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精選11篇)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你去影院看過《愛樂之城》嗎?就算沒有看過,想必也早已在朋友圈被“科普”。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精選11篇)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1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電影學博士史興慶指出,歌舞片類型雖然是好萊塢傳統類型片,但是早已式微,《愛樂之城》此次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也帶有扶持之意。中國沒有歌舞片的觀影傳統,有部歌舞片叫《如果·愛》,還是主打明星陣容來吸引觀衆。因爲歌舞片側重歌舞,真正做出能抓住人心的劇情是不容易的,這就要求多在劇情上下功夫,劇情飽受詬病的國產大片更是需要多加打磨。歌舞片的歌舞不是敘事手段,其本身就是內容,是劇情的一部分。史興慶還表示,《愛樂之城》影片中有很多橋段都是致敬的,如果不瞭解背景,就無法深刻體會這部歌舞片的深意和妙處。

其實,歌舞片也曾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熠熠生輝,最爲著名的要屬《馬路天使》,之後的黃梅調電影也曾綻放光芒。中國歌舞片爲何在當下難續輝煌?我們能否拍出屬於自己的《愛樂之城》?

“中國演員一言不合就跳舞太彆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指出,大多數國產歌舞片上映後面臨票房、口碑的雙重失利,這在《華麗上班族》《一步之遙》等影片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前者講述職場人掙扎生存狀況,後者呈現老上海摩登之都的風情。兩者走的都是偏歐美範兒的路子,結果遭到頗多質疑。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看到中國演員一言不合就跳舞,實在太彆扭了!”

國產歌舞片始終處於歐美風格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焦慮期,問題出在近年來的中國歌舞片“形式大於內容”之上。影評人“電子騎士”同樣認爲,優秀的歌舞片背後都有音樂的靈魂,而國內不少同類型作品則是爲了展現歌舞而刻意展現,“那歌舞就成了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沒法和觀衆建立情感聯繫。”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百老匯音樂劇早在西方成爲非常主流的娛樂形式,而目前中國國內舞臺表演仍以話劇爲主,載歌載舞的音樂劇偏於小衆。而歌舞片產出數量的欠缺也讓中國觀衆尚未形成相應的觀影習慣。

另一方面,歌舞片創作的高門檻又讓人望而卻步。這類影片要求導演、編劇、作曲、作詞的合作能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但現實是,音樂創作普遍並非國內導演、編劇的擅長之道,而流行音樂詞曲作者又往往與影視、舞臺創作存在“一步之遙”。

歌舞元素嫁接喜劇片或成可行方式

從文化和歷史意義的角度看,歌舞片對中國電影日後類型的多樣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名片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和早已形成規模的歐美歌舞片及印度歌舞片相比,我們還處於缺乏經驗的起步階段,市場的風險又讓資本不願涉足這一領域。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時感慨稱:“中國電影有些過度市場化了,有文化價值和正面意義的電影反而沒人願意去做……這是電影文化職能的一種欠缺。”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解決國產歌舞片生產“斷層”問題,既要着力在中國培養足夠的觀衆羣,給投資方以信心,也要找到合適的創作路徑。其中,多引進一些國外經典歌舞片,對於培養中國觀衆的欣賞習慣無疑是有幫助的。

如何打造原創的中國式歌舞片?全盤西化顯然不可行。歌舞片的投拍在中國仍帶有很強的偶然性,尚未形成既符合當代觀衆欣賞口味、又具有中國自身藝術特色的創作思路。可考慮以歌舞元素嫁接喜劇片、青春片等類型片的方式進行前期嘗試。例如,春節檔上映後票房表現不俗的喜劇動作片《功夫瑜伽》,片尾部分就將印度歌舞融入其中。而借鑑中國傳統戲曲元素並融入歌舞成分的《捉妖記》亦大獲成功,從目前片方披露的信息看,續集依舊會以大量歌舞元素作爲一大看點。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2

歌舞劇起源於英國,後被好萊塢汲取並廣泛而深層次的植入美國文化並運用得得心應手,歌舞常常能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情緒和視聽感覺,優美的旋律帶給故事敘述本身也是一種享受。《愛樂之城》故事的開篇就用歌舞敘述了堵車的現狀,男主人公的音樂人身份以及追尋夢想的堅信。

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場堵車上面,塞巴斯蒂安第一次與米婭正式碰面就是一聲汽車的長鳴,這也成爲了後文令觀衆啼笑皆非的每一次塞巴斯蒂安對米婭的召喚,這是一個不刻意的笑點。

在咖啡店工作的米婭總是翹班去試鏡,說明了米婭想當演員的夢想,一場試鏡後,歌舞的形式室友幾人就準備好了去參加派對,米婭走到衛生間獨唱,此時背景燈光黯淡下來,只剩下米婭一個人的世界,從洗手間出來後,身邊人的慢動作以米婭的路過看到了派對的全景,也看到了米婭的格格不入。

米亞失落地走在街上,路過一個音樂餐廳,第一次聽到了主題曲《City of Stars》,她駐足並開門,顯然她被音樂吸引,一個音樂專場到兩人相遇的畫面,這個鋼琴家就是堵車是目睹的那位,鋼琴家的家庭環境顯然他不願融入現實的爵士樂但爲了生活他不得不將就,他說“我是浴火中的鳳凰”,也許他真的是一個癡迷的潦倒音樂家,再次音樂轉場回到酒吧,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彈奏自己的曲子,一首結束後他環顧四周,並沒有關注他彈奏的人。於是“上帝之光”籠罩了他,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曲子結束後,他起身,餐廳裏的光重新亮起來,大家還是幹着各自的事情,只有米婭靜靜地看着他,但他卻拒絕了米婭的寒暄,顯然被開除給了塞巴斯蒂安一個不小的打擊,是否堅持自己的爵士樂理想成爲了擺在他面前的難題,與此同時米婭也經歷了一次試鏡失敗,於是兩人卑微的奮鬥史預示着兩個人的平行道路。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3

出色的電影和音樂應當像地平線,能讓人忍不住去窮盡自我、挖掘作品存在的時空。英文片名“La La Land”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洛杉磯的別稱,另一方面在英語裏指代精神恍惚的狀態,脫離現實的虛幻之地。所以那一首《City Of Star》,就是一段城市夢境的入口。對屬於洛杉磯的羣體而言,音樂映照出他們與這座城市擁抱、交鋒的得失悲喜,帶他們重遇接二連三交匯又星散的身影。

而對局外人,即使自己從未抵達過那座城市,卻已然積攢了一筆輕盈的想象:隨意闖進一條普通長街,都可以和伴侶一直漫無目的地走下去,開啓說不完的話題;不要小瞧路口某扇門,門後也許就藏匿一片驚人的天地;活得自在,深夜眼底有星,白晝推窗繽紛,哪兒的空氣聞着都是自由的,都翻滾着熱氣騰騰的希望。

《愛樂之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本人生活在紐約附近,他曾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己就是一個來到洛杉磯的外地人,洛杉磯對他來說是魔幻的。“我覺得洛杉磯比紐約更神祕,它並不像紐約那麼直接,它需要你去探索,一點點揭開它的奧祕。”此間的光影和音符,訴說了達米恩·查澤雷的洛杉磯印象,現有或消逝的事物都很迷人,最後他堅持用爵士樂定義了這座藝術之城的氣質。

身邊縱然也有朋友對《愛樂之城》不感冒,但無一不讚許該片音樂之美。恐怕以後每次聽到其中的旋律,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憶起洛杉磯的星辰與燈火了。這亦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哪怕只是片刻音樂感染過你,它的存在就充滿意義。

現實中,我們未必總有機會活在一座名副其實的“愛樂之城”,輕鬆撞見令靈魂戰慄的音樂及其信徒。但是,幾乎每個人心裏都藏有幾支“愛城之樂”——那些承載了我們對一座城的戀慕的樂曲。有些音樂紮根於突出城市背景的電影,比如《愛在日落黃昏時》《羅馬假日》《午夜巴黎》《花樣年華》……音樂創作者心思精巧,把握到城市內在的某種屬性與美感。樂曲潺潺流轉,再襯托熒幕上飽滿的視覺效果、扣人心絃的故事脈絡。一個本無意義的地名,自此與你建立莫名的聯繫,嵌入意念深處。

還有些“愛城之樂”,起初只是音樂創作者的悠悠訴說,誕生於他個人的私密情分。偶然被你摭拾,觸發靜默多時的回憶機關,引發強烈共情。近來頗受熱議的民謠《成都》就是一例,創作者趙雷不是成都人,歌曲元素也不夠“土著”,可他淺唱出來的是一座可以被共享的成都,無論你是否真正擁有過那座城,但你可能也曾路過那般感情,極淺極淡的眷戀。重要的不是具體地標,而是你忘不掉的一些人,一紙泛黃的往昔。

令你悸動的都市情歌另有所屬。對城市的戀慕,其實是人類懷舊感的某種投射。懷舊,是面對時間和空間斷層的情感反應,既根植於過去,又棲身於未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的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的,這就是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爲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而我覺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形式去寄託懷舊了。音樂能彌補時空斷層,反覆加強人與一個地域的化學作用,從而凝結爲長長久久的情感。

人是帶着全部的歷史向前走的。應當感激音樂,讓我們爬上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堤壩,去向往遠方那城,同時又銘記此時此地。因爲一支旋律,我們紮紮實實愛上了一座城。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4

故事發生在當代的洛杉磯,寂寥的小演員米婭的志向是女演員兼劇作家,她沉迷老電影明星。她在華納兄弟的片場當咖啡師,經常翹班去試鏡,如果真的接到戲,哪怕再小的角色也會讓她欣喜若狂。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絲綢領帶的爵士鋼琴師,對藝術有着近乎潔癖的追求。他想開間俱樂部,但他所癡迷的音樂更適合博物館,幾乎沒有人會願意花錢去聽。

同樣追求夢想的兩人在這座城市裏遇見彼此,他們由一開始相看兩厭,到後來在一個美好的夜晚——浪漫的星空下,有感而發地唱歌跳舞,而在歌舞中,他們是那樣的契合,有默契,成爲了彼此的知音,墜入了愛河。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彼此鼓勵對方不要放棄夢想。而後在一次偶然,塞巴斯蒂安聽到了米婭跟母親的電話通話,塞巴斯蒂安知道如果想給米婭安定的生活,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是不可靠的。塞巴斯蒂安違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樂隊,在尖叫的觀衆面前擺弄音樂合成器。但在逐漸達成夢想的同時,藝術與商業、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朦朧博弈,兩人的情感也面臨抉擇和考驗,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後,他們彼此仍然鼓勵對方不要放棄夢想。

故事的最後,這對情侶各自完成了自己夢想,但他們的愛情卻沒有延續下去。對於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影的最後十分鐘。故事的最後十分鐘,米婭跟他的丈夫偶然去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俱樂部聽音樂,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坐在臺下的米婭和她的丈夫。塞巴斯蒂安有感而發,彈奏了一首Mia&Sebastian’sTheme,包含了塞巴斯蒂安對他們的愛情美好的幻想,幻想兩個人一路的'相識、相知、相戀、結婚、生子,毫無爭吵、分歧,一直甜蜜,幻想着陪在米婭身邊的男人是他,而這首曲子塞巴斯蒂安沒有彈下最後一個音,似乎是希望這段美好的愛情不會結束,這首曲子是塞巴斯蒂安和米婭相識時候塞巴斯蒂安彈的曲子,我相信,米婭肯定也聽出來塞巴斯蒂安少彈了最後一個音,也應該明白了塞巴斯蒂安的寓意。

很明顯,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一個話題,愛情、理想與現實,主人公戰勝現實、實現理想,同時也結束了愛情。有人說,這樣的結局是美好的,他們的愛情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時刻,是它不會被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所消磨殆盡,使其還能在日後回想起還能想起它的美好,嘴角還能上揚,淺淺微笑。而我對這個觀點頗爲贊同,但仍會感到惋惜,還是會在電影散場後痛哭着說爲什麼男女主最後沒有在一起。或許,最後沒在一起也是這段感情一個完美的句號吧。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5

我從來不覺得對一部電影的褒揚會被評論爲過譽,因爲電影終究是一種藝術形式,會引起人的共鳴,所以能與我有感情交融的電影我一定會毫不吝嗇地獻上讚揚,更別說在視覺上是如此靚麗的一部電影了。

電影開頭穿插着介紹了兩個逐夢的年輕人是如何失意,再到茫茫人海中的無數次相遇,有人會說這太巧合了,是啊,因爲這徹頭徹尾就是一場夢!電影裏的橋段也有預示,比如在星空中舞蹈的時候,好萊塢的歌舞片似乎都喜歡把人從現實中抽離出來,一邊歎服它的美好,一邊嘆惋它的虛無。但兩個人的感情絕不是虛無的,雖然不能採用普通愛情片的敘事手法,開頭交代的兩個人的背景已經足夠推動故事的發展了。接着就是道出各自的夢想,後面的劇情其實不用多想,我想講的是裏面的歌舞。

客觀來說,舞蹈的編排是趕不上黃金時代的,但導演懂得揚長避短,通過各種調度使節奏很到位,演員卡動作也很有張力,鞋子踏在地上的踢踏聲悅耳清脆。爲了更有代入感,剪輯很多淡出、疊影,溶化的手法,包括片頭和結尾,都是極富年代感的字體和畫質。服飾設計有沿用也有革新,裙子肩膀的裁剪和甩起來的裙襬都像極了黃金時代的風格,但是顯得更加輕盈,裙子上也沒有繁雜的裝飾,融合了現代設計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場景真是美絕了,對於一個很注重電影美術設計的人來說,每一處的場景構思都可以用無懈可擊來形容,美到可以讓每個對憧憬美好的人做夢,你能想象一個滿天繁星倒映在深色的水面上,兩個人踏着星光翩翩起舞的畫面嗎?雖然也是借鑑,但好萊塢現在的工業水平還是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還有就是導演通過鏡頭的晃動推拉切入到場景的鏡頭也要加分,讓觀賞的人沒有停歇的機會。其實導演的剪輯能力在《爆裂鼓手》中就可見一斑了。

在渲染情感的方面,歌舞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歌的歌詞都很應景啊,再加上導演對節奏的掌控能力,情感爆發處震撼人心。相比高司令,石頭的表演跨度更大,特寫鏡頭很多,其實石頭的表演能承受這麼多獎項也是電影本身加成了。

最後的結局並不美好,一個冰冷的事實橫亙在兩人面前,現實是一道跨不過的坎,有一個懷揣着獨立音樂人夢想的同學告訴我說,看完後想了很久,太有帶入感了。我覺得,每個向現實低頭的做夢者都會感同身受,女主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讓人幻想的地方,看完電影真的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但換個角度來說,都要感謝彼此的相遇,像歌詞裏寫的

"I felt it from the first embrace I shared with you,

從我與你第一次相擁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了

That now our dream。Theyve finally come true

我們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結尾的蒙太奇太巧妙,前後呼應也很好,好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橋段,看一次哭一次,現實和夢境的對比,過去和現在的分崩離析,讓戲外的人駐足遐想,忘記傷痛;戲中的人載歌載舞,含淚前行。

唯夢永生!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6

對於高司令這回在電影裏塑造的Sebastian這個角色實在是讓我驚喜的,對比那年開始嘗試轉型的《瘋狂愚蠢愛》,這部片子似乎似乎更加能看到ryan紮實的全方位演技。

印象裏的高爺永遠是個眉頭緊鎖,心事重重的天蠍男,不喜笑,陰鬱,神祕,性感,這種氣質從當年的The notebook也或多或少能體現的出來,更不要提後面的《所有美好的事情》《藍色情人節》《亡命駕駛》《半個尼爾森》了,永遠一副臭臉能拽到宇宙天邊,角色的類型大體上都有一些大同小異,也大部分還原了高司令本身的性格特點。今年的這部《愛樂之城》對於Ryan又是一個全新的突破,Seb這個覺得不僅性感,因爲是不得志的文藝小青年又有一種淡淡的憂鬱,可是又透露着俏皮風趣,比如和石頭姐曖昧期的打趣以及後半部分配合拍攝畫報時的橋段,都能看出來今天Ryan的這個表演似乎比以往要更貼近人羣,更加有血肉,更加討喜。

Seb這個角色爲什麼那麼成功?因爲他性格的真實性,也是我說過的血肉感。年輕人的潦倒不得志、遇到心愛的人還會假裝嘴硬、爲了賺錢被迫幹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固執的有着自己的夢想、被逼無奈的放棄愛人之類的種.種,其實都可以反射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現實之城裏,不知有多少坐在臺下的年輕人都從Seb的每一面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當然,還因爲他帥氣又有才華。

再說石頭姐這次的出演,Emma stone在我看來是個神奇的姑娘,她得臉並不算美,她得身材並不算極致的好,可是一套套衣服卻能被她成功的降服,在任何場合幾乎都是零出錯的概率也是讓人心悅誠服。石頭姐的演技沒的說,這是大家都公認的事實,這一次的《愛樂之城》只是更加鞏固了這個真實爽朗的姑娘被推在好萊塢頂端的地位,原來這姑娘不僅演的好,穿的好,性格好,連唱和跳都那麼好啊。

石頭姐塑造的角色印象裏一直是血肉感很強的一類,大概也是因爲她善於出演情緒化較強的角色。這次的Mia也不例外,和很多在加州做夢的美少女一樣,她想要出名,熱衷一切文藝美好的事物。Mia與Seb的性格特點其實如出一轍,真實透明,奮發向上。

Mia的橋段最讓我感到觸動的片段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又與愛人發生爭執,憤然離開洛城,狼狽逃回故鄉的那一段,這種情緒對於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如同剛飲過的一杯苦酒,舌尖上還留着點點滋味。因爲視鏡中被人無端打擾,原因可能只是遞一杯水,一個三明治;只說了一句話的鏡頭就跟你說“謝謝,再見”。面對未來,你所想到的只有被人的無視和生生的否認,這樣的感覺你是否和她一樣曾經有過?這種因爲夢想而歇斯底里的疼痛被拉成了漫長的一年又一年,發展到骨髓裏和性格深處,當你還在苟延殘喘的掙扎,認爲成功就在下一次,卻不知道下一次就成了導火索點燃燒斷你所有強撐的神經。

《愛樂之城》這部很多人說他俗氣老套,對啊,它確實俗氣又老套啊,它又在說一個個在加州奮鬥迷茫的年輕人,這是多麼無味創意啊,它又在說一對對懷才不遇的男女情侶在夢想和現實面前分崩離析的故事,這是多麼老掉牙的橋段啊。可是無論他多麼庸俗,可是他在一次次的片段裏不斷的衝擊着你,告訴你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啊,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那麼庸俗,有着那麼多隱忍不堪的情緒和無奈。

感謝電影已經省去了大段的描述他們如何最後奮鬥成功的片段,只用了“五年後”的畫面來作爲一個結尾,不然真成了《洛杉磯不相信眼淚》,對於結尾,它是那麼讓人心碎和又美好,心碎的是不能與你相守一生的痛匯聚在一個seb的一個眼神裏,只願陪你走過一段最難走的路,只願在你記憶深處我一直是那個曾與你在山頂翩翩起舞的愛人。美好的是我們要感恩生活,《愛樂之城》給了我們一個幻想的空間,只要心中有夢,終有實現的那一天。

看完《愛樂之城》我並沒有流淚,但卻給了我深刻的思考和震撼,沒有人會知道你當初做出的每一個選擇會如何影響你現在的生活?沒有人會知道當愛情失之交臂的同時,是否能換回一份成功的事業?我們所能掌控的人生大概只有是一餐一飯和一顆努力相信未來的心吧。

感謝你曾與我在璀璨的星空下共舞,感謝你曾陪我在晚飯後的鋼琴邊來一首合唱,感謝你願意聽我創作的每一首即興爵士樂,感謝五年後當我想起這些場景,仍像當初一樣。

“City of star,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City of stars, there i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who knows?That now our dreams, theyve finally come true."你看,這首歌唱的是多麼好啊。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7

縱觀十幾種傳統影片類型中,歌舞片可能是最不受觀衆、影評人待見的一種類型。不知多少人看到電影中的角色突然唱起歌跳起舞就大翻白眼。確實,如果處理不好,在劇情中突兀的插入歌舞場景很容易造成觀感的割裂,甚至尷尬。所以在那個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過後,這個類型始終在走下坡路。2002年的《芝加哥》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幾乎已經是該類型的絕唱。最近10幾年來,歌舞片已經逐漸走向滅亡,值得拿出來說的無非是褒貶不一的《悲慘世界》。再有,就是販賣男色的《魔力麥克》了。

而Damian Chazelle帶來了《愛樂之城》,這個在兩年前憑藉《爆裂鼓手》一片驚豔全世界的年輕人,在自己的第三部電影中使用了更大牌的卡司(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和躍升數級的製作規模。且衝破新秀牆,即使在影片後半段逐漸拋棄了歌舞片形式,也可堪稱拍出了應該是近十年最好的歌舞片。

《愛樂之城》中穿插始終的音樂類型,也是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飾)所追求的夢想——爵士音樂(Jazz),就像歌舞片這個影片類型一樣,逐漸走向死亡。而Seb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最大夢想就是開設自己的爵士樂俱樂部,並一舉拯救瀕死的爵士樂。而事實上,他只是一個在高檔餐廳彈奏鋼琴的樂手,靠着彈奏節日樂曲賺取聊以果腹的小費。

影片的女主角Mia(Emma Stone飾),則是一個四處碰壁的女演員,白天在咖啡廳做一個受盡白眼的服務員,業餘時間試鏡了無數角色,但無一例外,均毫無音訊。事實上她沒有什麼夢想,臥室裏掛着衆多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的海報,卻連《無因的反叛》都沒有看過。和其他3個女孩租住在一間房子,流連於無聊的約會與派對。

因爲一段音樂,兩人終於正式相遇,Mia在Seb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樣,Seb在Mia身上找到了奮鬥的理由,他們和其他我們熟知的愛情電影一樣,雖然路有坎坷,但還是彼此相愛。

《愛樂之城》是一部足夠好看的電影,Chazelle拋棄了他在《爆裂鼓手》中備受好評的碎片式剪輯,化繁爲簡,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剪輯點,只是利用流暢唯美的運鏡來展現。開場的長鏡頭尤爲明顯,一段5分鐘歌舞長鏡頭直接鎮住了場,行雲流水的鏡頭配合着數次角色的更換,鮮豔的色彩和街頭文化的融入更添色不少。雖然回頭想來這段與影片主題並無太大關聯,但難度極大的拍攝和出色的觀感讓影片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贏得現場媒體的一片掌聲。

《愛樂之城》更是一部足夠好聽的電影,讓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在影院中只是聽着影片中的原聲就落淚的體驗。爵士樂不必多講,對Mile Davis,Charile Parker戲謔般的致敬定會讓很多爵士樂迷會心一笑。John Legend的友情出演,爲影片加入了融合爵士(Jazz Fusion)和電子舞曲(EDM)的現代風格。而在男女主角的愛情對手戲中,旋律動聽的流行樂讓影片的好聽度再上一個層次。可以說,影片在各個層面上滿足了幾乎全部音樂類型的樂迷,“愛樂”兩字名副其實。

而Chazelle在《愛樂之城》中又一次展露出了自己對影片結尾的超強把控力,一段對於整部電影再解構的夢境戲,穿插了衆多影史上的拍攝形式,從畫面、聲音、再到情感三方面衝擊,讓我兩次爲了這一場戲淚流滿面。

在導演Chazelle的處女作《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分別爲Guy和Madeline,而這正是雅克·德米的經典歌舞片《瑟堡的雨傘》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在《愛樂之城》中,導演也無處不在的向《瑟堡的雨傘》和那個黃金時代致敬。而這樣的致敬,從佈景中張貼的海報,到片中影院所放映的電影,還包括且並不侷限於《無因的反叛》、《卡薩布蘭卡》、《雨中曲》、《黑貓》、《繡巾蒙面盜》等等。兩個主角甚至來到了《無因的反叛》裏著名的取景地Griffith天文臺,上演了一出星空中的無重力宇宙舞蹈。

影片分爲5個章節,冬、春、夏、秋、再到冬,就如同兩個主角的情感經歷。而據導演Chazelle所說,《愛樂之城》是關乎藝術家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的故事。影片也從第三章節起,就將主題聚焦在了兩人追逐夢想的過程。生活所迫的Seb受到金錢的誘惑走上了商業之路,堅守自己的Mia卻因爲天賦的不足再次失敗。

這可能纔是導演在《愛樂之城》,甚至《爆裂鼓手》中一直想要講述的東西:偏執的理想主義者通常都會走向兩種結局,一是撞到南牆立刻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牆,而等在最後的究竟是深淵還是輝煌,全憑個人天賦。

即使拋開這所有的表達,只從最膚淺的層面去觀賞《愛樂之城》,這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絢麗色彩、動人音樂、你可能不會對於影片中兩人的情感有所共鳴,但你一定會記住Seb和Mia在Griffith Park的紫色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會忘記兩人喃喃的唱出City of Stars的動人模樣。

你很難找到一個形容詞去定義《愛樂之城》,因爲它太過豐富。它關於愛情、也關乎理想;它講述成功、又不免失敗。它是艾瑪·斯通的輕吟淺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聲哼曲,更是他們兩人在Griffith公園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也可以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它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

任何的溢美之詞都無法精準的形容《愛樂之城》的精緻與美麗,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觀看,在淚奔之餘拍紅雙手。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8

2月14號晚上11點看的,電影院人不多。流淚好幾次,淚水最多是女主角第二次casting即興講故事那段。

感想挺多,要捋一捋。

看完整部電影一想,其實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就是兩個人各自有夢想,相遇、相知、相互支持,最後各自追夢的故事。但是爲啥我這麼感動呢?

想來有三個原因。一是電影拍得很好、演員演得很好,跟真實生活一模一樣。二是賣保險讓我增加了很多辛酸的經歷,看到電影更有感觸。三是我的感官更敏感了,不管是聽音樂、看舞蹈、觀察人物表情、聽臺詞等等,都能給我強烈的感受。

感動的第一條線索是人文主義。“漫天繁星是否爲我閃耀”這類臺詞、給人物的特寫燈光等等,讓我爲小人物的夢想感動。但是感動之餘,我聯想起最近在《未來簡史》裏看到的人文主義,一想到人物主義其實也就是這幾百年的產物,就覺得我現在的感動也挺有意思的,因爲如果是在17世紀或者更早,我的感動可能被視爲愚蠢、反社會。我進而又想到《未來簡史》提到的人文主義的三個主流分枝,就在想《愛樂之城》屬於哪個流派呢?

全程看下來,肯定是“自由人文主義”了,但是看到結尾男主角臉上淡然的微笑和女主角略帶憂傷的微笑,我覺得又有些“進化人文主義”的色彩。

不管怎樣,歌聲、舞蹈、故事、鏡頭、燈光,從頭至尾都在打動我。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們)特別會講故事。結尾女主角坐在cafe裏觀賞男主角彈琴時的聯想就很自然、浪漫又真實。燈光和鏡頭我尤其喜歡。通過不同燈光的變換,人物的心情、電影的情緒就很容易被感受到。

崇尚夢想、犯錯、略微的瘋狂,也很感動我。

電影一開頭男主角就有句臺詞,一下子抓住了我。男主說:“我現在就是要讓生活打擊我到底,等它累了我就反擊。” 男主對別人說的這句話,既體現了他的無力感,又體現了他的鬥志,簡直跟我的情緒一模一樣。他的隱喻非常鼓舞我。

男主第一次爲女主講解爵士樂的部分也讓我挺震撼,原來他是這麼聽、看爵士樂的。原來那麼多樂器每一個都是即興、同時又很恰當地生長在一起。好神奇。

感動的第二條線索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支持。男的跑偏了女的就鼓勵他、支持他,女的跑偏了男的就鼓勵她、支持她――完美。尤其是男主去女主孃家找女主那段,女主說自己不想去第二次casting是因爲她知道自己一定會失敗,不想自取其辱――我簡直覺得這就是在說我呀!去年有幾個月最艱難的時期,我就是這麼想的,失敗了太多次,已經不敢再嘗試了――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經歷呀……

感動的第三條線索是歌舞。看着開場的舞蹈我就特別感動,特別感激自己沒瞎、沒聾,我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真的是老天賜給禮物,否則我就無法在電影院裏享受這麼美好的歌舞了。看着看着我就在想,爲啥歌舞明明是虛幻的,我卻這麼感動呢?原來,要麼是因爲歌舞放大了我心中的樂觀、快樂的部分;要麼是因爲歌舞裏的快樂我永遠都無法完全擁有,所以看到電影裏演出來就特別感動。後來男女主角之間的舞蹈,你也可以從他們的舞蹈中感受到那種恰到好處、不遠不近剛剛好的浪漫和情感。

看到“5年後”那個部分,我就一直在想,這個結局的出現是爲什麼。想到了二個可能。

第一,男主的實力確實不夠,所以進不了好萊塢,就算女主也幫不了他,於是女主放棄了他。

第二,男主實力夠強,只是價值體現得比女主晚。我覺得這個情況可能性更大,因爲這麼牛逼的女主當時能看上男主,說明男主還是有實力的。況且,男主還是出名過的,有大公司願意培養的,就算他後來放棄了,那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再出名也是不難的。可悲的就是女主的估值很快跟上了價值,換句話說,女主很快獲得了溢價。男主的估值早晚也會跟上價值,而且按照電影的情節,估計電影結尾那會兒男主離成功就不遠了。然而造化弄人,就在男主的價值浮現落後女主的幾年裏,女主和別人生了孩子。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立,那麼造成這個結局的責任就在女主了,因爲男主有實力,其實女主幫他就可以了,畢竟女主的命運能起死回生也是男主幫的。但是女主爲啥沒幫他,卻跟一個有錢的男人結婚了呢?我估計是因爲如果沒有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也不能成這麼大的事兒。而既然靠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才成角兒,女主也就沒法找回男主了。所以本質就是女主的人生中,成就比感情更重要。既然這樣,無可厚非,這也就是“進化人文主義”的所在了。

結尾那段幻想,我仔細一想,很可能是男主角的幻想而不是女主角的,因爲女主角如果想要那種生活,早就幫男主出名了。那段情節的鏡頭既然也是由男主彈琴開始的,那也更可能是男主的幻想。女主就算也有同樣幻想了,我覺得也僅僅是幻想而已,她沒真想實現。

這部電影也提醒了我,夢想一定要大,否則就像男主角這樣,人家女主做夢是到好萊塢結果就真去好萊塢了,你小子的夢想就僅僅是開一家爵士樂cafe,就算實現了也僅僅是一家cafe。真真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啊……

想了這麼一通,我覺得還挺慶幸,因爲電影的情節在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在男主參加商業樂隊、女主提醒他夢想的部分,我就感覺不太現實了。現實中女主肯定會支持男主賺錢、同時提醒他夢想。我不相信有哪個女人會讓男朋友放棄一條閃耀的明星路、僅僅在老家開個cafe的。

不過還是很感動,眼淚還是流了很多次。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9

因爲你說要推薦一部好電影,說你看了《愛樂之城》你壓抑了好久的心情舒服太多了,趕緊跑去看!好猜測一下你到底遭遇了什麼,畢竟這世界上能壓抑你的事情並不多。果然好電影!

理想的頭屢撞現實的釘子的題材竟然被拍得如此奇幻。各種失意都沒能阻擋和磨滅男女主角爲理想奮鬥爲愛做出犧牲。各自的夢想終究在愛人的支持和鼓勵下實現了。曾經相愛的人卻咫尺天涯,心裏面互相守望現實中各奔東西。

電影最高妙的地方是:無法實現的理想和心願用歌舞劇的表現手法誇張地與現實相互映襯,既把現實的殘酷展現的淋漓盡致又把理想襯托得無限美好,但是卻並不讓你絕望於二者之間遙遠的距離。

用星空裏雲端上動人心絃的舞蹈來表現令人心馳神往的愛情。爵士樂酒吧裏理想各自實現生活中互相失散的兩個人意外的重逢,鋼琴彈奏起人生初見的那首曲子,才發現曾經砰然心動的一切依然還在。憂傷回眸的米婭看到塞巴斯丁不捨的眸光和一抹最終釋然並祝福的點頭微笑後也含淚頷首離去……

在最艱難的時候一見鍾情並互相鼓勵支撐,在看到希望的時候互相祝福並各自離去,在理想相繼實現後意外地重逢又再理性而無奈地告別……

你看到什麼了呢?既然理想的頭註定要碰到現實的釘子,你還會努力前行嗎?就因爲無論多糟糕的狀況你都有可能遭遇最美妙的愛情?即使無論多麼動人心絃的愛情都有可能在互相奉獻的途中迷失?只要有夢想,哪怕你千辛萬苦爲對方實現了自己當初的理想卻最終失去了她,也一定會相信互相守望過的心始終會有和當年一樣的熱情與溫暖?

在未來漫長而未可知的歲月裏,你一定會越來越堅定的相信愛才是這世界上真正無堅不摧的力量!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10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於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爲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

就像斯通本身並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製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於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爲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後那次面試中打動製作人(因爲製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爲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爲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於噱頭,迴歸音樂本身。

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後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爲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後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於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裏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於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後斯通自導自演舞臺劇,背後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臺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於“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於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並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

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後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盪”,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借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後,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着感傷,但最後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爲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並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霑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恆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後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篤定,確信,並一生一世地。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篇11

查看辭典,La-la Land主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洛杉磯的代稱,一個是指不切實際的愉悅的精神狀態。這部電影妙的地方就在於,一語雙關。

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城市裏最不缺的就是滿懷夢想的青年男女。而Mia和Seb,一開始只不過是芸芸衆生裏不起眼的兩個人:一個在咖啡廳打工卻被工作束縛住手腳,一個做些無聊的樂隊表演生存下去。他們的夢想實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對方的支持和鼓勵。沒有Mia,Seb就會成爲那種“長大了,對現實妥協”的樂隊成員;沒有Seb,Mia就不會辭去工作,不會寫自己的劇本,也不會最終拿到去巴黎拍攝電影的機會。

整體來說,夢想這一條故事線是俗套的(即使Mia最後試鏡的那一首歌非常動人):經歷重重磨難,最後兩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且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但我認爲,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主題,是愛情,而非夢想。因此夢想的部分,俗套一些也不要緊。而且夢想的實現中,最重要的推動力,也是兩個人的愛情。

“City of stars, just one thing everybody wants… It’s love”.

電影中幾場描述愛情的戲都令人印象深刻:一開始兩個人在路邊高唱“a waste of lovely night”,一邊情愫暗生;兩人夜闖天文館,飄向星空共舞;最美好的,莫過於五年後,Seb在音樂聲中的幻想:截然不同的故事開場,不曾缺席的重要時刻,皮影戲裏的期待和興奮,定格動畫裏前往巴黎,油畫世界裏漫步塞納河邊,燈光和星空上起舞,充滿回憶和溫馨的家庭記憶,最終和現實重疊的時空......

在我看來,這就是La La Land的所指。La La Land在夢想外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我們終於沒有實現的愛情故事。

這些幻想現實嗎?未必見得。

這些幻想美好嗎?毋庸置疑。

但是不論如何,最後Seb和Mia對望,淺淺一笑,確認了上一章節的結語:

“I am always gonna lo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