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一條捷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1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是我在無意中看到的一本書,他的作者是常生龍,《中國教育報》《上海教育》等報刊專欄作者,《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裏,作爲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爲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等一併展示給你。好老師始於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爲我也讀過好多書,我怎麼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裏等着我,給我啓迪,讓我豁然開朗。”看完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於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後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遊於藝”的程度,遊刃有餘,自由遊走於教育領域之中。

二、善於聯想

“讀書的祕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

三、善於思考

常老師對於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於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

四、善於總結

“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

最後,我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中的後記送給大家:我選擇讀書作爲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爲了期望通過閱讀來爲自己增添智慧,厚實精神底色。讀書是一個方面,讀後要領會作者的意圖,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寫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就在那裏等着我。

敢問教師成長的路在何方?路在我們的閱讀中!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

我也讀過好多書,教育教學類的書略有珍藏。我怎麼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裏等着我,給我啓迪,讓我豁然開朗。”看完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於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後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推測其看的其他更多的書,其涉及的面基本都與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密切相關,可見他是緊跟時代步伐,追隨世界教育發展腳步的時尚達人。因爲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遊於藝”的程度,遊刃有餘,自由遊走於教育領域之中。之所以達到這樣的程度,這和他大量讀與教育類相關的書是分不開的。

二、善於聯想

常老師在看了《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後寫的《名師成長之路》中介紹了該如何去讀書,他列舉了李鎮西的,“讀書的祕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常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善於聯想的達人。常老師的書評中,他在文中時常提及個人的生活、學習經歷。如在《電影的教育價值》一文中,先生講述了自己七八歲在村子裏看電影的經歷,這和我幼年生活環境相似,我的童年也有夏天夜晚搬着小凳子和鄉親、夥伴們一起看電影的經歷,因而文中這一段描述,我與他產生了同感。常老師能將看過後的深奧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時常能引起我的共鳴,讀來非常簡單易懂,非常親切。

三、善於思考

還是在《名師成長之路》中常老師列舉了吳非老師的成長之路之經驗,“吳老師強調,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否獨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而讀書正是培養教師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我拜讀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後深深感受到常老師的智慧,他對閱讀得來的知識的深刻思考,是常人無法做到的,特別像我這樣的按部就班的老師,缺乏自己獨特的思維,也就很難有閱讀後更多的獲得感。

常老師對於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於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如他說到的大數據問題,這幾年我也聽到人們對大數據的討論,但自己從來沒有讀過類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之類的書,而常老師就能及時拿來閱讀,並在《教育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內容要進行革新,教學方式要進行革新,學習路徑會發生變化,還要防止對數據的癡迷。在《慕課來了》一文中,他又提出中國的慕課應該把職業教育當作主戰場,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將翻轉課堂作爲抓手,推動教育的轉型發展等。可汗學院、翻轉課堂等我們校長也都在教師大會上或自己介紹,或請有關專家來做專題講座,我都是聽過了,知道了,就好了。如果也能像常老師那樣找一些書再去看看,再結合自己的教學有所思,有所用的話,也許我的教學之路也會達到“遊於藝”的境界。

四、善於總結

常老師讀的書中,有些我也曾經拜讀過如佐藤學著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讓學生都愛學習——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唐娜·沃克·泰爾斯頓著等。特別是佐藤學著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對於書中說的許多觀點我非常贊同,因此本人拜讀過好多次,在教育雜誌上每次介紹佐藤學的文章我都如飢似渴研讀,對於資料中介紹的一些方法我嘗試在教學中加以應用,自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也逐漸學會了傾聽學生,也更多關注學生的學情,和同學建立起了更和諧的師生關係。拜讀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課堂改變,學生就會改變》讓我明白,常老師之所以能成爲名師,導師,就是常老師看了書後能善於總結,能結合教育規律,總結出一些觀點如他看了《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後就總結道“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而我一點都沒總結。

敢問自己以後成長的路在哪裏?路在自己的腳下!!!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3

打開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後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來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課,卻需要老師的創造性。

學生爲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課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範時,“文選與寫作”課是比較枯燥的課,而那位老師,每節課都是很快講完課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典鉅作,注重書中的細節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於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評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課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課文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文選課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我們去讀經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於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內容。於是他開始了語文詩歌鑑賞、音樂鑑賞、電影鑑賞等四門課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看似夏老師在不務正業,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鑑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文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着課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無用”變得那麼“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文素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課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課堂。課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課堂上的創造性就尤爲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症譜系的孩子後,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後來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課堂。雖然是個訓課,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爲,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的個訓課,我都設置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節,我也要設置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情緒,調整課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課,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課後,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爲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衆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造性。麥考特、雷夫、鍾傑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56號教室裏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並在教室裏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5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啓發,佩服雷夫的創造性教學模式。鍾傑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纔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爲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爲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但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來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麼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轉型,面對新的羣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去傾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一羣可愛的孩子們。

“當教育不是發自內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着爲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僞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感受到。”這句話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老師的語言至關重要?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堂課,不再是單一的課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文課中融合着動作康復,體育課中也滲透着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