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5中學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2015中學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篇一

2015中學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1、課題名稱: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研究。

  2、課題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義: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8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1個學生髮展的歷史性轉變。其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1。有感於農村中學在學習方式上依舊停留在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的層面上,不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實施,從教育自身需要出發,從學生髮展出發,從學校的可持續性出發,提出本課題。

  (2)課題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這1課題的研究旨在解決教育實踐和教育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建立已知領域和未知領域的聯結點,反映現有實踐和認識的廣度與深度,反映向未知領域探索和前進的廣度與深度。其義在於: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1。“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環節,也是各門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之1。這種理念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多元化地獲取知識,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過去,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由於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教學內容和教師,使得教師的教學只能用“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進行。今天,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學習方式的變革,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了更多的空間,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啓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度探究”等學習方式,將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特色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充分自主引導發現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教學條件下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充分自主是還學生學習主動權,在學習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本課題的研究,是新課改的需要,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是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的需要,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課題研究的內容:

  (1)概念的詮釋、界定:

在本課題的名稱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多樣化”。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學習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變革是指對本質的改變,本課題中所說的變革,是針對學習方式而言。多樣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多元的分化。

  (2)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內容:

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大都是以被動接受爲主,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讓學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很少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導致出現了課堂單調,氣氛沉悶;學生茫然,漫無目的;教師困惑,苦於導學的現象。這都是學習方式單1所帶來的弊病。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表現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等多個方面。這些方式不是單1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諧的、互補的發揮效用。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將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不可限量的潛在收益。

  (3)課題實用性簡析: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這1問題的研究工作,在新課改提出之前就有教育同仁在進行。就在此時此刻,也有很多的相關課題正在研究中。我們爲什麼還要涉足這1領域呢?這與我們學校的性質有關。我校是1所校型較小的農村中學,辦學條件落後,師資力量不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對於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難以照搬照用,畢竟農村的情況和城鎮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果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直接在我們這裏實施,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走1條自已的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的道路。使研究的成果,能直接運用於農村教育教學實際。

  (4)課題的突破點與創新點:

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育教學爲突破點,把課題組成員的構想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驗證、修改,再實施、再驗證、再修改,最終成爲可推廣的科研成果。

本課題的創新點在於緊跟新課程改革步伐,順應新的教育教學趨勢,做到獨闢蹊徑,敢爲人先、敢爲己先。

  4、課題的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

  5、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

(1)準備階段:課題從XX年9月開始起動,至XX年12月爲準備階段。在此階段內,我們將重點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習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討論課題實施的方案、步驟;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合理調配人員配置。

(2)研究實施階段:XX年3月至XX年12月爲課題的研究實施階段。這1階段我們全課題組成員要團結1致,勤懇務實,綜合各種研究方法,對課題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同時,做好材料的積累和階段性的經驗總結。

(3)總結階段:XX年3月至XX年7月爲課題的總結階段。本階段內,將對前步的研究工作進行細緻、系統、科學的總結,得出科研究成果。

  6、預期的成果:

課題研究的成果以研究報告、經驗總結、教育教學論文爲主。如條件允許,爭取結集1本專著。

  篇二

  一、課題的提出

  1.背景與意義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爲重要特徵的知識時代,它爲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更爲偉大、更爲艱鉅的任務,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爲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揮應有作用和優勢;另一方面,基礎教育的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同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着明顯的差距。如果不及時地、有效地解決實施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就無從談起。基於這樣的形勢和背景,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指出了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爲貫徹《決定》精神,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管理、課程評價、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管理、教師培訓培養等各方面規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時期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面向素質教育、基於信息技術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是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內容等諸方面的一次大力調整和徹底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其中,教學改革是整個新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是貫徹《綱要(試行)》精神,達成課改目標,落實課改理念,體現課程功能(課程體現課改理念)的必然途徑。

2002年9月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鋪開,“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成了這次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本課題旨在改變以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爲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主動發展,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做到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教師教學行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目的在於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然而,審視目前的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低效、無效的現象依然存在,傳統的被動、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在教學中仍居主導地位。呆讀死記、題海戰術、機械操練、反覆練習的做法依然制約着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攙一步,挪一步,教師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鬆一步。學生是“容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佔據講臺滔滔不絕,充分扮演“演員”的角色,學生則充當忠實的“聽衆”和“看客”。這種一個教師牽着幾十個學生鼻子走,也不管學生是否聽懂,是否願意聽的“填鴨式”教法,嚴重忽視了天真活潑的學生個性心理特徵,扼殺了學生智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國內外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的學習過程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操練式學習對發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非但沒有顯著效果,有時甚至還有負面效果。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改變,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學,“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或者只是換一套教科書,教師的教學理念、角色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考試評價制度都不發生改變,那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變革就成爲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着根本性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必須加強課堂教學變革實驗與研究,以教學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來推動課堂教學變革,以課堂教學變革來推進新課程的實施。這就是我們研究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學現狀分析

在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廣大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新課程理念與教師傳統教學方式的矛盾,影響了課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進。

因此,進行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我校的現狀來看,我校西崗區的薄弱學校,主要表現在,生源差,學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借讀的農民工子女,他們大部分都來自於偏遠的貧窮地區,教育落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沒有接觸過英語,他們的父母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庭教育環境跟不上。他們相對於其他孩子在起點上就落後。如何讓這樣的學生同樣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樣能結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成才,提高教學質量是關鍵,而教學質量來自課堂的高效率。在我們這樣的學校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勢在必行。

  二、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1、課題研究現狀和趨勢分析

就國外研究來看,有效教學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它的核心問題是教學的效益,即怎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我認爲,所謂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果的唯一指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開之際,討論和研究如何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和思考,我校申請了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並被列爲我校的重點工作來抓。

爲了瞭解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髮展趨勢,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研究。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雖然,許多學校和教師接愛了課改新理念,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學的有效性還不高。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師自己才適合於做這種研究,當然專業人員的參與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煉總結出有效性教學的一套策略。所謂“策略”,即教師爲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解決具體問題的行爲方式。

有效性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堅持以人爲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2、對本課題理念內涵的基本解讀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師生既要共同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又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創造出高效的學習效益。二十世紀西方國家提出的“有效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借鑑。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關注的是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者學得好不好。

②“教學”:是指由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爲,關注的是“教”學生如何“學”。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詞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爲: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鬥爭方式,本課題中的“策略”就是根據教材因素,學生實際而採用的藝術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爲創設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激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由地獲取知識而運用的藝術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學的具體內容:

①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要明確“教學”是如何“教”,學生是如何“學”,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

要正確理解時間和效益的關係,教學效益並非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多少內容,而在於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多少內容。

③有效教學要有明確的測量性,即評價目標。

每一時段的學習都要建立評價的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我學懂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④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反思的意識。

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是否還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⑤有效教學更是一種策略

要求教師對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提出系統具體的問題行爲解決方式即教學策略。

  3、已有的關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實施分層遞進教學

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

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這裏,“分層”是爲了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遞進”則是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爲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分層遞進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中實施個別化教學的新探索,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深化和具體應用,對提高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爲此,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

  (1)制度化學習時間與自主性學習時間相結合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固定的時間單位組織教學的制度化體系,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存在着教師支配一切的單向性,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變革單一的。“制度化”教學時間結構,把制度化學習時間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教學時間的統一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機結合起來。

  (2)提高課堂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比率,綜合達成各項課堂學習目標

現代教學理論按照遞進嵌套的層級關係把課堂教學時間區分爲分配時間、教學時間、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等不同類型,後一變量較之前一變量其時間範圍逐漸由寬變窄,其與學習結果間的關係也愈加密切。

這就是說,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不能寄希望於大量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知識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

同時,由於實用時間、學術學習時間與課堂教學模式結構、教學目標間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同樣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既可用於較低認知水平的“題海戰術”,也可用於較高認知水平的學習。

因而,還應把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教學目標、內容等因素聯繫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以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用和學術學習時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項任務。

  (三)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加強學習策略.

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爲,教學效果直接取決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認知結構)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

因此,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和加強學習策略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動態協調教材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的關係

只有當這三種結構形成內在的協調統一,才能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爲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全班個體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統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於完成各類不同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2)加強學習策略教學

學習策略種類繁多,其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識的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應用知識解題的問題表徵策略、具體求解策略和思維總結階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自我監控等元認知策略。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科實際,通過分解練習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三、課題研究重要性和意義

新課程主張以人爲本,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共同發展,追求教學整體效應和最大價值,課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體角色體驗中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活動熱情,變消極被動爲積極主動。通過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徹底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確立學生的人本地位,通過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使所有學生有效學習,以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這正是本課題的理論和實踐上最具有意義的地方。

學校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必須要減負增效,這就觸及到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一主題,即教學要有效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感知、理解、記憶與遷移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有效教學,要珍惜學生在教學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認識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是教師最大的失誤,讓45分鐘分分秒秒都產生效益。這要求學校領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掌握最佳的教學方法,選擇最佳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因此,進行歷史中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原則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形成教師對有效學習指導的具體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構建初中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平臺;

(2)構建理論支撐框架,實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實驗方案;

(3)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授課形成有效的評價標準及評價體系;

(4)研究各種課堂教學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構建相應有效教學模式;

(5)結合我校實際,進行教和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大面積提高本校教和學的效率。

2.研究內容:

(1)影響課堂教學學生有效學習行爲的因素分析。

通過觀察、調查和個案分析法,瞭解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習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師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爲的表現及原因。

(2)教師有效教學和學生有效學習的方式與策略的研究。

針對師生低效教學行爲的表現,採用行動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操作策略。對學生而言,學生有效主動參與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動策略。對教師而言,主要有備課策略、上課策略、評價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獻借鑑法。多角度、多渠道開展對情報資料的比較研究,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防止重複研究,避免和少走彎路。

(2)調查研究法。一是調查有效教學策略實施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努力使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操作更加有針對性、實用性,切合學生實際,提高實效;二是調查實驗過程中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變化發展,爲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事實依據。

(3)對比實驗法。在同年級平行班中進行對比實驗,運用系統分析和整體思維方式構建理論假設,搞好包括分層教學、綜合活動、有效測試等實驗設計和實施。同時記錄學生學習方法及其成效,並及時進行必要調整,隨時總結改進提高。

(4)行動研究法。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探索實施有效教學的操作策略,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5)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實驗經驗和教訓,修改、補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爭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

4. 研究原則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提倡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緊密結合,積極參與。

(2)發展性原則。一切有效教學策略的制定和實施均以學生積極的終身的發展爲前提。

(3)整合性原則。新課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學策略,必須對各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如認知心理學理論,行爲主義理論等)進行整合、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等。

(4)主體性原則。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必須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5)可操作性原則。有效教學策略必須具有可操作性,這是教學策略屬性的本質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