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狗十三》觀後感(精選13篇)

《狗十三》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狗十三》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狗十三》觀後感(精選13篇)

《狗十三》觀後感 篇1

人生就是不斷的跌倒了,再爬起來笑笑,說一句,沒什麼大不了。

電影的最後停留在李玩的弟弟在學滑冰,不斷的跌倒,不斷的爬起,他想要尋求幫助,可最終還是自己爬了起來。

整篇電影講述了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在他的成長當中有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故事的情節不想多說,給我的感觸很深,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沒有什麼特效,僅僅就是“真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浪狗收容所沒有找到愛因斯坦的時候她對爸爸說了一句“謝謝”。一句謝謝代表了她接受了現實。

最後在酒桌上父親的客戶給她夾了一塊狗肉,當她把那塊狗肉放到嘴裏的時候也說了一句“謝謝叔叔”,這一句謝謝代表了她妥協了。

看到這裏我的心裏真的很難受,想到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最後都不得不妥協,因爲只有妥協了才能成長,因爲只有妥協了你才能繼續往下走。

成長其實都是痛苦的,無一例外,只是每一個人的痛苦可能不一樣,就像電影中接完前妻的電話。女兒問了一句,“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問完之後,七尺男兒捂住了女兒的雙眼,他早已淚流滿面……

作爲父親,他何嘗不知道女兒的接受、女兒的妥協,他也沒有辦法,面對這個社會他也要去接受,也要去妥協。也許就是在女兒問到前妻他倆是如何開始的時候,他回憶起了以前的一點點的單純和美好,回憶起了自己一路的接受和妥協,終於沒有忍住,淚流滿面。

既然每一個人都一樣,雖然經歷的痛苦不一樣,但我們走過的路是一樣的,因爲我們都活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所以即使不斷的接受,即使不斷的妥協,也讓我們在接受和妥協中心存一點點的美好留給未來的自己……

《狗十三》觀後感 篇2

這個影片圍繞着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女講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爺爺買菜把狗丟了,然後女孩子瘋狂找狗未果,家人爲了平息這件事買了一條狗說是原狗,女孩經過爸爸的教訓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和另一條狗培養出感情後,因爲弟弟的挑逗狗,導致狗的反擊,從而第二條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終狗絕食而亡,還有一件事就是爸爸爲了酒會而失信女兒沒有去天文館。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卻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規則中選擇妥協。最終,女孩在路上見到了她的原來丟的狗,卻沒有再去相認找回,因爲她知道,她無力保護着它,帶走可能是更大的傷害。全劇大人一直不懂的,原來有的東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們總以爲狗就是狗,丟了買一條回來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條狗,所以在劇的最後,第二條狗絕食死亡後說再買一條狗,就足夠說明了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僅僅只是一條狗,還有那一個感情,所以纔會在第二條狗來的時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劇一系列的衝突細膩的體現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認知衝突。

有時候就在想,大人們都是從孩提時光過來的,爲什麼不能理解孩子們的想法。我們的家長,老師們,他們都是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爲什麼他們就不能理解,或者說不能去感受孩子們的感受,我們等大了總會對我們的小孩或者說別人的小孩說,我們也是從孩子時代走過來的,你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人的記憶啊,總是容易丟失的,我們只記得自己從那個時候長大,卻忘記了我們那時的思想和感受,這也就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代溝,我們只記得我們從前是個孩子,卻忘記了我們孩子時期的模樣。還是說,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的在殺死從前的自己。

《狗十三》觀後感 篇3

看完電影,我有點忘了它講了啥。因爲電影的內容離我有點遠。

在我的生活中,家長是體貼溫暖的,他們眼中的我也沒有那麼叛逆。很多時候,我並不懂事,而我的家長似乎也從來沒有用“懂事”來要求我。

我的媽媽,看起來,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辯論。媽媽就會和我一起看《奇葩說》,看大專辯論會,還會給我講她經歷過的辯論賽。有時候,我的觀點過激了,或者我的勝負欲太強烈了。媽媽也會通過對辯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來打動我,會講很多故事來影響我。這不,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我終於不那麼在乎輸贏了。很多時候,我都激動的要命了,詞不達意的揮舞着拳頭要爭吵起來,而媽媽總是不溫不火,漸漸地,我就會被她“傳染”了,也就把那些執念忘記了。

和電影裏的小女孩不一樣,我的家庭是充滿溫暖的。

每一個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長電影。

我從來沒有捱過打,也沒有被忽略過。在我們家裏,大家有話就說,有時候,我的觀點也能被採納。

你要是以爲媽媽溺愛我,那你們就錯了。媽媽是很溺愛我。真好!哈哈!開個玩笑了,媽媽還是比較有數的,誰讓她讀了那麼多書呢。不過,這倒是和電影裏那個張哥的人設有點相似。哈哈!

哦,對了。看完電影,我要把《時間簡史》買回來了。我真的很喜歡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間!我要學物理!

好了,我就湊了這麼一篇觀後感。因爲,我和李玩太不一樣的。

我去網上買書了,再見!

《狗十三》觀後感 篇4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後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於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陳玩”最喜歡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爲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唸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爲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裏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後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麼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爲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後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爲她的心裏再也不是敢於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並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麼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後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觀後感 篇5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爲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後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平淡的述說着發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着。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爲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爲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後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麼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爲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爲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或許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狗十三》觀後感 篇6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於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裏,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爲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啓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並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於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裏。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後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隻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爲什麼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認爲他們就不愛你了,怎麼怎麼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爲爲了你的學習,爲了你的生活,爲了你以後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觀後感 篇7

每個人都有青春,由於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顯得尤爲不同。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中就講述了主人公李玩從一個13歲的少女到成年之間所經歷的殘酷變化,劇情引人入勝。這裏給大家帶來了一篇網友的觀後感,一起欣賞吧!

花了六元錢在騰訊上看了部電影《狗十三》開始以爲是寫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實際是一個13歲女孩養了條狗,後來狗丟了,一家人就幫忙尋狗,沒找到就買了條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堅持要找到原來的狗狗,說狗可以換,與狗的感情是換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親惱火罵一頓女兒,覺得女兒不懂事,家裏能做的就只能這樣,這就是原來的那條狗,只能這樣。罵完還跟女兒道歉說自己過分了,請求女兒原諒。還說揍她是爲她好,將來小孩長大就明白了。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後來爸爸和繼母生了個弟弟,故意隱瞞她,有一次英語考試全年級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說獎勵她帶她看天文展覽,興致勃勃跑過去,爸爸卻記錯了時間還有一週纔開,藉機帶她去認識並參加弟弟的兩週歲生日會,整個場面很熱鬧唯獨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經常來爺爺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寵着慣着,拿着衣服叉誰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腦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卻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兇。有一次弟弟又來打狗狗,被咬傷,繼母要爸爸立刻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兒再三懇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瘋了似的滿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無痕,哀莫大於心死用在此處正合適。

《狗十三》觀後感 篇8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爸爸也爲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並且爲她買了一隻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於電影裏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裏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後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後,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爲一隻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裏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着他”。家人都認爲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着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着對方,願所有人乘風破浪後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後感 篇9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裏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裏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裏,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秀的導演,在《狗十三》裏,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儘管這是一部關於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裏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裏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係,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範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衆,並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裏,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衝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並沒有藉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着劇中人員與觀衆的心理而變化,對於《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爲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裏,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揹她的興趣意願,而後父親爲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隻狗,後來因爲這隻狗不斷的引發其他的衝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裏,她其實與那隻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着頭,李玩起先是拒絕着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着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着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裏,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纔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爲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衆的心裏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裏自己體會。

《狗十三》觀後感 篇10

非常現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麼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衝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

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僞噁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麼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麼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

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麼一兩件事沒怎麼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並不認爲這是妥協,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展纔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爲什麼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是因爲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爲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後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我覺得不是妥協,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狗十三》觀後感 篇11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後想看的,緩存在iPad裏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麼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爲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麼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爲什麼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爲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捨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後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麼老實,怎麼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處處在,因爲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麼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了兩隻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彷彿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爲什麼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後,我開始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

《狗十三》觀後感 篇12

教育,是我們熱愛談論的問題,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育問題一直是在我們所談論的話題裏佔着重要的位置。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網上出現許多關於今天中國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電影,《狗十三》引發了大家的驚動。網上有人甚至認爲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幸運的。一時之間,無數多關於中國教育的評論在網上暴發開來。

這個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呢?大致是說13歲的少女李玩,因爲父母離異,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與自己的家人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特地去看了國內豆瓣的影評,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這個少女的角度去批評今天中國式的教育。影片中有這麼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李玩的父親送給了她一隻小狗,小女孩李玩將他當作知心朋友,有一天,這隻小狗被爺爺丟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後,依然沒有找到。爲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裏人買了另一隻相似的小狗送給李玩。並對他說,這就是小女孩丟掉的小狗愛迪生。全家人都說這隻小狗是愛迪生,連李玩的堂姐也沒有站在小女孩這邊。

這個事情,網上的輿論都是說,大人的世界虛僞,大人們在不經意間將說謊交給了孩子。哪怕這是善意的謊言,可孩子不懂,他們之後說謊會認爲這是自己的家長教給他的。這裏呢,有幾個問題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爺爺弄丟了狗,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錯。爺爺沒有看好愛迪生,可是這隻狗因爲自己的爺爺走丟了。我很奇怪,我們能怎麼做,讓自己的爺爺向你低頭道歉嗎?況且,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家人並不是沒有作爲,他們不是沒有尋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後,繼母還重新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李玩。網上說這個繼母的做法是自作聰明,我難以認同這個說法。你的繼母爲了向你示好,爲了體諒你,特地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你,你還不滿足嗎?爲什麼這個小女孩就不能體諒一下自己家裏人的心情呢?難道一隻父親送給你的狗比自己的親人還要重要嗎?

《狗十三》觀後感 篇13

虛榮與僞善往往和我們的記憶開一個可怕的玩笑,這種感覺往往主導着我們的回憶,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從心理學上講,我們的記憶不是記憶庫中所存信息的精確複製品,我們會在提取信息的同時對記憶進行建構。,青春記憶往往被美好的初戀、奮鬥的陽光、歡快的情誼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濾鏡、去掉美顏、去掉瘦臉之後呢?我們還記得青春真切的模樣嗎?

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觀的鏡頭,樸素、真誠的演繹,把一份真實乃至現實本身的青春樣子還原出來,彌足珍貴。電影於2014年榮獲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並提名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經過五年漫長時間的打磨,如今看來歷久彌新。影片的感動和震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缺少,反倒因爲其中所表現出的真切和真摯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廣受讚譽。

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跟着爺爺奶奶住。果靜林飾演的父親忙於事業,而且再婚又有一個兒子。故事從李玩收到父親送的一條狗開始,也圍繞着兩條狗的到來以及兩條狗的離開展開,讓這個現實的故事充滿了隱喻和多義。

李玩給狗狗起名爲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則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的話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可以解讀爲兩條狗,也可以理解成名爲愛因斯坦的狗和最後獲得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當然,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應該用一套統一的、世俗的成規卻塑形,最後還要美其名曰長大了懂事了真乖。這些日常的對話在影片中反覆出現,讓每一個觀衆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廳、學校的教室,看到那個低着頭說對不起,我錯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會改的承諾。

《狗十三》就是這樣,它無時無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別妥協,別僞善,或者至少別忘記我們曾經的年少模樣,也在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門,再歸來還是少年嗎?

青春期的李玩總以爲大人會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對天文展的鐘愛;大人們也總以爲孩子會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顧爺爺扭傷、奶奶迷路、爸爸應酬忙碌。兩代人各自期待對方的理解,但卻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謝謝你,哪怕一句對不起。就像最後李玩和爸爸在車上接到媽媽電話,兩人面面相覷,突然聽到《再回首》,父親淚流滿面,但還是顧全面子伸出手擋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國式家庭中溝通失語表現出一種痛感,但也恰是這擊中人的痛感讓這部電影成爲我們溝通的起點,它表現了太多的不能溝通,其實也表達了太多希望親人間多一些溝通。李玩期許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現,那樣在這個時空中無法實現的心願和人生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完成。希望電影這個時空中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完成。

《狗十三》沒有濾鏡和美顏,卻收穫了口碑和掌聲,不僅獲得業內人士團贊,更是被KOL、影評人大V傾情推薦。希望看完電影的我們會說出或聽到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