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23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23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目光去翻閱,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不僅沒有普通史書獨有的一種無聊,呆板,深奧在其中,反而還有一種趣味性的語言文字來形容過去的往事,這種趣味使我們被從前那些“無味”的歷史給深深吸引住了。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中無不透出一種帝王的尊貴威嚴。原來皇帝的江山也並非是只用一紙兵權,一大羣人馬,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就能得來的。爲了一個稱謂、一聲高呼、一座江山…是要用無數鮮血和頭顱換來的。看了書後我才明白,朱元璋只是爲了一塊地而與元朝作鬥爭,[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爲了一塊地]而我一直認爲,朱元璋是爲了獨霸江山才與元朝作鬥爭。

朱元璋的一個死對頭,陳友諒。

陳友諒不像朱元璋那樣是以實事求是的戰鬥方式而是傳播迷信封建的方法來與朱元璋鬥爭的。在陳友諒的腦海中,親情、友情、信義、忠誠什麼的都是“天方夜譚”。那麼,這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成功,這也就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應素之一。就書中的一段話來概括陳友諒的一生:“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裏,他的行爲法者卻是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但他卻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做盡,卻又敢作敢當。可惜,在那個亂世中,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在這部書的第一冊中,有一個小人物,但他在我心中是那麼的偉大,他的一封遺書讓我認識到,肉體的征服,不代表精神,靈魂上的屈服,他,就是文天祥!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寫了,他痛恨那種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爲了證明歷史的精彩!

歷史不僅很好看,也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爲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爲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爲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像往常一樣,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全家仍舊一起去野外踏青,誰也不缺席,我和爺爺還特地提早了一個小時到達墓地那邊。

跟往常不一樣的是,天空中下起了淅瀝瀝的小雨,滴答滴答的,把本就坎坷的泥濘小路摧殘得不堪入眼,好不容易像走鋼絲一樣到達目的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大片雜草,覆蓋了許多墓碑,於是堂哥用鋤頭開闢出一條小路來,我們便沿着小路走近墓碑,尋了個地方放下祭品,然後稍作休息。我登上山頭,向遠處眺望,只見方圓幾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羣,鞭炮聲此起彼伏,打破了以往的寧靜,陣陣的濃煙籠罩着整個天空,放眼望去,天與雲與山,構成了一幅別樣的景色。一陣風吹過,夾雜着刺鼻的煙味,還帶來了遠處飄蕩着的幾張墓紙。按往常一樣,全家人一到齊,便分工合作—小孩子撒墓紙,青少年“順碑”,婦女們擺祭品,老年人則坐在一起閒聊。等一切準備就緒,便上香祭拜祖先。弟弟妹妹爭先恐後地爬上山頂,將手裏的墓紙撒向天空,隨着風傳達我們的悼念。我和堂哥們則揮動毛筆描摹碑上的字,堂哥告訴我們“順碑”是很講究的事,蘸的紅墨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描摹時要照着它的筆順,不然的話描出來的字就不漂亮。我吸取堂哥的經驗,保持姿勢,小心翼翼地描摹,雖然有時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起來,但終究還是完成得很圓滿。完成後,我們便開始祭拜祖先,只見嬸嬸的嘴裏唸唸有詞,父親和伯伯們誠心地鞠躬,弟弟妹妹也模仿着他們,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上完香,堂兄點燃鞭炮,頓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又一次地撕破了當時的寂靜。

一系列工作完成後,我們便偷閒地坐在一旁,周圍的鞭炮聲交織成一片羅網,好像伸手就能觸摸到,我的心情不禁煩悶起來,再看看周圍,來掃墓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和小孩子,而年輕的人卻在旁邊玩起手機,人們把自己吃完的包裝袋隨手亂扔,破壞了原來那番別樣的景象。看到這滿山遍野的垃圾,我們失去了在這裏欣賞景色的閒情逸致,坐了一會兒,便動身回家,只留下這空曠的山在鞭炮的硝煙中喘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

暑假裏,我買了一套新書-------《明朝那些事兒》,我很喜歡看,它們令我愛不釋手。《明朝那些事兒》是網名爲“當年明月”的人所著。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人物也多,但人物性格類型卻不相同,有兩袖清風的海瑞,有流傳千古的王守仁,還有無恥奸詐的魏忠賢,更有七下西洋的鄭和……

每當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封面時,那明朝時代戰死沙場,明爭暗鬥的情景便會浮現在我眼前。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人物還是傳奇人物王守仁了。王守仁,字伯安,出生在浙江餘姚,家中父親考中狀元,他從小就手父親影響,小時候就立下討平韃靼的報國之心,他經過許多挫折困難,終於成爲皇帝心中的百戰百勝的將領,敵人懼怕的一位軍事家。是呀,成功者一定是要經歷許多磨難的!

在我記憶裏——他頭戴軍冠,身穿鎧甲,眼神犀利,手握寶劍,是靖難殺敵的一位邊疆猛將。晚年的王守仁依然鎮守邊疆,並研究他的心學:“無善無惡之心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後來他的心學傳遍東亞國家,成爲人人膜拜的偉人。讀到這,我不禁爲他年事已高仍不忘學習的精神感動。正如子夏曰:“仕而憂則學,學而憂則仕。”

他這樣的大臣將軍還專心學習,我們呢?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老師,我們更加要認真聽課,完成老師佈置的作用。孔子也說過:不知命,無以爲君;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光陰,學習本領,懂得禮節,將來就站不住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明朝那些事兒》十分精彩,真的能讓讀者熱血沸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恨不得把與明朝歷史相關的書一下就看完呢!

是呀,《明朝那些事兒》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啓迪。書中所講述的歷史就如同獨一無二的絕世寶玉,價值連城。正如書中說:“政治是戰爭的延續,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互相鬥爭的最高形式。”如果沒有戰爭,也不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場面,那麼歷史也不會如此精彩,所以讀書即讀心,真正的歷史將在每位讀者心中延續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5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裏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爲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裏,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爲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裏,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6

作爲我國最後一個由漢人所統治的封建制的國家,明朝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參觀了那裏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兒,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別樣的氣息。朱元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乞丐成爲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則從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並且完善了政治制度,發展了經濟,開拓了疆域,遷都至北京,編修了《永樂大典》,還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他們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們難以忘記。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歷史實物就應有文獻記載。老師寒假讓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會更讓我們深入地瞭解這段歷史。

讀完了整本書,其中有幾個故事和人物,讓我覺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幾個官吏走馬上任時,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來迎接他的到來。這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明朝,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歡海瑞,不是因爲其才能遠高於衆人,而是他有着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執法精神。海瑞在臨終前,別人曾問他有什麼遺言,海瑞說的是欠了戶部5錢柴火錢。

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是少之又少的,人們總是認爲自己能多賺,就多賺。如果欠別人錢,能賴就賴。而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愛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歡海瑞,更是因爲他那種敢於進諫的勇氣。他對執法者的不滿和愚昧,表現得十分盡致,無話不說,這也就是爲什麼他會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獄的原因。

還有,我認爲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兩國的戰鬥,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糾紛。遠至遣唐使近至釣魚島,中日雙方的對決總是那麼的激烈。尤其是幾次的戰爭,那就是史家之絕啊!雖然從激烈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上一籌。但在明朝的那段打擊倭寇的歷史同樣的悲壯與激烈。打擊倭寇最厲害的要數戚繼光,而一個天才,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則次之。憑藉幾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終將日本趕出了中國。

明朝,是一個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年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7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書桌上那七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後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後後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後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後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彷彿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麼人自出世那天起,就註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爲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於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隻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遊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於天空,是魚兒就要遊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衝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8

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簡稱明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啓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爲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爲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爲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啓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

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閱罷明六,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啓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啓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爲,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9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啓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爲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爲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爲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啓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啓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啓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爲,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0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着我。

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裏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爲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爲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1

最近,我閱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該書風趣幽默的語言令我難忘。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很令我欽佩。在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造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相信自己的決定,把握住了機會。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世上本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2

明朝,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峯的倒數第二個階段,頂峯是清王朝。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中有着不同影響,儘管都是壞的。

《明朝那些事兒》以朱元璋爲主線,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講述朱元璋由一個貧農中的.貧農,一步一步晉級爲當時中國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後的明朝結束。

其實我認爲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麼會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呢,不然怎麼會由一個貧農當上大地主呢。最開始朱元璋是沒打算參加農民起義的,一個世世代代爲農民的後代怎麼會去農民起義呢,有什麼比一個安穩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個以剝削農民的社會,那個餓死他家人的社會,不起義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了。就這樣被逼梁山了。不過歷史是有他自己選擇的結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選擇的那個。這個集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於一身的人,歷史是屬於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峯,他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個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規劃好了,盡職盡責,但到最後,似乎表明沒有最規範的制度,他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子子孫孫的經營下破滅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鮮明,話語也很賦有哲理。如: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不僅歷史這樣,我們每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在許多方面,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一旦失去,便無法挽回,需要我們賭一賭,搏一搏。有時我們講認真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或者有時候覺得機會很多,總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樣,機會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與後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義。第一次永遠是第一次,而後的是不能比的。

這本書不像其他的書要麼主要是自己的觀點,要麼純粹講歷史。這本書以幽默的口吻講,有時給一些賦有哲理的話,顯而易見,這本書更能吸引讀者吧。一本書不從商業價值來說,被寫出來的使命就是讓人看,沒人看那就不值得寫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值得我們一看,雖然書很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看。多讀點書終歸是好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3

每年暑假我都會挑選一些史書來讀。記得在學校的時候,班上有不少同學在看《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好奇心的驅使與同學們的影響下,我也決定看看那套書。

《明朝那些事兒》系列和別的明史書一樣都講明朝歷史,但它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當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地刻畫出了明朝各個極具特色的人物,並對於其中某些事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配上連貫、懸念十足的句子,簡直讓人一看便停不下來。

看完這套書,我覺得明朝真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從開始到結尾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從要飯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終當上皇帝;我一直認爲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農民,沒想到作爲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還當上了明朝第二個皇帝;還有,別看英法聯軍對付的清軍個個呆若木雞,而在300年前的明軍,卻充滿了神奇的軍事發明,“火龍出水”、水雷、佛郎機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現代先進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還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時竟會在宮裏做木工、擺攤賣東西、煉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對中國明朝歷史有了新的認識,且更加細緻。

從這套書中,實在能學到太多東西。書中,于謙、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爲他們顧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謀;朱佑樘能成爲明代一大明君,因爲他重用能臣,關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楊漣這樣在奸臣面前寧死不屈的人,也將終究永垂不朽。

他們的品行深刻地影響着我,讓我明白只有像他們一樣刻苦研習、勇於擔當、克勤自檢、廉潔奉公、忠貞愛國,才能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而像魏忠賢、劉瑾這樣的人,也會被人們記住——只不過他們是遺臭萬年。明朝讓我最討厭的官,就是像魏忠賢、劉瑾、王振那樣的太監,因爲他們作爲皇帝身邊的祕書,權力極大,卻佔用國庫資源、迫害百姓與忠臣、亂指揮軍隊,害國害民。

看這套書,就像眼看着一個王朝從誕生到滅亡。1368年,它能站起來,因爲它有一個卓越的領袖——朱元璋;途中經歷了無數風雨之後最終慢慢走向了衰亡。這並不是因爲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禍患的種子——那位大臣作爲邊疆守將,他卻把不少要塞地區拱手讓給了他的女婿,努爾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4

《明朝那些事兒》是建國60週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並榮獲了多個網站的最佳圖書,其網上的點擊率還超過了擁有衆多粉絲的李宇春,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在大片的支持聲中,我也懷着強烈的好奇心認真閱讀了此書的第一部,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

第一部首先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說起,到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以往的史學讀本東比較枯燥、乏味,而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卻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加入小說的筆法,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以及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宮貴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面展示,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且又耐人尋味,使人讀來津津樂道,又不乏對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中朱元璋創立明朝的整個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朱元璋原是出生在農民家庭,但又因爲受地主和官員的各種壓迫,父母雙亡,兄弟姐妹也都紛紛死去,這在他的心裏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之後他曾做過和尚,也曾到外地乞討想要混口飯吃,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在外地乞討的過程中細心觀察了各地的地形和風土人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朱元璋參加了農民起義,憑藉他有勇有謀的精神和獨特的軍事直覺,他打敗了各種對手也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多年的打拼,朱元璋擁有了自己的大片江山,隨後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朝,並從此蛻變成功讓人實在無法想象,而朱元璋卻做到了。

在這本書中,我欣賞他有勇有謀的志氣,也欣賞他不屈服,米對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他能從容鎮定的迎接每一次挑戰,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去攀登每一個高點。在戰場中勝利者只有一個,只有不斷堅持,不斷吸取教訓,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實現最後的目標。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同時也驗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這句話,因爲在這個充斥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場,這本書脫穎而出且又成績驚人,僅從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讀者,讓人驚歎不已。同樣讓我認識到,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有自己的實力。

我還會繼續支持《明朝那些事兒》,也會繼續瞭解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後人的借鑑,而我更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我喜歡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5

這個暑假,沒有出遠門,因爲我覺得最具有意義的事應該是看書。我很喜歡歷史,對歷史知識很有興趣,所以常常看歷史書,而讓我記憶最深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雖然寫得不像《新月集》那樣優美,也不如《綠山牆的安妮》那樣有童趣,但作者能夠立足古籍、博引旁證,並以一個當代人的視野和思維,作了輕鬆與調侃的剖析,給人以清新的啓迪和快樂,給我於一種跨越時空隧道的飄然,讓我彷彿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紛飛的時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個平民皇帝,是怎樣開啓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兒》裏,我最愛看第一章。本章描寫的是三位皇帝: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本章先是講朱元璋怎樣擊敗他的對手,當上皇帝。朱元璋出生於農民家裏,父母去世後,當了一個敲鐘的和尚,後來天下大亂,他聽了好友湯和的建議,當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隨從,慢慢升了官,卻被郭子興趕走,他只好四處招兵買馬,對抗元軍,打下了大都市應天(南京),作爲根據地,並與旁邊的一些義軍明爭暗鬥。最後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敵人兵臨城下,要殺朱元璋,他憑自己的耐力保住了應天,並一路反擊,在鄱陽湖徹底擊敗了西邊的陳友諒,並迅速解決南邊的張士誠,掃平了中原,擊敗了強將王保保,並把元軍驅逐出境,還把朝鮮拿了下來。但這個朱元璋是個暴躁的人,動不動就殺人,一開始馬皇后在世,赦免了很多無辜的人,後來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和藍玉案,殺死了幾十萬文武百官,殺得朝廷上下雞犬不寧,再無能臣了。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或許是DNA的搗鼓,小炆單單秉承了其爺爺的殺戮基因,爲了保權,對叔輩趕盡殺絕,只剩下裝瘋賣傻的朱棣了,而朱棣纔是集朱家帝王之優勝基因的大家,也是將明朝推到了歷史的巔峯最偉大的皇帝,當您翻過有關朱棣之後的歷史,剩下明朝還真的滿目酸楚,留下絲絲遺憾,也就那麼回事,不看也罷……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6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 淺談下我對《明朝那些事兒》的認識和理解。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爲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爲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爲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勳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爲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爲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7

在我近七年的書齡中,我幾乎沒有過任意一本,或一套想要將感想寫出來的書,唯一使我有這種衝動的,就是這套由當年明月寫成的《明朝那些事兒》。

在書中,當年明月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其中,有這樣幾個人使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唐寅。

很久之前,我就知道了這個人,但是當時對他的印象也只是一個風流才子而已。但是自從看了本書中關於他的章節,我才知道了,唐寅並非是我們通常看到的哪些瀟灑不羈,他只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一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一個心灰意冷的老人。

第二個,朱佑樘。

這個人,不如朱元璋或朱棣以及朱厚照那樣出名,在明朝所有皇帝中,算是比較默默無聞的一位了,但是我卻對他印象極深,因爲他是一個好皇帝。朱佑樘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承受了皇帝應承受的全部罪責,一輩子勞碌,沒有享過樂。所以他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第三個,嚴嵩。

他是個壞人,徹徹底底,徹頭徹尾的壞人。年輕時,他還比較正直,但是碰了一次壁,就受不住了,將自己的信仰與道德粉碎,在做壞人的路上漸行漸遠,以斂財爲己任,爲了銀子害了不少人。所以從明朝開始,他就被人以編入書中,寫進戲裏反覆罵,絕對當得起“明朝第一奸臣”這個偉大的稱號。

當然,明朝的名人還有很多,在此之列舉以上三位。

最後,用文中一直在說明的道理結尾吧:

按照自己的方式,堅決地走下去,就會獲得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8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曾經坐鎮東南的胡宗憲在腐臭的牢房中寫下人生最後一句充滿憤怒與不平的話。胡宗憲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這一切,他都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力氣,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鬚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盟約,殺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是爲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拯救萬民,平息倭亂,但現在的他卻淪落到了這樣一個階下囚。

胡宗憲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卻落到了這樣一個下場,正是可悲啊!但是胡宗憲,像你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又何曾不多呢?那些徐渭夏言等許許多多的才子清官不都被殺害了嗎?有的出自你手,有的被奸臣所害,死爲悽慘,這一切都是國都的腐敗,皇帝的無能以及奸臣的陷害,在明朝清廉公正的官往往是活不長的,唯有貪婪狡詐的小人才能存活下來,而且活的逍遙,天理何在?

曾經的明國乃是萬國之首,多少國家在明國面前低頭跪拜,進貢的國家更是不計其數,國家的尊嚴不可侵犯。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樣也漸漸消逝,隨之取代的是懦弱和無能,那些曾經在明朝腳下顫抖的國家,現在反倒個個精神抖擻的開始侵略明朝的國土,那些倭寇則更是逍遙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戰爭,在明朝的一些地區燒殺搶虐,無惡不作,但是明朝卻無能爲力,雖然派出軍隊,但效果卻不敬人意,敗仗往往多於勝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繼光的出現,這才讓這羣敵人銷聲遁跡,可見,國家的實力和尊嚴是多麼的重要,當年的明朝是這樣,繼後的清朝也是這樣。

明朝的那些貪官奸臣也是導致明朝毀滅的一個原因。當時的明朝開始的貪官並不多,因爲被朱元璋殺光了,但是當官的,誰的素質清高,面對眼前的肥肉,誰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錢一斤!有油水撈最好,反正又沒事,就算上頭怪罪下來,送幾個錢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樣可以過我的幸福生活。這樣,就算刑法再厲害,這貪官也沒有絲毫減少的情況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貪官更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賄賂,這膽子可真夠大了,要說我們,你就給我30條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舊吃香喝辣,穿着綾羅錦緞,時不時的撈幾回油水,依舊逍遙自在,有這樣的官在,明朝的毀滅也終究是遲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的沒用。先是開國皇帝朱元障,他可還是一代英雄,從一個兩手空空的農民到擁有幾個兵的地主,再到威嚴的皇帝,這中間無一不經過鮮血,刀光諜影的洗禮,能成爲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夠否認,在治國方面他想爲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貪官,想讓子孫後代享福,但是命運始終與他的意願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樣悲慘,貪官也沒是多少,倒是許多清官名將被冤殺,後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結果中爲悲劇。

再是皇孫朱允炆,這皇帝也真夠沒用的,斬殺自己的叔叔,結果斬殺到連自己的皇位也難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搶了皇位。再說第三位皇帝朱槺,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皇位,雖說這行動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確實不錯,大明的威嚴從橫天下,但是國家卻民不聊生,爲什麼,誰叫那實在過於威猛,誰敢不服就打誰,甚至沒事也要找事,主動去找一些人的麻煩,那打仗得要糧食,皇帝不會自己種糧食,那就問下面要,官府也不種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兒要,百姓想不給,可不給也得給不然就要被打,這下可憐了老百姓,生產遭受了很大的破壞,百姓們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後,他的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他雖然體態臃腫,但卻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氣改正了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實在是壯舉,如果讓這明仁宗朱高熾接着幹下去,明朝一定會欣欣向榮,只可惜“好人不長命”他只幹了10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隨着是朱瞻基,他可是個好皇帝,他面對民不聊生的現狀感觸很多,他治國安民,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處理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就儘量不動兵,他不打攪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可見朱瞻基是個體諒百姓的好皇帝,不過他也應了“好人不長命”這句話,只當了10年的皇帝,在38歲時便去世了。朱高熾和朱瞻基很像,因爲他們都是好皇帝,但都歲命不長。

但是他們統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大明帝國空前的繁榮強大,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轉折點就從朱瞻基的兒子這裏出發了,從朱祁鎮開始,明朝開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個個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賭,政治全然扔給了大臣和太監手中,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皇帝都這樣了,那別人又能好到哪裏去,清官被抹殺,貪官幸福快樂,但這一切皇帝熟視無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閒得很,有這樣的皇帝國家被毀也在情理之中,最後明朝就這樣被毀了,毀在了最後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開始正如它的結尾,所以纔有了這樣一句話: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了。

一代帝國,千秋霸業,終爲化土,實爲可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9

說到閱讀,它真的是我最喜歡的課餘活動。但是如果你想問最喜歡的書,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腐敗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他通過反叛獲得了中國。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簡單的簡歷,他沒有受過教育,但可以直接帶領部落爲王位而戰。他是軍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了一個霸王。正是年輕時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計。

讀完之後,我感覺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個年輕的牧牛人和僧侶,後來成爲英雄和皇帝。我記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我們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稱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將領——劉基、李善長、藍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牽連了數萬人,並一個接一個地殺害了他們。不管有多少腐敗官員,都會被無情地殺害。真的,在明朝,官員成爲高風險職業,官員們每天都去法庭,在他們家門口舉行儀式,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葬禮,然後告別。當他們離開法庭時,他們的家人在門口等着。如果他們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們會慶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誥》則是判例法。爲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規定如果罪犯家裏有《大誥》這本書,罪行就會輕,如果罪行嚴重,那麼家裏的每個人都會保留一本書來保護自己。爲了阻止官員,他成立了皇家衛隊,皇家衛隊有特殊的權力。他們只忠於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礙的阻礙。他們是身兼數職。一旦皇家衛隊出現在大臣家裏,這意味着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獲得成功,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越長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是那麼小,一點點灰塵。我們什麼時候能變成閃亮的金子?還是我們的餘生都是這樣,命運已經決定了?如果是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曾經我們如此焦慮,如此不耐煩,所以我們什麼也沒做,所以我更加焦慮,甚至悲觀。歷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個曾經是癡心妄想的小動物。讓你活幾年,你就會開始做夢!甚至連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我們有更多的夢想時,我們必須醒來。爲什麼這麼麻煩?也許很多人已經理解這個真理很久了,但是固執的頭腦總是在掙扎爲什麼還活着。總是想過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活。我總是覺得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應該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視那些瑣碎的事情,輕蔑地說“毫無意義”。結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團糟,完全無視他們,甚至不理解周圍人的批評——“如果你能說出這意味着什麼,我就去做!”現在想起來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如果你活着,你應該活得好。開始和結束早就註定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拾荒者,無一例外,“先變成糞土,再變成泥土”,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結局都會悲慘,甚至結局越輝煌,越悲慘,因爲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慘了。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一條水平線上。中間過程在這兩點之間起伏不定。連接所有的點是一個有趣的功能。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獨立變量都有一定範圍的值。起點和終點的函數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吧。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悟頗多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0

《明朝那些事兒》第五部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內爭,接着第四部的大臣們鬥來鬥去地故事,講述着嘉靖年間的一幕幕。作者當年明月用幽默的手法,非常趣味地寫着大臣之間的故事,時不時地讓人發笑。他寫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是朝廷重臣,爲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搶來搶去。他重點描寫的傳奇人物——海瑞,家境貧困,腦袋不開竅,連進士都考不上,40歲才獲得第一個職位,沒有品級,每得到一個官職都被上級整的死去活來。但他逝世的時候,是朝廷二品大員,老百姓的偶像。張居正和高拱的鬥爭也非常激烈。終於,張居正以陰險的手段接替了高拱的位置。嘉靖年間的黨爭就到此結束。張居正的改革說明了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的官員,他推動一條鞭法和考成法讓老百姓不再受官員欺壓,國庫產量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是外戰,萬曆年間,日本侵略這襲擊朝鮮。波瀾壯麗、殺聲震天。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李如鬆、李舜臣、鄧子龍等。

本書非常好看,希望你有機會也去品味一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大書,也是一個瑰麗的傳奇。多少豪情壯志相見其中,多少生死離愁湮於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無數英雄燦若星辰,無論你是奸雄還是英雄,或者是梟雄,不管是武功蓋世,還是謀略過人,又或是文武雙全,都在大明史上畫上燦爛的一筆。

今惜,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

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裏,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開始,這一年,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歲的時候,元朝像一隻苟延殘喘的駱駝,等待着它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拋棄元,還爲它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天災人禍使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地看着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霸道的地主卻連一塊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給。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活,爲什麼連入土爲安都做不到?地主什麼都不幹卻衣食無憂,爲什麼?

在絕望中,他稚嫩的心靈逐漸開始冰冷,他明白,這世上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中燃燒,痛失親人的悲苦,促使他從脆弱轉向堅強。他開始武裝自己,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去投軍參加造反。

唐朝的黃巢落榜後,在長安城門前作《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數年後,他帶着十萬大軍打進長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門前亦作《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幾年後,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爲一統天下剷除了最大的敵人。之後又在平江以8個月時間消滅了張士誠,做到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最後消滅元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思敏。”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縱馬奔馳,錦繡山川在他身後,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東西,王朝興衰、王權富貴、風雨變幻……但都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在書上不過是一張紙的距離。朱元璋前一頁還在草地上看夕陽,下一頁就駕崩了。百年皇圖大業,過眼雲煙耳!看看明朝,現在已經成了地上的一縷黃土。有些人說,時間可以磨滅一切,我認爲不然,500年過去了,時間確實可以磨滅太多,但真正可貴的品質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離不開命運,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線,不枉活於這世間。像書裏的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一本好書,是能讓人受益終生的,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爲難得,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就甚是喜歡,而今重新翻開依然是愛不釋手。這不僅僅是因爲作者獨特的寫史風格引人入勝,更打動我的還是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評,也許這些品評未必都是“正確的”和“客觀的”,但是透過這些觀點,你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並由此窺見並體悟到生命的普世價值與永恆意義。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寫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像話劇演員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以點帶面地連綴起大明王朝歷史長廊裏承前啓後的歷史事件。對於他們,作者有褒揚、有貶斥,不過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無論何時讀這套書,心裏總有一種獨特的直觀樂趣,在作者的筆下,歷史不再是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它也開始變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學者書櫥,變身成爲了普羅大衆的精神食糧,也許正如前人所云,歷史本不在帝王將相的家譜中,而在坊間巷裏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讀起,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箇中人物彷彿呼之欲出,自己與他們的距離感也漸漸消弭。有時彷彿會覺得自己是長着第三隻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隻眼去窺視着裏面這些人物的命運沉浮,讓自己的喜怒哀樂伴隨着他們的命運而波動,於是一時笑,一時流淚,一時激動地像個憤青,一時你又沉靜下來思考。

然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都是關於勇氣、氣節、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實感,因爲它們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繹方式。“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這是于謙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是楊繼盛視死如歸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楊漣捨生取義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明代兩位姓楊的人物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最讓我震撼!楊漣終生致力於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憑着自己對正義的堅守,勇敢地和閹黨魏忠賢作鬥爭,楊繼盛位低官卑,卻勇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兩人都在獄中受到了嚴刑摧殘,最終楊漣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賢的真面目,而楊繼盛則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嚴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們的身體,卻沒有制服他們的意志和理想,他們從未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在慘無人道的時代裏義無反顧地維護着正義!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信念,他們到死依然在堅持,一個到死都不放棄的人,該是用怎麼樣的信念支撐着!也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在歷史的洪流裏閃閃發光。

撥亂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階也是我敬仰萬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卻善於隱忍如司馬懿,目標實現卻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張良,爲官則鞠躬盡瘁,兢兢業業,爲師則海納百川,獨具慧眼。當年,在嚴嵩父子的奸計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煉、楊繼盛也都相繼倒下了,然而徐階挺住了,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只爲了一個目的:剷除奸臣嚴嵩!在嚴嵩父子不斷的擠壓中,徐階終於找到了嚴世藩的致命弱點並給於致命一擊,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嚴嵩父子踏上黃泉路。而徐階的愛才之心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尊敬,正是他如歐陽修的慧眼識英才,纔有了張居正的成長,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萬曆新政的出現!縱觀徐階一生,年輕時的他正直張揚、一腔熱血,隨着閱歷的加深,他變得老練深沉,但是唯一沒有變過的是——他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是的,變的只是處事方式,不變的是他爲國爲民的理想和抱負。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階,我心中的英雄。

世間已無張居正。數百年來,每每憶起張居正,後人總爲他的離世帶給大明王朝的遺憾而唏噓不已。在我眼裏,他更是一個將自己爲國爲民的理想和信念詮釋到極致的人物。他從一介布衣奮鬥至首輔帝師,卓然是個奇蹟,然而當他登上權力頂峯後並沒有志得意滿,而是爲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國家”這個概念和與其並無很大關係的百姓而向整個官僚體系發起挑戰,改革弊制,嚴懲腐敗。爲了改革,爲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他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於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時他的下場將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慘。可是在歷經無數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後,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因爲他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利。這就是他的理想,幾十年來,這個信念支持着他一天也不曾放棄!就這樣,他幾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經病入膏肓的帝國再次煥發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續70年。可是他屍骨未寒,他的子孫後代就慘遭抄家之禍,他自己也差點被鞭屍,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爲萬曆皇帝的翻臉而心寒,同時更爲張居正的善於謀國、拙於謀身而感動不已!張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面對着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楊繼盛和楊漣是用一種知識分子的方式,徐階和張居正則是用一種政治家的方式。知識分子作爲一個理念人,爲信念而生活,講究“不可爲而爲之”;政治家作爲一個務實者,運籌帷幄順應時勢,仰望星空而更關注現實,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然而不管怎麼做,本質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都是爲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們,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偉大的。今天,這些卻好像在失傳。當人們在談及方孝孺、史可法時,語調裏有時卻充滿着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當時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說,當人們越來越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計算行爲的有效性時,必然會漸漸忽視對精神的培養和道德的實踐,導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衝擊,理想信念不免會被扭曲,這個民族的將來會是多麼的可悲!做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並要以之作爲一種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斷奮鬥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實理想並非都是那些國家大義、民族氣節這樣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轉化爲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溫潤的品格,它們散發着人性的光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時刻牢記腳踏實地的同時不忘仰望星空。對於我們從事檢察工作的人來說,就是不管在何時,都要牢牢謹記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

感謝當年明月的這套書,它用史實和智慧指引着世人,喚醒國人之靈魂,重現中華之文明!還記得作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一個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個,就是秉持着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3

只見那人,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縷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長笑:我本淮右布衣,江山於我何加焉!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大明史上的第一幕完美謝場。

在當年明月的筆下,我認識了很多人,領悟了很多道理。

瘦弱的于謙教會我:秉持着信念的軍隊不會畏懼任何敵人,是不可戰勝的!他的手下敗將也先讓我知曉:挑起戰爭的侵略者終歸會失敗。狡詐的嚴嵩的成功史也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在最終勝負顯現之前,絕不能壓上所有的籌碼。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我深深感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朱重八的逆襲記讓我曉得: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虧的弱書生鐵鉉用命教我感知: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殘臺斷瓦、古廟荒冢,是發黃的書卷,是宮廷中永無止盡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寵奪名……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卻也雋永着幾絲清流——穿越那被仇恨、偏見糾纏不清的歲月,在被俘虜的朱祁鎮與伯顏帖木兒之間,我看到的是真摯無私的友情!在萬貴妃大權獨攬的情況下,我卻看到了:最底層的人們放棄私慾和陰謀,保守祕密。也正是他們,大明史的歷程得以延續,大明史上纔能有得朱佑樘的輝煌統治。欺騙,背叛,惡毒的人心,歹毒的計謀,善良的靈魂,這些一絲一縷的交織着,錯雜着,在一切鬥爭都塵埃落定後,只見朱見深衣袖一揮,算了,饒恕了他們吧。這一次,不再是軟弱,而是“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以前總認爲,不爲五斗米折腰,剛正不阿的人,纔是正人君子,那是值得敬佩的人。現如今卻發現,能夠爲了天下,爲了他人站在風口浪尖被人戳着脊樑骨也在所不惜的人,纔是好人,纔是真正的君子。“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是英雄,堅守心中的善意而敢於挑戰權貴的一位爲皇帝梳頭的太監,我認爲也是英雄。沒有青史留名又如何?我已不負天下!不負自己的初心!此生已足矣。

讀完這套書後,那些偉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出現在眼前,當年權傾天下的人物,今安在哉?明朝三才子之一楊慎的詩句在我耳邊迴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今多少事,豈付笑談中!無論他們的是與非,對英雄悲壯的謳歌,是對英雄的禮讚!(熊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