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啓迪人生。大學畢業前就聽說這部紀錄片風靡網絡,但真正驅使我觀看的動力是聽朋友說“片中幾乎一半內容都與雲南有關”,身在異鄉的我忍不住便決定一飽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後,我只想到了一句話: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家鄉。作爲雲南人,我有幸從小在美麗的自然風光環繞下長大,在豐富的美食給養中長大,自從高中畢業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僅有兩次回家機會,如今工作了,離家更遠,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許許多多人眼中,雲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那裏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恐怖的毒梟。我曾因自己來自雲南而自卑,曾嫌棄家鄉經濟落後。隨着我思想逐漸成熟,我爲自己對家鄉的偏見感到慚愧。我懂得:雲南,我的家鄉,不應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拼GDP,受限於地理環境和國家宏觀部署,它永遠不可能成爲經濟強省。也正因爲這樣,它才能較好地保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而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瑪,我想到了終生在農村耕作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的今天。無論我走到何處,最開心的是看到別人知道我是雲南人時詫異的表情,“怎麼可能,你普通話說得那麼好;你的英語說得那麼好;你居然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來……”沒錯,我是雲南人,我離開家鄉不是嫌棄它落後,而是那裏的生活過於安逸,年輕的我要追求挑戰與超越,我要讓雲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到海外。總有一天,“彩雲子弟”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採摘松茸的卓瑪、出海打漁的林紅旗、年邁的魚把頭,還是挖藕的兄弟倆,亦或是種筍的老包、阿亮,研製火腿的諾鄧父子……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爲了生活幹着平凡的事業。但正是這些生活簡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能夠享受到一道道人間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是大自然賜予了我們生命,自然是我們人類真正的母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說的話就是:“吃飯沒呀?”這讓外國人驚訝不已,中國人怎麼就對吃如此情有獨鍾?確實,“民以食爲天。”從人們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們的物質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時代,人們吃的東西也是不同。人們說:“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從舌尖上去看中國。

奶奶——麻煩的糧票時代

在我奶奶的那個時代,資源緊缺。什麼東西都要靠相應得票(比如:糧票、布票、油票……。)才能換取物資,並且要到供應站才能領到。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據奶奶回憶:一次過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應站換些糧食。這時,正值排隊高峯,供應站門口排起了長龍,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終於領到了。可這個時間別說是午飯了,就連這年夜飯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緊趕慢趕,總算是趕上了。而這年夜飯吃的又是什麼呢?醃蘿蔔、醃白菜,幾碗稀粥,中間放一個鹽罐子,就湊成了一桌“別具一格”的年夜飯。“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過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飢挨餓了!”說到這兒奶奶發出了感概。

媽媽——“奢侈”的小康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糧票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們的菜籃子,米袋子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醃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鍋清粥也被一粒粒飽滿的米飯所替代。我聽媽媽說:到了80年代後期,在“飲食大舞臺”上粗糧“退了休”,細糧成了“配角”,人們從未吃過的山珍海味晉升“主角”。還有更另類的:什麼蛇、鼠、果子狸紛紛出籠……

我們——饕餮的營養時代

到了我們這一輩,鮑魚、鱸魚等“土豪式”食物已舉行了“閉幕式”。人們對養生又多了一重認識,個個都追求起“純天然,無公害”的食物來。粗糧重新“上崗”,頗受人們青睞。乳業更是進入了一個巔峯!怎麼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在今天,人們吃着並選擇着。人們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清醒而大步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舌尖上的故味,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和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幾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使人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爲它使我們興奮,流下口水,還是因爲我們從各地的飲食中“看”到了家裏的味道。在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爲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着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這些記憶,在作家那裏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裏吟成了詩,在家人那裏卻煮成了飯,炒成了菜。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全都藏在了那一鍋湯,一碗麪條,一片肉裏。

在日益劇烈的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背景下,人類以及負責人類生存的食物在加速流轉。片中徐徐展現的一幕幕畫面,則讓我們的心靈舒緩了下來,也喚醒了我們對兒時生活的記憶。與口水一起流出來的,是淚水,還有對兒時生活的深深眷戀。無論人們走多遠,在腦海裏,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

看着那些辛苦勤勞又樸實無華的國人爲了生計奔波,遠走他鄉,揹着行囊漸漸離去,竟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悲傷和淒涼涌上了心頭。

或愁或喜或怒,對於感情的認知人類與生俱來;或鹹或甜或辣,對於滋味的感覺人類也從未忘記。它就像是春日裏一場小雨,溫涼適度,沁人心脾,讓人頓時冷靜,也讓人回味無窮。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次腳步會走到哪裏,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腳步會走到哪裏。美食離我們的距離究竟是遠了,還是近了?沒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家的味道永遠都是一種羈絆,一種力量,這便是舌尖上的中國啊。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美食類紀錄片,由中國各色美食鋪陳開來,把空間和時間,將地理、歷史、人文等內容融爲一體,用味覺享受與視覺審美展現東方價值觀與地理文化,既具濃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較強的可看性,並在渾然天成的講述中展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

《舌尖上的中國》的每一集都是以一個家庭的故事來進行展開的,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身爲江南水鄉養育的南方人,我爲自家的美食而自豪;當看到陌生卻充滿誘惑的北方美食,我也忍不住吞吞口水浮想聯翩。同時,各地不同的日常生活場景也使我驚歎連連,大開眼界。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不僅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也是對我國廣闊疆土各異的地理人文的掠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地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採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不同地理環境造就的不同文化。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寫,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把它引伸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

一番水土養一番人,東辣西酸,南甜北鹹。舌尖上的中國爲我們帶來視覺的美味享受,讓我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氣息,更展現人們利用不同自然條件,創造出各種美食所展現的智慧,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學科的神祕與人文自然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最近央視熱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也趕着熱鬧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衆原來這纔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纔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現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美味時,心中爲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該的,一部以食物爲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慾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我不在這上面多說了,倒是說一些聯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來,感觸最深的並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材,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複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衆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願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樑。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非常好的美食節目,當然我也不會放過這本書。我不僅是被,書中的美食所吸引,更多的是從美食中體會到人生百態。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裏,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是啊人們的成長相愛別離是啊,人們的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常常被凝聚在美食之中。一道平淡無奇的家常菜往往會成爲味覺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你的記憶裏,久久不能忘懷。當你懷念故鄉時,家的味道也會讓你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家常》這一個章節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紅燒肉,它不僅會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味覺與嗅覺的盛宴,還會讓我們感受到一家人最淳樸的愛。

主人公紫玉的家庭並不富裕,母女倆,租住在學校附近,他們居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裏,沒有獨立衛生間,四戶合用廚房,但房租便宜,這就是他們的家。

我發現一個看似奇怪的問題,在這樣一個章節裏,有許多內容,其實與紅燒肉並沒有關係,和總是與食物本身不一樣,偷偷在告訴我們什麼。比如“五年來,父親從沒有來過上海。”我在這裏會感受到,父親爭取每分每秒掙錢,想讓紫玉過上更好的生活,表達出了無私的父愛。“五釐米厚的筆記已是第四本,女兒的專業課,媽媽從未缺席過。”媽媽記得如此細緻的筆記,代表着他對女兒的期望,也代表着細膩入微的母愛。這樣普通的紅燒肉,凝聚了一家人的愛,我們家也是如此。

時間很快過去了,哥哥越來越大,已經不怎麼愛說話了,每次回家爸爸媽媽都會準備豐盛菜品。也只有聚在餐桌上時,冷漠的哥哥纔會找回一點熱情,家裏也會找回更多的溫暖。

就像書中告訴我們的:“總有一種味道,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很受歡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薦,作爲崇尚中華美食的饕餮,我也興致勃勃地在網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紀錄片。看完後,覺得在感動之餘,更耐人尋味。

感動的原因,可能是因爲自己身在異國他鄉,看到祖國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並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關的文化習俗,讓我倍感親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的'是,紀錄片並不是以很系統的方式來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從一個更特殊的角度來介紹——美食與最普通的勞動人民的關係的角度來寫,挖藕人站在滿是淤泥的池塘邊,抱着剛挖上來的藕,充滿成就感的微笑;雲南邊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後拍賣松茸時充滿焦慮的眼神;陝北大叔,騎車三輪車賣黃饃饃時,充滿勞動自豪的話語。因此紀錄片所寫的美食,並非都如藝術品般的精緻,而是從食物最本質的功能出發,着重了食物與勞動人民的緊密聯繫。這部紀錄片並不旨在全面地介紹中國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來歌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其對食物的淳樸的追求,與當今中國充滿食品安全事故的現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象是一種最終幻想,或者紀錄片策劃者想借此來喚醒人們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紀錄片又介紹了很多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劃者可能還想借此來團結全國各民族?

不管如何,這部紀錄片的出發點是美好的,表達方式除了新穎,更重要的是讓人感動,那種從最心底處,對誠實勞動的讚美、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與大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嚮往與呼喚,看到在紀錄片裏出現的那些淳樸而善良的人們,我希望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動到更多的人,還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應包含的滿足與真實。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舌尖上的中國》打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後蘊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廚”不僅在節目中學到了許多美食的做法而且還增添了許多(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媽媽正一邊看着《舌尖上的中國》的節目,一邊在照着節目炒菜。終於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興致勃勃的夾了一口,然後帶着哭腔說:“媽,菜太鹹”。海洋媽拍拍他的肩膀說:“那就讓時間沖淡它吧!”多麼幽默的媽媽啊!

說起吃,中國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歷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不得不說---餃子。它也是我的最愛!

總聽父母說,他們小的時候,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餃子。可是現在的吃貨們是何時想吃就何時包煮。我作爲現在的中國吃貨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媽媽包的小白菜餡的餃子。先說說餃子的形狀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小巧玲瓏”。一個個又圓又小的餃子整齊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煮好後的餃子更是漂亮,那餃子皮幾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綠,輕輕地咬一口,餃子餡的熱湯(清香)便溢在(滿)嘴裏,享受着湯中濃濃的美味!怎麼樣,有沒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家餃子的與衆不同。媽媽告訴我,這用來做餃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細選的。而且和麪也有講究,要揉得有勁道,這樣包出來的餃子餡鮮皮薄才真正好吃。

媽媽的餃子常常讓我回味無窮,因爲我知道餃子不僅味美,還包着對兒女無限的愛!

每個吃貨都有自己最愛的美食和最難忘的故事,那麼你是吃貨嗎?你最喜歡中國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啓迪人生。大學畢業前就聽說這部紀錄片風靡網絡,但真正驅使我觀看的動力是聽朋友說“片中幾乎一半資料都與雲南有關”,身在異鄉的我忍不住便決定一飽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後,我只想到了一句話:常懷感恩之心。

感恩家鄉。作爲雲南人,我有幸從小在美麗的自然風光環繞下長大,在豐富的美食給養中長大,自從高中畢業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僅有兩次回家機會,如今工作了,離家更遠,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許許多多人眼中,雲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那裏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恐怖的毒梟。我曾因自己來自雲南而自卑,曾嫌棄家鄉經濟落後。隨着我思想逐漸成熟,我爲自己對家鄉的偏見感到慚愧。我懂得:雲南,我的家鄉,不應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拼GDP,受限於地理環境和國家宏觀部署,它永遠不可能成爲經濟強省。也正因爲這樣,它才能較好地保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而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瑪,我想到了終生在農村耕作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我的這天。無論我走到何處,最開心的是看到別人明白我是雲南人時詫異的表情,“怎樣可能,你普通話說得那麼好;你的英語說得那麼好;你居然跑到那麼遠的地方來……”沒錯,我是雲南人,我離開家鄉不是嫌棄它落後,而是那裏的生活過於安逸,年輕的我要追求挑戰與超越,我要讓雲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到海外。總有一天,“彩雲子弟”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採摘松茸的卓瑪、出海打漁的林紅旗、年邁的魚把頭,還是挖藕的兄弟倆,亦或是種筍的老包、阿亮,研製火腿的諾鄧父子……他們都是平凡的人,爲了生活幹着平凡的事業。但正是這些生活簡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能夠享受到一道道人間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能夠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來形容,是大自然賜予了我們生命,自然是我們人類真正的母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央視一部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了全社會的追捧和讚譽,總是沒能靜下來仔細觀賞這部傳奇紀錄片。偶然一天,看見了一本同名的書籍,極大地引起了的我的興趣。細細品來,還蠻有滋味。

一直對食物有一種執着,執着地相信食物傳遞給味蕾的信息會被大腦封存,味道是有記憶能力的。世界上的國家藉着其獨特的味道在歷史中輪迴。每個地區都有與衆不同的味覺傾向和飲食習慣。而各自將這些精妙的技藝發展爲一種文化和習俗,這便使得我們流連於世界的每個角落。

而中國,坐落於東方的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這裏有稀奇的山珍,這裏有令人迴腸的美食,這裏有包含生活五味雜陳的味道。

不知你有沒有察覺過,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嘴裏常常提到的關於某種記憶,其實大都來自我們的味覺。食物是帶有很深的記憶的。食物於我的記憶,可以說是的兒時記憶,是家的記憶,是親人的記憶。

總記得,小時候奶奶會在過年時在餃子裏包上各種各樣的東西。看着大鍋裏的餃子煮的咕嘟咕嘟的,由衷地歡喜。媽媽會教我包餃子,現在長大了,就學着給父母包餃子。在兒時的心裏,已經埋下了一顆種子。這樣,無論我走到哪兒,都會想起父母家人,都會想起那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永遠忘不了那個味兒。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代代相承,他們傳承給下一代的東西,下一代也會繼續傳承下去。就像餃子,就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一種記憶,一種食物的記憶。

當今的中國,每座城看上去似乎都很相似,可以用來區分的似乎只有飲食和那瀰漫在城市上空的味道了。每個城市,每個種食材,每個味道,其背後都隱藏着無數的故事,這許多故事構成了一個友情有味的中國。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種思考,一種脫離食物作爲充飢果腹以外的意味。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爲天。從古代文人雅士吟誦的美食詩句到現代每每被人們提到的“食文化”,中國人對於食物的文字積澱構成了一場永不散席的文化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隨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流行,追食的浪潮已經席捲到房地產界。近日,萬科之家首日乘坐“舌尖”快車,表示將以“舌尖南沙”爲名舉辦海鮮美食節。其實廣州人總是很好吃的。即使有著名的美食,也能吸引很多美食家。所以,以食爲餌,確實可以讓一些潛在客戶願意專程去房地產。

美食、購物、旅遊景點等。已經被許多開發者採用。比如中鐵建設荔灣國際城,專門製作了一份生活賞析手冊,裏面羅列了項目周邊的交通、美食、旅遊、購物場所,有圖文並茂的圖片,有明確的指引。在美食板塊,不僅列出了周邊5~20分鐘車程內的特色餐廳,還詳細標註了推薦的菜品、電話號碼和地址,讓人食指一動,馬上就會對樓盤產生親切的感覺。同樣,位於蘿崗區的萬科城門,也在項目附近列出了廣州植樹園、國際網球中心、皇冠假日翡翠酒店以及各種餐廳,甚至製作了樂活的卡通地圖,讓客戶可以直觀的瞭解樓盤周邊的吃喝玩樂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設施。

記者認爲,這種豐富生活的促銷方式,比標榜自己在樓書的位置有多好,在哪個新城核心,未來前景有多光明,更能打動買家。對於剛剛需要的客戶來說,買房其實是爲了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和更好的生活體驗。如果他能在腦海中描繪出未來的生活場景,也會讓客戶離交易更近一步。也有業內人士認爲,熱門話題的推廣方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項目。這種搭便車營銷更像是快餐文化。它看起來五顏六色,芳香撲鼻。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很多市民到現場,但不一定能讓人長久記住。在房地產的推廣中,仍然要注意突出自己的個性,並將這種特質延伸到每一項活動中。這樣項目才能在衆多樓盤中脫穎而出,培養出真正屬於項目的客戶羣。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小吃貨”的我來說,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爲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溫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我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瞭解:西湖醋魚作爲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彷彿透過屏幕,我已經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裏嫩,肉質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嚐嚐,……看到這裏,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來。作爲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蒐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總有觸動淚點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蜂人:跋山涉水採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一個叫白馬佔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時品嚐時的甜,更多讓我感受的是苦澀,他們的辛苦: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掛着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我原來還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廣告詞有所懷疑,不甚理解,爲什麼要準備好紙巾擦口水和淚水。直到看了以後,纔有所明白……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我們纔會發現,幸福彌足可貴:簡單而淳樸,真實也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這一天,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開始我懷疑這不會是一部關於一些美食的紀錄片,結果卻是這樣。我對美食不感興趣,但我完全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爲我看到了美食背後農民的艱辛,那些場景仍然讓我難忘。

影片開頭介紹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種,真的很少見。每天早上,一個小女孩和她媽媽都要在凌晨三點起牀走山路去找山菇。他們在挖山菇的時候,不要破壞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來,然後把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菇重新長出來。小女孩說:“一定要凌晨三點起牀去找山絨。現在是雨季,山絨長得比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別人搶了。”多麼簡單的語言,多麼彪悍的農民,據說在市場上,一個烤山菇可以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單,揮揮手,財大氣粗地喊:“給我最貴的。”你有沒有想過,美食的背後是早起貪黑的農民的勞動?當你離開的時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農民每一滴汗水的結果?

當你在酒店裏揮霍東西的時候,你理解農民找不到蘑菇時的絕望嗎?你忽略的剩菜是農民視之爲珍寶的食物,你視之爲珍寶的金錢讓農民視之爲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的辛勤汗水更可恥,浪費大自然的饋贈更可恥。別人可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纔會欣賞,但每一個農民看到家鄉播出的產品,不僅僅是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不亞於汪曾祺對別人談論家鄉鴨蛋的迴應,因爲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辛苦,記錄了他們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美食,也是中國的勤勞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這天,我打開電腦,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饋贈》,看完以後,令我感慨萬千,受益匪淺。

我一開始猜想,這不會是介紹一些山珍海味的紀錄片吧,結果真是如此。我對於那些美味佳餚並不感興趣,但我卻完完整整的把這集紀錄片給看完了,原因在於我看到了美味佳餚背後農民們付出的艱辛,那些鏡頭至今都令我難以忘懷。

片子開頭介紹的是山茸,這是一種野生菌,實在很稀少,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每一天早上凌晨三點就要起牀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時候不能破壞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將山茸取出,之後還要將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茸再度生長。那個小女孩說:“務必凌晨三點就起來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長比較好,個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別人搶光了。”多麼樸實的語言,多麼艱苦的農民,據說在市場上一份碳烤山茸能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當你拿起菜單,一揮手,財大氣粗的喊道:“把最貴的都給我點上。”有沒有想過美味背後是農民們起早貪黑的工作。當你要走時看到桌上還有剩菜時,你是否想過這都是農民們每一滴汗水換來的成果。當你在酒店裏暴殄天物時,你是否理解農民找不到山茸時那份絕望的情緒。你們無視的剩菜是農民們視如珍寶的食品,你們視如珍寶的金錢讓農民們視如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們辛勤的汗水更爲可恥,更爲可恥的是浪費大自然的饋贈。別人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或許僅僅只是欣賞,而每個農民看到自己家鄉的產物被播出來,那就不僅僅僅是一種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絕不亞於汪曾祺應對別人說起自己故鄉的鴨蛋,因爲紀錄片記述的是他們的辛苦,是他們不畏艱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是美味佳餚,更是中國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擺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來,沒人不被美食所誘惑。彷彿一看到它,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無論有多勞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有菜餡的,也有肉餡的。無論是哪種,我都愛吃。元宵,元宵可好了,雖然很小,可這也正好:因爲滿足不了我們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糉子更是誘人。尤其是紅棗餡的,別提有多美味了。傳說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人們就都在端午節這天,把美味的糉子扔進河裏。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覺得我三生有幸,因爲我剛好是月圓之夜降臨人世的。這天,可以欣賞美麗的圓月,還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餅,真是妙極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爲這天,可以品嚐到許多美食: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我都不會拒絕。只要吃到我媽媽親手做的酸辣土豆絲、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噴噴的雞腿、誘人的魚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湯……哪怕讓我連幹三天家務都行。現在一想到,心裏早已飛回家去了。糟了,還是別想了,口水都流出來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國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雞丁,若是你吃了,準回味無窮。我現在都還記着那辣子雞丁的味道,雖然辣,但卻吸引人。還有廣東的鐵板鴨,別提有多美味了。那鴨肉與衆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嚐起來感覺獨一無二,細細的品嚐,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無其他雜念。我可不是吹哦!

現在,眼前擺着美味的豆腐,鮮香的魚肉,風乾的火腿,清涼的竹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馬全吃了。啊!好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