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1

一、讀此書的初衷

我能去閱讀《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讀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我隨便拿同事的手機搗鼓了一下,發現他手機裏面有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首頁大約有六七本電子書,我看了看,感覺我對於每本書都挺有興趣的,於是我打算按順序下來,有時間的話,就將沒看過的書都看一遍,第二本書剛好是我沒看過的,這本書就是《怪誕行爲學》。抱着隨便看看的心態瀏覽的下這本書,它的引言就將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裏所闡述的一些問題讓我感覺到很親切而又很陌生。親切的是,裏面所說的問題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這些日常生活中現象裏面存在着哪些問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闡釋日常行爲裏面所攜帶的某些問題。於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讓我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將這本電子書給啃完了,不能說完全消化,但是對於我們所經常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

二、本書的大致內容

本書分爲十三個章節來講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言部分解釋分析了爲什麼作者會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未曾察覺到的一些非理性行爲,他之所以會去發現並且研究這些問題,是因爲在他18歲的時候,由於鎂光燈的爆炸,使他大面積燒傷,之後的三年他被迫住在醫院裏,渾身上下全是繃帶,由於這樣特殊的情況,讓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讓他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一樣,也就是在這時,他像旁觀者一樣,開始觀察曾經構成自己日常活動的各種行爲,並且開始反思各種不同行爲的目的,這些行爲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圍的人。

本書的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是由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組成的,作者爲了驗證論述的準確性,都對各個論述加上了實驗的驗證,繼而再解釋出現這些行爲的原因或者是告誡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發生這件事情的發生。

三、讀完書之後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頗多,現在就將這些收穫歸納爲十個小點,與大家進行分享。

1、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後來的許多決定。所謂的錨就是我們對於某種類型商品的心裏認定的價格。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有這些行爲的時候,我們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爲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裏。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2、當我們遇到某些免費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免費所矇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如果把它們購買回去,它們會不會成爲我們不用的堆積品?我們當時購買它們只是因爲它們免費或者是購買它們的時候有免費的贈品?當博物館或者什麼景點或者什麼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爲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因爲往往免費的東西總是有一大羣人在那邊等候,我們也跟隨他們這麼做是不是沒有什麼損失?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等候的過程當中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後行。

3、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魚和熊掌,如果確定使用哪種規範之後,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爲隨意更改的後果往往是魚沒了,熊掌也沒了,導致兩者都無法產生有效的約束力。但是社會規範會比市場規範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而且更加持久。禮物和現金相比,禮物給人帶來的感動是遠遠高於現金給人帶來的感動,而且人們對於禮物的感動時間往往持續更加長。

4、通過設定計劃和完成期限擺脫自己的拖沓習慣,用各種辦法給自己時間思考某些高額消費的必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清楚的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並通過某種方法讓自己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

5、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爲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於奔命,卻忘記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實選擇一個選項然後一心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邊猶豫不決要選擇哪個,確定了就堅持住,因爲無論做哪種選擇,那些相對來說的細小差別總還會存在。在選擇間糾結浪費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在確定的選擇上做更多的事情。

6、預期還可以形成成見。成見,說到底是人們希望用來預測體驗,是人們對信息進行分類的一種方式。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上。由於這一原因,成見並不是從本質上就是有害的。它爲我們不斷地理解周圍複雜的環境提供了捷徑。但是,因爲成見給我們提供了對某一羣體成員特定的預期,它也可能對我們的認識與行爲有不利的影響。

7、信念和預期影響人們對於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識與解析,還會看到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我們總是會感覺貴的東西的效果一定會比便宜的東西效果好,僅僅看到醫生對某一治療方案或手術表現出的熱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經治療就產生某種有益的效果,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現;經過重複的體驗,人們體內就建立起一種期望。

8、當我們處在某種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道德標準發生對立,我們容易向現實“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從而變得不誠實——這是我們能保持清醒,至少認識到這種可能。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可以防範於未然,盡力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

9、離現金一步之遙的作弊最容易發生。

10、爲了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可以在點餐的時候先想好自己要點的東西,然後寫下來,或者是在服務員一過來的時候就馬上點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因爲想要突出自己的個性而讓自己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通過這種做法可以讓自己根據自己真實的心意點餐,讓自己吃得愉快並且消費也愉快。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2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裏或附近的什麼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並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爲什麼,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爲什麼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爲學》後,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完全成爲市場規範下的產物時,社會規範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係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裏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係在市場規範下,那麼員工每週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範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託”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範下,僱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範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製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僱員建立社會規範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範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範的“化身”,它的終身僱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爲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爲什麼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爲什麼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爲什麼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爲什麼我們白乾活高興,幹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爲什麼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爲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爲,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爲“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並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衝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爲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於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後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影響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複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爲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爲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後,你會對人類的行爲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3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衝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係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並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範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並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爲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麼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爲某個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願意以錨作爲標準,何爲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裏散發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於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緻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裏擺放着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麪包、意大利式餅乾、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餘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衆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爲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爲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裏。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惠的情況下,我們爲什麼願意用高價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裏,認爲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儘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範的成本

一個人願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願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

或許我們認爲形形色色的人羣所做出的任何行爲都是理性的,但是基於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爲是爲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爲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爲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4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鍊,但是隻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裏用不上。這是爲什麼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爲什麼……”這是《怪誕行爲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拋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爲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爲,並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比如作者對於頭痛時吃什麼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並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爲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窗口,爲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裏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於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後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儘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5

最近看了一本書——《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從行爲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描述人類的非理性行爲,乍一看似乎是跟經濟學相關的,實際上卻是和我們的日常行爲和生活關係緊密,我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告訴我怎麼做生意的書,而是把書中所講映射到生活中,讓自己明白了一些看似平常卻出人意料的道理。

傳統經濟學認爲,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爲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作者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爲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對日常生活中的事非常細心,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了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學,其實更多地讓我感同身受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

第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爲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直到親戚、朋友有一天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過的日子正是我們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關鍵所在。作者的這些話同樣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爲什麼我總是感覺到痛苦無比,因爲當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我想大多數人與我都經常有着這樣的感受,我們經常寬慰自己說,想開點,各人有各人的命,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會擁有那一切。但其實,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湯姆無意間中發現了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在第二章,書中以這段看似有點難理解的話來開始解釋供求關係的失衡,解釋了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爲了稀世珍寶。對於生意我真的一竅不通,然而我卻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爲商家把那一串普通的黑珍珠映襯在一串串寶石項鍊中間,環繞在最當紅明星名媛的粉頸上,因此它從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被類似的奢侈品或高檔的事物迷惑過,其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清點一下生活中的點滴,曾經迷惑喜歡的不行的事物,現在依舊喜歡嗎,它真正被需要真正物有所值嗎?就像第三章節中提到的免費的代價反而讓我們花費更多,因爲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相關的,但是我們卻爲此消費了更多無關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總有某種非理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思想裏,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保持清醒的頭腦,自我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最近看了這本書,我總在做白日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很好地把握這種非理性行爲做個成功的人。

書中的第八章——多種選擇的困境:爲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着?我就經常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猶豫不決,反而比沒有選擇留地時更加煩擾。書中講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敵人的故事和一些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困境,我們怎麼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不去追逐毫無價值的多餘選擇呢?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果斷地關上該關上的門。我們總是不斷在提醒自己,我們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須對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嘗試,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種東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種也不行。然而,我們卻把自己搞得勞累不堪、心力交瘁。

這本書還有很多寫的很好的東西,對很多非理性行爲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且聽起來不無道理,在每次看完一個觀點或是一個小故事之後,總能引起我的共鳴或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點滴並審視自己的一切。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有點改變,更清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輕易被誘惑,果斷地做出選擇和合理的決策。但我深知惡習難改,那些非理性的衝動也難以自我控制,不過它讓我更瞭解了自己,更瞭解了大多數人,我想這便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的收穫吧。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6

經常覺得我的確應該多學一點心理學,人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對今後的人生會非常有幫助,無論是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還是考慮甚至影響他人決策的時候。之前買到了一本《怪誕行爲學》,上個週末讀完了,感覺非常有收穫,不愧是暢銷書。其實多數出名的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有其理由的,讀一下一般不會有什麼損失,正所謂“開卷有益”嗎。

之前的課程上曾學過《組織行爲學》,當時就覺得非常有用,老師也講過“錨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後就都還給老師了,沒什麼更多的記憶。現在讀了這本書,真的感覺溫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動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行爲經濟學的一個大的輪廓,真的可以讓人開闊視野,如果能經常思考並靈活運用的話,絕對會成爲一個核心競爭力的。

下面就大致總結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種人類決策中會發揮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給自己做個備忘。但詳細的內容,各位還是買書回去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1、比較的力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2、錨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費的力量

4、社會規範與市場規,要跟女朋友談錢,不要跟父母談錢,不要跟好友談錢,多送禮物,但不能送錢,其實這章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一篇英語課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滿足與長期目標的鬥爭)

7、所有權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種選擇的困境(不要做興趣廣泛,但一事無成的人)

9、預期的力量(流行,跟風,羊羣效應,偏見,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菜要好盤,好酒要好杯)

10、高價的力量(真的一分錢一分貨嗎?打折買到的東西,是不是總覺得不太好;安慰劑效應)

11、人們內心深處的誠實與佔便宜的衝動,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

12、個人需求與羣體屬性的矛盾,“免費午餐”在哪裏(只要別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們就有獲得利益的機會,利用別人的不理性)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7

《怪誕行爲學》中的艾瑞里做了一個實驗,五分鐘完成一個電腦拖圖任務,最後計算個數。他們的研究團隊找了三組人。有兩組實驗人員需要付給報酬,一組付50美分,一組付5美元。第三組所找人員不付報酬,屬於社交請求,幫忙完成。結果三組下來,社交請求不付錢的實驗人員拖圖最多,平均拖了168個;付錢50美分的實驗人員拖得最少,平均101個;付錢5美元的實驗人員比付50美分拖圖比較多,平均159個。這個實驗表明,僅僅按照社會規範來做事比萬能的金錢(沒有達到預期的金錢)更能激勵人賣力。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爲我們生活的世界存在兩套運行系統,一套系統是按照社會規則運行的人情繫統,一套是按照市場規範運行的經濟系統。這兩者對人的激勵是不同的。

社會規範人情繫統講究的是無償的付出,獲得社會或者社會關係中人的肯定,以此獲得自身的快樂。社會規範中個人的活動是主動的,大家會盡力把它做好。這就解釋了教師們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上課更積極的原因——是社會規範下的行動。他們爭着上課是爲了學生的肯定,周圍人的肯定,自我期許的實現,以此來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這裏面有一種主動性。

當上自習課給錢補助時,上課變成了一種市場規範。教師們很快進入了市場規範模式,我的付出與金錢是否對稱。他們經過覈算,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得到不對等,於是產生了抱怨。抱怨過後就是怠工,他們找到一個自認爲比較符合得到的付出。這樣整個教學氛圍反而不如以前了。

如何利用好社會規範系統和市場規範系統是每個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分辨清楚,合理運用才能讓個體的積極性在整個體系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

爲什麼上課有補助教師反而不開心?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8

人總是以爲自己是理性的,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爲自己的不理性買單。

有時候我們想買一件商品,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價位可供我們選擇,一種低檔位的,一種中檔位的,另外一種非常高檔位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中檔位的。

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選擇中檔位的,高檔位的只是用來誘惑我們的。

精緻的餐具、優美的環境會讓我們覺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緻的包包也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美麗自信;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可愛的;如果我們預先聽到過對一件事物的評論,我們就會在面對它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也叫錨定。

作者丹·瑞斯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在經濟行爲中也是這樣。

我們願意爲了10美元的東西能省5美元而花費精力,但不願意爲1000美元的東西省5美元而費勁;

大多數的人都有拖沓的惡習,給他一個底線,或者外部的聲音作爲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幸福感並不是和自己的薪資有關,而是和周圍人的薪資有關。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變自己的比較系統,不要攀比;

在不涉及金錢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作弊;也許你不會拿辦公室裏的一角錢,但你覺得拿一支鉛筆是沒有影響的。

讀這本書讓我對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恨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會陷入自己的錨定範圍內,容易被困在問題裏,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好好思考這件事情,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它的判斷,我們應該怎樣做取捨,應該以什麼爲重心,我們的目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什麼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明晰的規劃中,找準自己的目標,拒絕拖延,拒絕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擾選擇,一次次反省和覆盤自己的錯誤,從而能夠找到正確的路堅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標!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9

在我們學校,曾有一段時間,大家爭着搶課上,尤其是自習課。在這種積極的教學氛圍下,甚至一名教數學的體育老師還向另一名教數學的體育教師發起了挑戰宣言“我要向你挑戰”。在那個時候,自習課沒有安排專人值守,上自習課也沒有什麼補助。但是大家教學積極性特別高。後來有了課後服務,自習課安排了教師輔導,有了一定的補助,教師反而失去了教學的積極性。上自習課多的教師在抱怨一天上的課太多,上自習課少的教師在抱怨得到的課後服務費少。所有老師都在奇怪爲什麼現在的教風學風反而不如以前了呢?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爲學——可預測的非理性》第四章《社會規範的成本:爲什麼我們樂於做義工,幹活兒賺錢反而不高興?》中解釋了這種現象。

如果我們到朋友家去吃飯,吃完飯後問朋友:“吃這頓飯我給你300元錢夠不夠?”朋友肯定會勃然大怒,下次不再請你吃飯。如果我們到飯店去吃飯,吃完後想不給錢就走人,店家肯定會勃然大怒。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們同時生活兩個不同的世界規範中,其中一個是社會規範主導的,另一個是市場規範主導的”。社會規範包括人們之間的友好請求,它暗藏在我們的社會本性和共同需求裏。它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及時回報。它是一種人情世故,它是一種助人爲樂,它是親情、友情,是一種社會美德。而另一種世界規範就是市場規範,它就是市場經濟,這裏不存在友情,界限分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是工資、價格、利息,成本和盈利。它是明確的利益,是按勞取酬,是按合同辦事。

教師們上自習課有補助反而抱怨是他們進入了一種市場規範中,覺得該按勞取酬,但是得到的沒有滿足心理需要,所以反而不如義務輔導學生得到的心理滿足。

《怪誕行爲學》的讀後感 篇10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爲學》讀完了。《怪誕行爲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爲,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爲。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爲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爲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爲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着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爲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爲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着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纔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着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爲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裏,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着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爲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纔會更快樂,感情纔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裏,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爲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爲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裏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爲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繫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着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爲是完美的,我們認爲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爲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裏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纔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爲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爲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