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從小石潭記可以柳宗元對自然山水的喜愛。那我們有何讀書感想?下面是小編精心爲你整理關於小石潭記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1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

  《小石潭記》讀後感2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沙”輕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豔的色彩,不需要細緻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儘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於表面,而內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着他,心底長久潛伏着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

於情於景,到處透露着悽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小石潭記》讀後感3

《小石潭記》出自於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誕生與作者遭貶之時,文中不時地體現出作者一時悲涼的心情。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自己貶居生活中孤寂淒涼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現出了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嚮往,也體現了作者對舊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的極端仇恨,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中,我們擁有美好,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會的統治已經煙消雲散,黑暗的社會已成歷史,安定的社會在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在這個好的環境下,發奮學習,立志成才。

  《小石潭記》讀後感4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每當讀到這篇優美的文言文時,我總會想到這一方淨土所帶給人們的情趣和追求。

作者柳宗元,因爲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費,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步伐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這還不是描寫水的清澈嗎?透過水的清澈,我們也可以看到站在背後的詩人柳宗元,那一顆不隨世事,安於現狀,而不隨波逐流的清高之士,正如水的品質一樣堅毅柔韌而不放棄自我。

可是爲什麼?到了文章的最後,又突然出現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呢?其實環境是由人來欣賞,也是由人來感覺的。柳宗元雖然帶着一顆遊玩的心來,但是卻時刻都沒有忘記他,爲國家報效,爲人民造福,而他現在卻不受重用,被貶在這一片荒涼的地帶,他的內心也不滿,有些孤獨,有些寂寞,有些抱怨,有些淒涼。所以見景生情,正因爲他有了這些思想感情,才使得他看見眼前的景也顯得有些偏僻,有些孤寂了,這樣他纔拿着本,記載了這裏的一切,揮袖而去……

一篇文章爲什麼能成爲傳世經典,並不因爲他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藻,以及精妙的辭工。而是能用一顆平凡的心,享受世間的世間萬物,能用淡淡的筆墨勾勒出青花瓷般那樣美好的容顏……

  《小石潭記》讀後感5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爲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爲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着,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爲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6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爲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後感7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悽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着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說柳宗元這是怎麼了,這麼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爲什麼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那整個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着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捲着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於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脫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說說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於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後,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棱,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溫度,那是他不願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心的脆弱。他想象着這樣的政治災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爲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淒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奏地去適應,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於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小石潭記》讀後感8

柳宗元貶官至永州、柳州後,“自肆于山水間”(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把“堙厄感鬱,一寓諸文”(《新唐書·柳宗元傳》),因此他寫了不少山水遊記,這些遊記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鬱”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歷來人們對這些遊記的評價都很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之所以寫得突出,是因爲他不象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樣,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寫到了山水之中去,創造出新的境界,我們纔看到了這些情景相生的遊記。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寫得有景有情,富有詩意,十分引人入勝。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成爲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爲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不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引導我們前行,觀看不同得景物。很象看一部山水風景紀錄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就是說水聲象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音那麼清脆悅耳。作者寫出了自己高興的心情,這種心情一直感染着我們,使我們同樣感到高興。既然這美妙的聲音是從竹林那邊發出的,我們同作者一樣都想去探個究竟。於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動寫心情,坐實了前邊的“樂”字。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接着作者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池潭的特點:““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爲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所以,作者爲它起名曰小石潭。接着在寫潭上的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搖擺,更顯出自然之美。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這潭“全石以爲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爲坻,爲嶼,爲,爲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中佛國的一塊淨土那樣。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和游魚的美景,這是全篇中極爲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用的是特寫鏡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皆若空遊無所依”與吳均“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與朱元思書》)和袁山鬆的“其水十丈見底,視魚遊如乘空”(《宜都山川記》);酈道元的“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注》)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這顯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因此,這無拘無束的游魚,難道不是自由的象徵?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似乎魚兒也象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你看,那紅豔豔的日光透過藍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瑩瑩的石底,多麼富於色彩,這種繪形、繪神、繪影、繪色的描寫,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作者在這裏善用比喻,抓特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這裏寫小溪,就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象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和一明一滅來描寫小溪,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這裏,作者又非常成功地使用了一個比喻的手法,說溪身的兩岸象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很精確地刻劃出事物的形象。作者在此寫遠景半藏半露,饒有畫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詩意。真正做到了富有詩情畫意。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樹木密密環抱着,非常寂靜,見不到來往的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爲它的境況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小石潭的“幽靜”,並把環境中的幽靜深入到人心靈中去,把景物與心情結合起來,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貶後悽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末段僅兩句,“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者的姓名。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摹景狀物,神情畢肖,生動逼真。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的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評道:“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立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謂肯綮之論。

  《小石潭記》讀後感9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5)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他到永州後,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詆譭和攻擊,心情是壓抑的。這期間他寫了一組很有名的山水遊記,被後人稱爲《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所描寫的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他悽苦憂傷的感情。文章寫小石潭,由遠而近,循聲而入,先總寫潭的全貌,再寫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然後又寫了潭的環境與遊者的感受。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遊記《鈷鉺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爲後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鉺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爲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爲底”,着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堪、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擡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瞭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遊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目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寫靜態,“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遊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擡頭遠望,這一層又是由近及遠地寫了。“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祕。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爲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悽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並非是作者的遊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