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範文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導語:《我不是潘金蓮》上映以來,評價參差不齊。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我不是潘金蓮》的影評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範文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1】

從私人訂製以後,馮導演一直沒有導演作品,不過還是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拍手機廣告,參加各種綜藝節目,跟徐老師在節目上秀恩愛,順帶唱唱歌,中間還拿了個影帝。都說真導演拿作品說話,如果這些也算作品,那馮導還是以前的馮導,快言快語,想說啥說啥,馮導也不是以前的馮導,馮褲子沒事兒就哭的德行已經消失不見,隨歲月沉澱下來的,還有功成名就之後自有的一份篤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蓮,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用圓形的畫幅來拍,再讓范冰冰去演一個農婦,不管效果咋樣,至少勇氣可嘉,就算他說這是爲了什麼中國風情畫的氛圍需要,你也千萬別信,這到底,還是不走尋常路的軸勁兒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這麼多亂七八糟的節目,馮導想的說不定是,電影賠了就賠了,老子憑自己這張臉,也能先把計提預虧的錢賺回來。)

而且,這還是一部實打實的有關上訪的電影,劉震雲敢寫沒啥,因爲中國看書的永沒有看電影的多,審查相對要寬鬆些,但是馮小剛敢拍成一箇中國無分級市場上的作品,還是需要相當的技巧與打通關節的能力。你換個小年輕來,實在不一定搞的定這個事兒,而且他們也不願意搞,就跟我一個影視動漫業的朋友說的一樣,抄襲別人的創意錢都嘩啦啦的來,誰他媽還多費一道工序去創新,結果就是小年輕們都開始厚着臉皮吃老本吃別人,竟然是老炮們另闢蹊徑,響應萬衆創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見老一輩對政策號召之積極吧。)

撇過上一句,不胡扯。鐐銬上跳舞,其實就是馮小剛一直以來擅長做的事情,這一點上,另外兩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導演是讓人失望的,霸王別姬、活着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他們已經不敢碰了,或者說,懶得碰了,第一沒噱頭,第二不賺錢,第三操作難度還大。凱歌當年拍孩子王,黃土地,電影詩人名號妥妥的,現在好好當詩人了,電影沒了;國師沒事就去導一導晚會,現在的作品也向晚會看齊了。唯有馮小剛,夜宴之後覺得自己還是迴歸現實吧,而且還不嫌麻煩,還是願意挑戰挑戰,拍一些自己想拍的東西,讓鏡頭在眉間心上過一遍,而不是讓鏡頭直接連上票房,這就不容易了。

對於電影,早先並不看好,且不說這種單筒望遠鏡的畫幅是不是能讓觀衆接受,單單範爺就是個軟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狸精還行,李雪蓮,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爲人物性格複雜,而是她的個人形象已經固化,穿上農婦裝,看起來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訪。配角陣容還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盡顯。相比之下,圓形遮罩反而沒啥,拍的時候展現全景, 剪輯以後變成了那麼小的一丟丟,其實留下的,說不定都是精華。而且這種小圓縱貫全片,也爲結尾的豁然開朗留下了很好的對照伏筆。

不過轉念又想,原著其實還不是全部現實。 李雪蓮也是個真實中透着荒誕的人,秋菊打官司是爲了“要個說法”,是有邏輯基礎的,面目是嚴肅的,而李雪蓮整個行爲的動機都是爲了一口氣,不懂法理,不管丫的程序正義,只要出了這口氣,老胡也好,趙大頭也好,隨便都能上身,都能“弄那事兒”,她根本不會顧及到,弄了那事兒之後,潘金蓮的帽子其實已經戴在頭上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范冰冰倒又是適合的了。反正不管適合不適合,冰冰至少能夠拉起來一點票房,對於圓形畫幅也是一箇中和。最後,張譯、範偉這些新老戲骨,也同樣是看點。再轉念,看射鵰英雄傳,真正出彩的其實不是郭靖,而是東邪西毒,是江南七怪,是全真七子,是成吉思汗,於是對於範爺,也就徹底釋然了。

說幾句原著,老劉文筆曉暢,結構與節奏的安排很有閱讀感,他基本是不雕飾語言的,所以在裏面,你根本看不到遣詞造句的華美,但故事與人物卻是鮮明的。寫趙大頭賓館裏辦事一段,只用輕輕重重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幾個小學短語,就把整個情勢描摹貼切,這種摒棄了文字表現欲的敘述方式得讓多少騷柔的男女作家們汗顏。印象深的還有結尾,桃樹林中桃花開,南邊林子的老闆說,別在一棵樹上吊死,上那邊去吧,那邊林子是老曹承包的。

一場中國官場生態的白描,一幕盛世中的小民辛酸。原著裏面,老劉用了九成的篇幅說李雪蓮,其實說的卻不是李雪蓮,而是一幫因爲李雪蓮而忙得團團轉的官員;其實也不是官員,而是官員們朝上諂媚朝下威嚇的嘴臉;其實也不是這些嘴臉,而是整個社會培養起來的朝廷文化如何將活生生的人異化變成工具的過程;其實也不是這些過程,而是每一個在這種文化中生存的人不得不承受的無奈。(寫着寫着就寫成了劉震雲老師的大繞筆法)

如果馮導能拍出這些,我到時候再給多一顆星。當然,我的一顆星也並不能代表什麼,純粹表達個人態度,少半爲電影,多半爲人事——爲這紅塵俗世聲色犬馬中,還有人有那麼一絲絲執念,不爲功名利祿,只爲老子高興而去拍一部電影;爲這天地不仁萬物芻狗中,還有人把目光聚焦到村婦之身,爲聲張最底層的自由意志而大聲疾呼;更爲這蠅營狗苟莽莽一片吸金地,還有人扛起那麼一面獵獵風中不倒旗。

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基本是單邊上漲的模式,好片有,爛片也多,不過從一開始我都相信,看電影的人們都不是傻逼,都不是給啥吃啥的填鴨。那種帶着妹子去電影院隨便看啥都行只要能拉拉小手的也有,但更多的人,還是想要在這90分鐘的光影之中去尋找那些現實生活中不曾擁有的東西,看一看天,抓幾縷風,做一場夢,帶進平凡人深存於心的理想與光榮。這一點,隨着市場的更加成熟,一定會更加得到凸顯。當大多數人的電影素養越來越提高,那些只爲了圈錢的爛片的容身之地便更加逼仄。資本的力量永遠是爲故事添翼,把特效,把大場面用到關鍵的點,讓電影更好看,而不是僅僅爲了特效而特效,忽略故事的內核,僅僅爲了實現投資的最大化,更而不是拖後腿,爲了盈利不擇手段,錢不長眼睛,但拍電影用錢的人,總得長眼。經濟學上,劣幣驅逐良幣是人性使然,電影上優勝劣汰,也是人性使然,終有一天,看電影的人們都能夠寫出糾糾長文,爲好片鼓與呼,顯爛片罪與罰,一切從真情實感出發,隨內心波動而動,打五星不單是因爲某某好帥,打一星也不僅僅是因爲某某出軌。

寫此文,正值高曉鬆與愛奇藝撕逼,高曉鬆最終還是沒能戰勝資本之力,(那些說在現代社會不懂資本就會被淘汰的人我真想去你媽的。)但在聲明裏,他說,我有很多壞毛病,其中包括有一點點理想。

不管是功成名就後重拾理想,還是這理想的種子一直存在。只要有,就是好的。除了馮小剛,中國的商業片依然人才濟濟,曹保平、甯浩、程耳、路陽、張猛、管虎……等等一衆也是未來希望,大家不做糟心事,用心出作品,無不是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蹲茅坑拉屎臉朝外的好漢。最後,請一切不心甘情願走老路,不願受束縛於裹挾的老炮兒小炮兒們,務必好好射一發,一發、兩發,集聚成若干發,無數發,終成浩瀚精團,糊滿這些丫們的臉龐。

ps 當然,我知道,這個片兒還是要票房,只是對小剛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片子還不錯,吃相可不能太難看了。最後撒一口雞湯,無論現在的生活有多麼艱辛,有多麼需要錢,它們都會隨着時間慢慢得到解決,難過的日子,也是一天天就捱過去了。而且,你們真的要相信,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比賺錢更讓人重視的事兒啊——在很多人看來,相比把別人口袋的錢掏出來,把自己的三觀裝到別人腦子裏,明顯高級得多。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2】

這部電影一上映有很多爭議,看了一下多是馮小剛導演與王健林、王思聰之間的,與電影本身倒是無關。導演是導演,電影是電影。導演在現實生活中引發的爭議,跟電影沒有關係。決定看這部電影,是基於對劉震雲的信任。我挺喜歡劉震雲的小說,他對於民間小人物的書寫,很有意思。《我不是潘金蓮》,從“民間女子告狀”切入,這一場好戲應該很好看。

說實話李雪蓮這個人物,如果在現實中讓我碰到,我會犯怵。“事情不是這個事情,理也不是這個理。”她反覆說出的這句話,是電影的驅動力,結果既荒誕可笑又悲涼深重。這是兩個世界的人:一個是李雪蓮陷入其中的那個世界,她認定的“理”是基於民間百姓的日常情理,決定着她生活的價值和看問題的視角,她不明白離婚弄假成真,自己作爲一個受害者,卻爲何無人能爲她伸張正義,她死活都不明白;另一個,是我們現在熟悉的“現代社會”建構的法理體系與官僚體制,任何人事糾紛都依據法律來進行處理,所以王公道當然會判決李雪麗告她前夫結果爲輸,這是個“正確的判決”,卻導致一連串的後果,從王公道一直到上面的各級官員,也死活都不明白。

電影的張力就在於此:李雪蓮的“理”與現代社會的“理”是相沖突的,兩者絞在一起,戲劇性就出來了:李雪蓮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一衆官員,而後者對她毫無辦法。但對李雪蓮來說,卻毫無成就感,因爲她要的就是從“我們是假離婚”到“我不是潘金蓮”,這個無人能幫她解決。十幾年來,她一遍又一遍地“犯軸”上訪,自己整個生命動力都寄託於此,而她因此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電影結束前,那個因爲李雪蓮被罷免的縣長,一臉風塵地坐在她對面,告訴自己現在回老家做點小生意,看到那時我也不免對他有同情之心——他的'一生就因爲這個女人而改變,想想真是又荒誕又悲涼。

電影讓我感覺新鮮的,就是這些官員的形象。從王公道一直往上走,到縣長,到市長,到省長,再到中央首長,各個演員拿捏得很是到位。首長那一場戲,從開始說只是來聽聽,到後面震怒發飆,演員那個分寸感真是好,真是栩栩如生。在這個體系之中,底層官員與中層官員的焦慮與惶恐,都來源於“官位不保”,李雪蓮無意之中拿住了這個“命門”,從而把他們攪得寢食難安。電影中官員很多“笑點”,他們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呈現出來,會有他們的“形勢所迫”帶來的荒誕感。這個分寸,其實比較難拿捏的,這點馮小剛處理得當。

回到李雪蓮這個人物,我認爲這是范冰冰到目前的演員生涯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最直觀的感受是:看電影時,我忘記這是范冰冰了,這就是李雪蓮。偶像演員常碰到的瓶頸是:觀衆知道這是偶像本人在演戲,但是對偶像飾演的角色沒有任何認同感。李雪蓮這個人物是“軸”的,她的迷惘痛苦悲傷,都源於此。范冰冰吃透了這個人物,她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氣神態、臉部的表情,都是李雪蓮這個人物的。當她得知前夫車禍遇難,那個難以置信又悲痛欲絕的神情,范冰冰表演得很有層次感,細膩動人,讓人印象深刻。

最後,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構圖方式,圓鏡頭是在李雪蓮老家,方鏡頭是在北京,最後寬鏡頭是萬事皆休之後,我覺得與敘事的內容很貼合。不得不說,每一幀鏡頭都是一副好畫,這在以前的觀影經驗裏真是少見這樣考究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是2016年我觀影裏的前三名。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3】

前天看了繼《天下無賊》之後就一路flop的馮小剛新作,意外有迴光返照的感覺。看預告片本以爲又是現實主義and消費中國底層and 消費中國女性。看完卻發現,李雪蓮和秋菊大有不同,在我看來,這不是一曲風雨上訪路,而是一幅利己的芸芸衆生像。

故事其實不復雜,農村婦女李雪蓮要打假離婚的官司,這個案子從公知宣揚的法治精神看,李雪蓮其實是胡攪蠻纏,但是怪就怪在,微不足道又不合法理的小事,卻牽出了官場自下而上的風波,一件錯事,變成了值得討論的對事。

馮導演招人煩的主要原因是脾氣配不上才華,但前提是他還是有一定的才華的。馮小剛早年善於抖機靈,從《甲方乙方》到《大腕》,都有一種京痞的嘴碎。現在過了耳順之年,雖然還是一如既往愛放炮,棱角似乎少了許多。這個片子看似不鹹不淡,但層次其實相當豐富。

先從大噱頭之方圓畫幅說起,對於畫幅變化這個梗,我之前看侯孝賢和賈樟柯也是看怕了,《聶隱娘》畫幅的混亂讓人抓狂,《山河故人》用畫幅來表現時代感近乎弱智。所以我對於《潘金蓮》的形式感持懷疑態度,但是通片看下來,潘金蓮的畫幅實在是加分項。

我們先拋卻方圓畫幅想要表達的意涵,反正有一幫閒着沒事的學者會去過度闡釋的。僅從觀感上來說,圓畫幅構建出一種工筆畫的質感,婺源的春夏秋冬被拍得尤爲清麗,好到可以拉動當地的旅遊業。而視點被聚焦,人物在圓形構圖中的站位,就顯得格外明朗。方形構圖,用在北京,好像用祿來相機拍的照片,再加上刻意謀劃的構圖,無論是領導開大會,都有一種強烈的形式美感。

全片視覺上,有在逛我國當代藝術畫展的感覺。

而這樣的構圖,創造了一種遙遠的間離,搭配上開篇的民間傳說,以及溫吞的旁白。構成了一幅風俗畫的感覺,像是清明上河圖之官場現形記版。

於是,拋卻爲了過審而作的政治宣教和刻意弱化,片子即被迫又故意地,遠遠地,旁觀地,描繪了官場百態。從片中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王公道、荀正一、賈聰明、首長……文本有一種刻意的臉譜化。和畫幅打配合,有一股“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的賤感。

對於一部院線大片來說,《潘金蓮》的衝突其實刻意被減弱,在看似冗長的兩個多小時當中,人物粉墨登場,幾乎是靠性格來推動劇情。於是這種弱化情節,靠描寫臉譜化人物的做法,對於消遣爲主的觀衆確實是很難耐的,那麼問題來了,片中有一段李雪蓮被趙大頭騙的戲,作爲全片最灑狗血的段落,在我看來,恰恰是最敗筆的地方。

全片構造的間離感,衆生像,被狗血情節打破,像是《韓熙載夜宴圖》裏混進了一處瓊瑤劇。你能感受到劇情的張力,卻打破了好好的旁觀。

馮小剛想要做淡,但是卻力不從心。 有好技術好本子,卻少了那麼一點好心性。

而回歸到片中的人物,冰冰·爺·紅毯女王·範的表演不過不失,看得出來冰姐很努力,但是就是差點靈氣。主要是長得太漂亮,是那種肉體盆栽一般的漂亮,再加上網紅大多數照着她整,看起來實在有點出戲。但好在這片子不是靠女主來推動,范冰冰沒過失。

不過每一個男性角色,出場幾分鐘就秒殺了范冰冰的全部努力。

無論是愛用“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萬無一失”來點撥人的市長,發飆的時候來一句“風光很好嘛!”;還是開篇飯局拍馬屁的院長跟班,“啊,老領導,您真是太幽默了。”;甚至是最後“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的範偉,都活靈活現的用一種官場語彙,描繪出了一衆漫畫式的人物。

特別是中國官場假惺惺的幽默感,那種感覺真是太熟悉了。雖然我沒有在政府或者國企工作過,僅僅是在學校的時候,有一回和團委的領導吃飯,那種噴薄而出的節制的舔屁眼的氣氛,還有森嚴有諱莫如深的等級氣息,都在《潘金蓮》裏描繪得分外鮮明,上次看到這麼細膩的官場文化片,還是在黃建新的《臉對臉,背靠背》。

而回到上文提到的利己主義,李雪蓮的事情根本就是個雞毛蒜皮,爲什麼搞得這麼亂,因爲無論是受害的女主角,還是爲了烏紗帽的官員,都一心向着自己。

我回想起我大學某年志在必得的國家獎學金,被某銀行行長女兒半路截胡的事情。我憤怒的質問管事老師:“蛤,難道我們屌絲家庭出身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嗎?”,管事老師暗示這事情很複雜,他做不了主,要理解他的難處,上面領導云云……而我呢,也只不過是爲了名頭和拿點錢。

可是又怎樣呢,芸芸衆生的浮世繪,處處都是模糊地帶,層層疊疊的權力,諱莫如深的推諉,看起來世事洞明的點撥……永遠要搞得統御之術好像很難一樣,否則,那不是李雪蓮這樣的農村婦女,也要去染指國家大事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