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羅馬假日》觀後感13篇

《羅馬假日》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羅馬假日》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羅馬假日》觀後感13篇

《羅馬假日》觀後感1

羅馬假日,一直想看來着,沒到最後的時候真的很懷疑他真的有那麼浪漫嗎,分明就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記者爲了轉運而通過拍無知的公主賺錢的故事,之前就知道是一個公主與記者的故事,還以爲他們互相不知道各自的身份從而開啓的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呢,沒想到他倆之間卻是充滿了謊言與利用,公主隱瞞自己的身份,記者利用公主賺錢。話說這樣說實在就是有點現實,可事實就是這樣啊,如果那個記者不知道公主的真實身份,他還會搭理她嗎,還會有後來的故事麼?而且後來發生的故事中記者也總是在想着怎樣才能拍出照片,總是拿五千美元來說服他的搭檔,電影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對於那個記者的市儈很是氣憤,認爲他根本就不配與公主在一起的,直到最後,或許是因爲他們共同經歷的與特務的鬥爭,又或許是因爲他們這二十四小時在一起,更或者是因爲公主的純真與善良打動了他,反正他是愛上了公主,應該說是互相愛慕上了,反正外國人之間的愛情很奇怪,就一個眼神的事,愛對眼了就行。

雖然他們之間有了愛情,但爲了她的國家,公主不得不回去,回去繼續做一個傀儡,她要求他目送她離開,“我現在必須要離開你了。我會走到那個?拐角,然後轉彎。你就留在車裏把車開走。答應我,別看我拐彎。你把車開走,離開我,就如同我離開你一樣。”——《羅馬假日》這個時候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無奈的,註定是錯過的。公主回去了,在第二天的記者發佈會上,他們再次見面了,這一次應該是最後的訣別吧,公主以想跟媒體人認識爲由,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和名字,與他握手訣別。

最後的最後,依舊是記者目送公主離開,直到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的走了出來。他沒有用公主的照片去賺錢,沒有實現他飛回美國的夢想,相反倒是欠了很多的債務。這也算是他對公主愛意的表達吧。

不明白的是爲什麼1939年的亂世佳人可以拍成彩色的,1953年的羅馬假日只能是黑白的呢?

真實感覺就是也沒有想象中那麼浪漫啊,誰讓那個記者開始的時候是不懷好意的呢……

《羅馬假日》觀後感2

並不是每一段故事都能夠演繹完美的,看完《羅馬假日》心裏痛痛的,男主人公似乎在公主的寒舍走了很久很久的路,連公主也有自我不喜歡的生活,更何況我們凡人呢?

有時候,太多的期望和職責將我們束縛,我們能夠幸福簡便地走一程,可是那些花前月下的唯美卻總是太短暫,24小時的平民生活,可能就涵蓋了過往青春的所有,當感情跟友情在剎那間都如期而至,歡樂之後,留下一點點瞬間的影像當做年輕自由的象徵。

女主人公好美,美的潔白無瑕,我們總要掩飾一些,無論是身份還是感情,壓抑着的是我們的天性,生活總歸要恢復到昔日的平靜,哪怕是刻板也要在常規的程序中完成自我的使命,很無奈的結局,爲了更多的人,國家和子民,犧牲了自我最真實的一面,讓自我苦了,累了,就像文字,寫的多了,也就成了僅屬於自我的了。

照片能夠記錄好多的瞬間,可是那裏面有擺拍的痕跡,而文字也會很真誠,但有時文字也會騙人,當不再喜歡聽寂寞沙洲冷時,心就不會微帶着後悔了,留份回憶跟坦然,回首時,遺落一地的憂傷。男女主人公的交集或許就此終結了,有一天,當自我有本事,能夠把過往的生活中的精華也能穿成感人的故事,我想文筆也就該到成熟的時候的了吧。

把自我放縱了一段時間,原先放浪形骸就是這樣,就像那個沒有自由得公主渴望着出去過一種世俗的生活,卻一向被困在籠子裏,無法掙脫宿命的安排,當歌聲中的傷感被風吹散時,抖落一身的疲憊,開始探尋出屬於自我的道路,繼續當初的夢想。

或許僅是一場人生,一場夢,走過了,瘋過了,轉身時就把背影留下在相逢的驛站了吧。即便如此,也要高傲而燦爛的走完人生最終的路。因爲你的世界以往有人陪你度過了一段歡樂的羅馬假日,在假日結束時,淚水中泛着微笑,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了吧。

《羅馬假日》觀後感3

從上週五就開始看羅馬假日,一遍看了近三天,還是漢譯版的,聲音和影片不大同步,姑且用這些給自我找個藉口吧。

在這部影片裏,我沒有看見感情的影子,厭倦了公式化生活的公主的一次出逃,就像我們,總是幻想去遠方,去做另一個人,過另一種生活,說的矯情點就是幻想自我是童話裏的灰姑娘。

昏睡中的公主處於半昏睡半清醒間,爲自我的出逃感到歡樂,同時讓我們看到作爲公主的高貴、威嚴、純真。當然此時出場的記者也很善良,已經無錢付房租了,還拿出錢來叫司機送陌生少女回家。不明白在當下社會會不會有這樣的人。或者僅僅是導演或編劇爲以後情節的一點過渡吧。

將公主帶回家睡覺的這段好搞笑,被公主搶了牀後,絕不妥協,不能鳩佔鵲巢,美女也不行。看來當時還不流行美女經濟,或者又是導演爲了幽默一把,此情節和次日記者明白她的真實身份後,又把她抱上牀,前後呼應。從中也似乎體現了權利的作用,如果僅僅是個鄰家女孩,估計他繼續工作,重複一向重複的生活,半夜撿個少女回家的事情,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吧,時間,遺忘。

公主清醒以後,有了戒備,有了謊言。我以爲小丫頭睡醒後會急着回去,補救她一時任性闖出的禍。沒想到對她而言,這纔是夢想的開始,從剪成一心想要的頭髮開始,慢慢地滿足自我的夢想,實現自我的願望。作爲一個公主還要去做灰姑娘的夢,這句臺詞有點不合時宜吧。

還是很佩服的,職責、壓力那麼大,還有勇氣去放肆一下。

男主角開始時對金錢的渴望,採取的一步步計劃,欺騙及明白被騙的反欺騙。故事中有歡笑、有……我不想提感情,我不懂感情。

我認爲僅僅是公主的一次任性,一次想做另外一個人的夢想成真的故事,她枯燥生活中的一束浪花而已。結尾時當公主明白他的身份時的緊張,平靜的掩飾,心裏肯定波濤洶涌吧,對自我的任性行爲被公之於衆的擔憂,尤其是看見微型照相機之後。她不聲不響,高貴的笑容下選擇主動出擊。一反既定的安排,與記者們握手問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調查他的身份,甚至隱含着威脅吧。

此處又想反駁些什麼,就算他們之間有什麼,那麼男二號主動遞交照片的動機是什麼呢?

《羅馬假日》觀後感4

沒有人會介意這是一場起因是以金錢爲動機的愛情,金錢誘惑只是這一場浪漫愛情故事的導火線。也許大家看完電影后,會覺得故事發生的太快,剛產生的愛情就被現實無情的拆散,這也就是影片的一大魅力所在。悲劇總是比喜劇更能牽動我們的心,更能衝擊我們的心靈深處。人們在痛惜兩人從此各奔東西命運的時候,便更能回憶起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在每一個細小的情節處去挖掘出他們之間微妙的愛情發展,這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當兩個人經過愛情的分別後,第二天以不同身份相見時,心中的火在燃燒,可是表面上都是理智的。淑女和紳士的握手,竟是這樣的無奈,這一握,彼此都知道愛情從此只能深埋心中。也許這一天的邂逅是他們今生都難以忘懷,也許這一天的留念,會珍藏到年老時,但現實畢竟是現實,淑女經過一天的瘋狂後迴歸自己的角色,紳士也顯現出內心的本能,沒有將淑女的瘋狂公佈於世。

他們的相遇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但卻不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們各自的本色都決定了一顆紅心只能埋於心底。現實世界也是如此,他們之間帶有朦朧性質愛情的友情,一直維持終身。愛情也許不是要得到回報,只要對方過得更好,這就是淑女與紳士的愛情觀吧。

倍受宮廷生活“折磨”的公主嬌俏可愛,她睡在豪華大牀上懶洋洋的樣子,與僕人們的對話,接待外國使節時不小心把鞋子穿丟的情節,既令人捧腹大笑,也直接對公主的處境和性格進行了烘托和表現。在她微服私遊羅馬的過程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她更是鬧出了不少笑話。而在與記者喬的朝夕相處裏,她不但經歷了情感的波折,也面對面接觸了平凡的勞苦大衆,並且深刻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義務,可以說“羅馬假日”令她重新找回了自己、認識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幽默,浪漫,逗趣的打鬧,對白,這電影把最優雅高貴的公主引薦給了我們,魔力一般地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在羅馬的宮殿裏,兩個人站得那樣近,也離得那樣遠。喬只能說:“你的朋友絕不會讓你失望。”而公主也只能這樣回答:“羅馬,當然是羅馬。”在人的一生裏,即便只有這樣一刻心靈的相通,也會少卻多少遺憾!

但是在現實中,這樣的童話故事好象離我們好遠,只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羅馬假日》觀後感5

<<羅馬假日>>講述的是大不列顛公主安娜在羅馬訪問期間,巧遇窮記者喬,並與喬相愛的24小時愛情故事.它於1953年拍攝完成,1987年纔在中國上映,公映後的反響巨大,直到今天它都屹立在電影界的顛峯,不可逾越。

在我高中時期便聽聞此作是愛情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其中的女主角奧黛麗·赫本更是一直被譽爲最美麗的女人。初次觀影,發現影片是黑白膠捲所拍攝的,略有不習慣。但是看慣了這七彩色,沒有了繽紛,黑白反而是一種純粹,毫無矯柔做作之感的美;演員的眼裏,彷彿只剩下了一種真摯和溫情.導演的巧妙安排,演員的真實演繹,將這部影片推崇到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寶座,一部片子攬下三項大獎。

此次在中西愛情詩研究比較的課程中,再度觀看了這本經典之作。

愛情似乎總是來的突然彷徨,走的莫名其妙,除了措手不及這四個字,沒有別的可以來形容。而如何才能留住愛情,有一個說法便是在最美麗的時候戛然而止。

《羅馬假日》的劇情便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都期待過在最後的那人羣散盡,格里高裏獨自站在欄杆前的一幕,是否會有公主的出現。可是格里高頹然地插兜折返,整個空曠又奢華的教堂穹頂投在他頭上方,他英俊、憔損、無視世界地一步一步前進,直到走過了,一整段羅馬的時光。而恰恰本作的魅力就在於此,當人長大成熟後,便知道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並不是真正的結局。《羅馬假日》即歌頌了愛情擁有偉大力量,可以讓金錢權利瞬間失色。

然而從女主角公主方面,又將愛情提升到了另外一個更高的高度。雖然安雅看似回到了“國家”的牢籠中,但是公主卻因爲一日所誕生的愛情而成長了,自由和愛情,責任和國家同時在“安雅”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這就是西方的自由愛情觀,純真的那份感情深深的流露於其中,感動着每個觀影者。

《羅馬假日》觀後感6

《羅馬假日》是一部十分好的黑白老電影,沒看過的真的應當看看。《羅馬假日》的主人公安妮公主(赫本扮演),在意大利出席接見會時有一個特寫動作,把鞋脫掉蹭蹭腳,然後把鞋穿上,再把鞋脫掉再蹭蹭腳,最終把鞋落在站在的臺上。後被公爵以約其跳舞才把鞋穿上,避免了尷尬。當初我沒理解,看到她在羅馬一市場買鞋我才懂得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麼。

當晚由於公爵夫人安排第二天的行程,使其失去理智被醫生打了一針鎮靜劑,安妮裝睡然後趁看守不備跑到羅馬廣場並睡着了,被一個小記者(派克扮演)發現並被迫帶回家,安妮公主就這樣在社會的底層生活了兩天,着實歡樂了一把,後和小記者產生了愛意,要不是小記者有良知,她在羅馬私自外出的消息和照片就被刊登到報紙上了。

王宮的生活就像她穿的鞋,他感覺不舒服,而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像在市場買的鞋她感覺穿的舒服,她渴望的自由生活,不被約束。但最終安妮還是回到了王宮,小報記者把照片還給了她,最終念念不捨的離開安妮。(觀後感guanhougan)讓看電影的感到惋惜,其實就是作者的一廂情願。

我爲什麼寫《羅馬假日》的觀後感呢,其實人在一生上下來就以被分成三六九等,是不以自我的意志爲轉移的。平民羨慕富人的奢華生活,富人羨慕平民的無拘無束,世上存在完美的生活狀況嗎?僅有上帝明白,世上真的有上帝嗎?我看還是歡樂的過好自我的每一天比較實際。

最終說一下赫本,她經歷了三次婚姻,去世的葬禮上,七十多歲的派克去參加葬禮,派克在她的墓碑上深深的一吻,說了一句話,你是我一生的最愛。派克身高1米91,長的十分英俊,電影演的十分好,還有一部(百萬英鎊)演的也十分好,我挺喜歡。

其它的他倆演的電影我感覺不如這兩部,但百萬英鎊電影裏沒有赫本。

《羅馬假日》觀後感7

在《看電影學外語》這節課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這部經典浪漫的好萊塢電影《羅馬假日》。

愛情是永恆不變的熱門話題,在影片中安妮公主與記者喬·布萊德裏在浪漫的羅馬邂逅,暗生情愫,成就了一段公主與平民之間無階級的愛情佳話。影片的安排非常巧妙,把完全不同階級,不可能產生愛情的兩人放在充滿浪漫氣息的羅馬。他們原本互不相識,就由於記者喬·布萊德裏一時的同情心,把流落街頭的公主帶回家,使得兩人的生命開始有了交集。兩人在羅馬街頭度過一天的假日,一起騎摩托車遊走,甚至亂竄街頭,到室外咖啡廳喝東西,到舞會跳舞,還一起反抗王室的追捕後跳入海里。兩人在這一天的經歷,可謂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兩人的愛情種子就此種下,也同時將永遠被掩埋,相愛不能愛。兩人在片尾記者會的眼神交流中,一切愛意盡在不言中。戲中男女主角愛得糾結,戲外觀衆也看得糾結。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人們寧願相信這段經歷真的在羅馬存在過,哪怕只有一天。

作爲一部帶有幽默元素的愛情片,《羅馬假日》不止給我們傳遞愛情的純潔美好的信息,還有呼喚當時冷漠的人們的人性迴歸,學會相信,關愛他人。拍攝這個影片時,美國政府正在尋找、揪出共黨分子,首當其衝的就是文化界的好萊塢。好萊塢裏面演員、導演和編劇,人人自危,擔驚受怕。爲了逃離這個處於懷疑與被懷疑極度緊張的環境,劇組就萌生到羅馬拍片的想法。既通過這個片子遠離驚恐,也希望能夠讓觀衆在看電影后學會相信,不再冷漠,不再猜忌,人們關心融洽。

這部片成爲經典的原因,不僅是愛情、關愛主題選得好,而且男女主角選擇得當,尤其是公主的扮演者——奧黛麗赫本。安妮公主是這部劇的靈魂人物,擁有良好的教育,高雅的生活,爲國民塑造良好形象,但沒有自由,不能放縱自己,做想做的事。奧黛麗赫本從內而外散發出高貴、淡雅,眼神還透露出淡淡的憂傷,都非常契合安妮公主的這個角色。可以這樣說,沒有了奧黛麗赫本的《羅馬假日》,不會是人們心中美好的羅馬假日,沒有了奧黛麗赫本的愛情,浪漫度將減弱。

總而言之,《羅馬假日》裏唯美的愛情讓人神往,它是人們心中永遠的“羅馬假日”,它註定在觀衆心中留下深深印記,不可磨滅。

《羅馬假日》觀後感8

先說演員,毋庸置疑,奧黛麗·赫本是一個國色天香的女子。

其次是影片的故事情節。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有關這句話的正確與否,在縱觀影片的發展史時,不難發現,以愛爲主題的影片多到難以計數,而自古以來,題詠愛的詩歌,小說等也是不可勝數。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電影的人,所以也看了很多。大多離不了公主和平民,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節,經典如《羅馬假日》也不例外。但因爲此片拍攝時間較早,此後的應爲跟風之作,從側面,這也反映了此片的成功之處,不提。

我最想說的是,這部影片反映的主題:愛與自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觀,有人相信一見鍾情,而有的人不相信。這是一部描述24小時浪漫愛情的影片,邂逅,以及相愛,時間都是那麼的短暫。我之所以想說,是因爲我對這種愛情存在着很大的質疑。

先說男主角,他的身份是一個報館的小職員,爲生活和自由疲於奔命。把流落街頭的安妮公主撿回家,是他的善良,但是這份善良在知道他公主的身份後染了色,而成爲有目的的接近。對他的懷疑是因爲在舞會大出逃的前一秒他都還在和同伴謀劃得到照片,大出逃後,如何就有了河畔的深情一吻?在這方面,男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即使在細節方面的描述我也找不出。

再說女主角,她是英國的王位繼承人,什麼都有,除了自由。看得出來,男主人公帶給她很多驚喜包括她嚮往的自由,那爲什麼我們不能這樣想呢,她愛的與其說是男主角,毋寧說是男主角帶給她的自由。可以設想,如果把她撿回家的是另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她會不會也愛上他呢?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幸福是我們的追求,得到了我們沒有的,是幸福的一種形式。所以,我可以理解講故事的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喜歡本片的結尾,因爲它的理性,而愛情最大的本事就是衝昏戀愛中人們的頭腦。

當他們形同陌路,故事就該結尾。就像小時候看過的所有童話,“王子和灰姑娘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誰願想,他們日後的瑣碎呢?

《羅馬假日》觀後感9

奧黛麗赫本真美,一種無與倫比的風華,無論是短髮還是長髮。

《羅馬假日》說的是某國的公主,到羅馬訪問,她厭倦外交辭令以及嬤嬤醫生的規勸和管教,偷偷從使館羅馬圓形劇場溜出,在街頭邂逅了美國新報駐羅馬的記者,開始一日的假期。

在沙發牀上沉睡,進理髮店把披肩長髮剪短至運動頭,逛街吃冰淇淋,用僅有的里拉小票買了一枝康乃馨。男主想做專訪新聞,偷偷跟在後面。男主的同事攝影師用打火機照相機拍下了公主抽菸,喝香檳,去戰爭許願牆,在街上騎着電摩橫衝直撞等等的照片。公主騎着電摩毀壞了攤位,居然進了警察局,之後被男主用美國記者證保了出來。到晚上,電影更是到達了熱鬧的.頂峯。公主和男主去赴約河邊的舞會,跟理髮師熱情洋溢地跳舞,在被自我國家的便衣特工快要抓回去的時候,大鬧舞場,甚至和男主跳進了河裏。最終,在她聽到當晚的新聞,國民和國王王后爲傳聞中她的生病無比擔心時,她決定回去了。第二天又是新聞發佈會,公主正襟危坐,只是在被問到哪一個城市是她最喜歡的城市時,她不顧勸誡堅決表示羅馬的一天她會永生不忘,直至永遠。

看電影的時候,我在想,演得真好,無論是佯裝醉態還是在沙發牀上睡着半夢半醒,說夢話,甚或在街上橫衝直撞,那表演之大膽,天然,帶着一種美麗,但並不是全無表演的痕跡。也許是契合了一種女性的釋放需求,那是完全大衆的舉動。公主也有着普通女孩子所好奇和渴望嘗試的一切,冒險、逃生、抽菸、喝酒、忘情縱吻。即使是高貴美麗如公主,也還是會有平凡女子的願望,比如遺憾自我廚藝很好,縫紉很好,想爲心愛的人煮一頓晚餐、剪一件衣服卻不能實現。比較的張力無比鮮明巨大,好看並且不費腦子,大家都能理解,這是她廣受歡迎的原因吧。

黑白的電影膠片,記錄了生生不息的大眼紅脣,青春麗影,格外美麗。

《羅馬假日》觀後感10

從上週五就開始看羅馬假日,一遍看了近三天,還是漢譯版的,聲音和影片不大同步,姑且用這些給自己找個藉口吧。

在這部影片裏,我沒有看見愛情的影子,厭倦了公式化生活的公主的一次出逃,就像我們,總是幻想去遠方,去做另一個人,過另一種生活,說的矯情點就是幻想自己是童話裏的灰姑娘。

昏睡中的公主處於半昏睡半清醒間,爲自己的出逃感到快樂,同時讓我們看到作爲公主的高貴、威嚴、純真。當然此時出場的記者也很善良,已經無錢付房租了,還拿出錢來叫司機送陌生少女回家。不知道在當下社會會不會有這樣的人。或者僅僅是導演或編劇爲以後情節的一點過渡吧。

將公主帶回家睡覺的這段好搞笑,被公主搶了牀後,絕不妥協,不能鳩佔鵲巢,美女也不行。看來當時還不流行美女經濟,或者又是導演爲了幽默一把,此情節和次日記者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後,又把她抱上牀,前後呼應。從中也似乎體現了權利的作用,如果僅僅是個鄰家女孩,估計他繼續工作,重複一直重複的生活,半夜撿個少女回家的事情,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吧,時間,遺忘。

公主清醒以後,有了戒備,有了謊言。我以爲小丫頭睡醒後會急着回去,補救她一時任性闖出的禍。沒想到對她而言,這纔是夢想的開始,從剪成一心想要的頭髮開始,慢慢地滿足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願望。作爲一個公主還要去做灰姑娘的夢,這句臺詞有點不合時宜吧。

還是很佩服的,責任、壓力那麼大,還有勇氣去放肆一下。

男主角開始時對金錢的渴望,採取的一步步計劃,欺騙及知道被騙的反欺騙。故事中有歡笑、有……我不想提愛情,我不懂愛情。

我認爲僅僅是公主的一次任性,一次想做另外一個人的夢想成真的故事,她枯燥生活中的一束浪花而已。結尾時當公主知道他的身份時的緊張,平靜的掩飾,心裏肯定波濤洶涌吧,對自己的任性行爲被公之於衆的擔憂,尤其是看見微型照相機之後。她不聲不響,高貴的笑容下選擇主動出擊。一反既定的安排,與記者們握手問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調查他的身份,甚至隱含着威脅吧。

此處又想反駁些什麼,就算他們之間有什麼,那麼男二號主動遞交照片的動機是什麼呢?

《羅馬假日》觀後感11

《羅馬假日》是一部非常好的黑白老電影,沒看過的真的應該看看。《羅馬假日》的主人公安妮公主(赫本扮演),在意大利出席接見會時有一個特寫動作,把鞋脫掉蹭蹭腳,然後把鞋穿上,再把鞋脫掉再蹭蹭腳,最後把鞋落在站在的臺上。後被公爵以約其跳舞才把鞋穿上,避免了尷尬。當初我沒理解,看到她在羅馬一市場買鞋我才懂得她希望得到的是什麼。

當晚由於公爵夫人安排第二天的行程,使其失去理智被醫生打了一針鎮靜劑,安妮裝睡然後趁看守不備跑到羅馬廣場並睡着了,被一個小記者(派克扮演)發現並被迫帶回家,安妮公主就這樣在社會的底層生活了兩天,着實快樂了一把,後和小記者產生了愛意,要不是小記者有良知,她在羅馬私自外出的消息和照片就被刊登到報紙上了。

王宮的生活就像她穿的鞋,他感覺不舒服,而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像在市場買的鞋她感覺穿的舒服,她渴望的自由生活,不被約束。但最終安妮還是回到了王宮,小報記者把照片還給了她,最後念念不捨的離開安妮。讓看電影的感到惋惜,其實就是作者的一廂情願。

我爲什麼寫《羅馬假日》的觀後感呢,其實人在一生上下來就以被分成三六九等,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爲轉移的。平民羨慕富人的奢華生活,富人羨慕平民的無拘無束,世上存在完美的生活狀況嗎?只有上帝知道,世上真的有上帝嗎?我看還是快樂的過好自己的每一天比較實際。

最後說一下赫本,她經歷了三次婚姻,去世的葬禮上,七十多歲的派克去參加葬禮,派克在她的墓碑上深深的一吻,說了一句話,你是我一生的最愛。派克身高1米91,長的非常英俊,電影演的非常好,還有一部(百萬英鎊)演的也非常好,我挺喜歡。

其它的他倆演的電影我感覺不如這兩部,但百萬英鎊電影裏沒有赫本。

《羅馬假日》觀後感12

星期五,學校組織老師和學生們觀看了《守望一生》這部電影。在未觀看之前,我想無非就是老師爲學生付出的宣傳片而已,但看了電影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深深地爲裏面的故事和主角而感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張雲山把一生奉獻給鄉村教育的事蹟。在一個寧靜的山村裏,張雲山爲學校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美麗的姑娘香蘭,兩人結爲了夫妻。可後來,張雲山把時間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鄉村的教學和鄉里的孩子們身上,把自己的大兒子小海的病情給忽略了。小海因爲耽誤病情而離開了人世,香蘭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丟下了張老師和他的小兒子,不理解父親的小兒子拋棄了父親。最後家破人亡的張老師依舊堅守在鄉村小學這塊土地上,以他的責任和善良呵護他的學生。

看完電影后,我詳細地瞭解了這部片子,知道了這部片子裏面的故事和主角都是真實的存在:以彭水縣感動重慶十佳教師張宗茂老師的生活原型改編的,集中展現了張宗茂老師近40年紮根深山村小的感人事蹟。得知這部電影的真實性,我感慨萬千,試問有幾人能做到捐獻兩個月的工資給鄉村學校?有幾個人能做到連自己的孩子都顧不上而爲了更好地發展鄉村教學,更好地把鄉村的孩子們教育得更好?有幾個人能做到家庭已經如此不堪卻能堅守在鄉村,爲發展教育事業奉獻畢生的精力?

我很慚愧,作爲一名平凡的中學教師,我遠遠不如張老師偉大。我敬佩張老師的無私奉獻、張老師的執着夢想,喜愛張老師的善良淳樸。我也渴望如張老師一般堅守我的教育事業。但我卻無法做到張老師的忘我精神,無法做到捨棄家庭成全事業。這也讓我有了深入的思考,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兩不誤?如何平衡家庭和教育事業的關係?這兩者都含有深深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如果只能二選一,我從何選擇?這個選擇對我來說太難了!

張老師,把眼光放在了高處。他看到了鄉村教學的薄弱,也看到了鄉村教學的落後,更看到了鄉村教學的悲哀,甚至看到了鄉村教學帶給國家的影響。他深深感到自己作爲教師的責任,儘管自己還是一名代課教師。

《羅馬假日》觀後感13

花了一個小時用快進的方式把這部電影迅速瀏覽了一遍,我想大意我肯定是知道了,除了細節。

在高中的時候徐老師曾經放過這部電影,可惜只看了個開頭,當初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也許是因爲年紀還小的緣故。

公主落入凡塵,遇到了美國新報的記者喬,這個記者帶着公主度過了美妙的一天,讓公主充分感受到了普通人的生活,這與她皇宮裏單調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太令人嚮往了。最後也許是因爲公主認爲自己責任重大,而且身份註定也需要她回去,她只好選擇返回,結束了這段即浪漫又刺激的羅馬假日生活。

當一開始看到喬知道公主身份後決定利用這次偶遇來策劃一次重大新聞時,也許會認爲喬也只不過是一個見錢眼開的普通人而已,確實這樣的機會太難得,這樣的新聞肯定能讓他大賺一筆,他找來朋友給他和公主的羅馬之行拍照,開始了一場公主毫不知情的演出。可是到了最後喬改變了他的做法,甚至背叛了老闆,也讓朋友失去了大賺一筆的機會,這其中的道理很明顯,他愛上了公主,不想爲了自己的私慾而傷害她,試想如果那些照片刊登出去產生的後果會是如何呢?

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最早的一部講訴皇室和平民之間的故事的電影,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傑出,除了奧黛麗赫本的演出外,更多的是一種讓平民對王室的接觸,它向我們展示的不是王公貴族的生活而是貴族們來到平民之中的生活,從這一點上來說拉近了和普通人的距離,公主不再是高高在上,講究繁文縟節,而是也可以像一個孩子一樣歡樂,不顧一切。我們普通人羨慕那些貴族,殊不知那些貴族還羨慕我們呢。

不覺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公主日記》,那也是同樣題材的電影,很顯然人們關心的只是那些人的普通生活,那纔是展現他們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如果讓你選,你是更喜歡公主時候的安妮,還是和喬在一起平民時候的安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