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2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12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最早接觸魔幻現實主義還是在影視劇中,當時還未曾讀過《百年孤獨》,雖然早有耳聞,如今讀完只有震撼。馬爾克斯用他史詩一般的敘事架構和細膩唯美的文筆爲我們展開了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世界。跟隨馬爾克斯的腳步,我們見證了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之旅。

孤獨並非布恩迪亞家族特有的標籤,它也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即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每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又孤獨地離開,帶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獨一同入殮,永世相隨。

如果說陪伴纔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亞家族就是一個悲傷的共同體。即使他們血濃於水,可縱觀他們的一生,之間幾乎沒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爾這個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載了一些短暫的幸福時光。

孤獨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長到你最後都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因爲時間變的不再重要。孤獨也是一場短暫的旅行,短到當你開始享受它的時候,時間已所剩無幾,因爲生命的長度有限。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通過銘記他人來充實自我,讓每個孤獨的個體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獨,那麼請不要悲傷,你的孤獨並不孤獨,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的生活。

多年以後,當人類只剩下文字來寄託回憶的時候,《百年孤獨》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爲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爲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衆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爲人知的祕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纔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百年孤獨》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

看完這部小說,我閉上眼睛好好想了想這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可是一無所獲。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吧,它就是想表達一種心境,一種情緒。

我是20xx年8月13日週六午後在實達一區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間裏,最終讀完這部小說的。在讀最後幾章的那幾個小時中我尤其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和一種生命的無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艱辛,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義等等。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那他要表達什麼呢?或許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一部心理學的小說來看,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是無比孤獨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動來塞滿自己的生活,也許在他內心的某個角度還是充滿着孤獨。

他或許還想表達的是對人的能動性的否定,布恩蒂亞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點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後家族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陣颶風吹散。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用呢?我死了以後,這篇文章又在哪裏?能被幾個人看呢?如果大到整個世界,人們每天這麼營營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爲後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類毀滅以後呢?地球毀滅以後呢?

這裏貌似是宣揚了一種悲觀的無爲主義論?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符,但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那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麼解決的辦法了麼?

仔細想想還是有的?

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預言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最後奧雷良諾參透了羊皮卷的奧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終命運的到來。

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解決辦法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這是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的一句話。再美好的情感最終也會破碎消逝於風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黃土,只剩下孤獨在凜冽的寒風中怒號呼嘯。

“這個家庭的歷史是一架周而復始無法停息的機器,是一個轉動着的輪子,這隻齒輪,要不是軸會逐漸不可避免地磨損的話,會永遠旋轉下去。”在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整個家族被血脈連接,卻像是一盤散沙,不似藕絲,藕斷絲尚連。他們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如同皮影人,在命運的操縱下演繹人生,推動着整個家族的走向。

他們的命運也無不悽慘,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樹下死,第三代雷奧里亞諾·阿塞被槍殺,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溺水而死,第七代羅德里戈長出了尾巴被螞蟻吃掉等等。其他人幾乎都是死於孤獨。他們逃脫了戰爭和暴力,卻逃脫不了孤獨。

故事有些荒謬,可從全局觀之,孤獨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隨時隨地跟在他們身後,在他們脆弱或欣喜時扯他們一把。或放大他們的悲哀,或讓他們從天堂跌到地獄。孤獨在嘶吼着,野獸般欺凌着這些可憐人,看他們哭泣的淚水歡欣地揮舞着手臂,貪婪地享受他們的驚懼。

起初看這本書,複雜的人物關係成了理不清、解不開的線團,故事更是讓人覺得荒誕不經。但在瞭解作者後,發現馬貢多小鎮發生的這些撲朔迷離之事,不過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

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眼睜睜看見親人友人隨着我們個子拔高,年齡增長,把半隻腳邁進了鬼門關,亦或是已經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見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對他們的離去,我們能做什麼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後再次回到孤獨的生活中。算不上經歷什麼滄海桑田,不過是歷經了幾次聚散離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現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現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許多年後,又能記得幾張?

平行線沒有交點,相交線也只有一個交點,相逢相別各走天涯,即便相別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傷嘆不識。當以往不復,又何必相憶。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孤獨地活着,不正是孤獨永恆嗎?

人生來孤獨,卻不能畏懼孤獨,否則,便是一腳踏入深淵,直直跌入萬劫不復中。我們沒經歷過刀光劍影,也不用顛沛流離,卻同樣被孤獨的枷鎖桎梏。我們無畏,我們只能無畏,與其紅着眼回顧過去,感嘆索然無味,倒不如拼上拋顱灑血、刀劍飲血的萬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殺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義,我們也無所畏懼;哪怕粉骨碎身,我們也嚥下懦弱。

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獨”字,不就是體現的孤獨嗎?可見,人須耐得住孤獨寂寞。

孤獨的人生被化不開墨水般的黑暗籠罩,不過是踽踽獨行一場,而當你穿梭過蒙蒙迷霧的盡頭,盡受孤獨的滋味腐蝕身心的苦痛時,又總是有一束光亮照進心窗,劃破雲層,驅散孤獨,直直灑下溫暖。

縱是百世孤獨,也不過踽踽獨行,有何可畏?縱使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我們也要活得恣意瀟灑,活得自在逍遙。孤獨只是恐懼的影子,我們甩不走,卻也不會拘束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在嫣然的歲月裏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着。翠葉密處,藏着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爲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裏不再有歡樂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爲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爲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裏,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獸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爲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爲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爲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爲大衆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於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爲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爲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說有多牛吧!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名的小說,怎麼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

1、很難拍出來;

2、拍出來沒有人看,爲什麼?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纔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衆,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說,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爲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溫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於中間沒看什麼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啓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裏,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裏來回迴盪。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於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裏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裏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裏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後一隻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於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祕密和羞於和別人說的祕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爲,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麼,可能是我心裏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麼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裏,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爲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繫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夜闌沉默,所以感覺凝血時間,轉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後一章,我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心中涌起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和尚後硬,長,終於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卻突然失去了方向,人與人之間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滿了孤獨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獨》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文學作品能。初讀《百年孤獨》時,只覺得它晦澀婉轉、深不可測,讀起來不知所云,往往是學生昏昏欲睡、兩眼無神、託夢周公。但是它卻有這樣一種文化魅力,即使沒有晦澀難懂卻還是企業深陷發展其中,讓人讀了我們一遍又一遍,欲罷不能。在讀了四五遍之後,感覺自己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內容呆板的人物進行突然活現在人們眼前,那遙遠的家鄉“馬貢多”彷彿浮現在他們眼前,一個國家歷經兩個百年的家族由剛開始到繁盛階段時期社會再到經濟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麼地生動,讓我融入這個故事的情節設計之中。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家庭最終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被孤獨折磨的命運,但集體成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獨的歷史。

這本書將一個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時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戰爭和商業,一次又一次地打擊着貧窮的馬孔多小鎮。從一開始,吉普賽人就帶來了一些小把戲,比如他們學會了磁鐵,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後政治介入,鎮長出現了,鎮子慢慢開始改變。然後一場游擊戰在馬孔多蔓延開來,血流成河,衝突不斷。代表壟斷資本主義的香蕉公司,也利用這個機會讓小鎮暫時虛榮,但在成分泡沫經濟中迅速衰落。作爲馬孔多的創始家族,布恩迪亞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衝擊,在這些衝擊下變得富裕,但最終消亡了。

書中以複雜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其中的現實魔幻主義及“將來時的過去式”的描寫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評價《百年孤獨》充滿了極致的誇張、現實與虛幻結合、超越時空和地域、時間與空間的互換等種種怪異的寫作手法,讓人無從追尋,更不可預知。許多中國作家深受其影響,例如莫言、阿來、賈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馬爾克斯的創作手法,他是許多人的文學先父。

馬爾克斯採用的環環相套、循環進行往復的敘事空間結構來展現了一箇中國家族的歷史。其中的情節或時間,特別是對於人物的名字,七代人發展幾乎沒有名字我們都是具有相同的,馬爾克斯將他們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個可以循環的時空中,讓布恩迪亞家族企業經歷以及循環的命運,讓讀者能夠感受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後通過故事中借用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部分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就是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結束了這個社會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是一個複雜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紀曆史的地方。馬爾克斯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與小說的主題是:“人的寂寞,由於落後和愚昧封閉,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路徑的滅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團結整個國家。

讀完《百年孤獨》後,深刻地理解體會影響到了作爲一個國家民族是不能夠發展停滯不前,愚昧自閉,必須以創新的腳步、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生活能力來順應經濟時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時代的腳步。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爲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爲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