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精選20篇)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精選20篇)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

打開《蘇菲的世界》,我才意識到小時候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學的影子。囊括人類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那些關於思維與存在的高深邏輯,原來也可以出現在孩子的世界裏。只是,這種孩子般的溫馨也把我帶入了煩惱中——我們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卻無法確定我們個體的存在與否。《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十四歲女孩學習哲學的神奇經歷。故事情節很簡單,大家都只習慣性地當它是擺放哲學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棄攫取信息的心態細細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與迷惑。

蘇菲,本應是故事的主角,卻在探索哲學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世界原來是賈德爸爸筆下的配角,她的家人、朋友、哲學”老師”來自虛無,並終將會隨着小說的結束而消失。在故事的結局,她與哲學老師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逃出這個虛無世界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無法融入真實世界的生活,因爲沒有人可以看到他們,而他們也無法改變真實世界。

生命由一串巧合組成,奇妙而珍貴。在此之前,我從沒有懷疑過我的存在,即使當我意識到蘇菲並不存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我還是對生命保持着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莊子》裏曾經有一段:“昔者周莊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歟?蝴蝶之夢爲周歟?”究竟是我們在做夢,還是夢中的人物夢到了我們?上帝存在與否,靈魂存在與否,我們存在與否,一代代仁人志士甘願用一生的質疑和探索去完善它,這是哲學的幸運還是悲哀?

因爲那幾千年前的疑問,辯論家們用幾千年的著書立說來薈萃思想,科學家們試圖用剖析自然來尋找真理,唯物主義者用解剖和實驗證明立場。我想當初的質疑者大概不會想到,因爲這個問題,世界開始忙碌起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啓發人們用懷疑與思考證明自己是存在者;黑格爾的辯證法,用動態的包容昇華於尋找永恆真理;尼采的“上帝已死”,無情地揭示生命的發生、發展與解釋宇宙存在的關係;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肯定了“我存在”比“我是誰”更加重要。而神話的流傳、宗教的興起和藝術的萌芽,也都因我們對生命的探索產生。可以說,正是這種懷疑給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意義,同時教會我們怎樣堅忍地拿起手中的天地神石,擦出照亮廣袤大地的文明之火。

如果說對存在的思考讓我痛苦、矛盾,那麼值得慶幸的是,《蘇菲的世界》把始終貫穿的哲學精魂涓涓傳遞。其實,蘇菲的世界也很精彩。蘇菲師生的哲學課是世界燦爛哲學史的遷移,從演說、藝術,到科學和詩;從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港,到倫敦和巴黎;從神話傳說、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早期哲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論昇華,從中世紀的黑暗,穿越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的重生,到馬克思、達爾文,不斷延續到將來的未知。多少理論的推翻與誕生,凝聚着人類對於生命與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這樣一本有趣的小書中生成。我想,這也就是很多人喜歡把它當做哲學史入門的緣由吧。

蘇菲的哲學老師曾經說過:“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麼美好的世界裏,彼此相逢,彼此問候,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就像我們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這讓我想起周國平的寓言《”幸福”的西緒弗斯》裏的一句話:“總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長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細小的事情,在那裏,便有了我們的幸福。”如果,我們存在,就更有理由珍視生命;即使不然,也不應該懦弱,因爲存在於細枝末節中的幸福總可以彌補生命的缺憾。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2

這個春節,《蘇菲的世界》成了跟我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我到哪裏都帶着它,空暇的時候就拿出來讀上幾頁。然而,一本好書,卻讓我捨不得讀得太快。說了那麼多,你們一定也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有啥魔力吧,好吧,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讓我們先來看這本書的目錄,大標題下總會有一小句話來作爲題記,並點明這篇故事的中心和主旨。如第一章“伊甸園”這個大標題下,就有一句簡短的話來詮釋:“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這種目錄的格式非常新穎且巧妙,是我讀過的書當中很少引用的一個格式,讓人爲之眼前一亮。

再來看書的內容,故事情節雖然很簡單,但闡述的道理卻極爲深刻: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依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這一封封信就猶如一堂堂深刻卻不枯燥、難懂卻不乏味的哲學小課堂。讀着文字,我彷彿身臨其境,好像自己也收到了這樣的信件,和蘇菲一起在“小山洞”裏“冒險”,展開“頭腦風暴”;和蘇菲一起深陷在這世界謎團之中,不斷的思考、探索。

書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將故事和道理融會貫通。這樣的做法在一般書籍之中採用的是少之又少,可是《蘇菲的世界》卻將發生在蘇菲身上的故事和一個個哲學道理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是讓人有了看來一章就想接下去看下一章,不肯放手的衝動啊,我不禁爲之驚歎。我們甚至可以用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這部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而不覺枯燥厭煩。

因爲快要開學的原因,今天我終於將《蘇菲的世界》看完了。翻完最後一頁的一剎那,我的心中波濤起伏。《蘇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讀者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讀完這本書,我也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最後想對自己說幾句:馬上就要迎來七年級第二個學期了,我要學習蘇菲那種勇於冒險和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上更加用心,攻難克堅,勤奮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留遺憾。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3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內容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祕人寄來的信件爲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讓人們發覺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探索,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祕不只是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責任。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瞭解哲學的心情。

爲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作者帶領讀者跟隨一個可愛聰穎的小女孩從遠古羅馬暢遊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那些爲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討論的題目以及這些哲學家們的經歷和遭遇,都詳細的收錄書中,生動自然的將整部世界哲學史演義出來。內容廣泛卻不紊亂,作者細心的將書中內容分成多章節,每節都有題目點出章節的中心內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節都闡述蘊含了它的真理,詮釋了看似高深難懂的哲學問題。這樣的分節讓讀者讀來輕鬆,也就自然容易接受書中的觀點,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人能夠在談話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點,使其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卻由於過於直言,被他曾指責過的上層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因爲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結束也要堅持真理。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於爲了真理而戰,爲了真理而犧牲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4

《蘇菲的世界》本書講述一位叫蘇非的少女,在某一天接到一封神祕的來信,並在一位導師的幫助下,按時間順序學習並瞭解了人類從古到今的思想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瞭解自己,只是一本書中的人物,而自己的作者又是我們這本書中的人物。

這本書一個出色之處在於,它首先指出並批評了這個世界上一直有的一種情況:那就是人隨着年齡增長,好奇心和對世界探索的逐步喪失。在這裏,作者用到了兔子毛和魔術師的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問題。雖然書中的說法有一定的片面和膚淺,但我們的世界何嘗不是這樣?只是衡量的標準不僅僅是好奇心罷了。人皆有上進之心,無論是在財富,地位,還是思想,精神上。但是隨着年月的增長,他們大部分人的上進心漸漸消磨,於是他們墜入了深淵,而且越掉越深,在那裏,他們的精神被環境同化,他們的靈魂漸漸在柴米油鹽或者經綸事物中迷失了自我,是的,自我!人的最高美德是實現自我,無論是做什麼的,無論研學的方向是什麼,我們的認識往往都是在瞭解了外部世界之後,再發現自我的意義。

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無論是通過權力,思想亦或是情感。我們的人生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向下的,向着繁瑣,乏味,麻木,向着平庸的邪惡;另一種是向上的,這種力是陽光的,好奇的,自由的,無畏的,不像向下力一樣被環境所操控,這種力向着人生的理想,理想的自我,提升的自我,獨一的自我,無論那個自我是什麼,向上力都是一往無前的;無論那個自我和你現在的自我相距有多麼遙遠,只要你有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不怕困難的毅力和嚮往自由的精神,你的人生就會是成功的,完美的,雖然在向上的過程中你會犧牲一些什麼,如他人的讚許,社會的接納與認可,但當你回首往昔再審視自己的成就,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到那種境界,已無所謂勝敗得失,只有沉積的智慧和高貴的靈魂。無論那高貴是什麼,是高貴正義還是高貴的邪惡,無所謂無所謂正惡,你只要沿着兔子毛向上爬,向上,向上,一直向上,實現自我,你就是最完美,最高貴的那個。在向上的過程中,世俗的道德和得失束縛不住你,你可以用自己的認識和價值觀,塑造你的世界。如同席勒的父親塑造他的世界,作品是作者靈魂的體現,作品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當然,這裏的世界概念並不是指寫書,而是一種自己的眼光,一種洞徹生死,萬千智慧的眼光去創造世界,去在平凡中創造輝煌與高貴,這個世界便是你——一個無比自由,不斷進步的人的世界,獨一的世界,爲你而存在的世界,你定義世界的價值,你就是世界的上帝。

以上是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和人生的啓發,接下來我們談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上帝與人的存在,或是關係。

一本書的作者如同這個世界的上帝,看完此書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蘇菲的世界在一本書中,這本書的作者又在我們的世界中,蘇菲離開那本書後,她的世界便與原作者的世界平行。但是“我們生活在書中”,這個假設是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生活在書中,在另一個人全面掌控下,這是否就否定了我的價值和意義?難道我們只是毫無意識的木偶嗎?

不是。絕對不是。我們能想到這裏就說明我們不是,我們作爲人,無法揣測上帝的旨意,我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自己的路。但是難道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嗎?難道我們的失敗不是我們自己的失誤嗎?難道我們考進年級前50有上帝相助,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難道我們名次掉出前200時是上帝懲罰我們,而不是我們自己的不努力不專心?笑話!上帝不是皮偶戲師傅,上帝並不干擾自然,自然規律的恆定和改變是上帝的意志,一切因果,也都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因果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意志也是上帝精神的一部分。當我們奮進時,上帝的意志是讓我們成功;當我們倦怠時,上帝讓我們失敗。我們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正如我們的境遇和出生是我們的一部分一樣。我們的所作所爲正是由着上帝的意志,也是我們自身的意志。我們成就我們自身,上帝也成就了我們自身,這些概念是一致的。無論我們是不是書中的人物,都無需擔心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只需注意自身的惡念和不受控制的慾望:上帝的內在因果可以成就我們,讓我們成爲理想中潛能中的自我,也可以毀掉我們的夢想和人生。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選擇,如何像柏根森說的實現“生命動力”,像尼采的“權力意志”和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到底,實現自我,成就自我,關鍵在自我,也在上帝,因爲這兩者本就爲不可分割因果的一體。

寫了這麼多,最後想說的是,這本書同學們都可以讀一下,其中對人類思想進程的簡述雖然略淺,但是十分適合鋪墊人生觀和進行粗略思想史的瞭解的。同時,即使在這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的同學,如我也可以常常回味這本書。畢竟,不同水平的人,讀同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的讀後感也讓我有了許多的感悟。總之,向上,奮進,向着自由和希望,向着完美的自我,一切哲學,藝術,宗教都是爲了服務自我而產生的,什麼邏輯學,政治學,美學,形而上學都發於自我的好奇心,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是使研究者能夠成爲更好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或許從這本小說中,我們也可以一窺人生與哲學的最終迷底和目標吧?我十分冒昧地引用曾經被用在形容斯賓諾莎的話語:“對於人與上帝,價值與意的最懇切的解讀和理解就在這裏,在蘇菲的世界裏,在我們每個人所獨一擁有的世界裏”。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5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通過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以及書信往來向讀者簡略地介紹西方哲學史,同時讓讀者瞭解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歷程。讀了這部小說,我覺得這部小說提出兩個最突出的問題,是人生問題及哲學問題。全書的情節發展,啓發我對人生問題和哲學問題的思考。

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那什麼東西作爲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呢?在《蘇菲的世界》剛剛開始的時候,作者向讀者提出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有深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有助於我們進行準確的人生定位,有利於我們今後的發展。哲學看似是一些很抽象的理論,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是,不經歷這個過程,即學習理論的過程,那我們如何找到適合我們人生髮展的一套合乎規範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呢?所以,看似這兩個問題有很大的理論性,有些人覺得應該不用去討論,但事實上,討論好這兩個問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沒有通過這樣或類似的問題探究人的本質以及人存在的意義,那麼他的一生就有可能渾渾噩噩地度過,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以書信和對話的形式簡略地向讀者介紹了西方哲學史,使讀者瞭解西方哲學思想的演變發展過程。這正體現了人類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思考的深度不斷的加深,纔會有同類哲學思想的不斷髮展;至於不同的哲學思想的交鋒,則體現着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在學習哲學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對存在糟粕的哲學思想加以剔除不良思想的過程,這樣纔不會使我們的大腦成爲各類哲學思想佔據的、未經過整理的書架,這樣對自己的發展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那樣還不如只掌握主流公認的優秀的哲學思想,否則想事情思維不是會很混亂麼?

我時常在想,讀哲學作品是不是一味自己在不斷追求曲高和寡的東西?我認爲不是的。照叔本華的看法,文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哲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中的精華,所以哲學家的讀者羣比文學家的讀者羣要小。在看哲學的發展歷程,並不是每一種哲學思想一出現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要經過歷史的層層檢驗才沉澱下來。也許是因爲哲學家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他們的思想不一定能夠爲當時的人所接受,按照叔本華的看法,得等到這些思想“都成爲乾果的時候”,到那時,人們纔會像品嚐棗子之類的乾果一樣享受、品嚐它們。

我認爲,如果我們掌握一定量的哲學思想,那麼我們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不迷糊,不糾結於事物的表象,而是直擊事物的本質,有利於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所以,讀哲學作品並不是追求與別人不同,而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節省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眺望”,也可以讓我們不被一些事件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被主觀臆造的聯繫所束縛。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6

首先,在這裏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着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裏想着:"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啓齒的問題引領着她在哲學的世界裏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藉着神祕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遊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啓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 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着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着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着,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爲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着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習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爲,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爲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7

閱讀這本書純粹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讀之前,我並不確定自己能否真正地讀進去或者看完它,儘管它是一本暢銷書。因爲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於哲學這個詞,我的感覺是陌生並且遙遠的。

“你是誰”,這是第一封神祕來信上的三個字。蘇菲收到信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正在閱讀的我不禁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的,我究竟是誰呢?

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最起碼的,這是自我介紹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然而靜下心來思考,答案很肯定,卻又似乎沒那麼簡單。舉個例子,我是我,但如果我換了個名字,或着我的長相併不像現在這樣,那麼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是不是真的有靈魂,如果真是這樣,我只是存在於某一個身體裏,其實靈魂與思想纔是真正的我,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個星球,而我們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停止轉動。那我該怎樣讓這個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是誰呢?

我思考了很久,只能回答自己說:我就是現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詞語來解釋我到底是誰。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8

《蘇菲的世界》記述了衆多哲學家。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我認爲還是馬克思。

因爲,馬克思是首位將哲學與實際的社會學、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哲學家。馬克思認爲,人們的思考、歷史的發展,是由物質的變化推動,並且將社會的物質、經濟、社會條件稱爲社會基礎,將社會的思想、規則、宗教、科學等稱爲上層構造。

並且,馬克思指出了上層構造與社會基礎之間的辯證關係:基礎決定上層構造,上層構造也能影響基礎。

馬克思的成就還體現在對於階級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時候,階層衝突都存在,它只會緩和,不會消失,並且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弊端,提出共產主義構想,影響深遠。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是我讀了他的哲學觀點後最大的感受。馬克思是哲學家中第一個切實關心到無產階級惡劣生存狀況的哲學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學家一樣,埋頭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質”“生命的意義”這類過於空泛、對於現實毫無價值的終極問題,而是敏銳地抓住了現有社會制度的弊端,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共產主義制度。儘管依然侷限於當時社會生產力,頑固等因素,但馬克思依舊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是一名開拓者。

同時,他的哲學思想中,蘊含的一種特質,也是令人敬佩的。馬克思主義指出,黑格爾哲學本末倒置。馬克思將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歸結爲物質,是一種典型的唯物主義。黑格爾則將這種力量歸結於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義的感覺。馬克思將物質放在第一位,說明他對命運的一種不相信,對於人類力量的堅定信念。而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中最爲可貴的一種特質。

總而言之,馬克思,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9

窗外,雨淅瀝瀝,正是讀書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細細琢磨着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感受着蘇菲的神奇經歷,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書中語言幽默,卻將深奧的哲理闡述得淋漓盡致。認真品讀,只覺收益頗深。

“你是誰?”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蘇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啞然失笑。蘇菲就是蘇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韞秋呀!一頁頁往下翻閱,跟隨着蘇菲哲學性的思考,我也漸漸開始思考:那個叫孔韞秋的人又是誰呢?如果我換了一個名字,那麼我是否變成另一個人了呢?

就在我爲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另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世界從何而來”?不用說,沒有人真正知道。不過我也覺得這個問題的確是應該問的。在我的認識裏,世界只不過是太空中一個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兒來的呢?我站起身來,在屋裏來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細密的雨霧,在腦海裏搜尋着。也許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現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個開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個時刻由另外一個物質造成的。那另一種物質又是什麼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書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義等哲學話題,和笛卡爾、蘇格拉底等哲學家對話,感覺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變得不一樣了。以前的我關心的只是吃飯睡覺、考試分數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術師帽子裏變出來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墜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習慣了便無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頂尖,看不見另一片更爲廣闊的世界。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習慣了這一切的我們並未察覺這份悲哀。哲學也就這樣遠離着我們。

閱讀良久,輕輕將書合上,思緒萬千。此刻,我坐在書桌前,竟然會時不時地回頭看自己的身後,試圖搜尋蘇菲的身影。蘇菲會不會正站在我的身旁,手舉扳鉗,準備敲我的頭,以便顯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確實存在,真的從少校的故事中逃脫了出來,我卻無論如何看不到她。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着,我靜靜地站在窗前,琢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一部哲學啓蒙書,但並不僅僅是哲學而已,除此之外,還有思考。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0

對於任何一名哲學初學者而言,我們時常會困惑於哲學的深奧,痛恨於哲學將事物的辯證性地反覆贅述,冗長的文段,晦澀的理解,種種因素,往往會讓我們對哲學望而卻步,站在哲學的大門前,猶豫徘徊。我們究竟是要帶着目的性地完成對哲學的探討,還是依靠主觀能動性去探尋事物因果?你真正愛上過哲學嗎?我們常常難於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這又是爲什麼?

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說到過這樣的一句話“總的來說,人們不太注意哲學家,他們太懶了,他們不知道哲學家開始了危險的旅程”。事實真的如此嗎?然而我想說的是:“並不是!”雖然人們公認真理只存在於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對真理的發問,童年時期,簡單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都是哲學性問題。對於曾經同真理擦肩的人們而言,他們或許是因爲根本不知道這是關乎哲學的東西。由於生活中缺乏啓迪,探索真理成爲了少數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爲了一種高深的事物。

對於《蘇菲的世界》這一本哲學性著作,《新聞週刊》(國際版)評價到“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對於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的確,當我帶着一種對哲學崇高的敬意首次翻開這本著作時,我驚歎於喬斯坦·賈德的天才化寫法使得哲學通俗化。他彷彿是在召喚哲學初學者們遊覽於哲學的沃土之上,不用擔心嚴寒冰霜將真理凍結,因爲哲學的大門永遠會在你伸出雙手時自覺開啓。

在近乎一個月的自律閱讀後,長達45萬字的長篇小說《蘇菲的世界》,在物質化層面上可以說是圓滿完結,但在思維化層面上,它卻是不朽的,仍在延續。關上讀物,我在知乎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通俗化”是《蘇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嗎?一名“沙發”(即由於被點贊較多而居於首位的言論)網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寫給15歲青少年關於哲學啓蒙的圖書,世界文壇對《蘇菲的世界》的介紹和評論主要圍繞於該書將哲學的通俗化。它能作爲一部優秀的哲學入門讀物而廣爲人知,或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但是,轉念一想,世界上那麼多的哲學家,他們在出版讀物時,肯定也嘗試過“通俗化”這一行文技巧。爲證實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來的哲學性著作,驚訝地發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裏,曾有一大批同《蘇菲的世界》一樣將哲學通俗化的作品。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它們都沒有像《蘇菲的世界》那樣取得成功?所以,在這裏,我想就小說“《蘇菲的世界》究竟採用了何種方法,在玩轉通俗化這一概念時,能夠甩尾其餘人,成爲哲學小說史上的泥石流”這一問題來表達我的看法。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先允許我對這部小說的概要進行梳理。故事發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歲的少女蘇菲同其母親居住,蘇菲的父親是一艘大油輪的船長,常年出海,僅憑書信與其妻女聯繫。在蘇菲15歲生日臨近時,她在家裏收到兩封神祕信件,裏面寫有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好奇這些問題,但更好奇來信者,她期待來信。最後,在會說話的漢密士的牽引下,自稱哲學家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有趣的是,授課方式全憑信函!一封信一般講解一個時期的哲學,或是介紹一個西方代表性的哲學家。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帶領下,蘇菲走進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響人類命運的各個時期,思索哲學和藝術的真諦。穿插在其中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康德、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等偉大哲學家。在蘇菲與艾伯特的故事裏,明信片裏寫着的“轉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誤稱蘇菲爲席德……讓蘇菲無時無刻不想探查所謂“席德”的真實身份。在小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場景突然切換爲席德的臥室,席德竟與蘇菲如複製般的相像!在描寫有關席德的生活情節時,透過席德同父親的電話交流,故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席德的父親,其實是挪威聯合國部隊駐紮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熱愛哲學和寫作,而《蘇菲的世界》一書正是他爲女兒席德準備的15歲生日禮物,他希望藉此激發女兒對哲學的興趣。在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她的媽媽、她的朋友和哲學家都是上校筆下的小說人物。當然,小說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點、事件等實際上都來自於席德的現實世界。席德閱讀一章又一章的關於蘇菲與哲學的故事,,而蘇菲的世界又與席德的世界產生交叉重疊。

讀到這裏,以上的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喬斯坦·賈德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蘇菲學習哲學的多樣方式帶讀者進入“通俗化”的哲學世界。但它也並是一本單純的哲學小說,在我的認知程度上,它類似於一種魔幻型小說,將虛假的事物進行近一步地虛無,從而讓人剝離現實層面,投入極大的腦力來辯證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所謂“小說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講義”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當你讀到一半時,你會發現《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禮物,即蘇菲是虛幻的人物,元小說概念由此證實,也正因此,現實世界開始神祕化,書本上的內容吊足了他們的胃口。當童話、歷史、宇宙……一切人類思維所能想象到的問題像雨珠一樣傾泄而下時,講義的枯燥乏味被人們忘卻,因爲它以講故事爲主體,忽略了所謂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讀者寓學於樂的“味口”。

此外,文章內容的豐富也不可小覷,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西方哲學家的薈萃館,在這裏,留於史冊上的哲學家們都會出來發表他對於哲學的觀點。柏拉圖的理型論、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虛空論、笛卡爾的方法論、康德的因果率、黑格爾的辯證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些不僅僅是哲學的世界,更是人類進化的象徵。當我們沉下心來靜靜閱讀時,作爲一個當代人,你一定會對歷史產生一種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竊取的”,但是文明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學習與繼承。所謂“歷史的過客”總要留下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存在,而我們也是如此。因此,當哲學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於衆時,讀者們定然會如飢似渴般地汲取。

拋去小說哲學上的內容豐盈這一特點,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巧妙的敘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贊服。關於哲學的問題,喬斯坦·賈德總是在故事前讓讀者思考“爲什麼”,然後再通過故事解答“爲什麼”。比如,小說開篇蘇菲在毫無目的的前提下思考兩個問題,這樣也可以帶動讀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發散思維,自由暢想。他的這種寫作手法,有利於打開我們閉塞的思想之窗,讓我們原本的思維天性得到復甦,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智慧。

在蘇菲與神祕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交流互動和上校與女兒席德間的對白的相互切換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情節的進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時表現出哲學無處不在的一個典例。《蘇菲的世界》屬於一種“嵌套式”的結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於“莊周夢蝶”般撲朔迷離。雖然我們都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那麼,所謂“影子”的蘇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是否所謂的席德也是某一個“上校”創造的呢?就像蘇菲說的:“假如上帝創造了人類,那麼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種東西創造……到底什麼纔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於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那麼,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爲其中的芸芸衆生,又該如何自處呢?在《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部分,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爲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

認真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對自身學習哲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前,我僅僅只是針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來進行哲學方面的學習,想着憑“最優思想”而少走彎路,可是到最後,我發現自己在哲學學習的道路上逐漸脫軌,彷彿成爲一個機器,只會去記錄思想的機器,這不僅使我對哲學發展缺乏整體上的感知,更讓我對哲學有了一種“生疏感”。或許是一種所謂的“能量守恆”讓我在歷經失敗之後尋得希望,《蘇菲的世界》展現給世人的“通俗化”不僅勾起了我對哲學的興致,同時也助力我在學習哲學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筆墨的形式,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愛好哲學的初學者們都能夠利用自身的空餘時間,好好地讀讀這一本優秀讀物——《蘇菲的世界》。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1

哲學是什麼?在以前就聽過“哲學”這個詞語,但是從來就未仔細想過它是什麼,看過《蘇菲的世界》後,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問題就是那些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所要探討的,乃是自地球有人類以來,人們就辯論不休的問題。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小事,這些像是宇宙、地球與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之類的問題,這是每一個文化人都關心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你也無法在百科全書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這類的問題,但是當每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滿足了,還有一些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爲何會在這裏。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也是爲什麼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有一顆赤子之心,一顆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兩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爲,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爲人們有好奇心,人們多於爲什麼會活着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這些哲學問題產生了。

關於書中提到的魔術師從帽子中變出小兔子的小把戲,可以藉此打個比方,這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帽子里拉出來的那隻白兔,只是這隻白兔體積極大,因此這個過程要持續好長時間。所有的生物都生於兔子毛的頂端,他們開始時會對這場戲法感到不可思議,但隨着年紀漸長,他們會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處。畢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頂端,他們更喜歡安逸的毛皮深處。但只有哲學家例外,他們會踏上這危險的旅途,雖然中途有人掉了下來,但從那遙遠的古希臘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從我們被母親生下的那刻起,我們漸漸長大,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左顧右盼,好奇地想觸摸每一樣東西。所以如果是一個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頭浮在空中後,吃驚的一定是那個大人。孩子們會對一樣東西表現出幾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漸習慣,變得像那些大人一樣。這真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在他們未具有哲學性思想前,他們就喪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們對於日常小事斤斤計較,而對這類更重要的問題視而不見,就不免想到未來到底會怎樣。

如果你去問一個人(尤其是大人)“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會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後也不會認真回答他。只是因爲這種問題似乎沒意義,大家都認爲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麼。這樣一說好像很嚴重,可這就是眼下的事實

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有好奇心,這就是哲學家。如果無法判斷你是孩子還是哲學家,那麼你已經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了,以至於不會對他感到驚訝了。

蘇菲在14歲的時候在神祕人的帶領下去嘗試思考這個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祕人攔下,帶回到兔毛頂端。我現在剛好也是14歲,雖然無法有和她一樣的經歷,但這樣一本書無非也是一個警告。

像孩子那樣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會變的圓滑世故,保持對一切的好奇心,不過分習慣這個世界,這是14歲開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義。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2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裏的遊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嗎?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它讓我感到恐懼。或許作者就是想讓我們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吧。

有時候我會想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爲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我認爲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

沒有多少人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纔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在這麼大的世界中,我無法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魔術師”。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3

這個暑假,老師讓讀三本書。前兩本是統一規定的,而最後一本是我需要在給的幾本書中選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的作品《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這個暑假,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書,這使我不禁回憶起了故事裏許多情節。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爲蘇菲的14歲少女在一次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離奇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迷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的知識去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詭異、更離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我也從未思考過哲學是什麼。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像蘇菲一樣,去思考書中的哲學問題,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爲去思考一個問題而躺在牀上久久睡不着覺。

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一本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看到後面,我越來越覺得後面的這些哲學知識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撐我看完的是什麼呢?是故事情節。帶着這份好奇,我選擇讀完了它。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席德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人疑慮又將整個書變得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她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這本書最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就是蘇菲和她的好朋友喬安出去露營,然後偷偷潛入哲學老師的小木屋發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節我仍然有些緊張、激動、害怕。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的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成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無論是上一次讀這本書或是這一次讀這本書,我都感覺我已經神魂顛倒。這麼快就到了這篇讀書筆記的結尾,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像別的讀書筆記一樣發出多麼大的感慨,但我先說一句:多思考,多觀察,多問一個爲什麼,你就會與蘇菲一樣優秀!

《蘇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讀一次,也仍然精彩!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4

很不容易讀完了。確切地說應該是啃完了。這麼長時間以來,歇一段讀一段,因爲如果一口氣讀完的話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後果。也會像席德一樣好奇,忍不住翻講義夾的最後幾頁一樣,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時候翻了最後一頁,沒看明白,也慶幸還好沒有失掉好奇心。

其實我就是憑着強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對世界,對人生,對本質,對哲學,對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種天性吧。小孩子。14歲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長大,長大了就不會有童話。

覺得在這麼一段時間讀一本這樣的書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世界史瞭解個大概,物理,生物什麼的簡單的該學的也都學完了,所以對書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學範疇的知識不會感到迷惑。反而會有一種更清楚的認識,明白了它們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時候是最難受的,看不下去。讀柏拉圖那段的時候剛剛開始享受的一點點幸福感馬上就沒了,還好到後來的浪漫主義也重拾那種閱讀的快感。說實話,到浪漫主義我就頓悟了,原來我是個享樂主義者啊。之後也意識到自己活在美感階段。也就對自己的好吃懶做混吃等死遊手好閒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及再往後就是這兩天看的達爾文的這章提到《浮士德》裏的一句話“一世人勞苦奔忙有何益,到頭終究須把眼兒閉。”雖說也對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總結有着和蘇菲同樣贊同欣賞的感受,但基於一個享樂主義者深層的悲觀態度,對魔鬼的這句不無認同。也許,每個人心裏,潛意識裏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這些可能蘊藏着一個魔鬼,悄悄地,消失在夢中。

而書中說,席德,是個天使。關於席德佳和蘇菲亞之間的那段我還記得,雖然沒有蘇菲那樣好的記憶,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書纔打出來,也許是作者反諷的技巧太嫺熟了吧。也許這也是我可以嘗試的東西。

而這兩天的閱讀最大的收穫與達爾文,馬克思,宇宙什麼的無關,驚奇地爲自己大晚上突如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找到了答案。就是爲什麼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羣裏發瘋說的那些話,那些瘋話,包括前天晚上對某孩子發瘋的話,原來都是在做自然聯想。做自己潛意識的靈媒,貌似有一點成效了啊。雖說總髮瘋不是什麼好事,但是與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的確是一種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覺,淋漓盡致,彷彿就找到了本質。無奈的是靈光總是乍現。

這種特殊奇妙的感覺用語言無法形容,這也是讀完整本書的感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爲在讀書的時候很自然地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釋就會很興奮,很驚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細微之處見真理。原來我們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裏就有類似的.衝動,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才明白,那是潛意識中哲學的力量。

每個人的心裏都會存在類似的感受,就像當初JEFF千叮嚀萬囑咐告訴我說一定要看啊。事實證明,太值了。哲學家所做的,和教師不同的就是教師是通過傳授知識來獲得報酬,而哲學家是基於一種類似天賦使命的職責,要給一個答案。我猜這也是作者寫書的初衷吧。作爲高中哲學教師,致力於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Jostein 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輕的蘇菲們在15歲之際一些賦予人生以意義的哲學知識。我們,就是蘇菲。這世界,是我們永遠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問一遍的未知題。

僅僅看一遍是不夠的,Jostein已經用反諷明確地告訴讀者們要重新讀幾遍,然後纔會獲得更多樂趣。

這是一部哲學史,每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幾頁了,就要結束了。就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很奇怪,悵然若失。蘇菲和艾伯特最終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們之後的生活又該怎樣繼續?那一場荒謬的花園宴會,唯一理性的哲學演講,少校給席德講述宇宙的奧祕,在少校豐富的想象力中不斷出現的童話故事主人公,用盡畢生心血寫的一部送給女兒作爲生日禮物的一本哲學啓蒙書。這些,就在蘇菲和艾伯特弄斷了鎖住船的繩子,使席德意識到了空氣中他們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對話中,結束了。

我不知道我爲什麼會有很強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風光無限的旅行,沿途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卻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祕力量拽着,奔赴下一個目的地,直到終點才明白旅行的意義,直到結局才意識到那樣脆弱,最不願面對的,最不可避免的,結束。

那轟然的一響,我們也是星塵。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5

“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蘇菲是個14歲的挪威小丫頭,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着小女孩的小日子。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作者喬斯坦·賈德,這位從教多年的作家完全採用偵探小說的構思,藉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可以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彷彿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隻“大兔子”的皮毛中擡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並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裏的遊歷。

喬斯坦·賈德帶着我們走進《蘇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學。作家爲我們營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而正當我們略顯疲憊之時,本書的副線卻又使人精神爲之一振。我們沿着蘇菲的足跡尋找神祕的老師和從未謀面的席德。主線與副線自然交織,渾然天成,足見作家藝術修養之高。但更令我們歎爲觀止的則是:作家靈活而嫺熟的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哲學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觀點、探究哲學的真諦。《蘇菲的世界》是將藝術與學術完美結合,通過我們熟悉的載體傳達我們陌生的信息。

讀者彷彿又回到了古希臘,聆聽蘇格拉底的教誨;猶如置身於中世紀的古堡,見證黎明前的黑暗。我們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啓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及至。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6

閱讀《蘇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場無與倫比的哲學宴會,亦是參觀一座人才濟濟的名人殿堂。它雖然不是那麼淺顯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我們不能將任何事情都當作理所當然,應該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這本書主要敘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我們跟隨她的經歷,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笛卡爾再到薩特。有達芬奇的繪畫,有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機。時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斷深入,看盡社會滄桑變幻,留下許多心靈的震撼。

剛出生的嬰兒對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議,並有興趣、有時間去探索和發現;而越當他們慢慢變得成熟穩重的時候,卻將對世界的好奇和驚訝拋到了九霄雲外。哲學家們不斷地提出問題並絞盡腦汁去尋求解釋,但那些甘於平凡的人們卻一如既往地談論着尋常的事情。“世界是什麼?”“世界爲什麼存在?”“人活着是爲了什麼?”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豐富多彩的世界彷彿虛無縹緲,敢於探索、想要喚醒我們的人博得的卻是不屑一顧甚至是厭惡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願意思考這些問題?有多少人爲了尋求真理而不顧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譏諷的話語?

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沒有任何主見的人們逐漸變得迷茫和浮躁。先進的科技只能帶給我們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學才能教會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給我們知識和智慧。這足以讓我們在這個人云亦云的社會中奪得一席之地。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7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樣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更加離奇……這就是《蘇菲的世界》。

蘇菲是個小女孩,無意中接到一封信,裏面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接下來一位哲學家給蘇非寄信,每一次都講哲學。一天一隻狗帶着她到哲學家的閣樓上做實驗。做完實驗又送回來,就這樣蘇菲的哲學火速上升,從20、30分到100、90,難道這能提高蘇菲的哲學成績?

讀了這本,可以這麼說,讀者本書你讀個1、2遍讀不懂必須讀上十遍才能理解這裏的情節內容和艾伯特的哲學。我廢了好大得勁才把這本書看完。讀完這本書就如陶行知所說的要鑽進去,展開來。不要只看字面的意思,也要理解這些哲學。要認真,老師佈置得家庭作業要認認真真的完成不能馬虎,不然等於白做!比如有錯題了,你要先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在想想怎樣去訂正,要不然就白費!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道理,很適合我們讀!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8

馬兒爲什麼叫馬,何爲馬,在沒讀着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電視機上看見馬,我就認識馬了吧,

每天總會見到許多和事,我從來就沒有問過一句:爲什麼?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層層謎團一股在她眼前展開,使她不得不開始注意起這些惡作劇般的問題,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淌徉在這個充滿哲學的世界裏,她開始不斷思索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

如果世界從魔術師的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大多數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雜菌,不斷往下爬。而哲學家則會迎難而上,不斷向毛尖衝刺。當然,中間落下的人數不勝數,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緊兔毛,去把兔子看個清楚。蘇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鍥而不捨,激流猛進,在不斷的探索與失敗中去找尋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誰?生命又是什麼?世界爲何存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不可能告訴我們,他們所做的,只能是引導我們去創造創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創造世界存在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19

哲學,作爲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爲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爲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爲何在這裏”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啓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臺。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嘆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衆揭醜,併成爲衆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爲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爲了真理而戰,爲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着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收穫很多很多。

小說蘇菲世界的讀後感 篇20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是人出生以來就會有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終極哲學問題,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謎團。

十四歲的蘇菲不斷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尋常的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不過,她通過她充沛的知識逃離了“世界”,可是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裏。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是蘇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常人無法觸及的奧祕,才能與艾伯特逃離“世界”

這本書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不禁感到驚奇,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感到懷疑,不過更讓我吃驚不已的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女爲何擁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許是我們已經忘了當初對這世界的好奇,也或許是我們已經淡忘了世界。這一點從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爲他對世界報以好奇,對我們的生活感到驚奇,所以他纔會去探究,去深入,哲學家的瘋狂。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人不過是宇宙的螞蟻,當我們重新打開對世界好奇之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無知,所以才需要像他們這樣的哲學家來幫我們來產生他們那“正確的思想”。這本書會喚醒所有人對內心早已沉封的好奇與關懷。他解釋了人生的同物,潛至繁瑣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學,使這本書讓人更加誘發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爲惡。因爲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爲一個不快樂的人,這纔是蘇菲的世界的真諦,不應該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