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裏面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大自然世界,讓你流連忘返。下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小石潭記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1)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爲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爲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着,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爲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2)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裏行(爲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爲“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爲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小石潭記讀後感(3)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自己貶居生活中孤寂淒涼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現出了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嚮往,也體現了作者對舊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的極端仇恨,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中,我們擁有美好,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會的統治已經煙消雲散,黑暗的社會已成歷史,安定的社會在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在這個好的環境下,發奮學習,立志成才。

  小石潭記讀後感(4)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爲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後感(5)

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漫遊山水的遊記散文,作者接描寫自然山水來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對現實的不滿,把高潔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爲一體,推動了中國古代遊記散文的發展。

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裏,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滿山水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先寫所見的景物,然後着重描繪了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中悲涼悽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記讀後感(6)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每當讀到這篇優美的文言文時,我總會想到這一方淨土所帶給人們的情趣和追求。

作者柳宗元,因爲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費,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步伐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這還不是描寫水的清澈嗎?透過水的清澈,我們也可以看到站在背後的詩人柳宗元,那一顆不隨世事,安於現狀,而不隨波逐流的清高之士,正如水的品質一樣堅毅柔韌而不放棄自我。

可是爲什麼?到了文章的最後,又突然出現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呢?其實環境是由人來欣賞,也是由人來感覺的。柳宗元雖然帶着一顆遊玩的心來,但是卻時刻都沒有忘記他,爲國家報效,爲人民造福,而他現在卻不受重用,被貶在這一片荒涼的地帶,他的內心也不滿,有些孤獨,有些寂寞,有些抱怨,有些淒涼。所以見景生情,正因爲他有了這些思想感情,才使得他看見眼前的景也顯得有些偏僻,有些孤寂了,這樣他纔拿着本,記載了這裏的一切,揮袖而去……

一篇文章爲什麼能成爲傳世經典,並不因爲他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藻,以及精妙的辭工。而是能用一顆平凡的心,享受世間的世間萬物,能用淡淡的筆墨勾勒出青花瓷般那樣美好的容顏……

  小石潭記讀後感(7)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沙”輕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豔的色彩,不需要細緻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儘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於表面,而內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着他,心底長久潛伏着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

於情於景,到處透露着悽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