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話着實不假。通過讀書能夠輕鬆瞭解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作者的一生,看到作者的思想,文字是作者的心血。說實話,我對目前的狀態很滿意。

我很喜歡曾國藩,尤其喜歡他在給諸弟寫信時的諄諄教導,在信中他總要提及諸弟的學問,他殷切希望弟弟們用功讀書,把心思花在讀書上。時常以自己舉例。讀起來有股讀書人的傲氣和修養迎面撲來,然後將我包圍,化作一種沉重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他愛好讀書,他每一天都堅持讀書,追求上進刻苦努力的,他堅持寫作,他尊重才學。他不經意寫的家書,成就了流傳千古經典文學《曾國藩家書》,是的,何其有幸能拜讀讀過他的書,給弟弟們寫的一封封信,每每讀來,宛如有個深愛我的長輩在耳提面命,教我爲人做事,使我無端的感動和溫暖,他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把做學問當做一生的必修課在做,幾十年如一日。他每日都讀書,給自己定計劃!每天都堅持不斷讀書,每每因故未能及時完成做學問的“任務”,也會懊惱的說幾句“牢騷話”,然後一定找時間趕上“進度”。亦時常反思檢視自身。

《曾國藩家書》裏給弟弟們寫的信中曾提到過: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生爲庸人,應當以勤補拙;生爲才人,應當謙虛穩重。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時常和弟弟們講能否考的上科舉功名在於天,但正因爲如此,做學問更應該安分耐煩,寂處里閭,挺然特立,方有一絲機會作一等人物。還提到他從來沒有看見過哪個學業好的會沒有衣食,應該擔心的是學業是否精進!書信中往往都是在提別人的優點,分享的也多數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對弟弟們的成績總會給予鼓勵和肯定,再以哥哥的身份寄以殷切希望和督促,教導家弟增進德行,求學要虛心,精進學業!在家庭關係中他懂事,也是少見大孝子,他常常知足與感恩,他看的很通透,他講了很多人爲人處世的東西,待人和氣。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2

《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識到將所學用於實踐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還需要有恆心。“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心即甚憂之。”曾國藩對於弟弟的擔憂正是當下諸多父母內心的寫照。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族形態中,耕讀傳家是經典的一條家訓。歷代文人墨客對於讀書的心得浩如煙海,而曾國藩在書中一語道破:“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打開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私以爲書本給人最大的一個意義在於格局。書讀得多了,心胸很難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兒的時候,隱約感覺沒什麼大不了,因爲在書中你已經見過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爲什麼會說勸君莫惜金縷衣,而是惜取少年時。若是閒暇時有拎起書瞅瞅的習慣,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會有那麼多輕生的案例,年輕的生命也不會以那麼決絕的方式匆匆謝幕。

家書是一條輕輕的絲帶,我在這頭,愛的人在那頭。看似柔弱無力的絲帶藏着不爲人知的家事與情深。西晉官吏李密向陛下陳說與祖母“區區不能廢遠”,曾老事無鉅細的叮囑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對於曾氏家族榮辱與共的責任感。在通信尚不發達的年代用於聯絡家人的特殊形式——家書在媒介融合的的當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態存在。例如,微信潛在地消滅了社會交往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實現家人之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願景。視頻電話功能的出現,更是讓原先“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夙願不再遙遠。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3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後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雲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爲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恆,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並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爲了預測未來,而是爲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澱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着,人才不至於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裏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