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0字大綱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導語:戰爭鉅製《血戰鋼鋸嶺》反映了戰爭和人性,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血戰鋼鋸嶺》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000字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1】

美澳合作的《血戰鋼鋸嶺》無疑是近期電影中少有的戰爭片,亮點也頗多,他反映了戰爭和人性,人性在戰爭中的掙扎。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佈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爲在沖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影片講述了一位參與了沖繩島戰役軍醫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與兄長哈爾打鬧時,抄起一塊板磚打傷了哥哥的頭,之後信仰力大增,在與蘿西·舒特相戀後響應號召參軍,戴斯蒙德·道斯堅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絕拿槍的他卻堅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頭,他酗酒的父親拉下老臉向上司求情他纔不用在軍事法庭繼續自己的下半生,在鋼鋸嶺一戰中憑一己之力救死無數,包括之前對他侮辱的士兵與他意見相反的長官,還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在於尊重,尊重每個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個人應該做的。尊重,說起來很簡單,但究竟什麼是尊重?從影片中來說,尊重是救治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加的戰友,成功幫助他們逃離戰場、是救治曾經想要把自己從軍營裏哄走的下士、是舉槍忍住衝動沒有殺死從小就開始酗酒打罵母親的父親。

電影最後,道斯成功的獲得了衆人的尊重,在戰爭中受傷的道斯獲得了衆人的救助,炮彈炸飛了他的聖經,他大聲呼喚,士兵把聖經交在他手裏,他把聖經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長的結局,影片在講一個得不到別人尊重甚至被人稱作是瘋子的人,如何堅持本我勿忘初心,贏取別人的尊重,世人也應該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長夜漫漫的人生過程中,我們需要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創造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社會中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自我。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2】

《血戰鋼鋸嶺》主線是一個小孩經歷了家庭的鉅變之後,完全反暴力,信教,相信殺戮是最深的罪孽。由於珍珠港事件爆發,他的愛國之情燃了起來,決定參軍,但是卻不願意拿槍。這個不帶槍前往戰場的戰士,併成爲了一個傳奇,一天一夜的時間救出了75個戰士。他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其實從炮火連天的畫面出來,宗教和信仰才真正是這個電影的核心。有真正信仰的人與其他人最大的區別是,不爲環境所迫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這種精神讓很多觀衆所感動。

可人類的悲劇就是,敵我雙方都深陷自己的信仰,大開殺戒。甚至種族內部一部分人的被信仰徹底洗腦,對同胞親人也毫不留情。

善的力量在惡的屠刀下是軟弱的,總不可能敵人刺刀見紅的間歇時,你幫他包紮傷口吧?所以在環境不同,倫理的標準應該是不同的。

在人類沒有大同之前,沒有真正的普世價值被廣泛接納的時候。當敵人用武器要消滅無辜民衆,實現他們理想的時候,這時以惡制惡就是善。以善制惡反而是惡。從人類發展史一路看來,和平反而是短暫的。誰也不知要經過多少年的暴力,才能讓人類的野心和狂妄安靜下來。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3】

第一次3d觀影體驗,我給了《血戰鋼鋸嶺》。說說血戰鋼鋸嶺觀後感吧。影片伊始,驚歎於d技術帶來的奇特效果:汽車啓動時座椅下方會傳來真實的轟鳴聲;畫面切換到叢林山間時,整個影廳適時的瀰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蕩漾時,座椅也會應景的隨之起伏。加上覆古精緻的畫面、過分美麗的女主、各種甜蜜的戀愛橋段、多到害羞的吻戲……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感覺這不是戰爭片,而是一部普通的愛情文藝片。

但當道斯進入軍隊,來到一個完全由男性構成的世界,畫風開始突變,美國大兵們荷爾蒙爆棚,配角個個出彩,隊長在訓練新兵時貢獻了最多的笑點。道斯因爲自己不碰槍不殺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種瞧不起和排擠,軍方更是企圖以精神有問題把他趕出部隊。在各種刁難面前,作爲一名覺悟不高的女性觀衆,我實在是難以理解,幹嘛要在這裏遭受這種屈辱,回家與嬌妻相伴,過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卻固執的留了下來,爲了和平,他願意上戰場,爲了信仰,他不願殺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槍的戰地醫生,在別人殺戮生命時拯救生命。

上點贊數很高的短評這樣寫道: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戰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矮化敵人,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會宣揚戰爭,這個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確,當通過了所有的訓練與考覈,道斯與軍隊一起前往日本沖繩時,真實的戰爭步步逼近,殘酷的面紗徐徐拉開,那些畫面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斷掉的雙腳血肉模糊、炮火瞬間將一個人摧毀、士兵空洞的'雙眼中盛滿絕望……血淋淋的戰爭就這樣被赤裸裸的展現出來,梅爾吉布森用寫實的手法刻畫戰爭,d效果讓影廳變成了戰場,這種震撼讓人慨嘆生於和平年代何其幸運。

當第一場慘烈的戰事結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連天之中,短暫的思考和猶豫之後,他毅然轉身,投身於滾滾硝煙之中,此時,故事才真正開始。

槍林彈雨之中,他以驚人的毅力救出了一個又一個戰友,明明已經精疲力竭,“One more”的信念卻支撐着他一次又一次闖入茫茫戰火之中。上帝啊,請讓我多救一個吧。救了一個之後,還想再救一個,救人這件事情彷彿上癮一般,忘記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軍營裏最瘦小的一個,他明明是個連肉都不吃的素食主義者,誰給了他無盡的力量?是什麼激發出了他強大的潛能?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度過了怎樣的一個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個人。要在混亂的戰場和敵人的掃蕩中尋找到他們,要對他們進行簡單的救治和言語的寬慰,要揹着他們穿越戰壕,走到懸崖邊上,要把他們一一放至崖底,體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緊張,他如何忍受過來?

他一開始是不被理解的,醫療營地裏的醫生們邊手術邊討論:鋼鋸嶺上有個神經病,在不斷的往下運傷員。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戰士心中的保護神,必須等他做完祈禱纔敢上戰場。當他最愛的《聖經》丟失,沒有人像影片開頭那樣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險去幫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護這份信仰。因爲此時,大家都已明白,《聖經》對他而言意味着什麼,他以自己的實力和精神,贏得了他人的尊重。

鋼鐵嶺上的兩天兩夜註定是道斯生命裏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沒有用槍,沒有殺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這樣的故事聽起來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沒有槍的醫療兵,如何能夠在步步險情的戰場中單槍匹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是根據歷史上真人真事改編,事實本就如此,並不是編劇的腦洞大開。據說,真實的道斯猶如開掛一般,被俘虜的日軍在接受審判時陳述,他們早就發現了這樣一個來回穿梭救人的醫療兵,可是每次要開槍射擊他時,都扣不動扳機,看來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戰了兩天兩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於雲端,安詳的休息着。他沒有犧牲在戰場上,雖然傷痕累累,但終於榮歸故里,娶了心愛的姑娘相伴一生,並享有87高壽。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這樣善終動人的結局總是更能夠慰藉我們。

這是一個關於信仰、關於成長的故事,也是一個小人物的成長過程,從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講出來,卻如此引人入勝。

說起來,我對它的片名不是很滿意,原名《Hacksaw Ridge》,《血戰鋼鋸嶺》這樣的直譯未免顯得無功無過,太過剛硬和血腥,其實影片裏有很多人文、柔軟的細節。父親的酗酒和毆打母親給道斯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在心裏早已殺死了父親,可是父親,又何嘗不是戰爭的犧牲品?雖然慘遭毒打,但母親依然對父親充滿深沉的愛,她跟道斯說:你不知道沒上戰場前的他有多好。飽受戰爭迫害的父親,在道斯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之時,穿上久違的軍裝,動用人脈關係,用盡畢生榮光,爲他換來了一線生機。父親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誰都能讀出他對兒子的愛。戰爭摧毀的不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讓活着的人一直負重前行。

小時候道斯與弟弟打架,弟弟險些喪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畢生的信仰。長大後他救了一個人,醫生跟他說:多虧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瑩閃爍,對於差點失手殺人的他來說,救人的意義格外重大。這些戰場之外的種種伏筆,體會得到導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讓我們在觀影的兩個小時裏血脈賁張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結束後帶給我們深入的思考。思考戰爭爲何會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麼,思考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戰爭究竟是何種模樣,影片呈現出的究竟有多少。戰爭的殘酷超乎想象,也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禱世間再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