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鄭氏規範》堪稱“江南第一家”的內部法律,其中對法制教育、人才培養、財產管理、公共關係、行爲規範等都有着詳細地規定。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好的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範文,供同學們閱讀與借鑑!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一)

從浦江縣城驅車向東12公里,就到了鄭宅鎮。在古鎮入口,矗立着九座氣勢不凡的牌坊。牌坊羣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另外八座牌坊,分別爲“孝義門”、“三朝旌表”、“有序”、 “恩德”、“麟鳳”、“取義成仁”、“禮部尚書”和“九世同居”,九座牌坊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材料各不相同,有磚木混合結構的,有木結構的,有石雕的,也有磚雕砌的,極具特色。

然而,魏晉以來,江南望族歷代層出不窮,家大業大者不計其數,一個鄭氏家族,如何敢稱“江南第一家”?

原來,這“江南第一家”的稱謂,不是自我標榜,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賜。

北宋年間,一個名叫鄭淮的青年從安徽輾轉來到浦江縣東部的玄鹿山下,見此地草肥水美,便落下腳來。至鄭淮的孫子鄭綺,鄭家在這裏已繁衍生活了三代。

1193年,75歲的鄭綺自感不久於人世,召子孫來到鄭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飲,並立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正是這一聲臨終囑託,使得他的後代們創造了一個奇蹟:十五世同居,歷三個王朝,最盛時3000多人同鍋吃飯。宋、元、明正史爲其列傳,三朝傳誦不息。

明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反敗露,朱元璋大肆捕殺胡黨,一時連坐受誅者達三萬多人。有人檢舉鄭家與胡惟庸有聯繫,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長鄭濂,另外六七個兄弟爭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爭來爭去,最小的弟弟鄭題力排衆議隻身來到南京。

鄭濂見到弟弟,說:“我居長,我理當承罪。”鄭題說:“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長,家裏不能沒有你,我最小,我應該替你承罪。”

兄弟倆爭相入獄,在刑部傳爲奇談,最後傳到朱元璋耳朵裏,這個馬上皇帝大爲感動。他不但沒有治罪鄭家,反而讓鄭題做了福建佈政參事。朱元璋對鄭濂說: “你家九世同居,孝義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虛傳,可謂天下第一家。”說罷,提起御筆準備給鄭家寫題詞。這時,鄭濂惶恐說道:“皇上纔是天下第一家啊,這名號小民不敢領受。”朱元璋頓悟,於是改寫爲“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還欽定:此後朝廷要直接到鄭家挑選人才委以要職,鄭家每年派人朝見,可與孔、孟、顏、曾的子孫同班行禮。

鄭家從此蒙受浩蕩皇恩,官運亨通。

然而,靠皇上的蔭庇,並無法保證一個家族的久遠。畢竟專制時代,皇上的臉色陰晴多變,一旦皇上龍顏大怒,滿門抄斬的事並不鮮見。“江南第一家”的源遠流長,自然還有其更重要的“內因”。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二)

作爲一個由不同家庭組成的大家族,何以能同居、共財、合食長達300多年?維繫這個東方奇蹟的中國式大家庭的祕訣是什麼呢?

祕訣在於儒家道德中的“孝義”二字。這兩個字,也是鄭氏家族的凝聚劑。在168則的家族內部法律《鄭氏規範》中,概述“孝義”思想的就有6則,而涉及孝義行爲的規則有32則。

《鄭氏規範》把孝義的實質,歸結爲“積善”行爲。“吾家既以孝義表門,所習所行,無非積善之事。子孫皆當體此,不得妄肆威福,圖脅人財,侵凌人產,以爲祖宗植德之累,違者以不孝論。”這段話就是將“孝”與“義”融爲一體,繼承併發揚祖宗的“植德”之心。

《鄭氏規範》第47條規定,對年長的父母,應該製作與衆不同的膳食,想盡辦法提供適合口味的食品,誠心奉養。對待父母,無論生養、死葬、追祭,都不可違禮;子孫出入祠堂必須恭敬、正衣冠,不得有斜倚、欠身、打噴嚏等不雅行爲;遇忌辰不得飲酒、食肉、聽戲;祭器不得他用,不得出賣、抵押祭田……不一而足。

《鄭氏規範》對家族成員的義行的要求,發揮的是孟子仁、義、禮、智四個善端,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善事。如給貧困的鄰里鄉親接濟衣食,義務給生病的人施藥治病,修橋築路,在炎夏時節設茶湯於通衢要道等等。

鄭家孝義教育從娃娃抓起,教導子孫“爲學,須以孝義切切爲務”,不能偏重辭章,16歲入大學,延請名師訓教整頓,必以孝悌忠信爲主;對成年男女,每月初一、十五聆聽《訓誡歌》:“聽!聽!聽!凡爲子者,必孝其親;爲妻者,必敬其夫,爲兄者必愛其弟,爲弟者必恭其兄。”每日晨起後,要到“有序堂”聽誦男女訓誡之詞。男訓主要是孝悌仁恕,積善濟人;女訓主要是孝順恭敬,溫和慈愛等等。

就這樣無論男女老少,每日一次小教育,每月兩次大教育,一代代家長篤行孝義而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作爲凝聚劑,從而使這個大家族正常運行了幾百年。

  動畫片鄭義門觀後感(三)

《鄭氏規範》堪稱“江南第一家”的內部法律,其中對法制教育、人才培養、財產管理、公共關係、行爲規範等都有着詳細地規定。

無規矩不成方圓。《鄭氏規範》首先對家族成員進行的是法制教育,而法制教育的重點是廉政教育。“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爲務,撫卹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惻,務得其情,毋行苟虛。又不可一毫妄取於民,違者天實臨之。”殷殷教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開除族籍,死後牌位不準放入宗祠,在以血緣爲紐帶的宗法制度家庭中,是極爲嚴厲的處罰,這意味着被整個家族拋棄。

細讀《鄭氏規範》,其中關於廉政守法的條款特別豐富。正是有了這些嚴厲的家規,300多年來,鄭氏家族先後走出了173位官吏,大至禮部尚書,小至稅令,無一貪贓枉法,個個兩袖清風。鄭銖官小不忘廉,鄭機律己防微杜漸,鄭祖琛嚴懲貪官……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朗朗傳誦。在動輒“株連九族”的封建律法下,這種廉政教育,也無疑大大降低了整個家族的系統性風險。

在人才培養方面,鄭家規定,兒童從5歲開始學禮,參加祭祀;8歲進家塾讀書,12歲出就外傅,可以讀到21歲,如果取得功名,有權繼續讀書,否則就從事理家活動;16歲以後,能背四書五經,並能講解大意,就可以舉行冠禮,不能就要到21歲;如果弟弟先達到標準了,就先給弟弟行冠禮,以羞辱其兄,促進他學習;參加家務活動的青年,要努力學習辦事的能力。如跟隨管事人到官廳,學習辦理事務和處理人際關係。

《鄭氏規範》對服裝、餐飲、財產也有詳細規定。族人的衣着由專設的饈服長掌管。男女滿1週歲開始領衣料,男子16歲以下領布料,40歲以下在布之外領取一部分帛,40歲以上的全部領帛;婦女及笄以後,可以得到一副銀首飾,還可以領取做鞋子的材料,頭油、脂粉、針、花等針線和化妝用品;30歲以下的男子不許喝酒,30歲以上也只能少飲,如果酗酒喧譁,予以打板子處罰。婦女更不許飲酒,50歲以上才許喝一點;族人吃一樣的飯,不能爲了滿足食慾就自做飲食,產婦和病人除外,可以自做飲食,這是特殊需要……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總置辦,均勻地分給各房;族人如果私買田產,私存金銀錢財,被家長知道了,叫到祠堂受處分,並沒收所有私產;至於子孫接受親友的贈物,則要交給公堂,不能私自留下。

難得的是,鄭義門還對公共關係的處理有了規定。比如對同姓的宗人,貧窮無力者,婚嫁給予資助;遇災時,自春天起每月給六鬥谷,到秋收停發;對無家可歸的宗人,撥給房屋居住;對無子的宗人,幫助他確立後人,並予以少量的經濟支援。鄭氏還注意處理鄉鄰關係:設立義冢,供窮人埋葬;窮家生子,送去糧食;鄉人缺食貸糧,不收利息;鄉人生病,酌情施予藥材……這些做法充分表達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影響深遠

《鄭氏規範》168條,是經過鄭氏家族幾代人積累提煉而成的治家寶典,它融匯了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上至國家大事,下至居家生活,都有涉及。

有關鄭義門,值得一說的還有明初開國文人宋濂。宋濂的祖籍是金華潛溪,他曾跟隨老師吳萊到鄭家求學。宋濂25歲時,吳萊因病辭去教席,推薦他主持鄭氏家族大學“東明精舍”,他在這裏一直教學24年。宋濂是元明時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把鄭家作爲實現儒家理想的.實踐基地。不僅親自參與了《鄭氏規範》的制訂,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鄭家爲妻,是成就鄭氏家族功不可沒的人物。

鄭義門是個大家族,家族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無論是從商還是做官,所有收入(包括薪俸)都要交給家族統一分配。爲了實現公平分配原則,鄭義門還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易操作的管理體系,建立了一支分工不同的管理隊伍:共設置了 17個管理職務,由26人分擔。各種職務互相牽制,形成一個網絡式的多層管理結構。對於家庭管理層,如不能勝任其本職工作,可以經衆議罷免,另選賢能之士,初步具有了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管理體系……

“家”,始終是中華民族心理積澱中最難釋的情結,也是人類認識自身發展流變的重要參照。鄭義門家族生活的熱鬧場景,歷經300多年的歲月滄桑,最終還是隱入了歷史的深處。然而,它的存在,在中華家族發展史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它的修身、處世的族訓,它對家族的管理經驗,直到今天,都對家族企業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