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20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引導語: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範文20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爲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着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爲“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3

曾國藩,作爲中國自孔子以後的一個半完人中的半個,其在立言立德立功這三個中國傳統文人中的三大標準方面幾乎都做到了,這真是非常難得。雖然說他是半個完人,其中不無貶損之意,但是也未嘗不是一種肯定。曾國藩一生律己很嚴,治家有道,治軍有方,堪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對於這些方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在這部《曾國藩家書》裏面,我首先關注的是他在書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關於徵繳太平天國的內容。曾國藩的書信翔實具體,是非常好的指導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如何治軍,如何佈置安排的史實性材料。比如曾國藩在咸豐四年四月初四的家書中就詳細記錄了湘潭之役,其副將塔齊步大破太平軍的情況。而且尤爲難得的是他也沒有諱言自己的戰敗,其親自率領的軍隊居然遇敵潰。結合曾國藩在書信中的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歷史材料,對於這一形象更加充實而立體的.影響。

由於曾國藩此後自帶兵必遭敗績,因此他避開了安慶和天京的兩場大戰的前線,但在書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九弟困守前敵的殷殷關切之情。曾國藩的家書對於我們瞭解太平天國那一段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多讀一讀。

此外,既然是家書,所以在對於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處等方面曾國藩也都在家書中不因厭煩的一一寫明,他指導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如何治學讀書,把兩個兒子都培養成了非常優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國藩眼界開闊,還指導曾紀澤要學習外語,最終早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使。這些內容對於今天我們研究學問,教育子女,甚至爲人處世也都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4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資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忙孩子平穩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於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爲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後世譽爲“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後代中出現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惟願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恆”、“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爲體,謙遜爲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帶給了借鑑和參考。帶給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纔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

縱觀中華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不計其數,他們有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衝鋒陷陣,嚇破敵膽,有的官拜一品,開創盛世等等。而我讀完《曾國藩家書》後,越來越欣賞這位清朝後期的第一名臣。

在讀書方面,作爲程朱理學的唯一傳人,他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讀起來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憶學習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讀書天賦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別強調一個“靜”字,每次看書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說到讀書唯有靜才能真正的領悟書中的真諦,讀透書中的文意。而在現在喧囂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被外面的繁華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誘惑所吸引。

“人若有恆,事無不成”是他一身的寫照,我們看一個人時總是看到他的汗水,卻沒有看見他含着淚水依然在奔跑。曾國藩的堅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一日不讀書”,只有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他輝煌傳奇的一生。而現實的世界,堅持已經成了少數成功者的專利,能堅持的.人已然不多,當自己回首失敗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廢導致的失敗呢?

在他給九弟曾國荃的一封書信裏,他寫到“無愧於兄弟”,其實推而廣之,就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無論是兄弟還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數學家,一位文學家。特別是二子曾紀鴻,爲了鼓勵他,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數學。而現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無暇照顧家庭,或許真的是那樣,但是時間是絕對可以調節的,只要我們用心花時間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6

最近無意在家中書架發現了爸爸買的一本《曾國藩家書》,好書!目前雖未完全看完,但內心已感受頗深。曾國藩家書雖說是寫給親人的書信,但是更多也表達了曾國藩對事物的種種看法,書裏的信件是按時間序列排序,通過他寫給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窺到他個人成長進步的軌跡。

曾國藩的每一封家書都飽含了他對家人的關切之情,雖離現在相隔百年之久,但是書信中給人的`感覺還是如此親切與真實,就像在讀自己親人寫的書信一樣。

曾國藩書寫的家書跨越時間較長,在讀家書的時候,也就像經歷其一生一樣,感悟着曾國藩的人生起伏變化。關於讀《曾國藩家書》帶給我的有以下幾點啓發:

多思考

曾國藩喜歡思考事情的本質,往往會帶給他不一樣的見解,從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貴堅持

曾國藩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缺點都及時改正,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他一生都在不斷反思中前行;

外圓內方

堅持自己的原則,但與人相處剛柔並濟,這也是他在經歷了重大挫折之後領悟到的,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所謂“大柔非柔,至剛無鋼”;

大局觀

曾國藩總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從長遠看待問題,不被一時一地之得失左右,不受傳統思想桎梏,在與洋人交往中可見一斑;

胸懷寬廣

他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排擠,也面對了很多的輿論壓力,但他都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做事的時候放下得失心,做好自己能做的,結果如何不是一己之力能決定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7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01、學習其養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慾、節飲食”,正是由於他對養生之道的重視,纔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02、學習其讀書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03、學習其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爲第一義’。”

04、學習其爲人之道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爲政以耐煩爲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爲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後世曾譽爲“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8

曾國藩是晚清大儒,爲現當代諸多名人所敬仰萬分,所以想試讀讀曾國藩的書,以增裨益。《曾國藩家書》收入了曾國藩自出仕始至終的經典家書,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中國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稱之爲聖賢,這也是先賢們所追求的目標,爲了這個目標,一代代人不斷努力,但成爲聖賢的人屈指可數,可見成果之難,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從他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聖賢者,首先爲聖,聖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也就是不斷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斷地努力,縱慾的自責,自滿則自遣,在不斷地自省中,曾國藩他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爲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範。

其次,聖賢者,賢者也,賢者,學識淵博,能力超羣。曾國藩在嚴於律己的同時,在爲官上也是做到了極致,他在清政府、外國人、太平軍之間周旋,屢敗而屢戰,遇挫則愈強,提拔了諸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推動的洋務運動的發展,爲中國近代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爲賢者。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9

有關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有關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所研究重要資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曾國藩消極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有時候因爲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上學活動,我最後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着“賣國賊”的惡名。他創建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國營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非常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文明史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

這是第二次翻家書,曾經買回來翻過一次,無感悟,僅是感嘆。今日再讀,感觸良多。或因時間不同,或因心境變化,都源於外力,並非內省。

專一爲感觸第一要義。爲學問,精讀一家之言,爲友貴專,任何事都離不開專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亂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時間只看一本書,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公司,只愛一個人等等。一是核心,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等等。

恆心爲做事之最高法門。半途而廢是平庸的唯一原因。爲何半途而廢,庸人因爲惰,才人因爲傲。所以,立志爲要,此志爲信仰,爲價值觀,並非具體目標。價值觀與生俱來,個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處事原則。敬則無妄言,不議人長短,無驕傲之氣。恕則不損人利己,不佔人便宜,心存於厚。

曾公之言,只有處於類似境遇,纔可體察公之志向。爲何只見人感嘆公之聖偉,不見真正學於曾公。修身之路漫長,須時刻謹記,確實非常難,不易爲。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1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精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爲: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纔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後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最後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博覽羣書,立堅卓之志,懷赤子之心,方爲高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2

讀完《曾國藩》意猶未盡,讀到後面戀戀不捨,不捨把他讀完,這本書唐浩明寫的《曾國藩》是本很值得讀的書,接下來淺顯總結一下本書和對自身的思索。

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來都心存善念,當敗太平軍時很多人勸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繼續的戰爭帶來的'殺戮,一心想結束戰爭還百姓安寧。但爲湘軍統帥和遊走於官場中的他卻又心狠手辣,爲達到某種目的不惜殺害無辜之人。

但還是理解這位一代偉人,因爲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我們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境下去作出思考,說到底曾國藩也是凡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爲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統帥,不虛僞,沒有心機城府不足矣在腐敗的官場立足。而他卻沒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目前的我要學習,反省,要不斷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爲鑑、以銅爲鏡,要有自知有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作出改變,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優秀。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3

一、多讀書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爲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

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

三、誠交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交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着;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我們學習曾國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那種持之以恆讀書、勤勉、謙恭、恆心、堅韌反省、以誠交友的可貴精神。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4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電視連續劇影響,第一反應就是紀曉嵐、劉墉甚至還有想到和珅的。可是歷史上,尤其是晚清歷史上,有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何許人也,開國領袖以往以“獨服曾國藩”作爲評價。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也被奉爲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後,關於曾國藩的評價,逐漸客觀,這個歷史人物在民間逐漸“活了過來”。

想要了解一個人物,沒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國藩最爲出名的便是《曾國藩家書》,這封涵蓋治政、治軍、治家的.家書,擁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譽。

因爲讀書活動,我又將這篇家書拿來讀了一遍。曾公的家書,行文從容淡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蘊含真知灼見,最有感染力。

整篇讀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無窮。例如“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淺顯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簡。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例如,“行事則不激不隨,處位則可高可卑”。

好的書則是這樣,發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這樣,震撼人心。每每翻閱這些書籍,感覺精神都被洗禮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覺無比通達,事事清晰。

或許一本曾國藩家書,不能帶給人官運亨通,不能帶給人奇淫巧技。然而這本書如同一趟旅行,讓你在封建社會最終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遊歷一遍。畢竟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身體和精神,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吧。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5

曾國藩生於清代,早年的他並不聰慧,命運多舛。但他憑着自己的努力,成爲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雖然不如別人,但他時刻檢省自己。一點點努力,堅持了幾十年。對後代的教育,曾國藩也是如此。連一個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們這些人有什麼藉口不勤奮呢?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走捷徑,一定要腳踏實地。

在曾國藩平叛有功後,被升爲了二品大員,但他卻保持低調謙虛;在滿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卻在學習西方的知識,爲晚清中興做出巨大貢獻。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不因爲自己取得了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謙虛,讓我們不斷進步。“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曾國藩雖爲晚清重臣,但他認爲“窮”乃“善身”之道,並以此教育後代。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懂節儉,最終一定會走向敗亡。就像我們不能互相攀比鞋子,書包等。應該一切從簡,好好學習。不然會因爲攀比而變得荒廢學業,一天到晚只關心物質。要勤儉自律,在物質生活上主動跟貧寒之士一樣,能做到這些的人,將來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國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爲他知道“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道理。我們也要學習他勤奮,謙虛的優點,一點點的進步,成爲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過度的去謙虛,過度的謙虛會讓人失去很多鍛鍊的機會。

有些人讀了這篇文章後可能會認爲,“那我一定要成爲第二個曾國藩”之類的,卻不知道有些東西不要過度地去追求,過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種“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那樣,只要去儘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6

讀<曾國藩家書>已經不只一次,但雖有感觸,並沒有留下什麼文字,只是將一些有益的文句進行了勾畫。今日重讀,覺得還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於日後學習。

曾國藩家書中,有許多文字都值得學習。如“格物誠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動有法”等。今天,讀了他關於讀書的`一段精闢之言,受益匪淺。

之一

蓋士人讀書,提議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爲本,考據名物爲末。讀經有一耐字經。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人酬酢笑語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當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之三

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

每日習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讀背誦之書不必多,十頁可耳。看涉獵之書不必多,亦十頁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

看來,對於讀書、習字,曾國藩是頗有一番見解,值得借鑑。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7

前段時間在好友的推薦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鐵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把曾國藩家書看完了,感觸頗多,他之所以這麼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時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面對面在和曾老對話,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其實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

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究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繼成爲“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日記了,曾老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人無完人,他年輕時也犯過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別人看來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卻依然低調謙虛,纔有這樣的成就,我有個同事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堅持寫了好幾年的日記,這是一個好的習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從開始寫日記開始,已經寫了幾個月了,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時候還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對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成長,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堅持持續輸出和反思下去。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8

終於讀完《曾國藩家書》頗有感觸。其實,很喜歡曾國藩這個人,以及他的好家風,甚至對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們家的家風和我們李家的家風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訓,和爸爸對我的'諄諄教誨如出一轍。

關於讀書,關於做人,關於養病、養生,關於軍事,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我們這些人讀書,只爲了兩件事:一是修進德行,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辦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學業,練習記誦詞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強自立。

這幾天對《曾國藩家書》的閱讀,讓我有了謙卑之心。讀書寫字的意志更加堅定,並且,並不是爲了考取功名而讀書,讀書沒有那麼利益化,寫字也有恆了,但願我能堅持下來。

談書法:“真知大源,萬萬不可自暴自棄。”

“天下的萬事萬理都是出於乾、坤二卦。就拿書法來說:純以神行,大氣鼓盪,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本於乾,禮本於坤。作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入扣轉折合法,即禮之意也。”

曾國藩說,不要過於相信醫藥是對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醫生不肯給我開藥了,我想,堅持吃藥,不如堅持養生;到處旅行,不如在家讀書寫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財情,何必花銷過大,每次花錢大手大腳,仗義疏財後,都會有負罪之感。寒士家風不可缺。

做人不求盡善盡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積福。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9

《曾國藩家書》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近日,讀此書更感勤儉節約爲修身立人之本,興業持家之道,人人勤儉自持,社會節約之風,蔚然成行。

勤儉自持,不分官宦黎庶。“餘服官二十幾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曾國藩位至宰輔,不當自己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散居。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帶領子女自認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把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因一生習勞習苦,厲勤從儉,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勤儉自持,重在嚴於律已。“孫等在京,別無生計,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曾國荃常常因爲沒錢孝敬父母而內疚,因沒錢度日而深感揪心,而當時曾國藩剛剛“蒙皇上天恩,得會試分差”,按理說就應有絡繹不絕的黃金白銀送過來,何至於連家裏都無法接濟呢不經商、不收受賄賂,處處嚴於律己,以至於窮到連回鄉省親的資費都沒有的地步。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0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之名臣,近代聖學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後人稱“半個聖人”。讀《曾國藩家書》可以深刻體會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齊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觸到曾文正公不懈奮鬥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廈之將傾,最終雖未能出將入相,但亦可稱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講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且要做一個“勞謙廉”的君子,後來又講“倔強明強,崇儉虛心,豁達衝融”等內聖之法。

其次,在治學方面講究“專恆”,曾文正公說:“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數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讀經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計劃好,每天至少讀二十頁,不必窮盡經義,避免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情況,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讀完十三經。”教育子弟用功讀完經書。他還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決:早寶考掃書蔬魚豬。還講,人生並不是總以功名爲第一,孝勞亦可也。教育子弟間和睦時講,“未聞有兄弟不和而家業興旺者,未聞有兄弟和而家業不興者”總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時,凡是自己親自帶領打的'仗,是“屢敗屢戰”,而凡是他手下大將打的仗多數都是勝利的。石達開曾經評判曾國藩:“雖不善戰,而能識拔賢將,規劃周密,起事以來未曾聞也。”曾所編《冰鑑》即是觀人識人之書。

曾國藩的經世致用之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問源泉。若能善學善用,則對我們來說將是受用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