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選)《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

(精選)《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孤獨給人的力量——《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五月下旬,恰逢中國圖書網圖書推薦與折扣購買活動,想着許久沒有紙質圖書閱讀,便一個人開始選擇書籍購買。而以前友人推薦過的《百年孤獨》印入我的眼簾,“孤獨”二字格外的讓我有閱讀的衝動。於是毫不猶豫的加入購物車,在拿到這本書之後,我便在第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在書中,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正如書中所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迴歸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百年孤獨》的敘述方式極其得吸引我不斷的深入。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同樣是結合魔幻與現實的作品,《百年孤獨》也有着因果不對稱的敘事手法,小說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夢一般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沖突,展現了一個驚奇的世界。小說中不僅有現實和歷史,馬爾克斯還結合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民間傳說,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敘述口吻講出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虛幻的世界,書中的孤獨還是讓我感覺得很真實。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時總會到來。但是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挫敗時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更好認清自己,那就是孤獨。讀後感。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聲,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在如今快節奏以及手機佔據我們碎片時間的時代,必要的孤獨,我覺得能使我們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這些後,你產生了對本書的興趣,我有一點小小的閱讀建議: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不要試着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爲什麼有人會隨着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症爲什麼會傳染。讀完合上書本,你會爲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射了一片大陸激起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由於讀書節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度評價的緣故,我就想一探這本書到底有何吸引之處。這本書是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直到20xx年這本書纔在廣州市購書中心的書架上出現,而且在暢銷書的榜單上小有名氣。後來在網上翻查這本書的資料,發現原來作者馬爾克斯曾撂下狠話,有生之年不會授予中國任何一家出版社,因爲中國盜版猖獗。不過他也食言了,那就註定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一睹正版名著的風采。

說了那麼多的體外話,還是講回我讀這本名著的感受吧。當我翻開這一本書,就註定了我孤獨的閱讀歷程。一開始,我就被第一句話帶回了那個許多年以前的小村莊——馬孔多。見證了一個小村莊歷經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其消失的全過程。作者通過30萬字的篇幅訴說了一個歷經百年滄桑的'小村莊裏面的怪人怪事。爲何會稱其爲怪人怪事呢?因爲其中發生的故事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例如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說彷彿不存在,或者說,時間都在轉圈圈。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都逃脫不了一種宿命——孤獨。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奧雷里亞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蕾梅黛絲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爾,她從未看過羊皮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人物的話,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它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它,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百年孤獨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如書中烏蘇拉在十分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最後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應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

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取,就是選取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向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前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好處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爲伍。這樣的作品此刻讀來仍有它的好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爲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裏不再有歡樂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爲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爲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裏,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灰沉沉的天空夾雜着一些刺骨的冷風,可能不太適合這個生機盎然的立春時節,卻比較符合明日即將遠行離家的我的心情。在這陰鬱的天氣,我恍然能理解到奧雷連諾上校孤獨的心境。書中的第一句,就不禁引人入勝。“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接着就講述了發生地點——馬貢多,一個烏托邦似的小村落。然而它坐落於天地之間,誕生於人類之手,必然會隨外界和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被一羣吉卜賽人的出現注入了一股新生之力。其中,一個叫梅爾加德斯的吉卜賽人,和馬孔多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人——布恩迪亞(奧雷連諾的父親),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從此,也開始了這個家族走向孤獨的旅程。故事的內容涉及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梅爾加德斯,一個智慧又充滿神祕色彩的人,他留下的羊皮卷,讓布恩迪亞的後代甘願承受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堅韌的毅力去研讀它。

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書,不難理解吉普賽人的飛毯,蕾絲戴斯的昇天,布恩迪亞家中幽靈的恍蕩。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爲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纔讀完這本書,在書的結尾感到無比的淒涼,從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爲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

這個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也許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祈願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爲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着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着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爲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着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裏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裏,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着成爲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循環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循環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在這一天,我隨着馬爾克斯最後那句“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合上厚厚的這本《百年孤獨》。

書買來很久了,一直沒下決心看這部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著作。因爲一是我骨子裏並不是很喜歡讀外國小說,二是早聽說這裏麪人物衆多,名字重疊,光看這個書名也覺得甚是厚重。

但我仍在4月的某天打開了他,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課,大概瞭解了一下小說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裏面人物之間的關係,否則一遍讀下來,便不會如此順暢。

簡單的說《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用一個家族的命運,告訴世人:孤獨纔是人生的'常態。在變老的路上,與其抗拒孤獨,不如學會享受孤獨;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和內心相處,或許才能迴歸生命真正的意義。

雖然該書語言優美富有哲理,人物情節刻畫細緻深刻,但我仍無法像其他人那樣,去深切歌訟這本書,特別不贊同青少年讀這本書。因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壓抑的,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

馬爾克斯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復返,最瘋狂執着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他讓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獨頹廢的日子,讓我想起少年時曾經呆過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鎮,讓我想起那些曾經熱鬧地陪伴在身邊而今已很久不見面不聯繫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書真實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旅程,孤獨和頹廢至始至終充斥了整個生命。每個人的宿命都如書中的羊皮卷一樣早早被寫下,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努力,奮鬥,抗爭,期望得到改變,可時光之軸又悄悄地將一切旋轉還原。就如同布恩迪亞家族一樣。無論第一代怎樣開疆拓土,向先進科技靠攏,無論後面幾代怎樣不屈反抗或縱情聲色,最終仍逃不去的是無人能解的孤獨,荒誕無聊的晚年,宿命的輪迴。正如書中那三袋鉅額金幣一樣,莫名其妙的得到,卻又離奇消散,果真如書中所說“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我們生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大多數人都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唯恐落後於人,汲汲塵世間的名和利,刷着短視頻,吃着名星瓜,何曾停下腳步,思索一下生命的本源,我們從何地而來,又將往何處而去?

當然,看完書之後,也是有收穫的。你也許會明白,曾經得到的東西最後極大可能會回到起點;你也許會有所改變,從一開始畏懼孤獨到享受孤獨。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態從容才能與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變自己的心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魔幻現實主義中的孤獨

——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想象運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遊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出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但展現其高超的魔幻現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裏,小鎮上發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麼真實與諷刺。

政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後抓着雪白的牀單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牆上的石灰,並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後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裏,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說以及《聖經》典故。雷麥黛絲昇天來源於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裏有關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看似荒誕,實質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後、封閉、缺乏現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作爲一個深深植根於本土、關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裏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現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代歷史遺棄的'命運。”於是,他站在現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嘆:“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於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爲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當一切趨於入定後,你往往只能品嚐到孤獨。——題記

這是一部以一個家族的興衰爲線索來表現當時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的一種縮影。拉丁美洲的百年曆程就如同書中一般,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就是這樣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帶着我們領略到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主義色彩從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體會的到。整個家族七代人,不斷的重複着那幾個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樣:“第一個人會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會被螞蟻吃掉。”在不斷的重複中步入滅亡。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其實就如同書名一般,全書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滿目蒼涼的孤獨感,孤獨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麗貝卡獨自一人老死於家中,被站爭迷失本性變得麻木的上校結局。還有阿瑪蘭坦的'結局,她一直費盡心機想得到皮埃特諾的喜愛,到手了卻又死活不要,讓其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兩人情到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孤獨和悲傷中度過。她大概是因爲失手殺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自己無法釋懷,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書中的人物多是這樣壓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獨。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挺壓抑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帶着各種新奇物品踏入馬孔多這座小鎮一樣,再到後來的什麼火車,香蕉公司。進步看似給馬孔多的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新鮮感,然而新鮮感過後帶來的又是一片孤獨。有人說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正是因爲孤單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單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狂歡吧!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而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總會時不時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擡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鈍,這本書讀起來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藝術作品,你欣賞不了,不能說它不好,只能說自己還沒有那個境界去領悟。我可能就還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吧。

於是我就找了幾篇豆瓣書評,很想理解下這本書到底要表達什麼,因爲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真的沒有什麼感悟。

但看了幾篇我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悟,有人說講的是孤獨,有人說是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但還沒有看到一篇讓我幡然醒悟的那種。

那我乾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寫下來,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這本書我看了一個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說是快的了。因爲我看到有人在豆瓣書評裏說他看了兩三個月,還有些人說,第一次看了幾頁之後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後再次拿起的時候已經過了好些年了,纔再次把它讀完。

還好我沒先看這個書評,不然我可能會被這些評論引導,會被這種先入爲主的概念誤導我看不下去。

這本書出現了很多的人物,關鍵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複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個名字,所以看起來會吃力一些。

雖然我有時候也會搞不清誰是誰,很想停下來,回憶下這個人物是最開始提到的哪個人物。但我沒有停下來,記不起來我就直接略過,然後隨着劇情一直看下去,這個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記起來了。

而且我覺得人物的名字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節。

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的故事真的沒有太大的觸動我,不能說不好看,看的時候也還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無法共鳴。無法共鳴的東西,看過後就看過了,可能會很快的就忘掉。

用簡單的一點的'話,這本書就是講了一個家族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我說的壞一點,就是一對老祖宗生了一堆兒女,然後作者用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在每個人物背後爲他們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呢?我看了之後完全沒有什麼可以供我借鑑學習的地方,要是講歷史變遷,但它又是魔幻現實主義,也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歷史意義。

要是講孤獨,那他又沒有把那種孤獨感傳達給我。

以至於讓我想:哦,這個寫法有點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節重複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這本《百年孤獨》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來的一本小說,嘿,以至於讓我想,原來小說的字數是可以這樣湊齊的。

我知道這樣想不好,畢竟這兩本書好歹也是個偉大的作品,但這是屬於我的讀書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讓我有這種感覺,說明也是這本書的問題。

當然,我還是覺得是自己愚鈍,無法去理解書裏要表達的宏偉意義,不說了,我要繼續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涌起一股顫慄感,它並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說類型,故事中的情節讓人彷彿置身在一個發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爲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

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几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複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複在他們身上的輪迴宿命。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型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治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句子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爲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爲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爲什麼是孤獨的,想來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爲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貌似都不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後,可以討論討論。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裏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爲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讓它陪伴你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經常與孤獨爲伴,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比較難讀的一本書,外國人的名字長且晦澀,時不時的就忘記人物之間的關係,初讀,需拿筆勾勒人物之間的關係。我初讀完時,苦澀感比較重。就是那種,你給我塊糖吃,我說這糖是苦的,吐了。後來,我發現不是糖是苦的,是所有東西都苦。

《百年孤獨》想表述的主題,沒有讀明白。只記住了一個大概的情節——歷經百年的家族七代人,最後都在羊皮卷的預言中走向湮滅。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也在的交流、溝通,有的甚至需要不倫之戀這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孤獨(我是這樣理解的,但最終都未擺脫掉孤獨的命運)。文中,七代人不斷重複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凡是叫奧雷里亞諾的男性都是性格堅韌、沉穩的,而叫阿爾卡蒂奧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縱的,似乎是命運不斷的在重複輪迴。

本文的基調始終都是頹廢的淒涼之意。初讀時,一直以爲他會像《一句頂一萬句》那樣,給我啓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能說的.上話的人。但它沒有,像是在講一個沒有任何情節起伏的故事。把每個人的命運都那樣無情的羅列在紙上。

一段奧雷里亞諾第二回到家鄉的描寫:

他帶着自己的衣箱回到家裏,心中確信不僅是烏爾蘇拉,馬孔多所有的居民都在等待雨停後死去。一路上,他看見他們坐在廳堂裏,眼神迷茫,抱手胸前,感受着渾然一體、未經分割的時光在流逝。既然除了看雨在無事可做,那麼將時光分爲年月、將日子分爲鐘點都終歸是徒勞的。我看到這段的時候,心裏特別難受。不知是在紙上做到了感同身受還是爲這樣的人悲哀。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這句話是文中敘述的,似乎不斷的在提醒讀者,孤獨纔是生活的本態,而生活中其他的東西都是暫時的,你千萬不要對這些東西持有幻象,那樣你在識別生活的本態後會更孤獨的。

作爲讀者,如果沒有一種豐富的人生閱歷,這部作品不能讓我們感到開心啓發或者任何正向的東西,相反的卻是絕望,極度的絕望和從骨子裏往外冒的苦澀。

但這是部好作品會再讀第二遍,會試圖尋找更加細緻的情節,感受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去體會這宏大的家族的孤獨,相信在體驗孤獨本身的過程中,更有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