應景,也很合適。

其次,從內容上來說,電影主要包括兩個題材:夢想+愛情。小時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有自己的夢想。慢慢長大後,很多人卻找不到自己的夢想,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在努力。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後能真正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的人太少。就像電影中展示的那樣,我們在追尋自己的夢想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有時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崩潰,想放棄。很多人因此退步不前,久而久之,最初的夢想就這樣失去。還有很多人,可能受外部環境等一些其他的因素影響,一直被動地做着選擇,與自己原本規劃的人生大相徑庭,就這樣一直下去,爲了生活而生活,爲了工作而工作,很無奈地做着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是自己夢想做的事。最後不得不放棄。這裏,我慶幸我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現在也正在爲之努力,並且我現在還處在一個合適的階段。這裏面的艱辛,需要付出別人更多的努力,但只要自己堅持,按着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做,再大的困難也要去闖一把,不給自己留下後悔的機會。就像電影中男主角一樣,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最後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下,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也是一個現實的故事。總之,夢想還是要有的,也許堅持了就實現了呢?

最後,比較遺憾的是:男女主角沒有在一起。但值得高興的是,男主角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女主也成功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回眸的一笑,也許所有的事情,遺憾,都在這微笑中釋然了。同時,也給觀衆留下想象的空間,意味深長......

這電影看得值!希望以後能多多遇見像這樣的好電影。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6

2月14日情人節,被稱作“獎項收割機”的愛情歌舞片《愛樂之城》在國內上映。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將於月底頒獎的奧斯卡中收穫14項提名的它,是17年內首次在奧斯卡頒獎之前於國內上映的提名電影,給了中國影迷先睹爲快的機會。儘管今年情人節是工作日,但不妨礙衆多觀衆走進影院。上映首日,《愛樂之城》票房表現不俗,截至14日20時票房已過8300萬元,隨時將刷新歌舞片在中國1。3億元的票房紀錄。而它更成爲近期口碑最高的一部電影,在網上幾乎沒有遇到差評,甚至有影評人稱其爲《泰坦尼克號》後又一愛情經典。歌舞片一向帶着濃濃的懷舊氣息,本片充滿各種向經典致敬的畫面,這部將懷舊和愛情共冶一爐的電影,其導演達米恩·查澤雷還是個年輕的“85後”,出品不多但皆屬精品。

《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是個年輕的“85後”。年少時曾苦練打鼓的他自稱因爲不是做音樂的料,所以轉行當了導演。

音樂成爲他電影的一大助力。上一部爵士樂題材的作品《爆裂鼓手》取材於他和朋友的故事,用極慢的步調探索了癡迷和對卓越的追求,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而在《爆裂鼓手》前他已經在探索全程歌唱的音樂電影。2009年查澤雷根據米高梅的音樂電影拍攝而成的畢業作品《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是一部黑白浪漫歌舞片,談到這一作品,查澤雷說,這是他對歌舞片的“小試牛刀”,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機會,可以藉此回顧電影的歷史,從而展望未來。

看得出來,查澤雷是有懷舊情結的人,尤其對半個世紀以前的音樂片風格情有獨鍾,而《愛樂之城》也被影評人稱作是一部向經典電影致敬的頌歌。接受記者專訪時,查澤雷說他努力把新時代的潮流和舊時代的精髓融合在這部歌舞片中,“希望它既能展現真實生活,又能展現50年代寬屏電影和特藝彩色電影的偉大力量。”

明明歌舞片幾乎已過時,講述的也是關於愛情和夢想的`老套故事,爲何《愛樂之城》能如何受歡迎?是因爲它手法懷舊但心態年輕。負責原創音樂的賈斯汀·赫爾維茨表示,他爲影片的音樂加入了現代的情感語言,“同時也希望在音樂的世界裏捕捉洛杉磯的現代生活和情感”。而在故事層面,正如《爆裂鼓手》讓人耳目一新的“反勵志雞湯”劇情設置,這部電影也跳出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式結局的窠臼,別出心裁地安排男女主角只能在想象中團圓的場景。這也被業內人士認爲它構成經典的理由之一。如赫爾維茨所說:“這是一部浪漫的電影,但它也有一絲憂傷,它既有愛情帶來的喜悅,也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悲傷,一切都交織在一起。”對此,查澤雷表示不會用苦澀來形容這一結尾:“我覺得是傷感,兩人遇見彼此就是好事,但當兩個人有共同的回憶時,那是非常純淨的,沒有什麼能夠玷污那段回憶。”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7

之前又聽到別人大力推薦的影片,最近剛看完,音樂與電影的融合,讓我想到有類似的,也就只有窈窕淑女了,一種全新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影片的內容偏向於愛情與勵志,不過會偏向於各自的努力,儘管之後的生活沒有彼此,有的只是相視一笑的懷念與瞬間過完了想象中的人生。

初次的相遇在酒吧裏,想要演奏自己的音樂,再多的沉醉也只是鬱郁不得志,沒有生計,沒有未來,內心再多的美好,卻也只能像現實屈服。

所以總會說到,相似的人們總會相遇。

他們的生活何其類似,都在鬱郁不得志,只不過,沒有一個人想要放棄,都一直走在嘗試的路上,想要給自己多一點的機會。

算是爲了生活,也算是爲了理想。

男主選擇向生活低頭,堅持傳統爵士音樂的他轉向電子,大獲成功,馬不停蹄的生活,但是,似乎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女主更多的是一種失望吧,因爲當初的堅持而選擇,只不過,那時的人,在成功之後,卻忘記了自己出發的地方。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8

爭吵,冷戰,因爲目標不再一致,有的更多的只是分歧,這樣的感情,彼此都需要冷靜。

可是,他不願意讓她放棄自己的天賦,放棄自己的機會,即便無奈分開,鼓勵她去嘗試,去努力。

不過,這一分開,便是數不清的年月。

而這次分開,他們的生活從此天壤之別。

她成爲了明星,萬衆矚目,擁有美滿的家庭,令人羨慕的事業,似乎人生一帆風順,只有她知道,失去了最初的愛戀。

他呢,選擇堅持了自己的夢想,賺到了足夠多的錢,開始實行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標。

那個,他們一起策劃的明天,只是這個明天,少了她的存在。

始終單身一人,可能還是對她的懷念,選擇彈奏初見時的音樂,算是,對於這一段年華的告別。

祝安好,即便歲月變遷。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19

兩人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好在,各自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最終,頂峯相見。

即便這一個後來,再也沒有了兩人的參與,各自實現了夢想,已經是他們能夠達到的最好的結局。

大概愛情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同步,就是要一致。

更多的人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尋求一種取暖,尋求一種作伴,就像搭乘公交車,到站下車,而單行線,駛往不同的站臺。

沒有人會永遠的陪伴,大抵都選擇了自己的站臺,之後的生活,有的只是各自如願。

可能在想象中的一瞬間,我們已經過完了一生,而這一生,必定是我們達不到的曾經,是我們沒有辦法重新來過的時光。

也只能夠說,曾經時光的陪伴,已經足夠。

那時的快樂都是真的,那時的感動都是真的,那時候的話語,都是真誠的,只不過,彼此,再也回不去,也不可能再回到那個時候了。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0

這部電影評分好高,聽說特別適合藝術者們看,不管是演員還是做音樂的、跳舞的,前期其實付出的確很多,特別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堅持不下去半路轉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也是很寫實,最後他們都實現了各自的夢想,但並沒有在一起。電影看了還是有感觸的,但並沒有很多影評寫的那麼好,或許也是應了那句話吧:僅獻給追夢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業,也經歷過無數個想轉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時期。身邊感觸最深的是一對情侶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來金童玉女,實際上因爲兩個人性格不羈,年輕也不懂得如何謙讓、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終分道揚鑣。

說到愛情挺羨慕西方人的愛情觀,在一起和分手,從來都是隻關乎愛與不愛。當然這樣說有點以偏概全,但是國內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會選擇退隱成爲其背後的精神支撐。然而女主還是堅持按自己的節奏去排練、演出,如果這事兒真發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動搖?畢竟成全也是愛情啊,但我個人更喜歡這種雙方人格獨立的愛情關係。

當有一天事業和愛情擺在你面前讓你二選一的時候,你選哪個?

其實導演在最後小塞的小酒吧裏也給出過答案,另一種結果,一首鋼琴曲的時間就是另一種人生。然而這也僅僅是南柯一夢,曲終女主跟她的丈夫離開了。

電影裏面致敬了很多經典電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濃郁,還有采用蒙太奇和倒敘插播,有時會讓人覺得不知道哪個纔是現實哪個纔是夢境,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南柯一夢般的藝術快閃。

記得片中男主說過一句大概這樣的話:LA是一座充滿機遇的城市,同時它也很殘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來,我覺得紐約更加紙醉金迷,它現實、但只要你能抓緊機會,你一樣也可以功成名就。這種感覺跟國內的北漂、海漂、廣漂一樣,我們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輕鬆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輕鬆工作足夠開支就行,然而你還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個月交完房租還完卡數所剩無幾,但這裏有步履不停的電影和音樂會,有迅速抓住行業最新資訊,每天能夠離夢想接近一點點。

謹以此片,和那些心懷夢想不放棄的可愛人兒,共勉。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1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爲又要加班了,還好,準時下班開心度週末嘍,突然好想看電影,跟親愛的商量了下,說幹就幹,開始網上找有沒有好看的,咦,《愛樂之城》,這幾天總看到它,豆瓣評論不錯,於是定了IMAX廳,時間稍有點晚,但能接受,吃了飯就等着看了,跟親愛的一起很開心。

好萊塢製作,剛開頭,沒想到跟印度電影一樣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調很開心的,音樂做的很好,IMAX廳的視覺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着看着就覺得情節很慢,用親愛的話說:沒看懂什麼意思,老實說看過評論說前半部有點無聊,越看越覺得說的有道理,親愛的都睡着了,不過這類電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確實有點拖沓,情節不突出,不知道放那麼多想表達什麼,不過看到後半部,從男女主角出現矛盾開始,情節的節奏就很合理了,各自爲夢想奮鬥-長期不見面-見面就吵架-短暫和好-不可調和的矛盾:夢想or愛情-分開,因爲我知道結局是兩人沒在一起,儘管知道,儘管有心理準備,可當他們再見的那一刻我依然覺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無數個whatif,可是事實就是事實,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無論你怎麼想:如果當初沒有分開會多麼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許你的選擇依然是夢想和奮鬥,這就是年輕需要經歷的,看完電影,我就一直嘆氣,親愛的問我爲什麼嘆氣,我說不知道,其實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心痛,嘆氣會好受一點,爲什麼人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放棄這個選擇那個,我在想如果我和親愛的在早幾年剛畢業的時候認識,可能也會經歷這種分離吧,幾年後覺得當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隻有一種解,我們何其有幸!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2

直接說了吧,這個題目取自英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生的一首詩:If Recollecting WereForgetting,如果記住就是忘卻。我還想過用這樣一些題目:《別了,愛》《我曾愛過你》《當我倆分手時》《當溫柔的聲音消失時》《玫瑰爲何如此蒼白》……這樣一來,托馬斯·懷亞特、普希金、拜倫、雪萊、海涅這些偉大的名字就被扯進了這篇文章裏。可是,它們跟我這篇文章又有什麼關係呢?硬要論起來,多多少少也是有的,至少可以說是在致敬。同樣的事情,放在電影上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情節、場景、服飾、臺詞巧妙地融合在一種設計之下,顯出誠意滿滿。畢竟百多年的電影史可供致敬和效仿的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多,尤其是侷限在歌舞片這一類型上的時候。選取其中的某些部分,便是回顧了一段往昔。

《搖擺樂時代》《我們跳舞?》《雨中曲》《錯失甜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甜姐兒》《紅氣球》……我把這些名字先列出是爲了將它們拋開,下面絕不再提。我們正在談論的和將要被記住的電影叫《愛樂之城》。我屬於這部電影一結束就毫不猶豫的要給它打五星(滿分)的那類觀衆,尤其結尾那五分鐘的高潮,它把電影的造夢功能演繹到了極致。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卻是一次完美的觀影體驗。我爲這種體驗打滿分。且不去論那些關於愛情與夢想的主題,那些致敬與懷舊,那些無處不在的迷影趣味,單單是說它的呈現方式,便可以使之成爲在記憶深處留下痕跡的經典影片。

在我翻過的幾本世界電影史類的書籍,談到有聲電影類型的時候,都把歌舞片作爲第一個描述的類型。聲音的出現使電影有可能成爲音樂性的。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201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了。《藝術家》以默片的形式講述了默片的消亡,而《愛樂之城》以歌舞片的形式道出歌舞片仍舊可以存活。想到一個例子,當香港本土電影只能致敬曾經的香港電影的時候,恰恰證明香港電影已經死了。把包裹着層層致敬與懷舊的《愛樂之城》撕開,裏面講的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故事。觀衆被這個故事感動了。觀衆被自己感動了。

《愛樂之城》的故事本身簡直可以說是陳詞濫調,這一點倒也跟《藝術家》類似。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講過了,成千上萬遍。關於這兩個俗套故事,可以有這樣一個問題被提出:如果以普通的(常規的)方式講出來,電影會怎樣?不會怎樣,甚至都不會被那麼多觀衆注意到。但是,上述問題本就不該被提出。表與裏,形式與內容,講什麼和怎麼講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作品。這兩個部分都做到極致,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其中一部分做到極致另一部雖不那麼出色但還不至於拖後腿的時候,如《愛樂之城》,同樣可以成爲經典。找到了適合的形式,讓電影可以卓然而立。這部電影本身肯定是音樂性的,我絲毫不懷疑多年後本片被回憶起的首先是聲音,是旋律,是歌曲,比如《CityOf Stars》。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以自己對爵士樂的無限熱愛向世界呈現出了《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這兩部對我來說都是“好看,好聽”的電影,同樣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不知是不是因爲年齡的關係,我始終覺得作爲導演的查澤雷對影片的掌控是有些問題的。最直觀的感受在節奏上,接着這一點的是整體性的問題,這兩點都會最終影響到那些精心設計的情節。不管是《爆裂鼓手》還是《愛樂之城》,在每個局部的好看好聽上似乎都光芒閃現,不過整部電影卻發展成了板塊狀,這一點讓我感覺彆扭。尤其是《愛樂之城》直接分爲“冬春夏秋冬”的設計,明白是爲了對照愛情關係的發展,但這樣一來割裂之感便被放大了,中間部分顯得平庸。好在最後那五分鐘讓我忘記了前面的一切,心甘情願的接受了電影。音樂和局部的出彩確實是可以揚長避短的。不知道導演以後會不會挑戰一下音樂性不是那麼強的電影,或者學着慢慢收起那些無處不在的技巧性過強的東西。或許,這還要時間的歷練。當然,這一切的“挑刺”都首先是建立在肯定其能力的基礎上,畢竟他已經爲世界呈現出了那麼多的精彩。

“如果你愛電影,你就一定愛《愛樂之城》。”本片的簇擁們曾這樣宣告到。但大洋彼岸的中國觀衆們似乎並不太愛這部電影。不要提什麼刷爆朋友圈這樣的現象了,一時的跟風很快就消散了,真正花錢去看的沒多少人。《愛樂之城》的票房在中國大陸遇冷已是不爭的事實,攜1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而來的《愛樂之城》,且有這麼多豐富又時尚的視聽元素,上映9天票房不足兩億。明白所謂的歌舞片在這裏的水土不服。但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畢竟那些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電影隨便一哆嗦就能在這裏拿走十幾個億票房。有人說這部影片對於中國的大衆來說是陽春白雪,適合音樂學院或者美術學院的去看,我哪個學院都不是,但自認爲還算一個影迷。一面是被不少人吹捧得神乎其技,一面是票房遇冷的尷尬現實,這種局面下才尤其需要一箇中間地帶,多一份心平氣和。真與美的標準一項模糊不清,我遺憾的是,錯過了的觀衆,不知何時才能在電影院裏等到下一個《愛樂之城》或是類似的存在。老去的是年華,電影不會。

與其說是被本片的愛情和夢想感動的,不如說是被可能性感動的。我尤其喜歡可能性,以至於在那五分鐘的幻想情節的一開頭就忍不住了淚水。那是讓一切從頭開始的五分鐘。一種現實,和另一種現實。只是那另一種現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只存在於電影裏。這便是電影能帶給我們的最美的夢。幻想裏一起生活的人和在臺下帶着別人來看自己表演的那個人;看這個電影想起的那個人和看電影時坐在身邊的那個人孰輕孰重,我不去討論這個危險的命題。可能性的美好和憂傷之處,都在於它從未發生過。如果記住就是忘卻,那麼那些被記住了的和被忘卻了的是否都是同一回事?沉浸在電影的夢幻裏擁抱那些可能性吧,然後安靜地走出電影院。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3

當相戀的兩個人在分開多年後再次的重遇在他們共同夢想之地時,他們的內心多少會有些幻想,幻想年少時的夢,年少時的情懷,當初的甜蜜及種。種的溫柔,幻想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就不要出現誤會,而是選擇了去相信去珍惜,當然這所有的一切都抵不過現實的殘酷,最後還是有緣無分的過着各自的人生。

《愛樂之城》在結尾片,編劇選擇了輪迴的重選,如果可以重來,如果一切都是往美好的方向去發展,所有的一切都是朝着期待的方向去走,那會是不一樣的人生嗎?編劇用一個夢幻的尾聲來告訴我們夢想和現實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可是在成就夢想的路上,就看你的堅持是有多少了。劇情很贊,以至在最後的結束時,讓我有了一種莫明的失落感,從未有看過一場文藝片後會有如此的心情,但是我明白了。在走進影院之前,有很多的朋友說這部片子得獎讓他們很奇怪,因爲他們覺得一點也不好看,我只能夠說,你關注了,你看完了,所以你纔會覺得奇怪,而我覺得一點也不奇怪,這些獎項他們應該要得。

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男女主角分開後的人生真的可以不一樣,女主角有一個不錯的職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家庭,男主角在多年之後終於開了自己的爵士酒吧,在自己的酒吧裏面彈奏自己喜歡的爵士音樂,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喜歡傳統爵士音樂的爵迷們,沒有我,你的人生可以不一樣,沒有你,世界其實還是一樣。

此片最讓我震撼的是視覺效果,清新亮麗的時尚配色,在人物的每個時段的着裝以及周邊的環境,特別是開場高速路上的表演,不是嚴肅的表演,而是歡快的,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做開場白,導演你真的很贊,而且全片是幽默貫穿了全片,直到最後的結束也是那般幽默的完美啊。造就了一場完全不一樣的歌舞夢想劇。

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不一樣的舞臺,輸了又怎樣,就算只有一個觀衆,做自己堅持的事情,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看到屬於自己的那束七彩光。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4

這部影片從名字已經暗示了故事的結尾,愛情之中,有多少是被現實打破,最後黯然收場,努力生活,願你拿得起放得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愛樂之城觀後感:一種更高級的愛情,快來看一看吧。

有人說,要理解這部電影,要從它的名字開始,我深以爲然。比起中文名稱《愛樂之城》或許英文原版《La La Land》更契合電影的內容。《愛樂之城》四字俗套又不契合主題,而《La La Land》更帶有一種預言的味道。天使之城洛杉磯別名"La La Land"即夢幻之城,這也在冥冥中暗示了男女主角在洛杉磯的相遇和熱戀,到最後不過是一場美麗而不切實際的夢。

明星之城洛杉磯從來不缺一夜成名的神話,也不缺一次次被現實打敗的逐夢者。顯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後者。比起電影中懷着明星夢的咖啡店打工妹和嗜好爵士樂的鋼琴家在落魄時相遇並在相互支持中追夢的故事,男女主一段相識於微時,相守於貧賤,卻耗不過時光,抵不過現實的愛情更耐人尋味。

電影以季節爲節點,將兩人的故事分爲:冬-春-夏-秋-冬五個階段,冬季的初次相遇,兩個人都處在生活的低谷,被餐廳老闆開除的一臉懊喪的男主撞過正要表達讚美之情的女主離開餐館。春季,男女主再次在派對上相遇。雙方被對方的才華吸引,情愫暗生。檸檬一般酸澀而又清新的愛情悄然萌芽。夏季,兩人的愛情一如玫瑰花香一般濃郁熾烈,女主的事業也開始順風順水,然而沒有面包的愛情似乎總是隱患重重。秋季,夢想和愛情的雙重幻滅。小塞爲了謀生偏離自己的夢想,米婭獨幕劇失敗並對塞巴斯蒂安徹底失望。五年後的冬天,米婭成了當紅的演員,卻早已嫁作他人婦,小塞也終於開起了名叫Seb's的爵士俱樂部,身邊卻沒有了米婭的陪伴。

還記得在秋天的末尾,塞巴斯蒂安對即將遠赴巴黎的愛人說:"我會永遠愛你"。米婭答:"我也會永遠愛你。"而第二個冬天來臨,米婭看到爵士俱樂部裏自己親手設計的Logo,塞巴斯蒂安看到米婭身邊的男人時,兩人眼中閃過的些許苦澀是對"我會永遠愛你"的打臉嗎?時過境遷,兩人再次相遇,隔着舞臺深情的一望,無需多言,就能讓人理解"我會永遠愛你"的真實含義。

有人問霍金,人世間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霍金想了想說,是遙遠的相似性。米婭愛塞巴斯蒂安身上那種即使失魂落魄也還能自命清高的孤傲勁。塞巴斯蒂安也愛米婭身上像石頭一般倔強又堅毅的味道。比起戀人,他們更像彼此的一個復刻版,兩人的愛情大致也就始於這種對待夢想的驚人的相似性,一種始於失魂落魄時的惺惺相惜和一種原來你也在這裏的默契感。他們愛的方式就是在對方遭遇相同境遇時給予對方一種更加恰當和感同身受的安慰,當對方失去這種相似性時,當對方的夢想成真時,他們的愛情反倒沒有了立足之地。當小塞首先認識到這其中的問題,於是他開始違心地加入樂隊,努力想要給米婭一份穩定的生活。而米婭發展現實將小塞身上唯一的閃光點被現實磨滅時,她對小塞的愛也被現實敲碎了。

我想電影春夏秋冬的敘述方式也預示着他們的感情發展的階段,此時兩個人同他們之間的感情都是不夠成熟和理智的,而秋天兩人感情的風雲突變使他們快速成長,並逐漸懂得愛就是在自己不能給予時要勇敢放手。塞巴斯蒂安在米婭即將離開時說出那句"我會永遠愛你"代表着青澀感情的成熟,但爲時已晚。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5

《愛樂之城》的譯名,“愛”和“樂”分別指的是電影裏愛情、歌舞兩大類型元素,而說到“城”,則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城市——洛杉磯,更準確地講,是那個可以被稱爲“造夢之城”的好萊塢。因爲電影有着“造夢”的功能,於是作爲美國乃至全球影視產業中心地的好萊塢,也就成了“電影夢”的一個代名詞。據介紹,“La La Land在英文裏的意思是幻想之地,和現實脫節的不切實際的狀態。因爲好萊塢的存在,洛杉磯長期以來就經常和la la land一詞聯繫在一起。”

有影評闡釋了影片中刻畫的“電影夢”:一場是女主角成爲演員的“電影夢”,還有一場是結尾以“影中影”的短片形式,兩人共同幻想完滿浪漫愛情片的“舊夢”,並指出這“關係到電影存在的意義”。如果說於後者而言,電影的銀幕是觀衆“幻覺”的載體,充滿人們“慾望”的投射,爲現實生活提供滿足。那麼在敘事進程中居主導位置的前一個“演員夢”,則是關係到好萊塢存在的意義了。

這兩場夢,對應了“個人理想”和“愛情”,代表着夢想。但幻夢和夢想是有區別的,影片的擺動步調就來回徘徊在兩者之間。前半段女主角想當明星,盡是以浮光掠影、五彩斑斕的夢幻來襯托。到了後半段着手實現夢想,纔給人仰望星空、心中嚮往的真切感受。前面男女主角的遭遇,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好萊塢的現狀。女主角參與一次又一次短暫且兒戲的試鏡,門外還有一排排等候的漂亮女孩,使她彷彿影視工業流水線上一個隨時可被更換的零部件。男主角在餐廳、派對上伴奏俗套的流行樂曲,僅僅獻上茶餘飯後、休閒玩耍的娛樂,在他看來已然是丟失了藝術的價值。

後來,男主角爲了生計問題加入樂隊,展示了商業運作的迎合大衆、裝模作樣。女主角開始注重創作排演話劇,獨立製作實際上是辛苦支撐、難以爲繼的。這些情況顯現出的真實處境,都表達了對好萊塢的一點諷刺與反思。這種態度,跟近兩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鳥人》,表現對商業大片扮演超級英雄而知名的厭惡,以及百老匯劇場排練裏狀況百出的窘態,是如出一轍的。所以最後,當女主角有一部正式的作品去充分發揮個性、特質,藉此一舉成名;男主角開張酒吧是個似live house的演出場地,得到人們的駐足聆聽,一切看上去卻像脫離/超越現實,如夢似幻的想象了。可這本來就是好萊塢應該做的事情。

他們經歷的挫折,猶如彈奏爵士樂裏隱含的衝突、妥協,對周圍產生影響,也被外部所改變。不過種.種的困頓,最終都被歸總爲促進提高,結束迷失,重回正軌的進行過程,其實只算得上是好萊塢修飾自身的說辭。或許好萊塢仍能造就夢想,但人文理想可能顧不上,只擺出追求個人成功的“美國夢”。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6

《愛樂之城》是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瑞恩高斯林、艾瑪斯通、約翰傳奇、羅絲瑪麗德薇特、芬維特洛克、水野索諾婭、JK西蒙斯主演的喜劇歌舞片,於2020年12月16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一位爵士樂鋼琴家與一名懷揣夢想的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2020年《愛樂之城》獲得第74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演員簡介

Actor&Actress

瑞恩高斯林飾塞巴斯蒂安

(Ryan Go sling),1980年11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加拿大演員、導演、歌手。

艾瑪斯通飾米婭

(Emma Stone),1988年11月6日出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美國女演員。

影評

Film Review

冬、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如此,愛情或許依舊如此。

米婭和賽博於冬季相遇,兩個孤獨的靈魂,彼此碰撞出愛情的火花。賽博是一個爵士樂鋼琴家,企圖爲將要走向滅亡的爵士樂找尋一條出路。米婭則是好萊塢中一個街角咖啡廳的前臺,受到姑媽的影響,在成爲一名演員的路上獨自探索。

因爲一首曲子,米婭與賽博走進了彼此的生活。在那段時間裏,他們從相知、相識到相愛,彼此鼓勵着對方,彼此是對方的支柱。可在追尋夢想的同時,藝術與商業的矛盾、夢想與現實的衝突卻影響着彼此的感情。

影片最後,米婭通過一次試鏡,最終成爲當紅女明星,也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那天,她與丈夫在路邊散步,忽然間耳畔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順着音樂,她走進一傢俱樂部the Seb's、牆上的圖標正是當年她畫的給他的模樣。再一次看到彼此,兩人陷入想象

125分鐘的影片,用120分鐘講述了5年兩人的合與和,又用5分鐘的幻想演繹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種人生。如果當年多一些堅持,多一分理解,結局或許會是圓滿而不是遺憾。但人生不正是這樣,遺憾無可避免。

La la land,在英文中本來是白日夢的意思。由於好萊塢地處洛杉磯,那些追尋夢想的人便聚集在這座城市,所以洛杉磯也被稱作La La Land、或許這個詞本身,也是對兩人命運的暗示吧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7

《愛樂之城》是我近期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男主有點像拉爾夫。菲因斯,這種顏我基本沒有抵抗力。:)之前朋友說時長有兩小時還怕太長,結果字幕出現時竟捨不得離開,不是說好兩小時嗎?怎麼這樣快就過去了?

劇中的舞蹈場景緻敬了一大票上世紀黃金時代的歌舞片,什麼《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等。開場舞就讓人驚歎,那樣看似紛繁複雜卻又有序的場面,要如何調度才能拍出這樣一場色彩豔麗又能立馬撩起你熱情的視聽盛宴。第一段雙人舞很容易聯想到阿斯泰勒和琴逑羅潔斯這對金童玉女的經典劇目,後面居然還有奧黛麗。赫本在《甜姐兒》中相同的造型背景鏡頭。與老片子《卡薩布蘭卡》和《無因的反叛》場景接得很棒(英格麗褒曼和詹姆斯。迪恩分別是媽媽和我很喜歡的演員)。看到那些熟悉,甚至是類似的鏡頭、段落,舞蹈(比如一開始米婭告訴賽巴斯汀轉角那個地方曾是《卡薩布蘭卡》的拍攝地,而後來,她們也如《卡》劇一般,若干年後,“城市裏有那麼多酒館,你卻偏偏走進了我這一家。”,比如在電影院裏面看劇中反覆提到的老片子《無因的反叛》,下一個鏡頭,同樣的地點,男女主角約會去了。)這些場景,像是見到了老朋友,一別經年後竟又重縫,會心一笑。

整個電影開始很老套,“我猜中了這個故事的開始,但我卻沒能料到這個故事的結局。”男主角爲了理想積累資金,努力在樂隊演出,女主角也有了試鏡的機會,之前的爭吵應該在一起回去試鏡時冰釋前嫌,以爲又是一個努力實現夢想然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團圓童話。但,結果,卻是各奔東西。

結尾那一段相當振撼,導演的才華讓人擊節,鏡頭運用得眼花繚亂又流暢自然,夢想都實現了,五年艱辛只一筆帶過;但夢想也破碎了,守在身邊的不再是那個他(她),LALA LAND果然是夢想之城,當米婭最後回眸時,不禁潸然。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8

之前看了影評什麼的,說這事一篇致敬很多很多著名電影的好電影,忽然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觀影感情了,其實還是不太能夠接受一言不合就尬舞,一言不合就唱歌的電影的,可能我是一個沒有太多文藝氣息的人吧,這方面我實在覺得沒什麼意思,不過看着熱鬧,顏色變換啊,場景設計都很漂亮,看到影評有人說致敬和抄襲怎麼區分,這個就太難了,個人覺得沒差別,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的好就是致敬,抄的不好就可能被人說抄襲了吧,還看是否是崇洋媚外的因素吧,如果是一箇中國不知名導演什麼的估計會被說抄襲,可能就是這樣了吧。

來說說電影吧

關於電影,其一,跳舞真的特別棒,一言不合就尬舞,影片一開頭就是一羣人在路上堵車,所有人都下車跳舞,在路上,車上,馬路牙子上,各種能跳的地方,都在舞動身軀,自己自愧不如,完全沒有舞蹈天分,只是一個四肢僵硬的胖子。誒,好不誇張,從畢業到現在,短短半年,我胖了20斤,可見自己對自己有多麼的放鬆懈怠,並且疏於管理,多麼的沒有自律性!

關於影片,其二,四個住在一起的姑娘互相鼓勵出門參加party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啊,這就是我期待的參加工作之後結婚之前的生活狀態,有閨蜜,有聚會,可以一起逛街,一起買漂亮裙子穿的那樣,房子可以裝飾成每個人喜歡的顏色,每個人喜歡的風格等等。期盼的不行不行的。這裏的場景變換和四個姑娘色彩鮮豔的裙子以及背景都特別有衝擊感,美豔動人——

關於影片,其三,兩個人在愛情之中,都變成了對方,剛開始是女主跟男主說,你要顧及別人怎麼想的,然後怎樣怎樣,後來變成了男主和女主說你要看看別人怎麼想。所以,可能兩個相愛的人最後都會努力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吧——可是彼此之前在一起,還是因爲當時喜歡對方的那個樣子啊——本來兩個人就不可能永遠不變,一直是最初在一起的樣子,彼此之間磨合的過程也就是彼此爲之改變的過程。

關於影片,其四,我常在想,到底兩個人怎麼才能白頭到老,可能兩個人彼此愛慕還是不夠的,需要一定的天時地利人和,正好想相守一生的年紀,不遠不近剛好的距離,繁華大都市也好,閉塞的四五線小城市也好,斜暉餘夕中或站立相擁或攜手同行,怎樣都好——只要是你,怎樣都好,還是希望每個人能和想共度一生的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關於影片,其五,結尾處,兩人相遇於,彼時女主爲男主創作logo的音樂club,可此時,女主已然爲人妻爲人母,擁有幸福生活,只是沒有男主,而男主也在自己喜歡的jazz上有了一定成就,並且身邊有很多喜歡爵士音樂的夥伴。這不能說他們的人生是不美好的。相反,這纔是人生,大多數書上和影片的大團圓結局也僅僅是人們的期盼和美好祝願,並不是真實生活的樣子。他倆在最後結局隔着吵鬧人海的相視一笑,有了太多的意味,令人唏噓,不僅僅是對過去的釋然,我想更多的飽含了對彼此現如今成就的欣喜吧,雖然現如今我身邊不是你,你身邊也再沒有我的位置,可是,還好,你還是你,我也還是我,我們都變成了自己最想要成爲的樣子,所以,飽含祝福吧——

關於影片,最後,我想,我還是喜歡的。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29

影片中有三個片段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第一個場景便是女主與男主在一起後男主聽到女主與媽媽的電話交談,爲了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決定去加入朋友的樂隊,然後彈奏着他並不喜歡的音樂,妥協於最後認爲爵士樂已經落後沒有人再會去聽,在他們巡演時女主在臺下看到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吶喊聲一片的時候,她卻深感困惑與不安,也許所有人都覺得,哇,那個人太棒了,但世界上唯獨只有最懂你的人知道你真正要的是什麼。在臨時驚喜的餐桌上,她問到男主夢想時,他的回答讓她失望,他爲了她放棄夢想,尋求安定,也許她當時不提,他們最後會像片尾的結局,但她是懂他的,亦是愛他的,也愛他的夢想與音樂,欣賞並認可他的一切。也許這就是我認爲結局不完美的完美吧。

第二個片段是,他鼓勵她去面試,在等待通知時他們的對話,我們以後怎麼辦?去完成你的夢想,我會永遠愛你。多慶幸對方都非常的理智。第三個片段,就是片尾五年後的她來到了他開的俱樂部,他爲她演奏了那一曲,五年前的往事彷彿歷歷在目,我們共同經歷過得一切好像還是昨天,若那天晚上結局改變,故事的結局也隨之改變,但我們都深知這不會發生,而所有內心的波瀾與情節只能通過這一首曲的時間,曲終,生活依舊繼續,最後他們相視而笑。我願你好,我會永遠愛你,你亦永遠在我心中。即使後來你與我全無關係。

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篇30

看過了歌舞片電影《愛樂之城》後,我深深的被劇中的女主角米婭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們舞跳得是瀟灑自如,美輪美奐,堪稱完美。

尤其是電影開頭部分的一段開場舞,運用了一段長鏡頭,把氣勢磅礴的集體舞表現得恰到好處,烘托出整部電影的氣氛,達到了一個小高潮。而後又運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順序,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線和事業線串聯起來,有高潮,有低谷,有順境,有逆境,情節是跌宕起伏,讓觀衆隨着劇情的展開,心情也是時好時壞,讓人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了一樣。

看過電影后,感覺導演拍這部戲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設置成爲了一位理想主義型的落魄的鋼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設計成了白天在咖啡館打工,利用空閒時間去應聘臨時演員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員。他們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想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不懈奮鬥成爲本行業的佼佼者。

你要是隻認爲這是一部青春勵志片,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裏頭還穿插着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他們通過偶然的機會互相認識,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後來由於他們都不肯放棄各自追求的事業,在愛情和理想的衝突下,他們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二人爲了事業各奔東西,不歡而散,讓人看後感覺很無奈,也很可惜。

我覺得這是導演留給我們觀衆的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是愛情重要,還是事業重要,還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電影結尾導演處理得也很含蓄,很聰明,不是人們想象的大團圓的俗氣結局,而是留給觀衆們想象的空間,讓人們在回憶和留戀中展開各自的想象,讓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編織一個自己認爲合理的結局,留給觀衆們思考的餘地。這樣的處理太讓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膽了。

希望以後我們還能看到這麼精彩的歌舞片,讓我們可以再次得到視聽的雙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